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有女鬼,清明上河图原版真迹全图(清明上河图代表什么意思)
- 十大排行榜
- 2022-03-06 20:46:24
故宫晚上放狗,真的与"鬼魂"有关?
故宫的建筑都很凝重,白天看起来金碧辉煌。晚上没有灯。看久了会觉得建筑在压迫你,会有点害怕。故宫内部负责安保的工作人员曾说,他们半夜巡逻的时候,一般走故宫外面的路线,那里有路灯。如果走在没有路灯的巷子里,特别害怕。你总觉得有人在你后面(工作人员是男生)五点钟,是郎宫闭馆的时间。据说,那个时刻是郎宫中殷琦最沉重的时刻。很多游客觉得,即使在闷热的夏天,5点的故宫也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寒冷.那是因为过了5点,死亡世界的客人就要走了,即将出现的就是那些.以前故宫博物院有守夜的,谁家孩子身体不好,老人们都说是因为那个人的殷琦太大了,影响了下一代!所以,故宫没有看门人。在北京生活过的人都知道,故宫晚上没人看守,还养了狗(藏獒),因为晚上,如果你在故宫,是出不去的。曾经有一个人,晚上故宫闭馆的时候他躲在黑暗里,但是他没有出来。结果第二天人们发现他诡异的死在了太和殿门口的台阶上。故宫是明清两代皇室居住的地方。无数宫女太监死于其中,宫中怨念极深,死后怨念可想而知。一般只有阳气阳性的人进故宫才不会受影响。殷琦很深的孩子进故宫肯定会有问题。这也是孩子不能去故宫的原因。一旦进入,他们可能就要哭了。传说解放时,故宫博物院的夜巡警卫经常看到一种奇怪的动物,看起来像老鼠,但非常大,并说猪又跑得非常快。有人说,这是皇室在东宫和西宫养的神兽。后来很多人都想抓一两条,可是快六十年了,看到的人越来越多,却没有一个人真正抓到一条!五点是故宫闭馆的时间。据说,那个时刻是殷琦在紫禁城里最沉重的时刻。很多游客觉得,即使在闷热的夏天,5点的故宫也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寒冷.那是因为过了5点,死亡世界的客人就要走了,即将出现的就是那些.以前故宫博物院有守夜的,谁家孩子身体不好,老人们都说是因为那个人的殷琦太大了,影响了下一代!所以,故宫没有看门人。
宋朝沉睡在故宫多年的鬼画为什么至今让人摸不着头脑?
与注重写实的西方油画相比,中国水墨画别有一番风味。在宋代,中国绘画艺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发展。其画吸收了隋唐无带的特点。民间绘画、宫廷绘画、士大夫绘画各自成体系,相互影响、吸收、渗透。再加上大画家宋徽宗的大力推崇,构成了宋代绘画多姿多彩的面貌。中国的国宝,《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画家张泽瑞的杰作。它了解了宋代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生活状况,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在故宫博物院里,存放着另一幅宋代的画,名为《骷髅幻戏图》。这幅画是南宋画家宋丽创作的。是名副其实的“鬼画符”,内容有点奇怪,至今让人摸不着头脑。画的中心是一个戴着头巾,穿着透明纱袍的大骷髅。他坐在地上,左腿在地上曲曲折折,左手托着左大腿,右腿弯曲,右肘撑着右膝,坐姿看起来很舒服。因为他是骷髅,所以他的身体细节显示得很清楚,而他的右手控制着一个木偶般的小骷髅,骷髅的嘴微微张开,好像在笑。她身后有一个女人正在给孩子喂奶,一个孩子被吸引到了骷髅面前。他想伸手抓住这个小家伙,表现得调皮又好奇。但他身后的女人,应该是孩子的母亲,惊恐地想要阻止。为什么这位母亲如此害怕骷髅会?宋丽把这幅画命名为《骷髅幻戏图》。它描述的应该是一个有家庭成员的移动木偶艺术家的表演,但是艺术家被画成骷髅,有些人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此图为绢轴扇面画配扇面册,对面图有王选真书黄《醉中天》:“无皮无肉,多有痛愁。”傀儡也会抽丝线,找个小模样逗逗敌人。看穿羞耻,那不是羞耻吗?我独自走了五英里。“在宋元时期,骷髅是一种常见的调侃隐喻和象征。无论在中国传统的道教和佛教中,骷髅都有一定的意义。