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 > 十大排行榜 > 正文

碧螺春,苏州碧螺春茶叶价格表(碧螺春茶叶价格一览表)

摘要: 碧螺春!!! 碧螺春碧螺春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茶之一。始于唐代,盛于宋代。历史上是宫廷贡品,在国内外市...

碧螺春!!!

碧螺春碧螺春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茶之一。始于唐代,盛于宋代。历史上是宫廷贡品,在国内外市场久负盛名。董碧螺春是一种嫩炒绿茶。产于江苏省吴县太湖洞庭山,洞庭山是著名的茶果间作区。茶树与桃、李、李、橙等果树间作。茶吸果香,花融茶叶。两者相得益彰。此外,太湖周边气候温和湿润,独特的生长环境孕育了碧螺春的良好品质。碧春的收割制度非常严格。每年春分前后开采,春分至清明采摘质量最好。通常摘一芽一叶,形似雀舌。采摘下来的芽和叶一定要精心采摘,当天油炸。碧春绳细长,卷曲如螺,白毛外露,银白色,绿色。冲泡时犹如白云翻浪,香气浓郁,滋味鲜醇,汤色翠绿,被誉为“一嫩(芽叶)、三鲜(色、香、味)”。碧螺春属于绿茶,因产于江苏吴县洞庭山区,故又称“洞庭碧螺春”。洞庭山分为东西两部分,洞庭东山是一个三面环水的半岛。洞庭西山是太湖上的一个岛屿。东西洞庭山间作果茶。在这里,太湖清澈而雾蒙蒙。茶树与枇杷、橘子、杨梅等果树交错生长。它的枝叶相连,根脉相通。果树枝叶上稀疏的阳光,浸透了花果的芬芳。真的是:“入山可飞,碧螺春香醉百里”。碧春,原名“吓人香”,自古以来就是茶中珍品,据说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据清代王应奎所著《柳南续笔》记载,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有数种野茶,每年都有当地人用竹篮去采摘饮用。有一次,因为它的叶子多,筐都数不过来,无法存放,又因为茶的温热,异香突然出现,采茶的人惊呼“吓到人的香味”。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康熙皇帝南巡太湖,巡抚献此茶。康熙皇帝觉得这个名字太俗,就改名为“碧螺春”。“碧螺春”色泽翠绿,形似螺线,产于早春。绳状细长,毛遍布,白毛隐绿;泡茶后色泽翠绿明亮,滋味清香浓郁,饮后感觉甘甜。人们对这种茶赞不绝口:“铜丝、螺旋形、有毛、芳香果味、清新爽口。”碧春茶因其细腻,不宜冲泡品尝。一般先放茶叶。冲洗后。碧螺春不能用水冲泡。不能盖紧,而是先把开水倒入杯中,再放入茶叶;三四分钟后,芽叶相继舒展,茶色浓郁明亮,香气馥郁,令人垂涎。碧春,产于江苏省吴县泰县洞庭山,又名洞庭碧螺春。吴县属苏州,又称苏州碧螺春。外形卷曲如毛螺,花果自然,是茶的精髓。关于碧螺春的历史,清代王应奎在《刘楠续写》中有一段叙述,颇有意思。《柳南续笔》戴:“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种。每年,当地人都会带着竹篮回家生活。几十年都是这样,没什么区别。康熙某年,按等待时间采摘。因其叶多筐多,茶热异香骤现,采茶人叫嚣“阵阵香”。一个人爆香,说明这种茶特别香,也就是W中的茶云

