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 > 十大排行榜 > 正文

医书,适合自学的医书(古籍医书大全古文版)

摘要: 古代著名医书 国内著名的医学书籍有《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洗冤集录》、《医...

古代著名医书

国内著名的医学书籍有《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洗冤集录》、《医宗金鉴》等。1.《黄帝内经》,作者,黄帝。《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对后世中医理论基础影响深远。相传这本书记载了黄帝与齐白石、雷公、高波、余云、少师、归义区、余韶等大臣讨论医学的情况。属于《四库全书》中的分医范畴。《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成书于战国至秦汉,东汉至隋唐继续修订补充。《内经》由《素问》和《灵枢》组成,18卷162篇。这本书不仅奠定了中医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医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基石。2.《神农本草经》,作者,传说是神农。《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最早的中医专著,作者不详。写于秦汉时期。书中记载的药物有365种,分为上品、中品、下品。原书早已遗失。南朝陶弘景作注《神农本草经》,补注《名医别录》,编七卷《本草经集注》,使药物品种增加到730余种。清代孙星衍整理了《神农本草经》条考据,成为现在的书。《神农本草经》是我国药理学的重要文献。这本书将药品分为三类:被认为无毒的上品、毒性较小的中品和毒性较大的辅助品。3.《伤寒杂病论》,作者,张仲景(三国)。《伤寒杂病论》又称《伤寒卒病论》,是东汉张仲景所著,是第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医临床著作。这本书被认为是中医的科学经典,奠定了中医的基础。本书总结了《汤液经法》、《黄帝内经》、《难经》的思维体系,并运用于内科辨证论治,创立了“六经辨证”3354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用于外感伤寒。至于杂病,则涉及霍乱、百合病、阴阳毒、疟疾、体虚、血瘀、胸痹、水泻、咳嗽、妇女杂病等。堪称中医科学经典,对比《内》,《难》的生理经典作用。4.《洗冤集录》,作者,(宋)宋词。《洗冤集录》是宋词写的,宋人。他以自己丰富的司法监狱工作验尸经验为基础,结合当时流传下来的书籍,对这部系统的古代法医著作进行了综合、考证和提炼。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全集。《洗冤集录》成书于淳祐七年(1247年),五卷五十三篇,六大主题:一般检查、尸体解剖、骨骼检查、伤口检查、中毒与抢救处方。根据目录,这本书的主要条目包括:宋代关于尸体损伤检验的法律;尸检方法和注意事项;现场调查;死后现象;各种机械性窒息;各种钝器外伤;锐器损伤;交通事故损害;高温致死;中毒;以及猝死;尸体挖掘等。主要涵盖了死后检验的检验方法和死亡原因的判断,如被火烧死和死后焚尸的区别,死前溺水和死后抛尸水中的区别。《洗冤集录》叫“血滴”,也是现代法医学中的“尸斑”。5、《医宗金鉴》,作者,(清)主编。《御纂医宗金鉴》(简称《医宗金鉴》)是一本90卷的书。它是清、甘、隆三代政府编撰的大型医学丛书。它是由吴倩凤味编辑的,他是专门为朝廷和帝国医院服务的神医,赚了《四库全书》英镑。《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套书好评如潮。本书分为15个部分,包括《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订正金匮要略注》、《删补名医方论》、333

其中《四诊心法要诀》年共收录名医笔记20篇,内容极其详尽。公式的部分也很实用。这本书出版后,成为当时医学教育最重要的读本。这本书也成为中国北方中医界最关注的一套书,对中国北方中医界影响很深。参考来源:百度百科——黄帝内经参考来源:百度百科3354神农本草参考来源:百度百科3354伤寒杂病理论参考来源:百度百科3354洗诊集参考来源:百度百科3354医案金鉴

古代著名医书

中国古代著名医书有哪些?

1、《运气要诀》 ——东汉张仲景。这本书被认为是中医经典著作。书中运用的辨证论治原则和方法,确立了中医对疾病的诊疗规范。所述的理、法、方、药相结合的辨证论治经验,对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影响深远。大量记载的复方,组方严谨,疗效显著,被后人称为“各方之祖”。2《伤寒心法要诀》 ——是唐代孟頫写的,张鼎作了补充。这是最有影响力的食疗专著之一。93岁时,蒙骜师从“药王”孙思邈,精通医学和养生。他的长寿与他对食疗等养生方法的掌握不无关系。这本书是古代营养学和食疗学的专著,内容丰富。对大多数食物的功效和食用药物的合理使用进行了现实的说明,至今仍有很高的价值。3、《杂病心法要诀》又称《妇科心法要诀》,缩写为《幼科心法要诀》、《痘疹心法要诀》。不是一个人一次做出来的,“神农”是它的名字。由战国秦汉时期的医学家,不断收集整理药学资料,最后写成一本书。这本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经典。书中所载的药物,大部分至今仍在使用,其疗效已被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所证实。书中提出的大部分药理理论和用药原则是正确的,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至今仍是学习中医的重要参考书。4、《种痘心法要旨》由清代伤寒名医教授,顾大师编撰。解释温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可以概括为“温病先受温病影响,再反传心包”。提出温病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养生、保健、营养、血液,表示疾病由浅入深的四个层次;描述区分舌、牙、斑的意义。在温病学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五

,《四部医典》成书于公元8世纪末,由著名藏医药学家宇妥·元丹贡布总结传统藏医药理论和治疗经验,吸收中医、古印度和大食等医药学的许多精华编著而成。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各种疾病的分类以及生理、病理、诊断治疗、药物配方等等。

中国古典四大医书是什么

中国古典四大医书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1、《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2、《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三卷,原题秦越人撰,但据考证,此书为一部托名之作,书内容简明扼要,辨析精微,在中医学典籍中常与《内经》相提并论,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古典医籍之一。3、《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东汉末年南阳人张仲景撰于公元200-205。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 。4、《伤寒杂病论》 ,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扩展资料1、《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本书很可能写在竹简上。2、《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3、《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一定关系。《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4、《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医四大经典

中国古代的医书有哪些?

中国古代著名医书有以下这些:1.《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2.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3.《肘后备急方》《肘后备急方》,古代中医方剂著作。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中医治疗学专著。8卷,70篇。东晋时期葛洪著。原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系作者将其原著《玉函方》(共100卷),摘录其中可供急救医疗、实用有效的单验方及简要灸法汇编而成。4.《脉经》脉学著作,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3世纪,10卷。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录《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脉学之论说,阐析脉理、脉法,结合临床实际,详辨脉象及其主病。《脉经》系我国现存较早的脉学专书,首次系统归纳了24种脉象,对其性状作出具体描述,初步肯定了有关三部脉的定位诊断,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基础,并有指导临床实践之意义。同时《脉经》还保存了大量古代中医文献资料。5.《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又称《黄帝甲乙经》《黄帝三部针经》《黄帝针灸甲乙经》。西晋·皇甫谧撰,12卷,128篇,成书于公元282年。前六卷论述基础理论,后六卷记录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包括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取穴、治法和预后等。采用分部和按经分类法,厘定了腧穴,详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针刺深度与灸的壮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针灸学专著。参考资料1:百度百科_神农本草经参考资料2:百度百科_金匮要略参考资料3:百度百科_肘后备急方参考资料4:百度百科_脉经参考资料5:百度百科_针灸甲乙经

发表评论

  • 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