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史,古典音乐十大名曲(中国音乐的起源和发展)
- 十大排行榜
- 2022-03-09 05:11:29
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历程
音乐是人类不可或缺的语言,也是人类灵魂的升华。从原始人对自然威胁的不断反抗和长期艰苦劳动中提炼出最早的音乐,到今天世界各国丰富多彩的音乐体系,这是文明的奇迹。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史展现了极其辉煌的一页。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音乐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文字发明之前,当我们的祖先从类人猿进化到人类,为了使个体生命得以存在,种族得以延续,在人类必须从事的两项最基本的生产活动:劳动和繁衍中,伴随着工具的使用和语言的产生,音乐诞生了。其实左右脚走路,心跳脉搏跳动,都是最简单的节奏。但原始人单调的语言只要有高低音准的变化,也就包含了旋律因素。春秋时期,中国百家争鸣的浪潮碰撞出了璀璨的火花,而同时期的欧洲却一片荒芜。当中国音乐迎来黎明的时候,欧洲音乐还在漫漫长夜中徘徊。在周朝,政府建立了一个以大乐思为首的音乐组织。教学课程主要有音乐、乐、乐、舞。所谓德,就是“中和、中庸、孝”这样的伦理道德观念。音乐语言是“宣扬道法、讽刺背诵、说话”等伦理行为准则。乐舞包括大舞小舞等乐理,音乐诗朗诵,舞蹈,六代乐舞表演。六朝乐舞,据说是历代流传下来的六大史诗乐舞,黄帝时《云门大卷》,尧时《咸池》,舜时《大韶》,禹时010-3000,商汤时010-3000。在周代,它们被用于宫廷仪式,以崇拜天地、山川、祖先和其他重要活动。其中《大夏》、《大闱》,被视为讴歌文德的题材,经常在皇帝大祭祀、礼学、养老等仪式中演出。如羽舞、帝王舞、荆舞等。在宫廷里表演小舞蹈。周朝宫廷除乐舞外,还有祭祖、大射、校检、二王相会等重要仪式的礼乐和歌曲,如颂、雅等。以及后妃们在内宫宴饮时所唱的室曲,都不用编钟编钟,只用钢琴和竖琴伴奏。这一切都说明音乐已经从原来的乐舞中分离出来了。在周代的宫廷中,秦、楚、吴、越等地都有四夷的演出,说明当时各民族的民间歌舞已经有了一定的交流。从以上文献可以知道,周秦音乐文化是中国音乐高度发展的一个重要坐标。这一系列成果也为中国古代音乐音律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的秦朝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为了适应政治统一和文化管理一体化的需要,有专门管理音乐的——乐府官署。刘邦建立的西汉政权也扩大了乐府的机构和职能。当时政府非常重视民间音乐,令乐府外出搜集“赵、戴、秦、楚传说”,其中包括西域、北地等边远民族的音乐。在广泛收集各地民歌的基础上,以乐师李延年为谢禄队长,将司马相如等数十人进行整理、加工、填词,供宫中祭祀、宴饮之用。据《大武》的记载,当时收集的民歌有134首,《周山歌诗》75首,《河南周歌诗》75首,均有乐谱。汉魏时期,宫廷引进了许多民间歌舞和数百种戏曲。其中汉高祖下令乐师劳作?《大武》,号称“尖尖尖”;起初,“的故事
白戏是各种杂技的总称,包括像现在的舞龙灯一样的“玉龙漫延”和各种杂技魔术。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朝代更迭,伴随着社会的动荡和变迁,民族迁徙的交流扩大,外国和外国的音乐文化与中原的音乐文化有了广泛的交流,成为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中,清商乐是秦汉传统音乐的残余,清商剧是曹魏政权建立的,实际上是乐府的变体。东晋以后,这些"中原老歌"与南方音乐相互交流,使清商乐成为包括前代流传下来的和歌、宣道歌、吴歌、荆楚-西声在内的江南音乐的总称,是当时南方乐府民歌的代表。北朝民歌歌词多存于《乐府诗集》第《大韵》号,题材远比南方民歌广泛。大多反映战争和人民的苦难,是为北方的吴、鲜卑、汉人创作的。《汉书?艺文志》是北方民歌中最杰出的作品,热情地歌颂了代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北魏时,鲜卑人的统治者经常命令其侍女唱“活歌”,也称“北歌”。“上面提到的先人开墓的原因,诸侯衰亡的痕迹,共150章,早晚传唱”(《巴渝舞》)。这种类似于民族史诗的民歌,有丝竹伴奏,也有笛鼓伴奏。这是一种鼓乐。梁流行于南方,人称“戴贝”。