据《清史考》年记载,康熙皇帝七次南下苏州,有的南下游河,有的去杭州等地,途经苏州的太湖、天池山等地。康熙出巡苏州,苏州地方官员呈上当地名茶,很香。康熙颇有文采,大不敬。因为以“碧螺春”为茶名,所以完全有可能,故事也是如此。关于碧螺春的起源,还有另外一个民间传说。据说洞庭有个叫罗比的渔女。一个罗比女孩用她采摘的春茶治愈了一个因救她而受伤的年轻人。一个罗比女孩使她的手恢复了活力,所以她把这种茶命名为碧螺春。曾经有一首前人的诗,赞美碧螺春。诗的日子:物有所好名不时,物有所名传更珍贵。每颗梅子叫香雪海,茶尖叫碧螺春。已知烘焙流传到三地,欢天喜地去北京庆祝。要夸,一定要早摘,趁着春分。如诗所言,诗中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尤其是:“要夸就早点挑春分。”采摘早,采摘嫩是碧螺春的一大特色。碧螺春特别嫩,新芽初绽时及时采摘。高档碧螺春不仅外形美观,而且品质优良。正是:要夸自己香,趁春分早摘,铜丝随发盘旋,花果果味倍于津液。洞庭碧螺春是绿茶中的珍品,以外形美观、色泽鲜艳、香气浓郁、滋味醇厚而著称。关于碧春始于何时,其名称的由来,有多种说法。据清代《野史大观》卷一记载:“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上有数株野生茶树。土人说:“吓人香。“康熙鸡毛.陈辅罗松买了这种茶.有了它不雅的名字,标题就是碧螺春。由于地方有自己的部门,所以会在岁时购买并提供服务。相传明朝时,宰相王奥是东山人,碧螺春是他的封号。据《随见录》年:“洞庭山有茶,略薄甘甜,俗称‘吓人杀’,尤产碧螺峰者,名‘碧螺春’。“如果这是真的,碧螺春茶应该始于明朝,在甘龙下江南之前就已经很出名了。有人认为碧螺春因其卷曲的形状和绿色而得名,是在早春采摘的。不管名字的由来,这种茶历史悠久,已经是贡茶,这一点毋庸置疑。碧螺春产于江苏吴县太湖洞庭山。洞庭山分为东、西山。洞庭东山是一个半岛,像一艘巨轮伸入太湖。洞庭西山是一座矗立在湖中的岛屿。太湖水面水汽上升,雾长,空气湿润,土壤微酸疏松,非常适合茶树生长。碧春属于茶果间作。茶树与桃、李、杏、李、柿、橙、银杏、石榴等果树交错种植。一排排青翠的茶篷像绿色的屏风,一片片遮荫如伞的果树披上了霜雪,遮住了秋日的阳光。茶树和果树的枝干相连,根脉相通,碧螺春花果的自然品质是由茶的香气和花茶的香气培育出来的。正如明代《茶解》所说:“茶园不可杂有邪树,其间只可种桂、李、玉兰、月季、松、竹,亦可遮霜雪。

秋阳。」

碧螺春!!!

