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 > 正文

中印军方边界会晤,中印边境对峙前最后结果(中印边界战争)

摘要: 中印边防军会晤的最新消息? 在印度第69个共和国日到来之际,中国和印度边防部队周五(1月26日)在拉达克举行...

中印边防军会晤的最新消息?

在印度第69个共和国日到来之际,中国和印度边防部队周五(1月26日)在拉达克举行了仪式性会议。双方表示将遵守两国签署的协议,维护边境和平。中印军事边防部队在拉达克地区的道拉特拜格奥尔迪和楚舒尔相遇。双方代表团分别致辞,在友好亲切的气氛中交流互动。双方代表团强调,将致力于加强现有的友好关系,维护实际控制线的和平,遵守两国签署的协议,维护边境和平。印度媒体称,拉达克是中印边防部队经常发生摩擦的地区,而去年的印度共和国日,中印并没有举行类似的会议。1月19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鲁抗就中印边界问题发表谈话。他强调,关于印度边防军越界引发洞朗对峙事件,我前两天说过,印度军方高官也承认印度军队越界。这一事件使中印双边关系经受了严峻考验。我们希望印度军方能够吸取教训,避免类似事情再次发生。去年9月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期间,中印两国领导人就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改善和发展中印关系达成重要共识。鲁抗说,我们希望印度有关方面能够切实遵循两国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与中方相向而行,共同维护边境地区的和平稳定,为改善和发展中印关系共同努力。

中印边防军会晤的最新消息?

中印边界会晤进行,是不是中印边界一直没有确定?

是的,中印边界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最关键最棘手的问题是,我们想回藏南(印度所谓的阿鲁纳恰尔邦),但中国在那里一兵一卒,没有分量怎么行?由于一直强调的所谓“困难”,如高山阻隔、补给不足、兵力装备能力不足等。藏南现阶段实际由印度控制,而印度在不断修建机场,增兵,并在实际控制的基础上加强了控制。谈判方面,我们在藏南无疑是被动的!

中印边界会晤进行,是不是中印边界一直没有确定?

如何解决中印边界问题?

中印边界问题是指中国和印度之间的边界问题,主要包括东段、锡金段、中段和西段。中印边界总长1700多公里(这个数据因为没有实际勘测,只是大东线的大概数据,有的数据说近2000公里),分为西、中、东三段。边界的每一部分都有争议。在西段,双方争议面积为3.35万平方公里,主要在阿克赛钦,除巴里加斯外,其余由中国控制。中段,双方争议区域约2100平方公里,分为四处,现由印度控制。东段,双方争议区域约9万平方公里,也就是网上常说的藏南,现在全部由印度控制。在整个中印边界争端中,东西段是争端的焦点。1962年,两国因为边界争端爆发了边境战争。几十年来,尽管中印两国政府一直在寻找公平合理解决边界争端的方法和途径,但至今没有取得任何突破。11月29日至30日,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将在北京举行第十四次会晤。会前,印度军方接连做出不利于两国友好的举动:除了在中印边境有争议的阿鲁纳恰尔邦(即藏南地区)组建一支5000人的侦察兵部队外,22日,印军宣布将向中印边境增派两个新的山地师,公然宣称这两个师是为了“保卫”所谓的阿鲁纳恰尔邦。上一次中印边界谈判于2009年在新德里举行,双方同意继续推进对话框架。中国和印度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边界问题的谈判;1993年和1996年,中印签署了维护边境安全与稳定的有关协议。2003年,两国领导人任命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为中印边界划界谈判做准备;2005年,中国和印度签署了边界划分的政治指导方针。东线争端与麦克马洪线的起源中印边界争端是传统习惯线与麦克马洪线之间的争端。传统线在喜马拉雅山南麓,以此线为界。藏南约9万平方公里属于中国;麦克马洪线以喜马拉雅山脉分水岭的连接线为边界线,将藏南土地置于印度之下。1914年,在中国、英国、西藏三方参加的解决西藏问题的“(印度)西姆拉会议”上,英国代表亨利麦克马洪以喜马拉雅山脉分水岭的连接线为边界线,炮制了新的印藏边界线,将中国藏南约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英属印度。马霍引诱西藏噶厦代表,并在中国北洋政府代表的背后,做了划界换函。当时,对西藏拥有主权的中国政府对此并不知情,达赖喇嘛和卡沙政权也没有授权其参加西姆拉会议的代表划定边界。后来了解到这一情况的卡沙政权不承认麦克马洪划定的界限。历届中国中央政府都没有承认麦克马洪线。因此,这是一个非法边界。西线争端与约翰逊线的由来西线边界争端主要是新疆阿克赛钦地区的权属争端。阿克赛钦是一个被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和阿里高原环绕的盆地。自古以来就是新疆到西藏的重要通道,一直属于中国。直到20世纪50年代,印度人抗议中国修建穿越阿克赛钦的西藏新公路,中国政府才知道印度对这里有领土要求。印度是基于所谓的约翰逊线。19世纪60年代,英国测绘官员约翰逊到新疆探险。他把阿克赛钦视为无主地,于是把三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给了英国和印度,并在昆仑山一侧划了中印边界。对于这条约翰逊线,英国政府并不了解清政府,一

承认了 。

发表评论

  • 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