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的传统节日,壮族的传说故事150字以内(和汉族一样也过春节的少数民族)
- 十大排行榜
- 2022-03-19 22:15:53
壮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壮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陀螺节、龙端节、铜鼓节、马怪节、花婆节、“三月三”歌会、牛魂节、中原节、百灵节等。除了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春节、元宵、春秋、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除夕等汉族民间传统节日也是壮族的传统节日。陀螺节是著名的体育赛事,——陀螺节,每年在广西壮族聚居的地方举行。从旧历年除夕前两三天到大年正月十六,用了半个多月。一个质量好的陀螺,加上它娴熟的旋转,需要七八分钟才能转下来。比赛中打陀螺更是热闹非凡,一等奖获得者被尊称为“陀螺王”。据说陀螺从兴起到现在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龙端节龙端节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及附近地区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龙段”(壮语,意为赶上田坝),壮族的传统节日,是壮语的音译,意为在一个宽阔平坦的地方相聚。童杰东兰艾东和长乐乡的壮族传统节日。它们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十五和三十举行。届时,各村的小伙子们将组成一个铜鼓队,把铜鼓扛到村子附近的一座高山的山顶上,挂在木架上。首先,他们会敲鼓祭祖,然后他们会打铜鼓比赛。花节是壮族的传统节日。据民间传说,壮族的始祖刘佳是从花中诞生的。后来我负责给孩子送花。所有的人都是从刘佳花园的花中来到这个世界的,壮族的传统节日被视为花神。
壮族都有什么节日
春节、三月初三、七月十四、二月初二、四月初八、端午节、六月初六、七月初七、中秋节、重阳节、冬至等节日是壮族比较隆重的节日。关于壮族盛大节日的信息。春节是最重要的节日。30日,在一顿丰盛的晚餐后,人们聚集在火坑周围庆祝生日。时间一到,人们马上焚香点烛,在祭坛上供奉祭品。孩子们燃放鞭炮。在许多地方,壮族妇女会立即拿着水桶或竹筒到泉水和河流中取水以求好运。年轻人举行歌会或舞狮,敲敲打打大厅,听壮剧等等。娱乐活动丰富多彩,人们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2.陀螺节在广西壮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会举行一项名为陀螺节——的著名体育活动。从旧历年除夕前两三天到大年正月十六,用了半个多月。陀螺,壮语叫“乐将”,有大有小,有轻有重。有的大如和田柚,重约一斤,有的小如鹅蛋,有的两三两。3.龙端节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及附近地区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龙段”(壮语,意为赶上田坝)是壮语的音译,意为在宽阔平坦的地方相遇。端午节始于农历三月二十五日,持续三天。4.辣椒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和凭祥市壮族人民特有的节日。壮语“吃里”的意思是“庆祝”。节日期间,人们舞狮,玩龙灯,唱歌跳舞,非常热闹。5.拜亚节。每年四月,兔年这一天,云南富宁县坡隘镇镇宁、索乌的壮族人,都会宰杀一头牛、一头猪、两只鸡、四十八条鱼,到拜亚山,祭祀拜亚(相传为侬高智之母)。那一天,男女老少都到场了,礼仪非常隆重。6.3月3日是清明节,也是壮族的歌节。清明节受汉族影响。但也有一些强势的人在3月13日、14日、26日清明节去扫墓,与汉族有很大不同。壮族人非常重视追悼会。届时,全家人都会出门,带上五色板、肉、香、纸椽到祖坟前祭祀、祭奠。很多地方会在祭扫仪式的同时举行盛大的歌会,这是为了三月三歌会。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将这一天定为壮族的节日。青年男女通过歌会找到心仪的伴侣。7.