( )的碧螺春

清香甘甜的碧螺春

碧螺春的介绍

洞庭碧螺春 洞庭碧螺春是我国名茶的珍品,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闻名于中外。碧螺春始于何时,名称由来,说法颇多。据清代《野史大观》(卷一)载:“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土人称曰:‘吓煞人香’。康熙己卯......抚臣朱荦购此茶以进......,以其名不雅驯,题之曰碧螺春。自地方有司,岁必采办进奉矣。”又据相传,明朝期间,宰相王鳌,是东后山陆巷人,“碧螺春”名称系他所题。又据《随见录》载“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细,味甚甘香,俗称‘吓煞人’,产碧螺峰者尤佳,名‘ 碧螺春’”。 若以此为实,则碧螺春茶应始于明朝,在乾隆下江南之前就已名声显赫了。也有人认为:碧螺春是因形状卷曲如螺,色泽碧绿,采于早春而得名。不管碧螺春的名称由来如何,该茶历史悠久,早为贡茶是毫无疑义的了。 碧螺春产于江苏吴县太湖洞庭山,洞庭分东、西两山,洞庭东山是宛如一个巨舟伸进太湖的半岛,洞庭西山是一个屹立在湖中的岛屿。两山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5.5~16.5°C,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太湖水面,水气升腾,雾气悠悠,空气湿润,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加之质地疏松,极宜于茶树生长。 洞庭碧螺春产区是我国著名的茶、果间作区。茶树和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等果木交错种植,一行行青翠欲滴的茶蓬,像一道道绿色的屏风,一片片浓荫如伞的果树,蔽覆霜雪,掩映秋阳。茶树、果树枝桠相连,根脉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着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质。正如明代《茶解》中所说:“茶园不宜杂以恶木,唯桂、梅、辛夷、玉兰、玫瑰、苍松、翠竹之类与之间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阳。” 碧螺春采制技艺高超,采摘有三大特点:一是摘得早,二是采得嫩,三是拣得净。每年春分前后开采,谷雨前后结束,以春分至清明采制的明前茶品质最为名贵。通常采一芽一叶初展,芽长1.6~2.0厘米的原料,叶形卷如雀舌,称之“雀舌”,炒制500克高级碧螺春约需采6.8~7.4万颗芽头,历史上曾有500克干茶达到9万颗左右芽头,可见茶叶之幼嫩,采摘功夫之深非同一般。细嫩的芽叶,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茶多酚。优越的环境条件,加之优质的鲜叶原料,为碧螺春品质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采回的芽叶必须及时进行精心拣剔,剔去鱼叶和不符标准的芽叶,保持芽叶匀整一致。通常拣剔一公斤芽叶,需费工2~4小时。