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脸是我国哪个表演戏剧的绝活,京剧(变脸在我国在哪个表演戏剧的绝活)
- 十大排行榜
- 2022-03-14 07:19:04
变脸是我国哪个表演戏剧的绝活
变脸是中国川剧的绝活。变脸是川剧中用来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效。揭示剧中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是一种浪漫主义手法。川剧变脸的种类和方法很多。总结起来有八种,擦,擦,吹,画,穿,憋,拉。在“擦”方面,有单手擦和双手擦;单指、双指、三指擦拭等。相对于川剧艺术本身的渊源和博大,变脸这种艺术形态还是属于20世纪的。这一时期,变脸在剧团的台剧中不断摸索、演变、提炼,逐渐成为川剧的一大特色。延伸资料:在川剧表演中,随着剧情的转折,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脸谱也需要随之变化。如何让一部戏的面部妆容发生变化,川剧艺人发明了变脸、拉脸、揉眼睛等特效。这些特效都是在不被观众察觉的情况下用在舞台表演现场,以达到人物面部妆容瞬间变化的强烈表演效果。变脸是最常见的吹粉方式。拉脸就是把脸画在薄绢上,在表演中,把事先贴在脸上的薄绢迅速而熟练地一层一层地去掉。揉眼睛是使面部妆容局部发生变化的一种方式。在表演中,演员迅速将事先涂在手指上的黑松烟周围的眼睛涂黑。来源:百度百科——变脸
“变脸”是我国哪个剧种的绝活
变脸是川剧的绝活。变脸是川剧中用来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效。揭示剧中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是一种浪漫主义手法。变脸,原指戏曲中的情绪性化妆,后指一种瞬间将面部妆容改变数次的特技。这种表演在很多戏曲中都可以找到,以川剧最为著名。相传“变脸”是指古代人类为了生存,用不同的方式画出不同形状的脸来吓唬入侵的野兽。川剧把“变脸”搬上了舞台,使之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文化,技艺精湛。资料:川剧起源:川剧在唐代曾被称为“川剧”。据资料记载,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四川发生了一件荒唐的政治事件。当时,刘辟是蜀国的中心镇(相当于总督),是一个大贪官。他在蜀中乱收苛捐杂税,民不聊生。于是,当地的优秀人士(戏曲演员)把刘辟的作品编成了戏剧3354,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川剧《刘辟责买》,准备为人民发声。然而这部歌剧虽然排练得很熟练,却一直没有得到表演的机会。后来,当刘辟反叛唐朝时,优秀的人们认为时机已到,开始公开表演。谁知,朝廷昏庸,认为这出戏涉及攻击朝廷,不仅派兵捣毁戏班的场子,还把演员抓起来鞭打,然后充军。这些演员的恩怨让人愤怒,为后来的反唐起义埋下了很深的伏笔。这件事也从侧面反映了川剧的重要影响力。据史料记载,唐代川剧在中国的影响非常大,甚至在中国出现了“蜀剧天下第一”的局面。当时四川还有一个由甘满川、白家、也斯、张梅、张傲等组成的著名戏班——,也是中国戏曲史上最早的戏班。这时,著名的川剧剧目如《刘辟责买》、《麦秀两岐》开始流行于全国各地。来源:百度百科-变脸来源:百度百科-川剧
中国哪些戏剧有变脸的表演
四川的川剧改头换面了。
我国的变脸大师是谁啊?