隋唐时期,南北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为音乐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唐朝统治者在文化上不那么保守,广泛吸收外来音乐文化,使音乐达到了一个发展高峰。在这个历史时期,诗歌被收入音乐中传唱的名曲,文学与音乐的融合成为中国古典音乐发展的一个特征。李白的《梁鼓角横吹曲》,杜甫的《木兰辞》,刘禹锡的《魏书?乐志》,王之涣的《关山月》,王维的《清明》,《竹枝歌》,有的民歌在民间流传已久,有的则其中,王维为送别一位在西阳关任职的朋友而作的七言绝句《凉州词》,因其以情景交融的方式表达了离别的伤感,是当时及以后人们常唱的一首歌。宋代城市经济逐渐繁荣,市民阶层日益扩大。社会活动的重心从宫廷转向了世俗。北宋时期,有“勾栏”和“有朋”场所供市民进行音乐活动。曲调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等适合市民和文人的音乐发展迅速。宋代也是中国音乐与文学交融的重要历史阶段。宋代是词曲创作的黄金时期,人们常用的曲调有800多首,其中有一部分来自传统和当代流行的民歌小调,如《阳关曲》、《陇头吟》等。另一部分来自唐代歌舞大曲的一些段落。
,如《阳关引》、《倾杯序》、《水调歌头》、《声声慢》、《调笑令》等;以及少数民族和外来音乐,像《菩萨蛮》、《苏幕遮》等。宋代文人创作的词曲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按题材风格可大致分为婉约派与豪放派两类。婉约派的词内容多为男女相思离别之情的抒发,风格纤弱柔婉,讲究音律与曲调的配合,以与音乐关系密切的词人柳永、周邦彦为代表。豪放派词曲开拓了词的表现内容,打破了过于严格的音律束缚,风格雄健粗犷,发轫于北宋的苏轼,继之以靖康之难之后的一批南宋爱国词人如辛弃疾、陈亮、张寿祥、岳飞等。宋人俞之豹在《吹剑录》中曾将两派词风作了形象比较:“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宋代有一部分懂得音乐的词人也常自己创作新的词牌曲调,这种新创的歌曲称为“自度曲”。南宋的姜夔是自度曲最有代表性的作者。他作有自度曲《扬州慢》、《杏花天影》等十四首,载于《白石道人歌曲》,并注有“俗字谱”(古工尺谱),是宋代词调音乐的珍贵遗产。姜夔的自度曲词乐浑然一体,风格委婉抒情、清新典雅;在旋法、结构、调式、转调等技巧处理上精致细腻;他的作品多用七声音阶,四度与七度音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常引用升高的商、徵或宫等变化音。从而使曲调赋予一种独特而又深远的意韵。明清时期,随手工业及商品经济的突出发展,市民音乐逐渐成为音乐艺术的主要成份。自娱性的民歌小曲、民间歌舞音乐,以及带有商品性质的说唱、戏曲音乐,都在这一期间获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艺术成就。明代的卓柯月更将当时的民歌小曲同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称其“为我明一绝耳”(陈宏诸《寒夜录》)。正由于文人提高了对民间文艺的认识,收集民歌的风气也逐渐形成,如明代的冯梦龙就曾编订出版了《桂枝儿》和《山歌》两本民歌集子,搜集歌词800余首;清代先后刊出的民歌集子更达万余种,其中李调元所集的《粤风》还包括了南方少数民族的民歌。明清的民间歌舞也十分丰富,汉族的民间歌舞较为普遍的就有秧歌、花鼓、采茶、花灯、打连响、跑旱船、竹马灯等;少数民族的民间歌舞中则有维吾尔族的木卡姆;藏族的锅庄、囊玛;苗族的跳月;侗族的玩山等繁多的种类。在明清时期,京剧曲艺的发展也呈现了辉煌的历史阶段。明代中叶以后长期争逐于传奇剧坛的,为弋、昆两腔。起源于江西弋阳的弋阳腔高亢挺拔,称高腔。它不用管弦,只以锣鼓伴奏,并采用民间常见的帮腔形式,为描写和渲染舞台环境气氛,加助人物内心活动的刻划等发挥了独特的戏剧性效果,而且因唱词通俗易解,唱腔自由灵活而经久不衰。昆山腔发源于江苏昆山,明嘉靖年前流传不广,后经魏良辅、张野塘等人改进,在原昆山腔的基础上,广泛吸取北曲及南戏诸腔的长处,形成了“细腻水磨,一字数转,清柔婉折,圆润流畅”的新腔,新昆山腔在演唱上细腻抒缓,转音若丝;在节奏上采用“赠板”,使一板三眼的曲调放慢一倍,具有“曼声徐度”的特点;旋律创作要求“依字行腔”,讲究曲调与字调的谐和;在伴奏方面形成了以笛为主的笙、箫、琵琶、三弦、月琴、鼓板等多种乐器配合的乐队。