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 > 十大排行榜 > 正文

十大古曲排名,最好听的古琴曲排行榜(十大古琴曲排名)

摘要: 中国著名的十大古曲 简单介绍下,中国古代十大古歌是那些。1.流水山河:听过这个词的人肯定不少,知道伯牙...

中国著名的十大古曲

简单介绍下,中国古代十大古歌是那些。1.流水山河:听过这个词的人肯定不少,知道伯牙和滋子故事的人也不会少。根据古代文献的记载,《高山流水》最初是一首钢琴曲,后来逐渐演变为《高山》和《流水》两个独立的曲子。2.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嵇康,魏末著名钢琴家,因反对司马氏独裁而被杀。临走前,嵇康淡定地放了这首歌作为寄托。打完之后他叹了口气,《广陵散》成了今天最后一个音。之后《广陵散》成名,人们在理解这种音乐的时候又多了一层含义,其中包含了一种蔑视权贵、愤懑不平的情绪。3.平沙罗燕:又名《雁落平沙》、《平沙》,是一首表现景物的钢琴曲。整首歌以水墨画般的笔触,勾勒出大自然中秋江辽阔壮阔的景色,表现出浅浅的流沙声,程万里的云朵,天空中上下飞舞的大雁。音乐明快欢快,音乐豁达,给人一种庄重、活力的感觉。乘着大雁飞翔,人们抒发和寄托思念,反映了古代人民对祖国美丽景色的赞美和热爱。4.梅花三弄:又称《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是一种表现梅花的古琴曲。全曲展现了梅花香白霜雪的高尚品格,是一首充满中国古代士大夫味道的钢琴曲。在钢琴音乐中很少使用三个泛音的完整重复。“故处处三折阳光,夜夜梅花三巷。”5.《四面埋伏》:著名的大型琵琶曲,内容恢宏,风格独特。《十面埋伏》用优秀的音乐展现了这场古战的激烈战况,向世人展示了一幅生动感人的古战场画卷。6.《琵琶行夕阳笛鼓》:也是一首琵琶曲,旋律优美流畅,是一首抒情写意的文曲。后来改编成丝竹乐《春江花月夜》,宛如一幅长卷画卷,融合了丰富多彩的场景。通过动与静、远与近、情与景的结合,整个音乐层次丰富,高潮突出,音乐所表达的诗情画意引人入胜。7.渔父问答:反映了隐士对渔父生活的向往,希望摆脱世俗束缚的古琴曲。音乐通过青山绿水中渔火自得其乐的乐趣,表达了对追逐名利者的鄙夷。8.胡佳《十八拍》:是根据汉代以来流传的同名叙事诗改编的钢琴曲。乐曲共18首,由宫、郑、于调试。音乐的对比和发展是鲜明的,分为两个层次。前十拍主要描写作者在胡迪时对家乡的向往。后一个层面表达了作者与幼子离别的隐痛与悲伤。音乐以非常感人的笔调讲述了蔡琰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主人公对祖国和家园的深深思念和骨肉分离的痛苦感受。9.汉宫秋月:这首古歌的版本很多,有琵琶、二胡、古筝、江南丝竹等。它表现了古代女仆的悲伤和一种无助、孤独和寒冷的生活情绪。10.阳春白雪:分两块《阳春》和《白雪》,《阳春》,表示万物知春,风和日丽,《白雪》,凛然干净,有雪竹之声。后来泛指深刻的、不时髦的文学艺术。

中国著名的十大古曲

中国的十大古曲是哪些?