佛教徒认为骷髅代表了这种孤独,是涅槃的象征,而道教则象征着“吴起”,意思是:“万物永远是对立的一对,如果只限于一个的话。后来,宋代的画家混合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并开始在他们的画中添加骨骼,代表隐喻的暗示。有学者评价说,头骨骨架刻画准确,儿童造型生动,体现了动静结合之美。结合南宋复杂的世情背景,不清楚宋丽到底想表达什么。但另一方面,骨骼的骨架刻画清晰,基本没有遗漏人体的关键结构。这说明早在宋代,解剖学就已经很发达了,这对中国医学史的研究很有帮助。这幅画在故宫沉睡多年,关于它的猜测众说纷纭。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夜路走多了总会遇见鬼
这里有各种商店,甚至还有夜市。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为了显示京城的繁华,张择端选择清明作为重要节日,进行了59场演出。《庄子》着重描写北宋都城的水陆交通和繁忙的市场。《清明上河图》的中心由一座彩虹状的桥和桥头街的街面组成。乍一看,人多拥挤,杂乱无章;仔细一看,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各种活动。桥的西边有一些小贩和许多游客。货摊上有刀子、剪刀和杂货。有卖茶的,也有算命的。很多游客靠在桥边的栏杆上,或指指点点,或看着河里过往的船只。在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有一个熙熙攘攘的人。
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有推独轮车的……大桥南面和大街相连。街道两边是茶楼,酒馆,当铺,作坊。街道两旁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街道向东西两边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较宁静的郊区,可是街上还是行人不断:有挑担赶路的,有驾牛车送货的,有赶着毛驴拉货车的,有驻足观赏汴河景色的。汴河上来往船只很多,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有的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驶。有的大船由于负载过重,船主雇了很多纤夫在拉船行进。有只载货的大船已驶进大桥下面,很快就要穿过桥洞了。这时,这只大船上的船夫显得十分忙乱。有的站在船篷顶上,落下风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劲撑篙;有的用长篙顶住桥洞的洞顶,使船顺水势安全通过。这一紧张场面,引起了桥上游客和邻近船夫的关注,他们站在一旁呐喊助威。《清明上河图》将汴河上繁忙、紧张的运输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画作的生活气息。张择端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图》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清明上河图》丰富的内容,众多的人物,规模的宏大,都是空前的。《清明上河图》的画面疏密相间,有条不紊,从宁静的郊区一直画到热闹的城内街市,处处引人入胜。北宋以前,我国的人物画主要是以宗教和贵族生活为题材。张择端虽然是在翰林图画院供职,创作的作品都称为“院体画”或“院画”,但他却把自己的画笔伸向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之中,创作出描写城乡生活的社会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画了大量各式各样的人物。而且,张择端对每个人物的动作和神情,都刻画得非常逼真生动。这充分说明,张择端生活的积累非常丰厚,创作的技巧非常娴熟。千古绝唱《清明上河图》坐落在市府广场东南隅的辽宁省博物馆,将于11月中旬隆重开馆。届时,曾在沈阳“生活”了6年的国宝《清明上河图》,将回沈“省亲”。