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听的古琴曲,古琴十大名牌(古琴的种类和图片大全)
- 十大排行榜
- 2022-03-14 01:12:35
有哪些好听的古琴曲
1.《渔樵问答》是中国著名的古琴曲,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这首歌有30多个版本,有些还配有歌词。现存的谱最早是由萧鸾在明朝《杏庄太音续谱》年编的。2.《阳关三叠》古琴曲又称《阳关曲》、《渭城曲》,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写成的著名艺术歌曲。是我们目前看到的一首中国古琴曲。3.《潇湘水云》潇湘云水是中国古琴曲,无弹(紧五弦)。作者是郭冕,南宋时期的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浙江古琴创始人。4.《平沙落雁》又称《雁落平沙》,是中国著名的古琴曲,流传的体裁很多。它意在用大雁的雄心来写史燚的心。最早出版于明朝《古音正宗》年(1634年)。5.《醉渔唱晚》中国古琴音乐。这首歌的作者有唐代诗人皮日休、陆龟蒙和“后世隐逸说”。《西麓堂琴统》这首歌描述的是鲁和皮日休在松江划船。看到渔夫喝醉了,他写了这首歌。现存的古谱有很多版本。扩展数据《渔樵问答》曲谱相关《琴学初津》云此曲:“音乐深沉悠长,表情洒脱,而山之巍峨,水之雄壮,斧之叮当,闷声幽幽。由于音乐形象准确生动,近百年来在音乐家中广为流传。郑阳修改了乐谱并准备了歌词。到了清代,秦腔省略了歌词,稍微改了一下曲调,成为独立的器乐。这首歌优美典雅,用对答的旋律描述了渔夫和樵夫的对话。
有什么好听的古琴曲吗?
著名的古琴曲古琴曲《鹿鸣》 《鹿鸣》,古曲和钢琴曲。见《诗经》一词。潇雅}第一篇。最初是周朝的客人用的。它是汉代仅存的四首雅歌之一。蔡邕和都有这个剧目。相传汉末杜奎传至魏作彦年,金钩序作行礼诗。唐瑜:“把它带到它的故乡,那首‘鹿鸣’就来了。”(《送杨少尹序》),“此谱为赵传,所谓开元遗。”(《仪礼经传通解》)张明于婷将此曲汇集成《理性元雅》首琴谱,直到清末仍在出版流通。现存的秦曲与历史上记载的同名剧目是否有联系,还有待研究。古琴曲《广陵散》 《广陵散》,琴曲。也称为宽边刀架。汉魏时期的湘楚调《曲丹》,既用于合奏,也用于独奏。嵇康因反对司马氏独裁而被杀。临刑前,他淡定地弹了这首歌,作为寄托。明代宋濂后记《太古遗音》说:“其声怒急,不可教也。”这些都说明这首歌从正反两方面都表现出了对统治者的某种反抗。现存琴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据该书编者介绍,这个谱是从隋宫传下来的,从唐代传到宋代,又传到后世。此外,还有《西麓堂琴统》等透射光谱。谱中各子段的副标题分别是:“取朝鲜”、“投剑”等。因此,接近我们的人认为它起源于《琴操》中包含的《聂政刺韩王曲》。现有四十五个分数。分为:开指段、小序段3、大序段5、正序段18、混沌序段10依次为八。其中,首尾部分似乎是后人所得,而郑声前后三部分很可能保留了相和大曲的形式。这首歌所用的“慢商调”是这首歌独有的。古琴曲《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琴曲。《史记》最早出现于《神奇秘谱》年,解曰:晋代“桓伊吹笛为梅花三弄调,后人以琴为三弄调。”中泛音曲调在不同的徽位上重复三次(故名“三农”),用以表现梅花的幽静高贵之态。另外,快速的曲调显示出梅花不畏严寒,随风摇曳。每一段都以一个共同的曲调结束。古琴曲《乌夜啼》 《乌夜啼》,琴曲。最初是南北朝时期一首表现爱情题材的戏曲民歌。现存的琴谱最早出现在《神奇秘谱》。要解决问题,引用《唐书。乐志》临川刘王一清的作曲理论,这是后人广泛使用的。谱子中有“反哺”、“争巢”等词,表明琴曲是描写次乌和雏鸟的活动场景。唐代的柔舞,宋代的词牌,元代的曲牌也有此意。古代钢琴曲《碣石调幽兰》 《碣石调幽兰》是现存最早的钢琴曲谱。原作在日本,国内也有影印。这是唐代的手抄本,至今仍保留着早期字谱的写法,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前谱解释表明,此曲源于南朝梁朝(公元494-590年)的丘明。