高山流水(古筝曲)相传先秦钢琴家博雅曾在荒山弹琴,樵夫钟子期其实也能理解,这是一种“山中志气高”“流水志气壮”的描写。“好,”波说,“儿子的心和我的心是一样的。”他死后,博雅失去了知音,断了琴,终身不练,于是有了山河之歌。广陵散(古琴),又名《广陵止息》。汉魏时期的湘楚调不过其中的一首歌曲。嵇康因反对司马氏独裁而被杀。临刑前,他淡定地弹了这首歌寄托。现存琴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另一说:是东汉末年流行于广陵地区(今安徽寿县)的民间音乐。曾用琴、筝、笙、朱等乐器演奏。现在只有古琴曲,是《神奇秘谱》录制的。早期没有内容记载,现在的乐师大多根据聂政刺高丽王的民间传说来解释(与正史不同)。据《琴操》,聂政,战国时期的朝鲜人,其父因朝鲜国王延迟铸剑而被杀。为报杀父之仇,在泰山刻苦学琴十年后,回到韩国,在离皇宫不远的地方弹琴。高超的琴技让行人驻足,牛马驻足。汪涵得知后,被召入宫中玩耍。聂政趁其不备,从钢琴肚子里抽出一把匕首,刺死了汪涵。为了不给母亲带来麻烦,他把自己毁容了。后人曾在古琴曲《广陵散》中加过副标题,其中有些是以故事对应的情节命名的。音乐所表达的情感确实与这个悲惨的传说有很多共同之处。《神奇秘谱》包含《广陵散》,分为45段:(一段)、(三段)、(五段)、(18段)、(10段)、(8段)。这首歌早就过时了,解放后很多音乐人翻译过。乐曲的调音比较特殊,第二弦与第一弦谐音,这样就可以在这两根弦上同时演奏低音旋律,获得很强的音响效果。平罗燕(古琴曲)又称《雁落平沙》或《平沙》。作者传记有唐代陈子昂、宋代毛民忠、明代朱权等。众说纷纭。此乐谱最早记录于明末《古音正宗》年(1634年)。它问世后,深受音乐人的喜爱。不仅流传甚广,而且经过加工发展,形成了段数、调式、调式、意境等各不相同的多种版本。这是流传最广的钢琴曲之一。关于旋律的理解,有“取清秋疏雁飞之意”描写秋景的方法;有“乘秋空,风平浪静沙平,云为程万里,天为飞扬,以宇宏之志写史燚之心”;还有一种来自鸿雁的感觉是“归翔之感,上下之感,翔而后聚之象,惊而又醒之气”,“危之感,不如雁之感”,“落尽时,沙平水远,心神自在,友不相猜,雌雄相谈”。现在大多是七段,主调和音乐形象大致相同,旋律上下起伏,连续优美。音色安静而优美,但寂静中有动静。诸城派的《平沙》,形象生动独特,以固定的声音模式,通过模拟添加大雁飞翔的场景。三朵梅花(古筝曲)此曲为借物吟思之曲。