改革后的昆山腔成为“四方歌曲必宗吴门”的全国性剧种,涌现了如汤显祖的《牡丹亭》和清代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等众多名作。清代的徐大椿的《乐府传声》对昆腔演唱成就进行了总结,是当时一部重要的戏曲声乐论著。清初以后,昆山腔因唱词过分雕凿,音乐典雅淡和,日益疏于群众而由盛趋衰,到嘉庆之后逐渐为乱弹所替代。乱弹自明末已广泛流行于秦地,其声腔以陕、甘一带的秦腔为最早,因用梆子击拍,故又称“梆子腔”。梆子音乐创作板腔组合体系;曲调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并有表现不同情绪的“欢音”和“苦音”,唱白通俗,尤擅刻划人物性格和表现戏剧性冲突;而且引用了以二弦、胡呼拉弦乐器为主,梆笛、月琴及锣鼓等打击乐器组成的伴奏乐队,剧目多为历史故事,因此很快得到传播。至清末,各地已产生了唱腔体制大致相同的梆子剧种,如山西梆子(现晋剧)、河南梆子(现豫剧)、河北梆子、山东梆子、四川梆子(即弹戏)、绍兴大班(或称乱弹)等。其后的皮黄腔为乱弹的又一重要声腔。皮黄腔包括西皮和二黄两种腔调。前者起于湖北,是秦腔与当地汉调结合的产物,音调激越苍凉;后者产生于安徽,由当地吹腔发展而成,音调委婉温厚。清代中叶四大徽班进京后,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广泛吸收昆腔、秦腔等声腔的剧目、曲调、表演方法,并容纳民间曲调,创造了以西皮、二黄为主的新腔——皮黄腔,初步确立了京剧的格局。京剧剧目以历史题材为主,后陆续编演了《打渔杀家》、《李陵碑》等具有反封建、民主性和爱国主义倾向、更接近群众生活、适合时代要求的新剧目;皮黄音乐的曲调高亢朴实,不仅在板腔化结构上进一步得到发展完善,而且解决了男女分腔问题,使各个行当在唱腔上各自都能得到较好的戏剧性发挥;同时,在伴奏上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制,既有胡琴弦管等构成的“文场”,鼓板锣钹等构成的“武场”,也有两者组合相辅相成的“场面”,紧密配合演员的唱念做打。正因如此,京剧至清末已一跃而成为全国最大的剧种。皮黄腔也并列于梆子腔、高腔、昆腔,成为我国近现代新兴戏曲音乐的代表性声腔。在光绪年间已进入盛期的京剧,至清末面临着被封建统治者攫夺和垄断的危机,逐渐脱离人民和现实生活。清末民初,富有创新精神的“海派”京剧在上海崛起。其最早的代表人物汪笑侬出于对清政府昏庸腐败、屈辱媚外的不满,自编自演了《党人碑》、《哭祖庙》、《骂阎罗》等新戏,借此抨击时政,宣传爱国,寄寓了深切的忧国忧民之情,并根据自己嗓音,吸取汪桂芬和孙菊仙二派之长,另创苍劲悲壮、吐字有力的新腔。辛亥革命后,他还曾主持二戏剧改良社,开展戏曲改良运动。在戏曲改良运动及“文明戏”的启示下,上海的夏月珊、夏月润和潘月樵等也编演了《潘烈士投海》、《黑奴吁天录》等爱国反帝、鼓吹革命的新戏,使海派京剧进一步成型。民国初年的戏曲改良活动,对戏曲艺术同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联系起了促进作用;不少新剧目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黑暗,表现了人民要求摆脱封建枷锁的愿望;在唱腔、表演、舞台装置、服装等方面都进行了一些有益的革新。继后的周信芳发扬“海派京剧”锐意改革的精神,于“五四”前后编演了《宋教仁》等时装新戏。“五四”前后,梅兰芳等人对京剧的创新和改革的成绩也十分突出。梅兰芳曾同王瑶卿等人,融青衣、花旦、刀马旦所长,聚唱、做、念、打于一身,别创“花衫”行当,使京剧旦角艺术臻于完美。他在辛亥革命时即编演了《一缕麻》、《邓霞姑》等具有民主倾向的时装京剧,及《天女散花》、《洛神》等古装新戏;三十年代又先后编演了《木兰从军》、《生死恨》、《抗金兵》等赞颂民族气节,充满爱国热情的新戏;在唱腔上他也进行了新的发展创造,运腔演唱凝重流畅,脆亮甜润,宽圆兼备,具有雍容华贵的风格,世称“梅派”;此外他对京剧旦角的身段表演、伴奏乐队也进行了有益的改革,并在1928年、1935年分别赴美国、苏联演出,是使京剧赢得国际声誉的第一人。梅兰芳无愧于继谭鑫培之后把京剧艺术推向更高峰的大师,他的代表作还有《宇宙锋》、《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 在传统五声音阶的基础上,七声音阶的体系也在逐渐形成和发展中国古代的七声音阶:宫、商、角、变微、徽、羽、变宫,也即现代音乐中的C、D、E、F、G、A、B。在周朝已有七声音阶和十二律。公元前6世纪时,周景王(公元前544-52O年)问乐官伶州鸠什么是七声音阶,什么是十二律。