歌曲的标题前面有一个键名,这是一个只有在钢琴曲中才能看到的标题。推断《幽兰》的内容应该是用碣石的语气表达的。杰士舞流行于南北朝时期,《南齐书。乐志》说:“作词,金以为是《碣石》,其曲共四章。”现存的琴谱也分四拍,碣石调可能是当时碣石舞的曲调。至于《碣石舞》,曾有诗人鲍照写过同名歌词,可以在《幽兰》中找到。内容符合现有曲调的意境,以通过幽兰表达自己的单相思才华。《乐府诗集》有各种传记。在司马相如的《幽兰》中,有“和弦为《美人赋》和《幽兰》的曲调”在《白雪》年,也有记载说孔子写《琴操》年的时候
初唐流行的《沈家声》和《朱家声》,就是因为这两首歌而出名的。后来,董继承了这两个家族的传统,整理了传记。李奇在330《猗兰》中说:“当这竖笛的旋律由蔡女士作出时,很久以前她一个接一个地唱出了它的十八节。”也就是说《猗兰》,因为现有的《幽兰》的《琴操》正好是十八段。和33,360,010-30,000主题相同,但是音乐没有共同点。古琴曲《碣石调幽兰》 《大胡茄》,琴曲。伯牙或刘传。即唐代有此曲(见《大胡茄》后谱)。存储频谱分为八个部分。描写《绿溪潺潺》和《枕漱漱》的趣味可以在《小胡笳》、《古今乐录》等钢琴谱中找到。古代钢琴曲《大胡笳鸣》 《小胡笳鸣》钢琴曲。晚唐钢琴家陈康时根据屈原的话写的。在新唐朝。在《易志》中,记为九拍,在流传中又分为十一拍。
和十八拍两种。:《神奇秘谱》采用了后者,每拍都以屈原的诗句作题,曲意怨愤深邃。《琴学初津》在本曲的后记中说:“始则抑郁,继则豪爽。” 古琴曲《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唐代歌曲,今存古琴歌谱。歌词据王维的《送元二之安西》一诗并有所发展。诗中有“西出阳关无故人”句,又重复三次,故名《阳关三叠》。唐、宋以来,曾有多种唱法,现存琴谱三十多个版本,共六种类型。其中流传最广的一种最初见于明代的《新刊发明琴谱》(1530),经清代的《琴学入门》加工后一直流传至今。另有初见于《浙音释字琴谱》(1491)的一类,在明代也较流行,全曲残存八段,只在第一段用了王维原诗。这六种类型的词,曲和曲体结构多不相同,但其主要曲调却大同小异,表明是同一渊源,一脉相承的。当代作曲家王震亚曾据近代琴家夏一峰演奏谱(原谱载《琴学入门》)改编为合唱曲,并灌有唱片。 古琴曲《捣衣》 《捣衣》,古琴曲。传为唐代潘庭坚作。秋凉时节,家家妇女都为亲人赶制冬衣,为此需要捣衣,故又名《秋杵弄》、《秋院捣衣》。乐曲表现了妇女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杨抡《太古遗音》分析其乐曲内容是:“始则感秋风而捣衣”,“继则伤鱼雁之杏然”,“终则飞梦魂于塞北”。 《平沙落雁》 谱本:最早见于明末尹晔的听月楼《徽言秘旨》(1649刊行)。明清以来刊载此曲的谱本将近四十种。据明张岱《陶庵梦忆》说,尹晔是在幼年时间向绍兴琴师王本吾学得的。曲体中型。原无词。 曲情:琴曲出现在明代,明清各谱均无序跋。据上江琴家传说是《秋鸿》的节本,那末,它的曲情应该从《秋鸿》的“平沙晚聚”,“远落平沙”,“衔芦游弋”,至“南怀北”四个小标题。清王善《治心斋琴谱》说是宋末毛敏仲所作,清秦维瀚《蕉庵琴谱》说是明初朱权所作。这和《秋鸿》的作者是同一疑案。朱权在《秋鸿》的序里说《秋鸿》的作者是西江老懒,天胄诗狂,有些人就认为《秋鸿》是朱权本人所作。但据传说并从《秋鸿》的原词看,却是借《秋鸿》“身南心北”的感伤发抒怀念故国的悲恨,又像是毛敏仲的琴师郭沔所作。这一曲的曲情和作者,仍应存疑。琴曲谱本最多、出入最大的是这一曲,现时演奏的人最多、出入最多的也是这一曲。 《关山月》 谱本:最早见于民初王燕卿的《梅庵琴谱》(1931),曲体小型。无词。 曲情:《乐府诗集》杷这一曲归在汉横吹的乐类,本来不是琴曲,可能是王燕卿把民间乐曲采来作成琴曲的。六朝时起,就把这一乐曲看作是表现封建统治下反兵役的情感的。徐陵《关山月》诗:“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最能代表此曲的曲情。 《秋风词》 谱本:出民初王燕卿的《梅庵琴谱》。曲体小型。有词。 