其实,芽叶拣剔过程也是鲜叶摊放过程,可促使内含物轻度氧化,有利于品质的形成。一般5~9时采,9~15时拣剔,15时~晚上炒制,做到当天采摘,当天炒制,不炒隔夜茶。 碧螺春炒制的特点是: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有揉,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起锅即成。主要工序为:杀青、揉捻、搓团显毫、烘干。 杀青:在平锅内或斜锅内进行,当锅温190~200°C时,投叶500克左右,以抖为主,双手翻炒,做到捞净、抖散、杀匀、杀透、无红梗无红叶、无烟焦叶,历时3~5分钟。 揉捻:锅温70~75°C,采用抖、炒、揉三种手法交替进行,边抖,边炒,边揉,随着茶叶水分的减少,条索逐渐形成。炒时手握茶叶松紧应适度。太松不利紧条,太紧茶叶溢出,易在锅面上结“锅巴”,产生烟焦味,使茶叶色泽发黑,茶条断碎,茸毛脆落。当茶叶干度达六、七成干,时间约10分钟左右,继续降低锅温转入搓团显毫过程。历时12~15分钟左右。 搓团显毫:是形成形状卷曲似螺、茸毫满披的关键过程。锅温50~60°C,边炒边用双手用力地将全部茶叶揉搓成数个小团,不时抖散,反复多次,搓至条形卷曲,茸毫显露,达八成干左右时,进入烘干过程。历时13~15分钟。 烘干:采用轻揉、轻炒手法,达到固定形状,继续显毫,蒸发水分的目的。当九成干左右时,起锅将茶叶摊放在桑皮纸上,连纸放在锅上文火烘至足干。锅温约30~40°C,足干叶含水量7%左右,历时6~8分钟。全程约为40分钟左右。 碧螺春分7级,芽叶随1~7级逐渐增大,茸毛逐渐减少。炒制锅温、投叶量、用力程度,随级别降低而增加。即级别低锅温高,投叶量多,做形时用力较重。 碧螺春的品质优异,据清未震钧(1857~1918年)所著《茶说》中道:“茶以碧萝(螺)春为上,不易得,则苏之天池,次则龙井;岕茶稍粗......次六安之青者(今六安瓜片)”。可见,碧螺春在历史上就荣以为冠。其品质特点是: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身披毫,银白隐翠,香气浓郁,滋味鲜醇甘厚,汤色碧绿清澈,叶底嫩绿明亮。有“一嫩(芽叶)三鲜”(色、香、味)之称。当地茶农对碧螺春描述为:“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花香果味,鲜爽生津。” 品尝高级碧螺春颇有情趣。品饮时,采用洁净透明的玻璃杯,先冲开水后放茶。或用70~80°C的开水冲泡。当碧螺春投入杯中,茶即沉底,瞬时间“白云翻滚,雪花飞舞”,清香袭人。茶在杯中,观其形,可欣赏到犹如雪浪喷珠,春染杯底,绿满晶宫的三种奇观。饮其味,头酌色淡、幽香、鲜雅;二酌翠绿、芬芳、味醇;三酌碧清、香郁、回甘,真是其贵如珍,宛如高级工艺品,不可多得。 碧螺春贮藏方法十分讲究。传统的贮藏方法是纸包茶叶,袋装块状石灰,茶、灰间隔放置缸中,加盖密封吸湿贮藏。随着科学的发展,近年来亦有采用三层塑料保鲜袋包装,分层紧扎,隔绝空气,放在10°C以下冷藏箱或电冰箱内贮藏,久贮年余,其色、香、味犹如新茶,鲜醇爽口。 如今,碧螺春畅销国内各大城市和港、澳地区,远销美国、德国、比利时、新加坡等国家。碧螺春茶区每到采茶季节,春意盎然,满山苍翠,茶香百里。真是“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