伶州鸠在回答问题中,历举了宫、商、角、变微、微、羽、变宫的阶名,并且说明了各音阶与十二律的关系;又将七声音阶的出现推前到周武王代纣的时候(公元前1O66年)。我国的七声音阶,主要是以雅乐和燕乐为载体。雅乐一般泛指宫廷的祭祀活动和朝会仪礼中所用的音乐。起源于周代的礼乐度,用于郊社[祭祀天地]、宗庙[祭祀祖先]、宫廷礼仪[朝会、燕飨、宾客等]、射乡[统治者宴享士庶代表人物]以及军事上的大典等。后世祀奉先贤的活动[如祭泰伯、祭孔]也模仿、应用郊社、宗庙之乐。周代的礼乐制度对上述不同场合中的仪式和曲目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相传为黄帝至周武王各代所制的六乐,用于天子和少数王侯亲自主持的祭祀大典和重大的宴享活动,后世的儒家把它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雅乐的音阶:(又称古音阶、旧音阶或传统音阶)1 2 3 4 5 6 7宫 商 角 变徵 徵 羽 变宫
中国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中华民族音乐的蒙昧时期早于华夏族的始祖神轩辕黄帝两千余年。距今六千七百年至七千余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可能已经可以烧制陶埙,挖制骨哨。远古的音乐文化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具有歌、舞、乐互相结合的特点。汉族古代“诗歌”是不分的,即文学和音乐是紧密相联系的。现存最早的汉语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篇当时都是配有曲调,为人民大众口头传唱的。中国古代的音乐理论发展较慢,在“正史”中地位不高,没有能留下更多的书面资料。但音乐和文学一样,是古代知识分子阶层的必修课(详见“六艺”),在古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无疑有着重要地位;民间则更是充满了多彩的旋律。在北伐战争时期,中国的音乐家配合革命,作了大量的革命歌曲,在国民革命军中广为传唱,有的是用国外通俗歌曲旋律直接配以革命歌词。在抗日战争时期,音乐家更是同仇敌忾,写作了大量的抗日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流行歌曲除革命歌曲之后,又加入翻译成中文的苏联流行歌曲。各地开始建立交响曲团,演奏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作曲家的新作。东欧的乐团曾多次到中国表演,中国乐团也参加了许多国际表演会。中国音乐家也尝试用西方的乐器方法写作具有中国风味的音乐,比较成功的有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采纳了越剧的部分旋律。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流行音乐首先从香港及台湾地区进入中国,尤其是台湾的校园歌曲和邓丽君演唱的歌曲,在大陆中国大受欢迎。扩展资料人类社会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无法考察。但是早在人类还没有产生语言时,就已经知道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随着人类劳动的发展,逐渐产生了统一劳动节奏的号子和相互间传递信息的呼喊,这便是最原始的音乐雏形;当人们庆贺收获和分享劳动成果时,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达喜悦、欢乐之情,这便是原始乐器的雏形。古代音、乐有别。后浑称“音乐”,指用有组织的乐音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音乐
音乐的发展史