曲情:原谱旁注唐李白“秋风清秋月明……”原词,大概是王燕卿的作曲。按:明嘉靖间黄献的《梧冈琴谱》的《秋风曲》是以六朝张翰思鲈的故事为曲的意境的一个无词琴曲;与黄献同时汪芝的另本《西麓堂琴谱》的《秋风》却是另一有词的琴曲,原词是“秋风秋风秋风生,鸿雁来也,金井梧桐飘一叶,叹人生能有几许光阴!?……想人生能几何”。又日本物部茂卿所得《秋风章》却又是指的汉武帝的《秋风辞》。至于现时国内琴人所弹的全部是王燕卿《梅庵琴谱》的《秋风词》,和以上三古谱均无关系。 《梧叶舞秋风》 谱本:清初庄殝凤在他出刊的《琴学心声琴谱》(1644)里面说明这是他自制新曲。在清代,有十二种刊本琴谱采录了进一曲。这说明它是一个成功作品。曲体中型。无词。 曲情:庄氏自己和后来琴家多未作序跋,曲情应从标题。只有清乾隆间苏璟春《草堂琴谱》(1744)跋云“曲意萧瑟,取韵宜幽”。 《潇湘水云》 谱本:最早见于明初朱权《神奇秘谱》(1425),续见于明清以来三十种刊本琴谱。原只十段,渐发展至十五段的大型曲。无词。 曲情:朱权曲序云:“是曲者楚望先生郭沔所制。先生永嘉人,每望九嶷为潇湘之云所蔽,以寓惓惓之意也。……” 按:郭沔是南宋末年古琴作曲巨匠,景淳间(1260一1274)毛敏仲、杨瓒、徐天民等“紫霞派”的琴家都尊他为师。“毛敏仲的《樵歌》和《渔歌》因毛不仕元有浓厚的民族意识而得传。但后世琴家一向认为这些琴曲在技巧方面的成功是和郭沔的造诣分不开的。郭沔的事迹只散见于宋俞德邻的《佩韦斋辑闻》和元袁桷的《清容居士集》,名家记载不如贵族杨缵和他的清客那样多。吴县蒋文勋《二香琴谱》(1833)论琴派时提到严天池说严氏的琴是”受之陈星源,而后之托名标榜者不曰陈氏而曰严氏,岂非宰辅之子、太守之尊足以耸动天下耶?“对杨缵和郭沔的看法似乎也可以这样。古琴十大名曲之一。相传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乐师师旷或齐国的刘涓子所作。现存琴谱中的《阳春》和《白雪》是两首器乐曲,《神奇秘谱》在解题中说:“《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淡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 《阳春白雪》 阳春白雪的典故来自《楚辞》中的《宋玉答楚王问》一文。楚襄王问宋玉,先生有什么隐藏的德行么?为何士民众庶不怎么称誉你啊?宋玉说,有歌者客于楚国郢中,起初吟唱“下里巴人”,国中和者有数千人。当歌者唱“阳阿薤露”时,国中和者只有数百人。当歌者唱“阳春白雪”时,国中和者不过数十人。当歌曲再增加一些高难度的技巧,即“引商刻羽,杂以流徵”的时候,国中和者不过三数人而已。宋玉的结论是,“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阳春白雪”等歌曲越高雅、越复杂,能唱和的人自然越来越少,即曲高和寡。 《文王操》《文王操》是古代中国人以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的儒家理念对于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的颂歌,其内涵深邃博大,旋律丰富感人,无愧为古琴曲中的经典之作,聆听此曲后,一种仰慕的、崇敬的心情油然而生。 在古琴音乐流传的千百年的历史中,《文王操》被古人尊为高雅的作品,一首可以陶冶人们高尚的情操,净化人们的灵魂的琴曲:“鼓此曲令人荡涤邪秽,消融渣滓。”(明代琴谱《杏庄太音补遗》);北宋琴家成玉涧所箸《琴论》称“其声古雅,世俗罕闻”;北宋苏轼在他的古体诗《舟中听大人弹琴》为听其父苏洵弹《文王操》等曲而作,在评说时人“强以新曲求铿锵”、“数声浮脆如笙簧”后,发出了“古意堕渺茫”的感叹,最后便是“江空月出人绝响,夜阑更请弹《文王》”的千古名句。 第一段:古琴以空弦低音一字一音奏出,庄严,肃穆,宏伟。琴声引导我们进入两千年前的时空,古代文王、孔子这些伟大的圣贤出现在眼前……不是宗教,犹如宗教,这里有古人的崇拜之情;高山、峻岭、古代的图腾……开始的空弦犹如撞击的磬钟之声,硕大无朋的磬钟、厚重的音响、色彩…… 以上是一段前半部分的音乐,在全曲中有“引子”的作用,一段后半部分出现一些不完整的音调,这是琴曲最初旋律的显露。 