,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赞颂具有高尚情操的人,乐曲前半阕奏出了清幽、舒畅的泛音曲调,表现了梅花高洁、安详的静态;急促的后半阕,描写了梅花不屈的动态。前后两段在音色、曲调和节奏上然不同,有着鲜明的对比。同曲中泛音曲调在不同的徽位上重复了三次,所以称为”三弄”。  十面埋伏 (琵琶曲)  传统琵琶曲之一。又名《淮阳平楚》:谱最早见于《华秋频琵琶谱》(1819)。明王 宝(1598-1662)《四照堂集。汤琵琶传》中记琵琶家汤应曾奏《楚汉》。“楚汉一曲。当其两军决斗是,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金、剑击声、人马群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涕泪之无从也,其成人如此。”所绘之情景、声色与今之《十面埋伏》甚近似。全曲分十三个段落,都标题可归三部分:  第一部分:  (1)“列营”全曲序引,表现出征前的金鼓战号齐鸣,众人呐喊的激励场面。音乐有散渐快,调式的复合性及其交替转换,更使音乐增加不稳定性。  (2)“吹打”。  (3)“点将”主题呈式,用接连不断的长轮指手法(但轮一句轮一拂轮)和“扣、抹、弹、抹”组合指法,表现将士威武的气派。  (4)“排阵”。  (5)“走队”音乐与前有一定的对比,用“遮、分”和“遮、划”手法进一步展现军队勇武矫健的雄姿。  第二部分:  (6)埋伏 表现决战前夕夜晚,汉军在该下伏兵,气象宁静而又紧张,为下面两段作铺垫。  (7)鸡鸣山小战 楚汉两军短兵相接,刀枪相击,气息急促,音乐初步展开。  (8)九里山大战 描绘两军激战的生死搏杀场面。马蹄声、刀戈相击声、呐喊声交织起伏,震撼人心。先用“划、排、弹、排”交替弹法,后用拼双弦、推拉等技法,将音乐推向高潮。  第三部分:  (9)项王败阵。  (10)乌江自刎 先是节奏零落的同音反复和节奏紧密的马蹄声交替,表现了突围落荒而走的项王和汉军紧追不舍的场面;然后是一段悲壮的旋律,表现项羽自刎;最后四弦一“划”后急“伏”(又称“煞住”),音乐嘎然而止。  原曲还有:  (11)众串凯。  (12)诸将争功。  (13)得胜回营。卫仲乐先生的演奏指“自刎”止,后三段删去不奏。今日诸家大多承用此法。  整曲来看,又有“起、承、转、合的”布局性质。第一部分含五段为“起、承部”,第二部分含三段为“转”部,第三部分含二段为“合”部。  夕阳萧鼓 (琵琶曲)  原来是一首琵琶独奏曲,名《夕阳箫鼓》(又名《夕阳箫歌》,亦名《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约在1925年,此曲首次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解放后,又经多人整理改编,更臻完善,深为国内外听众珍爱。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全曲就象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  第一段“江楼钟鼓”描绘出夕阳映江面,熏风拂涟漪的景色。然后,乐队齐奏出优美如歌的主题,乐句间同音相连,委婉平静;大鼓轻声滚奏,意境深远(片段1)。 第二、三段,表现了“月上东山”(片段2)和“风回曲水”的意境。 接着如见江风习习,花草摇曳,水中倒影,层迭恍惚。进入第五段“水深云际”,那种“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壮阔景色油然而生。乐队齐奏,速度加快,犹如白帆点点,遥闻渔歌,由远而近,逐歌四起的画面。第七段,琵琶用扫轮弹奏,恰似渔舟破水,掀起波涛拍岸的动态。全曲的高潮是第九段“唉乃归舟”,表现归舟破水,浪花飞溅,橹声“唉乃”,由远而近的意境。归舟远去,万籁皆寂,春江显得更加宁静,全曲在悠扬徐缓的旋律中结束,使人回味无穷。  渔樵问答 (琴箫曲)  此曲在历代传谱中有三十多种版本,有的还付歌词。乐曲通过渔樵在青山绿水间自得其乐的情趣,表达出对追逐名利者的鄙弃。乐曲采用渔者和樵者对话的方式,以上升的曲调表示问句,下降的曲调表示答句。旋律飘逸潇洒,表现出渔樵悠然自得的神态。正如《琴学初津》中所述:“《渔樵问答》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歌之矣乃,隐隐现于指下。