第六章 浪漫主义音乐 一、音乐中的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这一词的含义,原来是指用罗曼语(Roman)书写的故事,进而专指长篇小说或骑士故事,后来也包括传奇小说等。浪漫主义在艺术上的兴起,首先出现于十八世纪的文学中。在作品里,将一切个人的感情、趣味和才能完全不受限制地表现出来。就是说,作曲家强烈地表现出自己的癖好。这与受形式支配的古典主义在理论上相对立。古典主义的音乐是线条式的而且是鲜明的,浪漫主义的音乐富于色彩和感情,含有许多主观、空想的因素。然而,这只是原则上的区别,实际上在古典主义音乐中,已含有浪漫主义的因素,而浪漫派的作品中,也多有古典式的内容。 二、浪漫主义音乐的形成 : 初期浪漫主义音乐与其它姊妹艺术一样,发自欧洲“启蒙时代”的思想与同法国大革命有关的自由民主思想,比文学中的浪漫主义约晚数十年。贝多芬的晚期作品已成为初期的浪漫主义的先驱,其后的作曲家们都可划分为浪漫派。从时代上来说,十九世纪中叶是其全盛时期。 三、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事实上,在古典派作曲家贝多芬、罗西尼和韦伯的后期作品中,就已经明显地流露出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正是他们开创了浪漫派的先河。 1800年前后出生的作曲家们,形成了初期浪漫主义的中心。作为代表初期的浪漫派作曲家,可举出舒伯特和柏辽兹这两人。他们都是从格鲁克、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传统出发,而又各自形成了自己的流派。后来,浪漫主义音乐经过门德尔松、舒曼、肖邦和威尔第等人的进一步完善,在柴科夫斯基、李斯特和瓦格纳的时代达到了高峰,这一系列作曲家、钢琴家构成了中期浪漫主义的中心。至于马勒、理查·施特劳斯和拉赫玛尼诺夫等近代名家的作品,则在音乐史上归于晚期浪漫主义音乐。 四、浪漫主义音乐的历史地位 : 浪漫乐派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不但这一时期盛产伟大的音乐家,而且音乐体裁空前广泛,出现了诸如无词歌、夜曲、艺术歌曲、叙事曲、交响诗等新颖、别致的形式,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一个“宝库”。 浪漫主义音乐也是一座桥梁:韦伯接受了格鲁克和莫扎特的传统,传至近代的瓦格纳;舒柏特在器乐方面是贝多芬的继承人,但是他的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经过舒曼和沃尔夫传到现在;柏辽兹的标题音乐出自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后来又与近代法国的印象主义发生联系。 第七章 民族乐派 一、民族乐派的形成 : 在十九世纪中叶,东欧、北欧和俄罗斯的许多音乐家虽然深受西欧浪漫主义音乐创作的影响,但他们实际上更重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音乐创作,因而此间产生了一大批表现本民族的国民性格、愿望和生活的优秀音乐作品。正是他们,建立和发展了这一相对独立的音乐派别——民族乐派。这一乐派并不属于某一时间范围,而是由于这一乐派具有共同的美学准则,而在音乐史上划归为一个整体。 狭义上的民族乐派仅包括四位代表人物,即捷克音乐家斯美塔那、德沃夏克和挪威音乐家格里格以及芬兰音乐家西贝柳斯。广义的民族乐派范围稍大一些,除了上述四位音乐家之外,还包括俄罗斯音乐家格林卡和俄罗斯“强力五人集团”(巴拉基列夫、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穆索尔斯基、鲍罗丁和居伊)。有的音乐理论家甚至认为俄罗斯音乐家柴科夫斯基、波兰音乐家肖邦和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等人应兼属浪漫乐派和民族乐派。 可以这样说,只要一个作曲家把他的音乐建立在他本国的民间歌曲和舞蹈上,或者努力用各种音来表现它的传奇或风景的时候,他就是在创作叫做民族主义音乐的东西。 二、俄罗斯民族乐派: 俄国是一个广阔的国家,覆盖着整个地球表面的六分之一。在北方,亚麻色头发的巨人们,唱着孤独的歌曲,在冰海里打鱼,并且在冰冻的海里猎貂来为世界上的名国王子做皮袍。在南方,深色皮肤的人们从亚细亚来到这些山里,带着他们那些古怪的、粗野的舞蹈。这一贫富分化、内战连绵不断的民族,古往今来都给人以“多灾多难”的印象,正是这样的命运,使这一民族具有了独特的性格:深沉而忧郁的气质、热情奔放的民间文化、争强好胜的民族精神。 从“俄罗斯音乐之父”格林卡开始,经过“俄罗斯乐圣”柴科夫斯基,一直到本世纪不断活跃在音乐界的不计其数的俄籍作曲家、演奏家、指挥家,他们创作或表达的音乐语言,无不渗透着俄罗斯民族的精华。 三、捷克民族乐派 : 捷克这一国家处于中欧和东欧交界之处,境内山川纵横,景色优美,民族舞蹈也兼有中欧和东欧的特色。从斯美塔那和德沃夏克这两位大音乐家的作品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对于自己祖国的无限热爱和眷恋。他们的作品深受本民族舞蹈音乐的影响,用浓厚的色彩、深情的笔触描绘了祖国的山川大地等自然景色。 