第二段:一段亲切的旋律较完整地出现,富有歌唱性,这一段旋律和它的变化在全曲的二、三、四、六段里出现,是全曲最重要的音乐主题。音乐中温暖、坦然的情感,很好地表达了儒家的“仁爱”的思想,一种发自内心的博大的对人的爱,丰富的人情感的表达自此开始。 第三段:开始是平静的空弦为主的音调,这是段落最初的导入部分,也是以后段落惯用的结构方式(在传统的曲式中称作“合头”),简单的音乐营造了一种平和的气氛,音乐的变化、发展、新的音乐材料的进入都在这种气氛之中逐步开始。全曲最初呈示的旋律在这里渐渐作变化发展、深化,旋律在勾画一幅幅美好的图景,其中有人类生活环境的美,也有美好的图景后面蕴含的人性人情之美。段落中部有个情绪上的小高潮,像是为某种美好的理想境界所激动,音乐的节奏、音乐的情绪都开始有较大的流动,激情、起伏、跌宕……画面比以前有更多的的动感。 第四段:带有过渡性质小段落。旋律在低音区进行,音乐性格醇和、温厚、柔情。这里是第三段音乐小高潮后短暂的迂回,象是音乐行程中一次逗留,回首顾盼。 第五段:出现了新的音乐材料,这一段音乐抑郁凝重,富沉思性,是人类生活中的种种疑惑、不解,是对大千世界的问诘。音乐在低音区进行,音调中不时有变化音出现……音乐由旋律性、歌唱性变为吟诵的语气,节奏自由跌宕,在思考,在自语……。这一段音乐从形式结构和音乐情绪上体现了儒家理性思考的一面,是人对自己内心、对宇宙深刻的思考,从而对人类生活的社会的关切。段尾又引至豁然清旷之境。 第六段:凝重的音乐气氛至此复而舒畅、柔美,这一段音乐具有歌唱性和抒情的性格。 第七段:泛音段,与前段音色对比鲜明,予人以超脱、清新的美感。犹如进入一个神奇的境界,人类对美好的追求寄托于神仙生活的地方,我们看到祥云的飘舞、仙鹤在缓步、麋鹿在游走……。 第八段:音乐材料又回到第五段材料的变奏,其语气如苦思,如追问,深奥曲折,又象看到文王在“有所穆然深思”、“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他在深思人类的理想的社会和理想的人格。曲尾的泛音终结句使整个乐曲复归于静穆、安祥。第八段象再次给人们呈现一位圣贤文王的形象,他伟岸、目光深远、心胸博大,予人以无限的崇拜之情。 《孔子读易》《孔子读易》为一首古琴曲,又名《读易》、《秋风读易》,由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演变而来。据说为清末青城山中皇观道士,琴学大家张合修(字孔山)所作,他曾在武昌开门授琴,培养出很多琴学高手。张孔山对近代琴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孔子读易》为琴曲之珍品,全曲分为四段,乾坤定位、阴阳错综、刚柔相济、天人合一,琴音飘然洒脱,体现了虚无缥缈,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道家思想。《岳阳三醉》《岳阳三醉》取意于吕洞宾三醉岳阳,飞渡洞庭的神话故事而作。反映了神仙道化,脱离现实的道家思想。曲调情趣逸致,音韵流畅。为琴曲中之大操。 全曲共二十段,曲谱见《春草堂琴谱》、《琴学入门》、《蓼风堂琴谱》等,琴谱互有出入。据《琴学入门》记载,此曲为《羽化登仙》之删减本,主要段落相近,而次序有出入。《墨子悲丝》 琴曲《墨子悲丝》又名《墨子悲歌》、《墨子》、《悲丝》等,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墨翟所作。此曲为广陵琴派大曲之一。 “墨子悲丝”的本事见于《墨子·所染》:墨子见到洁白的丝被染成各种颜色,引发了他关于社会、人生的哲学思考。他认为,不但丝会很容易地被染成各种颜色,一国之君也会受到各方面的影响,无论是“功名蔽天地”的“仁义显人”,还是“为天下谬”的“不义辱人”,无不是外来的影响所致。“士”也不例外,交友不慎,是人生最大的不幸。因而发出了“故染不可不慎也”的感叹。 曲谱最早见于明末杨抡所撰《伯牙心法》(1609年),《五知斋琴谱》、《自远堂琴谱》等也收有此曲。乐曲反映了墨子感伤世人随欲浮沉而不能自拔,犹如洁丝染色,失去本来面目。曲意深刻,音韵悲怆。 