《清明上河图》问世近900年以来,经历了大起大落的颠沛流离,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扑朔迷离的谜团。9月13日,记者探询了《清明上河图》的身世,以及鲜为人知的经历———千古绝唱《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作者张择端,北宋画家,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他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北宋徽宗时期,张择端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后来“以失位家居,卖画为生,写有《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曾为北宋宣和内府所收藏,为绢本、淡设色,高24.8厘米,长528.7厘米,原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是《东京梦华录》、《圣畿赋》、《汴都赋》等著作的最佳图解,具有极大的考史价值,它继承发展了久已失传的中国古代风俗画,更继承了北宋前期历史风俗画的优良传统,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期,首都汴京(今开封)清明时节郊区、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城内建筑和民生的繁华景象。据齐藤谦《拙堂文话·卷八》统计,《清明上河图》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动物208头(只),比《三国演义》的1191人、《红楼梦》的975人、《水浒传》的787人,都要多得多,堪称价值连城的国宝。颠沛流离《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流传后世后,以独具的艺术价值及史料价值,受到后人的关注。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在逊位之后的11年中,受到“清室优待条件”庇护,仍在北京紫禁城里称孤道寡,并且监守自盗,乘机大肆窃取宫中珍藏多年的稀世文物,为数之多,竟有千余件之巨。借口赏赐盗国宝溥仪12岁时,在张勋策动下,重登太和殿宝座,但没多久便再度逊位,处于“小朝廷”风雨飘摇之中。此刻,溥仪着手下一步打算:留学国外。他们留学国外的第一步是筹备经费。于是,他便把宫廷内最值钱的字画和古籍运出宫外,存在天津英租界的房子里。运出的字画、古籍皆为出类拔萃的珍品,大约有1000多件手卷字画,200多种挂轴、册页,200种左右的宋板书。其中,便有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尽管有“清室优待条件”作后盾,但溥仪还是不敢公然盗窃宫中宝物。他便以赏赐弟弟为名,行盗窃文物之实。1922年前后,北京局势动荡,他的父亲便在天津英租界十三号路,代溥仪买了一所楼房。从1922年起,他们就秘密地把宫内收藏的古版书籍、历朝名人字画等文物,以赏赐为名,分批盗运出宫。溥仪正式“赏赐”弟弟们,从1922年、所谓“宣统十四年七月十三日”开始。溥仪利用两名弟弟每天上午“进宫”陪同溥仪读书的机会,将珍贵文物包裹在包袱里,由他的弟弟们每天下学时运出紫禁城。从开始“赏赐”起的两个多月中,有时是逐日“赏赐”,如1922年8月14日至26日,没有一天间断过。这些宫中文物积累到七八十口大木箱后,便运到天津英租界的楼房里存放。携带国宝投他国直到1924年11月5日,当时的北京卫戍总司令鹿钟麟、警察总监张璧,率领20名短枪手突然闯进紫禁城,撵走了溥仪,拆散了“小朝廷”,溥仪窃取宫中所有文物的计划因此中断。1924年11月5日,溥仪回到父亲的“醇亲王府”;11月29日,溥仪逃往日本兵营,要求“避难”,公然搬到日本公使馆居住,在日本军国主义卵翼下恢复“小朝廷”。1925年2月23日,在日本警察护卫下,溥仪潜逃到天津,在日本租界地张彪私宅“张园”中安顿下来。可是,当时的经济来源远远满足不了他那浩繁的开支,于是,他便打起了变卖宫中国宝的主意。