迨至问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胡笳十八拍 (古琴曲)  汉末,著名文学家、古琴家蔡邕的女儿蔡琰(文姬),在兵乱中被匈奴所获,留居南匈奴与左贤王为妃,生了两个孩子。后来曹操派人把她接回,她写了一首长诗,叙唱她悲苦的身世和思乡别子的情怀。  全诗共十八段,谱作成套歌曲十八首。据郭沫若说,突厥语称“首”为“拍”,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又因该诗是她有感于胡笳的哀声而作,所以名为《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鸣》。原是琴歌,但魏晋以后逐渐演变成为两种不同的器乐曲,称《大胡笳鸣》、《小胡笳鸣》。前者即为《胡笳十八拍》的嫡传。  唐代琴家黄庭兰以擅弹此曲著称。李颀有《听董大弹胡笳》诗:“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客归。”就是对该曲内容的概括。现存的曲谱最早见于1425年刊行的《神奇秘谱》本,称“大、小 胡笳”,都是无歌词的器乐曲。可唱的琴歌《胡笳十八拍》,初见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孙丕显所刻的《琴适》中,也就是现在最流行的谱本,其歌词即文姬所作的“我生之初尚无为……”。音乐基本上用一字对一音的手法,带有早期歌曲的特点。从第一拍到第九拍,以及第十二、十三两拍,都有一个相同的尾声,有受汉代相和大曲影响的痕迹。全曲为六声羽调,常用升高的徵音(升5)和模进中形成的高音(升1)作为调式外音。情绪悲凉激动,感人颇深。  汉宫秋月 (二胡曲)  此曲有两种较为流行的演奏形式,一为筝曲,另为二胡曲。据载,二胡曲是刘天华先生所传。本曲意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的幽怨、悲泣情绪,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筝曲演奏运用了吟、滑、按等诸多技巧,风格纯朴古雅,是一首有代表性的山东筝曲;二胡曲则速度缓慢,用弓细腻多变,旋律经常出现短促的休止和顿音,音乐时断时续,加之各种复杂技法的运用,表现了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具有很深的艺术感染力。  阳春白雪 (琵琶曲)  琵琶独奏曲,亦名《阳春白雪》,是一首广泛流传的优秀琵琶古曲。它以清新流畅的旋律、活泼轻快的节奏,生动表现了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向荣,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象。  历来有“大阳春”和“小阳春”(又名“快板阳春”)两种不同版本。前者指李芳园、沈浩初整理的十段与十二段的乐谱;后者是近代琵琶家汪昱庭(1872 - 1951)所传,全曲只有七个乐段,可划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部分,是一首具有循环因素的变奏体的乐曲。“起”部标题名为“独占鳌头”,使用加花、“隔凡”以及结构上的扩充和紧缩等民间常用旋法,使《八板》原型得到变化发展,并以半轮、推拉等演奏技巧润饰曲调,充满了生动活泼、明快愉悦的情绪。乐曲开头的八小节在后面循环再现,是全曲各个部分的“合头”。“承”部共两段:“风摆荷花”和“一轮明月”。在八小节“合头”再现以后,高音区展开的旋律更加花簇,结构也扩大了,情绪比“起”部更为热烈。“转”部包括“玉版参禅”、“铁策板声”、“道院琴声”三段,这是一个对比性的段落。  《八板》变体运用分割和倒装、变化节奏等方法加以展开,并在第六段中引入了新的音乐材料。在演奏上时而用扳的技法奏出强音;时而用摭分弹出轻盈的曲调,尤其是第六段围绕徵音弹出的一连串泛音,更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晶莹四射,充满活力。“合”部标题为“东皋鹤鸣”,再现了第二段,并在尾部作了扩充。通过慢起渐快的速度,连续的十六分音符进行,并在每拍头上加“划”,不断增加音乐的强度,使全曲在强烈的气氛中结束。

