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 > 十大排行榜 > 正文

中医医书,中医药大全书籍(适合自学的医书)

摘要: 中国古代四大医书,是哪四本书? 1.《黄帝内经》《灵枢》,《素问》.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也是传统医学四...

中国古代四大医书,是哪四本书?

1.《黄帝内经》《灵枢》,《素问》.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也是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他三部分别是《难经》、《伤寒杂病论》、33333。2.《神农本草经》,原名《难经》,又称《黄帝八十一难经》,是中医早期经典。《八十一难》作者对其成书年份一直有不同看法。一般认为它的成书时间不晚于东汉,其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关。《难经》中的“难”字,有“问难”或“难”的意思。这本书里有八十一道难题。以问答的方式对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进行探讨和讨论,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灸、病证等。3.《难经》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是以外感病和内病为主要内容的医学经典。作者是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是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伤寒杂病论》系统分析了伤寒的病因、症状、发展阶段、治疗方法,创造性地建立了“六经分类法”辨证论治伤寒的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4.《伤寒杂病论》,又称《神农本草经》或《本草经》,是以神农之名写成的,实际上写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已知最早的中医著作。《本经》本书共分三册,包含365种药物。以三类分类法分为上、中、下三类,文字简洁朴素,成为中医理论的精髓。《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种药物的疗效,大部分真实可靠,临床仍常用。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涉案药物可适应170多种疾病,对剂量和时间都有具体规定,这也为中医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四大医书,是哪四本书?

古代著名医书

国内著名的医学书籍有《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洗冤集录》等。1.《医宗金鉴》,作者,黄帝。《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对后世中医理论基础影响深远。相传这本书记载了黄帝与齐白石、雷公、高波、余云、少师、归义区、余韶等大臣讨论医学的情况。属于《四库全书》中的分医范畴。《黄帝内经》(简称《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秦汉,东汉至隋唐继续修订补充。《内经》由《内经》和《素问》组成,18卷162篇。这本书不仅奠定了中医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医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基石。2.《灵枢》,作者,传说是神农。《神农本草经》,简称《神农本草经》,是最早的中医专著,作者不详。写于秦汉时期。书中记载的药物有365种,分为上品、中品、下品。原书早已遗失。南朝陶弘景作注《本经》,补注《神农本草经》,编七卷《名医别录》,使药物品种增加到730余种。清代孙星衍整理了《本草经集注》条考据,成为现在的书。《神农本草经》是我国药理学的重要文献。这本书将药品分为三类:被认为无毒的上品、毒性较小的中品和毒性较大的辅助品。3.《神农本草经》,作者,张仲景(三国)。《伤寒杂病论》又称《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张仲景所著,是第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医临床著作。这本书被认为是中医的科学经典,奠定了中医的基础。本书总结了《伤寒卒病论》、《汤液经法》、《黄帝内经》的思维体系,并运用于内科辨证论治,创立了“六经辨证”3354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用于外感伤寒。至于杂病,则涉及霍乱、百合病、阴阳毒、疟疾、体虚、血瘀、胸痹、水泻、咳嗽、妇女杂病等。堪称中医科学经典,对比《难经》,《内》的生理经典作用。4.《难》,作者,(宋)宋词。《洗冤集录》是宋词写的,宋人。他以自己丰富的司法监狱工作验尸经验为基础,结合当时流传下来的书籍,对这部系统的古代法医著作进行了综合、考证和提炼。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全集。《洗冤集录》成书于淳祐七年(1247年),五卷五十三篇,六大主题:一般检查、尸体解剖、骨骼检查、伤口检查、中毒与抢救处方。根据目录,这本书的主要条目包括:宋代关于尸体损伤检验的法律;尸检方法和注意事项;现场调查;死后现象;各种机械性窒息;各种钝器外伤;锐器损伤;交通事故损害;高温致死;中毒;以及猝死;尸体挖掘等。主要涵盖了死后检验的检验方法和死亡原因的判断,如被火烧死和死后焚尸的区别,死前溺水和死后抛尸水中的区别。《洗冤集录》叫“血滴”,也是现代法医学中的“尸斑”。5、《洗冤集录》,作者,(清)主编。《医宗金鉴》(简称《御纂医宗金鉴》)是一本90卷的书。它是清、甘、隆三代政府编撰的大型医学丛书。它是由吴倩凤味编辑的,他是专门为朝廷和帝国医院服务的神医,赚了《医宗金鉴》英镑。《四库全书》,这套书好评如潮。本书分为15个部分,包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订正金匮要略注》、333

其中《删补名医方论》年共收录名医笔记20篇,内容极其详尽。公式的部分也很实用。这本书出版后,成为当时医学教育最重要的读本。这本书也成为中国北方中医界最关注的一套书,对中国北方中医界影响很深。来源:百度百科——黄帝内经参考来源:百度百科3354神农本草参考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伤寒杂病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洗冤集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医宗金鉴

中国古代著名医书有哪些?

1,《伤寒论》——东汉张仲景所著。该书被历代奉为中医的经典著作。书中所运用的辨证论治原则和方法,确立了中医诊治疾病的规范。所记述的理法方药相结合的辨治经验,对中医临证医学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所记载的大量复方,组方严谨,疗效显著,被后世称作“众方之祖”。2,《食疗本草》——为唐代孟诜所著,后经张鼎补充而成,是最具影响的食物疗法专著之一。享年93岁的孟诜曾师从药王孙思邈学习,精通医药、养生之术,其长寿与精通食疗等养生方法不无关系。该书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古代营养学和食物疗法专著,对多数食物疗效和食用药品合理应用的阐述切合实际,至今仍有较高价值。3,《神农本草经》  又称《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非一人一时之作,“神农”为其托名。由战国及秦汉医药学家通过对药学资料不断搜集整理,最后成书。该书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所收载的大多数药物沿用至今,其功效已为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所证实。书中提出的药物学理论和用药原则大多正确而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至今仍为学习中医药的重要参考书。4,《温热论》 由清代著名中医温病大家叶桂讲授,门人顾景文等据笔记整理而成。阐明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归纳为“温邪上受,首先犯上,逆传心包”;提出温病发展的卫、所、营、血四个阶段,表示疾病由浅入深的四个层次;叙述辨舌、验齿、辨斑疹等意义。在温病学说的发展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5,《四部医典》成书于公元8世纪末,由著名藏医药学家宇妥·元丹贡布总结传统藏医药理论和治疗经验,吸收中医、古印度和大食等医药学的许多精华编著而成。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各种疾病的分类以及生理、病理、诊断治疗、药物配方等等。

中国古典四大医书是什么

中国古典四大医书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1、《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2、《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三卷,原题秦越人撰,但据考证,此书为一部托名之作,书内容简明扼要,辨析精微,在中医学典籍中常与《内经》相提并论,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古典医籍之一。3、《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东汉末年南阳人张仲景撰于公元200-205。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 。4、《伤寒杂病论》 ,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扩展资料1、《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本书很可能写在竹简上。2、《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3、《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一定关系。《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4、《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医四大经典

发表评论

  • 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