国宝流落伪皇宫通过日本特务土肥原贤二的阴谋策划、天津日军的密切配合,将溥仪乔装成日本军人,于1931年农历十月初一,乘小汽船偷渡白河,经大沽口,登上日本商船“淡路丸”,潜到营口,至鞍山汤岗子小住,然后前往旅顺口,进入日本殖民地。1932年4月,溥仪进入长春伪皇宫,登上了伪满洲国皇帝宝座。溥仪从天津出逃,必须经过国民军的驻扎地区,所以他只能轻装简从,大批的宫中国宝,仍然存放在天津。1932年至1934年间,由日本关东军司令部中将参谋吉冈安直,将存放于天津静园的法书名画、宋元善本、珠宝玉翠等约70箱,运到长春伪皇宫内,将装有书画的木箱,存放在伪皇宫东院图书楼楼下东间,即“小白楼”;将装有古玩珠宝的金库,存放于“内廷”缉熙楼客厅。携逃国宝被俘获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伪满洲国汉奸们闻风丧胆,各奔生路。当时,一直由日本关东军担任警卫的长春伪皇宫,改换成伪满军队警卫。傀儡皇帝溥仪见大势已去,惶惶不可终日。他最为忧虑的,是不可能将存放在伪皇宫的所有国宝统统带走,而只能有选择地将晋、唐、宋、元的法书名画大批携逃。为了能够多带国宝,他把保护法书名画的楠木盒、花绫包袱皮等统统扔掉,将这些国宝硬塞进大木箱里。1945年8月10日,日本关东军司令小田乙三宣布:伪满国都由长春迁到通化。同年8月13日,溥仪从长春逃到通化大栗子沟;8月17日,溥仪乘坐一架小型军用飞机企图逃往日本。当飞机经过沈阳时,溥仪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和苏联红军俘获。溥仪随身携逃的法书名画和一批珠宝玉翠,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缴获后,上缴东北人民银行代为保存。专家揭秘《清明上河图》1949年7月7日,东北博物馆(现辽宁省博物馆)在沈阳成立并开馆,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开放的博物馆。东北博物馆的大部分展品,为东北人民银行拨交、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溥仪处缴获的名贵书画、珠宝翠玉饰品。独具慧眼鉴瑰宝人民鉴赏家杨仁恺先生,是在溥仪携逃的众多法书名画中,独具慧眼发现了《清明上河图》。历来,以张择端之名流传的《清明上河图》繁多,杨仁恺先生过目的就有10余件之多。1950年秋,从东北人民银行拨交来的一批《佚目》书画尚未整理,良莠杂存、玉石不分。当时,杨仁恺先生在东北博物馆临时库房里整理书画作品时发现,其中有3件同名为《清明上河图》的作品。杨仁恺先生当时以为,这些都是过去常见的“苏州画片”一类的东西,根本没想到会在此中出现奇迹。然而,使杨仁恺先生大为出乎意料的是,数百年来始终埋没在传闻中的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真迹,会在这个偶然的时间、偶然的地点被意外发现!杨仁恺先生顿时“目之为明,惊喜若狂,得见庐山真面目,此种心情之激动,不可言状。”真本解开百年谜杨仁恺先生当时的激动心情是有根据的:因为在此之前,专家学者们对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究竟是个什么面貌,一无所知。他们只能从经常接触到的许多苏州画片上,推断《清明上河图》与其大同小异,以为《清明上河图》原作大体是苏州画片的原始所本。《清明上河图》的本来面目,数百年来一直是个不解之谜。难怪杨仁恺先生看到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真本后,“目之为明、惊喜若狂”。【潜水】5552014-5-7 20:43:06我手头的资料中,历代为《清明上河图》题跋者凡13人,实际上可能比这要多。题跋中诗文并举,有的以简约文字记之,有的以诗记述感怀,也有的先诗后文,洋洋洒洒。其中明代李东阳先后两次为该图题跋,是为特例。 较早用诗题跋的是金代的张公药,跋诗系七言古体共12句:“通衢车马正喧阗,是宣和第几年。当日翰林呈画本,承平风物正堪传。水门东去接隋渠,井邑鱼鳞比不如。老氏从来戒盈满,故知今日变邱墟。楚拖吴樯万里舡,桥南桥北好风烟。换回一晌繁华梦,箫鼓楼台若个边。”