国宝级变脸大师魏瑞群,广西马山壮族人。他原是广西京剧团的演员。他于82年定居香港。经过多年的努力,他成为香港著名的变脸大师,并创立了“奇艺坊”。他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曾因能同时改变38张脸而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他还擅长魔术和气功,受到香港特首董建华的接见和表扬。20年前,魏瑞群离开广西去香港发展。在香港创办了奇艺汇娱乐制作有限公司,专门研发中国传统的各种奇特艺术绝技。先后拍摄了《灌口神》、《少林醉拳》等影片,成功塑造了香港第一部大型舞台剧《十八罗汉》中的孙悟空角色,被誉为香港“猴王”。他称自己为怪人,他喜欢学习一些奇怪的东西。93年,他四十五岁,却突发奇想,要去四川找老师学习川剧变脸艺术。变脸艺术被周恩来总理定为国宝,在中国掌握这项艺术的艺术家屈指可数。也许是命运吧。一个川剧有名的小丑,不允许透露姓名,看了他表演几招后收他为徒,三天之内教了他四种变脸方法。回到香港后,经过多年潜心研究,终于在《shine on you》中成为世界第一变脸艺人。对变脸特技情有独钟的魏瑞群,在长期的训练中掌握了一套独门绝技:在表演中不借助烟火,甚至可以一边变脸一边和观众握手。魏瑞群是近年来将我国变脸艺术推向高峰的艺术大师。他曾经创造了一口气换38张脸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更神奇的是,他不仅能改变传统剧的脸谱,还能现场改变香港影星刘德华的脸谱。在他手里,川剧的变脸艺术已经发展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不仅能变脸,还能换衣服。就连教他变脸艺术的川剧大师也惊叹不已。他率团访问了英国、日本、法国和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在世界上一半以上的地方都很受欢迎。彭登怀:彭登怀,川剧变脸大师,生于1946年农历三月十五。从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少年,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和刻苦训练,终于成为一位跨越两个世纪的中国川剧变脸大师,受到全球28位国家元首的接见。他在日本电视台录制的故事片《大话西游》在全世界观众中家喻户晓;香港乐坛天王刘德华拜他为师,敬重他。他25秒内换了14张脸,输入《中国人间国宝——彭登怀》。作为四川艺术学校“中国数一数二”川剧变脸十八变的替身演员,他不仅创办了中国特技艺术团和四川省明星联合会,还担任四川省慈善大使和四川省慈善救济会。
活动形象大使”、“都江堰市形象大使”等多项公益职务,深受国内外广大观众的喜爱。 自学成才 儿时的彭登怀常骑在父亲的脖子上去看“坝坝戏”。川剧在他幼小的脑海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彭登怀常常穿着裤衩下河洗澡,抓一把黄泥抹在脸上打大花脸,手拿一把自制“官刀”在前面喊叫“冲呀、杀呀”!后面跟着一群小孩听他指挥,成了一个十足的小戏迷、“娃娃头”。8岁时,他开始学唱川剧《南阳关》、《牧虎头》、《打虎收孝》。12岁考进资阳县川剧团学演武生,看到《九变化身》、《望娘滩》、《白蛇传》中的变脸,他觉得好神奇!可惜,教他的老师不会变脸,会变脸的老师不教他。当时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传了技术,就没了老师的饭碗。听老师说:有的老师情愿给你钱,也不愿意教你一招。好在人小不起眼,他常偷看别人演变脸戏,时间长了,老师老了,他也长大了。学戏的机会多了,他渐渐琢磨出自己的变脸方法。 推陈出新 要真正理解川剧的变脸以及彭登怀对川剧变脸的贡献,就必须了解它的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发展阶段要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当时的川剧变脸手法有两类:抹脸、吹脸。虽然很简单,但在某些戏里、某些情节中,可以起到特殊的表现作用。 第二个发展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是川剧与变脸发展的中级阶段。川剧变脸真正出现历史性高潮是1959年的秋天。建国10周年北京举行文艺汇演,四川派出一个剧团去北京参加国庆汇演,进京演出的是传统戏《白蛇传》。时任成都市市长的李宗林建议把变脸用在铙钵身上。于是铙钵在与白蛇打斗中变脸,在变脸中打斗,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川剧变脸一下子誉满京华! 第三个发展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经过20年漫长的发展过程,川剧与变脸已经是鸟枪换炮:台上灯光、道具、舞美等,都引进了现代化手段,用房子、烟火掩护变脸的表演手法早已被淘汰,吹脸、抹脸的技法也不多见了。 脸要变,水平也要变。