碧螺春的资料

洞庭碧螺春是我国名茶的珍品,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闻名于中外。碧螺春始于何时,名称由来,说法颇多。据清代《野史大观》(卷一)载:“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土人称曰:‘吓煞人香’。康熙己卯......抚臣朱荦购此茶以进......,以其名不雅驯,题之曰碧螺春。自地方有司,岁必采办进奉矣。”又据相传,明朝期间,宰相王鳌,是东后山陆巷人,“碧螺春”名称系他所题。又据《随见录》载“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细,味甚甘香,俗称‘吓煞人’,产碧螺峰者尤佳,名‘ 碧螺春’”。 若以此为实,则碧螺春茶应始于明朝,在乾隆下江南之前就已名声显赫了。也有人认为:碧螺春是因形状卷曲如螺,色泽碧绿,采于早春而得名。不管碧螺春的名称由来如何,该茶历史悠久,早为贡茶是毫无疑义的了。 碧螺春产于江苏吴县太湖洞庭山,洞庭分东、西两山,洞庭东山是宛如一个巨舟伸进太湖的半岛,洞庭西山是一个屹立在湖中的岛屿。两山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5.5~16.5°C,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太湖水面,水气升腾,雾气悠悠,空气湿润,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加之质地疏松,极宜于茶树生长。 洞庭碧螺春产区是我国著名的茶、果间作区。茶树和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等果木交错种植,一行行青翠欲滴的茶蓬,像一道道绿色的屏风,一片片浓荫如伞的果树,蔽覆霜雪,掩映秋阳。茶树、果树枝桠相连,根脉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着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质。正如明代《茶解》中所说:“茶园不宜杂以恶木,唯桂、梅、辛夷、玉兰、玫瑰、苍松、翠竹之类与之间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阳。” 碧螺春采制技艺高超,采摘有三大特点:一是摘得早,二是采得嫩,三是拣得净。每年春分前后开采,谷雨前后结束,以春分至清明采制的明前茶品质最为名贵。通常采一芽一叶初展,芽长1.6~2.0厘米的原料,叶形卷如雀舌,称之“雀舌”,炒制500克高级碧螺春约需采6.8~7.4万颗芽头,历史上曾有500克干茶达到9万颗左右芽头,可见茶叶之幼嫩,采摘功夫之深非同一般。细嫩的芽叶,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茶多酚。优越的环境条件,加之优质的鲜叶原料,为碧螺春品质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采回的芽叶必须及时进行精心拣剔,剔去鱼叶和不符标准的芽叶,保持芽叶匀整一致。通常拣剔一公斤芽叶,需费工2~4小时。其实,芽叶拣剔过程也是鲜叶摊放过程,可促使内含物轻度氧化,有利于品质的形成。一般5~9时采,9~15时拣剔,15时~晚上炒制,做到当天采摘,当天炒制,不炒隔夜茶。 碧螺春炒制的特点是: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有揉,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起锅即成。主要工序为:杀青、揉捻、搓团显毫、烘干。 杀青:在平锅内或斜锅内进行,当锅温190~200°C时,投叶500克左右,以抖为主,双手翻炒,做到捞净、抖散、杀匀、杀透、无红梗无红叶、无烟焦叶,历时3~5分钟。 揉捻:锅温70~75°C,采用抖、炒、揉三种手法交替进行,边抖,边炒,边揉,随着茶叶水分的减少,条索逐渐形成。炒时手握茶叶松紧应适度。太松不利紧条,太紧茶叶溢出,易在锅面上结“锅巴”,产生烟焦味,使茶叶色泽发黑,茶条断碎,茸毛脆落。当茶叶干度达六、七成干,时间约10分钟左右,继续降低锅温转入搓团显毫过程。历时12~15分钟左右。 搓团显毫:是形成形状卷曲似螺、茸毫满披的关键过程。锅温50~60°C,边炒边用双手用力地将全部茶叶揉搓成数个小团,不时抖散,反复多次,搓至条形卷曲,茸毫显露,达八成干左右时,进入烘干过程。历时13~15分钟。 烘干:采用轻揉、轻炒手法,达到固定形状,继续显毫,蒸发水分的目的。当九成干左右时,起锅将茶叶摊放在桑皮纸上,连纸放在锅上文火烘至足干。锅温约30~40°C,足干叶含水量7%左右,历时6~8分钟。全程约为40分钟左右。 碧螺春分7级,芽叶随1~7级逐渐增大,茸毛逐渐减少。炒制锅温、投叶量、用力程度,随级别降低而增加。即级别低锅温高,投叶量多,做形时用力较重。 碧螺春的品质优异,据清未震钧(1857~1918年)所著《茶说》中道:“茶以碧萝(螺)春为上,不易得,则苏之天池,次则龙井;岕茶稍粗......次六安之青者(今六安瓜片)”。可见,碧螺春在历史上就荣以为冠。其品质特点是: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身披毫,银白隐翠,香气浓郁,滋味鲜醇甘厚,汤色碧绿清澈,叶底嫩绿明亮。有“一嫩(芽叶)三鲜”(色、香、味)之称。当地茶农对碧螺春描述为:“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花香果味,鲜爽生津。” 品尝高级碧螺春颇有情趣。品饮时,采用洁净透明的玻璃杯,先冲开水后放茶。或用70~80°C的开水冲泡。当碧螺春投入杯中,茶即沉底,瞬时间“白云翻滚,雪花飞舞”,清香袭人。茶在杯中,观其形,可欣赏到犹如雪浪喷珠,春染杯底,绿满晶宫的三种奇观。饮其味,头酌色淡、幽香、鲜雅;二酌翠绿、芬芳、味醇;三酌碧清、香郁、回甘,真是其贵如珍,宛如高级工艺品,不可多得。 碧螺春贮藏方法十分讲究。传统的贮藏方法是纸包茶叶,袋装块状石灰,茶、灰间隔放置缸中,加盖密封吸湿贮藏。随着科学的发展,近年来亦有采用三层塑料保鲜袋包装,分层紧扎,隔绝空气,放在10°C以下冷藏箱或电冰箱内贮藏,久贮年余,其色、香、味犹如新茶,鲜醇爽口。 如今,碧螺春畅销国内各大城市和港、澳地区,远销美国、德国、比利时、新加坡等国家。碧螺春茶区每到采茶季节,春意盎然,满山苍翠,茶香百里。真是“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

发表评论

  • 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