诗中既有对画家当时声名未传的感叹,也有对沧桑变化、繁华如梦的社会现实的思考。诗句流畅上口,可吟可诵。张公药,字元石,以父荫入仕,曾做过郾城县令,官职不高,喜书画收藏,对长卷深有研读。 稍后一些时候,金人郦权的跋诗与张公药的作品诗体句数相同。这首诗与张公药诗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借图画的观赏之感,直接而有力地批评了宋代的奢靡享乐之风(到了政和及宣和年间尤其严重)。“而今遗老空垂涕,犹恨宣和与政和”,“不念远方民力病,都门花石日千艘”。郦权,字元舆,安阳人,金章宗明昌年间(1190—1195)为著作郎,传有《坡轩集》。 金人王、张世积的跋诗各为一首七律。王诗云:“歌楼酒市满烟花,溢郭阗城百万家。谁遣荒凉成野草,维垣专政是奸邪。两侨无日绝江舡,十里笙歌邑屋连。极目如今尽禾黍,却开图本看风烟。”诗人抒发了自己的见解,把宋代繁华不再的原因归结为奸臣当政。张世积诗云:“画桥虹卧汴河渠,两岸风烟天下无。满眼而今皆瓦砾,人犹时复得玑珠。繁华梦断两桥空,唯有悠悠汴水东。谁识当年图画日,万家帘幕翠烟中。”诗中用对比的手法,提醒人们汲取历史教训,通过上下努力,可以使珠玑复得,繁华之梦成真。 金代开了个跋诗的先河,元代几乎无人响应。一直到了明代,才又继续跋诗的传统。其代表人物便是大学士、诗人李东阳。他在继承中有创新,就是诗文并举,先诗后文,这可能与他的政治地位较高(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和才气纵横有关。全诗乃七言古体,有36句之多。该诗一气呵成,一吐为快。诗以画面内容为起笔:“宋家汴都全盛时,万方玉帛梯航随。清明上河俗所尚,倾城仕女携童儿。”然后笔锋一转,开始咏叹画家张择端,字行之间充满了赞赏与同情:“翰林画史张择端,研朱吮墨镂心肝。细穷毫发夥千万,直与造化争雕镌。图成进入辑熙殿,御笔题签标卷面……姓名不入宣和谱,翰墨流传藉吾祖。”诗人还把这历史的罪过归结到以蔡京为首的权奸和嫉贤妒能的小人身上,然而与倒行逆施者的愿望相反,张择端及其历史长卷《清明上河图》的艺术光辉谁也无法磨灭。全诗抒情和叙事相结合,事理相融,读来顺爽,颇有唐诗遗风。 在李东阳之后,还有一位如寿先生也留下跋诗一首,是七言律诗:“汴梁自古帝王都,兴废相寻何处无。独怜徽钦从北去,至今荒草遍长衢。妙笔图成意自深,当年景少对沉吟。珍藏易主知多少,聚散春风何处寻?”这首诗语言简洁,兴废题咏,对《清明上河图》的收藏、传承过程中人物故事感慨兴叹,都如春风过耳一般。此诗当是题咏张氏画卷的上乘之作。可惜除落款有“鹭津如寿”四字之外,作者的身世、生卒年等均已无从查考了。笔者不由得对这位神秘高人举手加额,不胜崇敬。2
宋朝李嵩留下一幅“鬼”画,《骷髅幻戏图》想要表达什么?
李嵩是南宋的一位宫廷画家,李嵩出生在一个穷苦人家,长大后为了谋生就跟着乡亲学习木工。后来拜在了杭州同乡也是宫廷画师李从训的门下,跟着他开始学习画画。李嵩在学画期间非常刻苦努力,得到了李从训的真传,加上自己的天赋,终于被宫廷认可成为了南宋三朝老画师。李嵩画的这幅《骷髅幻戏图》画面内容为:一个身着宋朝男性服饰的骷髅正坐在角落里表演提现木偶,而骷髅的后面是一位貌美的女人。提线骷髅的正对面是一个婴儿,婴儿的背后站了一位面色焦灼,神态惊恐的妇女。宋朝出过不少画家,比如画清明上河图的张择端,画千里江山图的王希孟,他们的画主要画宋朝民俗和风情,但像李嵩这种描绘内容如此深刻的画家还极为少见,《骷髅幻戏图》也引发不少学者的猜想。李嵩的《骷髅幻戏图》主要是画家对当时政治局势、社会现象、官场黑幕的一种隐喻性讽刺。李嵩所处在的时代是风雨飘摇的南宋时期,官场政治黑暗,奸臣当道,忠臣被残害,社会局势是动荡,同时金国和蒙古在那里虎视眈眈。人民的贫富差距也很大,可谓是朱门酒肉秀,路有冻死骨。身着华服的骷髅头其实就代表着奸臣,而他背后的女人其实就代表着当时的敌国。当时南宋不少奸臣串通敌国,谋害南宋的忠臣们。这个小婴儿应该代表着南宋的皇帝,我们知道宋朝出了几个非常不像皇帝的皇帝。他们爱书法,爱花鸟,爱画画,就是不爱理朝政。虽然他们是皇帝,但是幼稚程度就跟婴儿一样。站在婴儿背后的妇女代表着忠臣。这幅画其实就是作者在表达对南宋政局的强烈不满,南宋朝政黑暗,皇帝就跟那个弱小的婴儿一样任人摆布。
- 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