除了两位大师以外,捷克还产生了诸如菲比赫(1850-1900)、杰那克(1854-1928)、苏克和德尔德拉等著名音乐家。 四、北欧民族乐派 : 这一乐派也称为“斯堪第纳维亚民族乐派”,其代表为格里格和西贝柳斯。 挪威的格里格深受浪漫主义音乐的影响,结合本民族音乐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作品以描写自然为主,虽然充满民族音乐特色,却从不照搬任何一首民歌的旋律,而是把激情融于创作,从真实的创作中体现出民族性格。 芬兰的西贝柳斯则是一位充满爱国激情的音乐家,他的重要作品大多反映出争取民族独立的倾向,具有强烈的号召力和鼓动性。他崇尚贝多芬,作品中常表露出类似贝多芬音乐性格的“斗争性”。后人认为,西贝柳斯是继贝多芬之后最重要的交响乐作曲家。 五、其他民族乐派: 每个国家的民间音乐中都有一些不同于世界上任何别的国家的曲调和节奏。例如:一旦我们逐渐熟悉了西班牙的音乐,以后再听到那些以响板和脚跟舞的咔嗒声为标志的令人兴奋的节奏,我们就绝不会误认它是任何别的音乐。西班牙是舞蹈的国土,像探戈舞、霍塔舞、波勒洛舞、阿拉冈涅兹舞、玛拉归纳舞——似乎有一种魅力,而且这类音乐感染了许许多多的作曲家们。伟大的西班牙作曲家法雅、阿尔贝尼兹、格拉纳多斯以及被后人誉为“吉它音乐史上的肖邦”的吉它演奏家泰雷加等人,都在创作中大量融入了西班牙民族音乐的特色,成为西班牙民族乐派的奠基人。 到本世纪上半叶,和西班牙民族乐派密切相关的拉丁美洲民族乐派也对世界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代表人物为墨西哥作曲家庞塞、巴西作曲家魏拉-罗伯斯、委内瑞拉作曲家劳罗等人。 第八章 近代音乐 : 从十九世纪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在音乐史上可称为“近代音乐”时代。在这一时期,以印象主义音乐为代表的几种音乐流派,实现了音乐史上从晚期浪漫主义向二十世纪现代音乐的过渡。 一、印象主义音乐的形成: 印象主义音乐产生于十九世纪末,是受“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而出现的一种音乐流派。这一流派的音乐家与此前的浪漫主义音乐家有很大区别,他们并不通过音乐来直接描绘实际生活中的图画,而更多的是描写那些图画给我们的感觉或印象,渲染出神秘朦胧、若隐若现的气氛和色调。 集印象主义音乐之大成的两位音乐家都是法国人,即德彪西和拉威尔。此外,法国作曲家杜卡和意大利作曲家雷斯庇基也是印象派音乐的代表人物。 二、法国印象主义音乐 : 象别的法国作曲家的作品一样,德彪西的音乐是标题音乐而不是绝对音乐。十九世纪末,在法国有一派叫做“印象主义者”的画家和诗人,因此法国著名作曲家德彪西力图用音乐来达到“印象主义者”用绘画所达到的同样效果。这种印象主义艺术家所画出的并不是生活的美,而是梦幻的美,象彩虹的终端的一大堆金子那样的远处的美。在使用新的和声和音乐方面,德彪西是现代音乐的先驱。 德彪西建造他那古怪的、非尘世的音乐,主要采用的就是完全没有半音关系的“全音阶”和许多在空气中根本听不见其振动的“泛音”。他还在管弦乐队里使用各种乐器的不同组合来发出柔和的带有闪烁性的音响效果。起初人们还被他的音乐所困惑,并且不知道怎样理解它,但是一旦他们听惯了,就会非常喜欢它。 仿效德彪西的最重要的作曲家就是他的同族拉威尔了,但是拉威尔并没有象德彪西那样对全音音阶和听起来奇怪的和弦使用得那么多。大概从来也没有另一个作曲家象他那样更懂得如何从管弦乐队里抽取这么多音色的深浅明暗度的了。例如在《波列罗舞曲》中,那节奏从头到尾都是一样的,那旋律是重复一遍又一遍。在这首西班牙舞曲形式中的变化和趣味是来自拉威尔对力度的纯熟使用(从轻到响或从响到轻的变化)和对音色的巧妙结合。 三、印象主义音乐的影响 : 印象主义音乐是浪漫主义音乐向现代音乐过渡的桥梁之一,虽然这一乐派主要集中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法国,但这种风格对于近现代音乐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后来的二十世纪音乐中的“表现主义”、“十二音体系”以及“序列音乐”等几种流派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印象主义音乐的影响。 第九章 二十世纪现代音乐 在历史上,从来也没有一个时期象二十世纪那样,有这么多的迅速变化。两次大战改变了各国的边界和人们的思想方法,科学正在以令人目眩的速度把我们推向一种尚未为人所知的未来。