中国十大经典古曲都有?

中 国 十 大 经 典 古 曲  一、《高山流水》  此曲最初刊见于我国现存最早的琴曲集《神奇秘谱》。该书在解题中写道:“《高山流水》本只一段,至唐分为二同曲,不分段落。宋代分《高山》四段,《流水》八段。”  二、《广陵散》  又名《广陵止息》。现存琴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据该书编者称:此谱传自隋宫,历唐至宋,辗转流传于后。《广陵散》的题材源于古代的《聂政刺韩王曲》。该作品讲的是一个造剑工匠被韩王无辜杀害,他的儿子聂政为了报仇,以泥瓦匠身份混入韩宫,谋刺失败后,他逃入深山刻苦学琴,十年成绝技再度混入宫中,利用弹琴的机会刺死了韩王,实现了多年的愿望,自己也为此而壮烈牺牲。“广陵”的意思是流传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地区的琴曲,“散”即操、引、曲的意思。  三、《平沙落雁》  明代称本曲为《雁落平沙》。乐谱最早刊于《古音正宗》琴谱集。《平沙落雁》的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在空际盘旋顾盼的睛景。《天闻阁琴谱》中写道:”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者也。”《平沙落雁》虽然出现较晚,却是近三百年来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有近百种琴谱刊载此曲。它之所以流传甚广,除了曲调流畅、动听之外,还因为它的表现手法新颖、别致,容易为听众理解。  四、《梅花三弄》  此曲系借物咏怀,借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赞颂节操高尚的人。乐曲前半阕奏出了清幽、舒畅的泛音曲调,表现了梅花高洁、安详的静态;急促的后半阕,描写了梅花不屈的动态。前后两段在音色、曲调和节奏上然不同,有着鲜明的对比。同曲中泛音曲调在不同的徽位上重复了三次,所以称为”三弄”。《梅花三弄》现存谱最初刊见于《神奇秘谱》(1425年版)。  五、《十面埋伏》  这是一首历史题材的大型琵琶曲。关于乐曲的创作年代迄今无一定论。资料追溯可至唐代,在白居易(772—846)写过的著名长诗《琵琶行》中,可探知作者白居易曾听过有关表现激烈战斗场景的琵琶音乐。本曲现存乐谱最早见于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行》。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明末清初,《四照堂集》的“汤琵琶传”中,曾记载了琵琶演奏家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时的情景:“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鼓声、剑弩声、人马声……使闻者始而奋,继而恐,涕泣无从也。其感人如此。”《十面埋伏》流传甚广,是传统琵琶曲中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六、《夕阳萧鼓》  这是一首抒情写意的文曲,旋律优美流畅,在演奏中运用了各种琵琶技法。在曲式上,用扩展、收缩、局部增减和高低音区的变换等手法展开全曲。此曲流传甚广,是琵琶古曲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乐谱最早于1875年的抄本。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乐社根据此曲改编成丝竹乐曲《春江花月夜》,它犹如一幅长卷画面,把丰姿多彩的情景联合在一起,通过动与静、远与近、情与景的结合,使整个乐曲富有层次,高潮突出,音乐所表达的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七、《渔樵问答》  此曲在历代传谱中,有30多种版本,有的还附有歌词。现存谱初见于明代。乐曲通过渔樵在青山绿水间自得其乐的情趣,表达出对追逐名利者的鄙弃。乐曲采用渔者和樵者对话的方式,以上升的曲调表示问句,下降的曲调表示答句。旋律飘逸潇洒,表现出渔樵悠然自得的神态。正如《琴学初津》中所述:“《渔樵问答》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歌之矣乃,隐隐现于指下。迨至问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八、《胡笳十八拍》  本曲为根据同名古诗谱写的乐曲,歌词最早刊于南宋朱熹的《楚词后语》。有《大胡笳》和《小胡笳》两种传谱。“胡笳”原来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吹奏乐器,它音量宏大,用于军乐以壮声威。《胡笳十八拍》所反映的主题是著名的“文姬归汉”的故事:汉末战乱中,蔡琰(即蔡文姬)在匈奴流落达十二年之久。她虽身嫁左贤王为妻,然而十分思念故乡。当曹操派人接她回内地时,她又舍不得离开两个孩子,还乡的喜悦被骨肉离别之痛所淹没,心情非常矛盾。诗人李欣曾作诗如下:“蔡女者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向边草,汉使断肠叹归客。”诗人戎昱在《听杜山人弹胡笳》中,也正是抓住了这一矛盾最尖锐的场面:“南看汉月双眼明,却顾胡儿寸心死。”本曲成功地表达了这种复杂的心情,无疑是非常感人的。  九、《汉宫秋月》  此曲有两种较为流行的演奏形式,一为筝曲;另一为二胡曲,由刘天华先生所传。本曲意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的幽怨、悲泣情绪,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筝曲演奏运用了吟、滑、按等诸多技巧,风格纯朴古雅,是一首有代表性的山东筝曲;二胡曲则速度缓慢,用弓细腻多变,旋律经常出现短促的休止和顿音,音乐时断时续,加之各种复杂技法的运用,表现了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具有很深的艺术感染力。  十、《阳春白雪》  相传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师旷或齐国的刘涓子所作。“阳春白雪”的故事,《宋玉答楚王问》上写道:当歌手唱《下里巴人》时,国中和者数万人。后又改唱《阳春白雪》,因为曲高和寡,只有几个人跟着唱和。现存琴谱中的《阳春白雪》和《白雪》是两首器乐曲。《神奇秘谱》在解题中说:“《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淡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它经过历代名人的删改,音乐结构更集中、更严谨、更富有层次,音乐形象也更加鲜明,成为一首雅俗共赏的优秀传统乐曲。

中国十大古曲 是什么?

十大古曲耳熟能详,但可能您都不知道它叫什么,应该了解一下

发表评论

  • 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