四川省川剧学校校长张庭秀对彭登怀说:“川剧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最高学府,要把传统变脸绝技发扬光大,要在教学单位继承变脸艺术发展变脸技巧。”此后,彭登怀决心把变脸从质到量提高到一个新台阶。他首先从服装上做了很大的改革,有利于多变脸、快变脸,角色也显得大气许多。彭登怀的变脸从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1995年10月,中央电视台《纪录片之窗》摄制组拍摄了《彭登怀的绝活》专题,彭登怀又把《九变化身》改进到《十变化身》,增加到变十张脸谱。第一个已露出本脸后,再变回来两张脸谱,表演只用了36秒钟。该纪录在该片中被誉为:“目前在川剧变脸史上空前的新发展,新突破!”后来,他又在电视专题片《中国川剧》中把变脸艺术介绍给海内外广大观众。这是彭登怀在川剧变脸方面做出的第二次较大改进。 有一次为外宾演出《水漫金山寺》时,彭登怀将“十二变化身”用在了“紫金铙钵”身上,第一个在戏里变了十二张脸,露出本脸之后,连续变回三张脸谱。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许倩云、兰光临对彭登怀说:“你变了十二张脸谱,一般变一张回来就没有了,你变了三张回来,这一招是我们这些老艺人从来没有看见过的。这是你的发明,祝贺你,你为川剧做出了新的贡献!” 1997年春节,彭登怀和“梅花奖”得主田蔓莎、萧德美去北京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在戏曲绝活板块中表演川剧活水袖、折子功和变脸,此次的表演中,他把变脸的速度刷新到40秒钟变完十二张脸谱。 彭登怀的变脸术引起了吉尼斯世界评委会官员的极大兴趣,并定于1999年2月12日在新加坡克拉码头剧场,打破由彭登怀自己保持的25秒变完12张脸谱的纪录:再创一个在25秒之内变完14张脸谱、露出本脸后再变回4张脸谱的崭新纪录。第二天,新加坡几乎所有的电视、电台、报纸、刊物都在显著位置刊出:“变脸大师彭登怀再创新纪录”。 彭登怀应邀在马来西亚演出时,引起当地一位富商的注意,他看完彭登怀的演出后,表示愿意出100万美元马上请他教变脸,彭登怀婉言谢绝了。还有美国、日本、新加坡以及北京、上海、重庆、成都等海内外不少人士愿意出高价学变脸,彭登怀都没有答应。 他这种不为金钱所动的做法被西南地区一家颇有影响的报纸誉为“美金难买一张脸!” 发扬光大 为使更多观众不仅在舞台上看到变脸绝技,而且在电视连续剧中感受川剧变脸的魅力,彭登怀还尝试将变脸艺术巧妙运用到电视剧角色中。中央电视台播出的40集电视连续剧《笑傲江湖》中,川剧的变脸给该剧增色不少。剧中的余沧海出自四川青城山,充满神秘与传奇色彩。导演黄健中联想到如将川剧的变脸绝技用在余沧海身上,将会产生极佳的效果,这个提议得到了金庸先生的赞许。金庸认为,将变脸的绝技运用到剧中,更能让人们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导演黄健中了解到彭登怀不仅能娴熟地变脸,且从艺四十多年,集编导、音乐创作于一体,是一位具有深厚“童子功”的武生演员时,黄导演立即对制片主任张纪中和编剧们说:“我提议由彭登怀出演余沧海,他的优势在于现场不用现学舞刀弄枪,并擅长变脸,能给我们的拍摄增加真实感。况且变脸在电视连续剧中的运用还是首次,一定会成为一个亮点。”川剧变脸就这样走入“江湖”。 《笑傲江湖》开机后,彭登怀熬了三个通宵,终于精制出与电视剧人物相吻合的脸谱和道具。从开机到封镜,前后历时六个月时间,从表演和塑造人物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特别在变脸上有很大的改进。平时在舞台上表演,面对正面观众,不是用转头变脸就是用手或披风挡面。 而电视导演要求他:能不能不转头,不用手挡面?要他正对镜头,不用习惯动作变脸。这可给他出了个大难题,拍摄现场不比舞台,好奇的观众和工作人员将他四周围困,演员近在咫尺,可谓难哉!经过反复思索,彭登怀把几十年的舞台经验去粗取精,借助观众对演员感观的自我情绪变化,巧妙地运用视感幻觉和娴熟的化身技巧,独创了“变在不变中,不变在变中”和“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所致、变易自生的“彭氏互望化身术”。经过反复实验,闭门演习,终于奇迹般地完成了这一高难的“相视变脸术”,在中国变脸艺术中独占鳌头。面对镜头和周围数以千计的“金睛火眼”,不用转头,不用挡面,不用传统的习惯动作,在情绪的驱动下,一张张或险恶、或狰狞、或虚假、或真诚、或慈善的面像,幻化在大千世界。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彭登怀变脸绝技的了解,国内外多家电视台、电台、报刊先后对其进行了介绍。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在2001年“东方之子”栏目中对其进行了专访。澳大利亚总督、瑞士联邦共和国主席、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元首看了彭登怀的变脸表演都一致高度评价:“中国民族艺术了不起!”
- 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