在反时代精神的策动下,各种艺术,如绘画、雕刻、文学、戏剧和音乐,正在冲破着各种旧的形式,试图表现新的生活方式。 一、现代音乐的特点 : 在每个国家,本世纪的作曲家们都在对音乐的诸要素——如节奏、旋律、和声、曲式——进行着实验。 本世纪杰出的前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曾经说过,他赞成这样一种音乐,在其中,所有的主题都绝对不出现重复,每个小节都应当同前面所有的小节完全不同。 许多作曲家都对节奏进行实验。有的作曲家写出了既没有小节线,也根本没有节奏型的乐曲。其他现代作曲家们正在制造一种音乐,在其中,一个管弦乐队或合唱队的两个部分有完全独立的节奏。这些现代派也许没有认识到:这种不同节奏的同时使用早在美国印第安人的音乐里就可以找到。 作曲家们也正在在旋律上,即各音的横向安排上做出同样令人惊讶的改变。有些作曲家回到了古希腊人和早年教堂神父们的调式上去,还有的作曲家从东方人的滑行音阶那里取得灵感,将“四分之一音”和比“四分之一音”更小的音程差别运用到了乐曲之中,有些人甚至发明了一架能弹出四分音而不是半音的钢琴。虽然这种音乐并没有得到发展,但它的确有助于使音乐家们更注意半音阶音乐,即利用所有半音的音乐。这种对半音的运用的最著名的例子是奥地利音乐家勋伯格的十二音音阶。在形成一个旋律时,这种十二音音阶(由钢琴上的一个八度范围内的所有白键和黑键组成)的每个音都必须逐个用过一次以后才能再用。当然,这种音乐没有特定的调子,因此被叫做“无调性的音乐”。 至于和声,即在不同的音同时发音这一方面,也有一些惊人的新发展。那些恢复古代调式的作曲家们往往也重新运用了古代的和声,例如多少世纪以来,曾经被传统和声学认为“用起来太僵硬”和“听起来太别扭”的平行四度和五度进行。 在现代音乐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叫做“多调性音乐”的东西——即同时用两个调子写的音乐。例如,一个旋律或主要的主题可能是C调的,而它的伴奏或助奏声部却可能是升F调的。 二、美国爵士音乐 : 可以这样说,在本世纪所有基于民族和社会习俗的音乐中,没有哪一种比美国爵士音乐具有更广泛的影响力了。由于它那狂热的节奏和古怪的不协和音,从某方面讲,它似乎是新时代的一种表现。爵士音乐有许多对职业音乐家们产生吸引力的特色,例如其中带有小三度和小七度的音阶,以及基于小三度和小七度音阶的七和弦等等。 可是,最具强烈感染力的爵士音乐特色,是它那独具特色的节奏。在爵士音乐这里,有一种新的切分音——“多节奏性”,即同时有两种很强烈的节奏型相互对立,例如一个三拍子节奏加在一个四拍子节奏上。这种错综复杂的多重节奏显然是原始民族的音乐特点,因此爵士音乐的兴起,无疑是人类对于自然的一种理性回归,这是本世纪各种艺术形式的共同趋向之一。 职业的音乐家们也被那些不常使用乐谱的、甚至事实上常常不会读谱的原始爵士音乐演员们所迷住。在一时的冲动之下,这些自发的爵士音乐演员可能在一个旋律上即兴演奏出最复杂的变奏曲。 我们在本世纪初美国杰出的作曲家乔治·格什温的代表作《蓝色狂想曲》中,可以找到爵士音乐在节奏上、旋律上和和声上最好的扩展运用。还有另一位美国当代作曲家格罗菲,也成功地借鉴了爵士音乐的特色,结合他那超凡的配器才能,描绘出一系列美国自然风景的音画。他那《大峡谷组曲》就是用来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和情调感的一个令人目眩的乐器调色的展览会。 三、乐器方面的变革 : 随着本世纪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音乐艺术也受到很大冲击,电声乐器从它的诞生之日起就对传统乐器提出了挑战。不过,那些至今已经得到广泛使用的电子乐器,如电风琴、电钢琴和电吉他,在音色上并不是新的乐器。头两种乐器只是模仿原有乐器的音色,而第三种乐器只是扩大了原来乐器的音量。后来由于电子合成器的出现,人类终于可以演奏出人声、风雨声等传统乐器所不能实现的音色。 对新效果的最戏剧性的追求是在打击乐器上进行的。从前,打击乐器几乎只是由定音鼓组成的,偶然由鼓和钹加以加强。现在,打击乐器组已经变成一个任何地方似乎都可以接受的东西——例如一个打字机、一个发电码的键、一个锤子、一张铁片、或一条沉重的铁链。 四、纷繁复杂的现代音乐流派 : 正如二十世纪的其他艺术形式那样,音乐艺术也趋向于多样化,众多的流派各成一体,都完全脱离了古典的美学传统。比较典型的几个音乐流派为:以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为代表的“原始主义”;以亨德密特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以勋伯格、韦伯恩为代表的“十二音主义”;以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等。