牛魂节每年的四月初八是牛魂节,也叫脱轭节。在强者的意识里,牛是天上的神,不是地上的普通动物。每年的四月初八,牛王默从天而降,保佑牛免于瘟疫,因为这是给牛庆祝的节日,人和牛在这一天停止工作。师傅用枫叶浸泡糯米,然后揉成一团给牛吃。牛棚外摆放着给牛王默的供品、蜡烛和祭品。人们也唱民歌来庆祝牛的生日。8.每年6月2日的墨夷王节是墨夷王节,以纪念敢于反抗封建皇帝的壮族英雄墨夷。每年6月2日举行一个小节日,每六年举行一次大节日。小祭祀是让各家杀鸡鸭,烧香祭祀,请他保护和加强家人的平安。这个盛大的仪式非常隆重,一个盛大的仪式将在墨夷大君王庙举行。节日过后,每道菜都要按照全村的户数来分,每户一人参加聚餐。9.中秋节7月14日至16日是中秋节,俗称鬼节。这是春节后强者的大节日。从第七天开始就有节日的气氛
演戏,唱民谣,舞狮,等等。
壮族的传统节日
壮族是一个有很多节日的民族,包括春节、歌圩节“三月三”、送灶节等。——春节是壮族的新年。时间比汉族早一个月。过去每年农历十一月三十日,家家杀猪宰羊,祭拜祖先,并入村拜社拜年。在过去,8月1日有一个新年。宋代音乐史书《太平寰宇记》记载:“滕州风俗不知岁,只以八月(即十月左右)为蜡,老少庆岁。”壮族以八月收割稻谷作为新年的节日,与汉族的春节不同,被说是“俗而不知岁”。壮族的春节虽然受到汉族春节的影响,但其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宋代以前,壮族各地的节日都是根据农业生产的周期来确定的。自明代以来,大多数地区逐渐采用农历节日。壮族迎新年
岁活动,与汉族大致相同,从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到了十五日各家吃了专供祖神的“母粽”(特大粽子)后即告“散年”,意为新年节期聚庆终止。亦有部分地区的新年节庆延至正月末,采白头翁或艾草合糯米制糍粑(俗称“艾粑”)小祭为岁庆终期,有的延至二月初二社祭方告结束。故通常又将整个正月作为庆新春节期,称为“过正月”、“吃正月”。壮语Cieng(“正月”之简称)为春节的代称。二、歌圩节三月歌圩节: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为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有来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 田阳县的乔业都是历来较大的歌圩。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抛绣球主要是娱乐,也作定情信物。当姑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碰彩蛋是互相取乐承欢,亦有定情之意。歌节是民贸的盛会,也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1985年,区人民政府将三月三定为广西的民族艺术节。 三、送灶节、年三十送灶节:十二月二十三日是壮族祭祀灶神的传统节日,旨在送灶王归天。人们认为,灶王爷一年到头为农家司灶管火,即辛苦,又龌龊,从腊月廿三起到次年的正月初一,农家给灶王爷歇息七天,陈供品以饯行,并在灶口贴小对联:“上天呈好事,下地降吉祥”。意即请灶王爷到天上多为本家说好话,祈求丰足安康。 年三十:又称年晚,即腊月三十,这是壮族人民一年当中最繁忙而又最生动的节日。各家各户宰杀年猪,包粽子,做年糕,缝制新衣,张贴春联等。入夜,以猪头、阉鸡、果品隆重祭祖。大人围在火边,除夕守岁;小孩尽兴游戏,通宵不眠。各户在门前悬挂鞭炮,待鸡鸣时燃放,以鸡啼第一声时最先点响炮竹者为最吉祥,俗称“压鸡嘴炮”。并在火灶边陈供品迎接灶王爷归来。之后,每鸡啼一遍,燃放一阵炮竹,直至天明。
壮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壮族的节日多与当地汉族相同,比较具有本民族特点的节日是“三月三”歌节、“牛魂节”、“中元节”等。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其中以“三月三”歌节最为隆重 。壮族一向以能歌著称,形式、内容丰富多彩,有二三句的,也有三四句以至更多的。有盘歌、哭嫁歌、贺新居歌、生活歌、农事歌、时政歌、历史歌等等。“牛魂节”,又称“牛王节”、“开秧节”。多在春耕以后的一天进行,有的地区固定于农历四月初八进行,因为相传这一天是牛王的诞辰。
- 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