此曲音调悠扬,意切而情悲,旋律慷慨,流露出一种洁己自爱的感慨之情。古琴曲《流水》 《流水》是一首古老的琴曲。在历史传说中,人们往往把它和战国时期的伯牙联系在一起。 据传,伯牙是一位出色的民间音乐家。他弹得一手好琴,“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荀子·劝学篇》)是说伯牙弹琴时会引得正在吃草的马都仰起头来聆听。有一次,伯牙弹琴时有个叫钟子期的人站在一旁欣赏,伯牙心中想着巍峨耸立的高山时,钟子期就说“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伯牙向往着奔腾不息的流水时,钟子期又说“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能够准确领会伯牙在琴声中寄托的感情,使他们一见如故,结成“知音”。子期死后,伯牙为失去知音而万分悲痛,从此不再弹琴。这个动人的古老传说也说明:运用对景抒情的手法创作象《高山》、《流水》这样的音乐作品,可能在公元前三世纪便已存在。 琴曲《流水》最早传谱见于明代朱权于1425 年编印的《神奇秘谱》。朱权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神奇秘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琴谱集。但《流水》一曲的产生年代要早得多。据朱权在该书题解中考证:“《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宋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扼要地说明了这首乐曲在古代的演变情形。琴曲《流水》目前有着二、三十种传谱和多种演奏风格流派,但都有着相似的主题或旋律因素,可见它们共同有所依凭。十九世纪的四川道士张孔山在乐曲中加进了描写湍急水势的滚拂手法,使乐曲的艺术形象更为鲜明,人们称它为《七十二滚拂流水》。本书介绍的琴曲《流水》,就是根据川派琴家流传的版本,它载于1876 年刊印的《天闻阁琴谱》。 琴曲《流水》是我国民族音乐遗产中的一首优秀作品。它对自然景物并不停留于客观的描绘上,而是借以抒发人们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一种胸襟开阔、百折不回的精神境界。在音乐表现上以抒情性的曲调为主体,结合摹拟性的展开,既有华丽新颖的技巧展示,又保持了朴实沉郁的风格。 1977 年8 月20 日,美国发射了两艘“航行者”太空船,科学家们希望它有一天将能遇到地球以外的“人类”。太空船上带有一张喷金的铜唱片,它即便过十亿年也仍铮亮如新。唱片上录有二十七段世界著名的音乐作品,其中就有中国的琴曲《流水》。
求好听的古琴曲
酒狂,梅花三弄,欸乃,胡笳十八拍,平沙落雁,良宵引……推荐老八张,都是古琴经典曲目,由古琴大师演奏录制。古琴卷系列共计八张CD,由中国唱片上海公司出版发行。这套音乐汇集了诸多琴家的经典作品,个别艺术家尚在,很多已经作古,所以对爱古琴音乐的朋友和研究古琴音乐,都是一套不可多得的珍贵曲目,值得我们永久流传,弘扬我们的中华深远文化。古琴界称之为“老八张”。1956年,查阜西先生率领由文化部、中国音乐家协会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组织的古琴调查组,遍访全国各地86位琴家琴人,搜集、整理了大量琴学史料,并留下了大量极其珍贵、不可复得的琴曲钢丝录音资料。这“老八张”唱片正是其中的一部分。限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录音并非尽善尽美,但对后学者而言,如此原汁原味、醇厚无华的琴乐正是我们需要用心去聆听的。http://ke..com/view/5313164.htm
巫娜古琴欣赏50首最好听的曲
乌娜古琴欣赏50首最好听的这个曲子,我觉得那样也不单单是59期来说都是有很多好听的呢。
- 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