本世纪中叶以后,还出现了“序列音乐”、“偶然音乐”、“具体音乐”等略显“怪异”的全新流派。 无论文学、美术还是电影、音乐等各个艺术分支,许多二十世纪的现代艺术作品刚刚问世之时,总难免遭到非议,其原因或者是与传统美学相悖,或者是难以理解。但是其中又有相当一部分作品经过时间的推移,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而成为现代艺术中的名作。 第十章 未来音乐展望 通过观察当前音乐的某些倾向,我们就能在某种程度上预测未来的音乐。 一、电脑音乐的崛起 : 电脑音乐的出现大约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今天也不过十多年历史,但其发展之迅猛,是以前任何一种音乐制作形式所无法匹敌的。 传统的音乐制作过程大多较为复杂。以前的音乐家在作曲时,要先亲自写好乐曲的总谱,再由专门的抄谱人员按照各个乐器抄好分谱,其后还要请一个与乐曲体裁相应的乐队来进行排练演奏,作曲家听过演奏之后,再对不满意的地方进行反复修改,直到满意为止。这样复杂的作曲程序,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这显然与日趋紧张的快节奏现代生活不相适应。 本世纪由于电子音乐的出现,终于使作曲家可以在同一个键盘上演奏出不同乐器的音色,而录音技术的不断提高,使各种音色的合成变得轻而易举。有了这些工具,作曲家们不必再依赖乐队了,在一间小小的录音棚内就可以随意作曲和编曲。 八十年代以后,电脑技术的日新月异使音乐制作者又多了一件“超级武器”,在电脑硬件方面,高品位、多功能的声卡层出不穷,不但越来越逼真地模仿出各种乐器的音色,还能模仿出各种音响效果;在软件方面,各种音乐制作软件已成为当代音乐家们必不可少的作曲工具,其功能也日趋完全。 电脑音乐刚刚问世之时,即拥有人类所无法达到的“准确性”,这既是它的优势,也是它的劣势。过于准确使电脑音乐不具有任何“感情”因素,平淡而机械。但随着电脑技术的不断革新,作曲者已经可以随意调整每一个音符的音量、力度以及乐曲播放过程中的整体速度变化,如今的电脑音乐,已日益具备生命力了。当然,电脑音乐真正走向辉煌的时代,还并未到来。 二、从当前音乐流行趋势预测未来音乐 可能影响下一代的音乐的一些当前流行倾向是: 1.对旋律、节奏、和声和乐器学的新形式的实验反映出新的能源形式和各种新的机械发明对现在和未来生活的有力影响。 2.对音乐的民族性格的更大强调,伴随着更广阔的国际听众,导致所有国家的人民之间更深刻的了解。 3.通过运输、交通和音乐复制工作手段的继续进步而不断成长着的潜在听众。 4.音乐教育的普及不仅协助那些在音乐上有天赋才能的人们达到最高的发展,而且也使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分享未来音乐的光荣奇遇。
中国音乐的历史
中国音乐,文献一般追溯到黄帝时代,据考古发现,中国音乐可追溯至7000多年前,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的音乐文化。中国音乐曾经对中国周边地区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从孔子传六艺到唐代的胡琴再到近代的西方音乐,中国音乐又在吸收外来音乐要素的过程中不断充实发展。中国素号“礼乐之邦”,古代音乐在人格养成、文化生活和国家礼仪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学习步骤。扩展资料:中国音乐从很早已经掌握七声音阶,但一直偏好比较和谐的五声音阶,重点在五声中发展音乐,同时将中心放在追求旋律、节奏变化,轻视和声的作用。中国音乐的发展方向和西方音乐不同,西方音乐从古希腊的五声音阶,逐渐发展到七声音阶,直到十二平均律。从单声部发展到运用和声。所以西方音乐如果说像一堵厚重的墙壁,上面轮廓如同旋律,砖石如同墙体,即使轮廓平直只要有和声也是墙,正像亨德尔的某些作品。中国音乐则不同,好像用线条画出的中国画,如果没有轮廓(旋律)则不成其为音乐,但和声是可有可无的。所以从未接触中国音乐的西方人听中国音乐“如同飘在空中的线”,而从未接触西方音乐的中国人则觉得西方音乐如同“混杂的噪声”。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音乐
- 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