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 > 十大排行榜 > 正文

磷氧化物有哪些品牌(氧化二磷)

摘要: 磷的氧化物都有哪些 磷是磷和氧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化合物。元素磷有几种同素异形体。其中,白磷或黄磷是...

磷的氧化物都有哪些

磷是磷和氧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化合物。元素磷有几种同素异形体。其中,白磷或黄磷是无色或淡黄色透明结晶固体。密度为1.82克/立方厘米。熔点44.1,沸点280,燃点40。它在黑暗中发出磷光。太臭了。剧毒。白磷难溶于水,易溶于二硫化碳溶剂。高压下加热会变成黑磷,密度2.70g/cm3,略带金属味。电离能是10.486电子伏特。不溶于普通溶剂。白磷在400下静置或加热数小时可转化为红磷。磷为红棕色粉末,无毒,密度2.34 g/cm3,熔点59,沸点200,燃点240。不溶于水。在自然界中,磷以磷酸盐的形式存在,是生命的重要元素。它存在于细胞、蛋白质、骨骼和牙齿中。在含磷化合物中,磷原子通过氧原子与其他原子或基团相连。

磷的氧化物都有什么?

广义的氧化物是指由氧和另一种化学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如二氧化碳(CO)和氧化钙(CaO)。而电负性较大的氧和氟结合形成的化合物,一般不叫氧化物,叫氟化物。五氧化二磷酸酐——五价——磷酸。三氧化二磷酸酐——三价3354亚磷酸。一价次磷酸的氧化磷——酸酐。

磷的氧化物都有什么?

碳和磷的氧化物有哪些?

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约占整个空气量的0.03%。它们一方面来自人和动物的呼气,煤和各种含碳化合物的燃烧,动植物遗骸的腐烂,火山爆发时大量二氧化碳从地下喷向空中;另一方面,绿色植物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时,需要从空气中吸收大量二氧化碳。这样,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可以一直保持在一定的量。但由于它无色、无味、无嗅,且与空气中的其他成分混合在一起,所以人们并不容易认识它。但在某些地方总能显露出来,比如它聚集在深井或洞穴中,浮现在许多矿泉水中,在酿造过程中产生。意大利那不勒斯附近有个山洞,叫狗洞。当男子领着狗进入洞穴时,狗很快就晕倒了,但男子却安然无恙,但当男子弯腰去救自己的狗时,男子也晕了过去。德国威斯特法伦有一片稻田,人可以在里面走来走去,但是鸟儿飞到沼泽地觅食会掉下来摔死。这一切都是由于二氧化碳气体的大量积累,使其比空气中的其他气体成分更重,沉积在洞穴底部和沼泽地面。只是人们认识到了才知道而已。人们对它的认识是从对气体的认识开始的。1644年,一位比利时医生赫尔曼写道,在酿造过程中会产生一种气体,并意识到当酸滴在贝壳上或木炭燃烧时,也会产生气体。他创造了“气体”这个词。我们在日本把“Gass”音译为“Wass”。赫尔蒙列出了15种气体。其实有些是一样的,有些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例如,“盛行大气”似乎指的是空气;“野气”,树林里的气;他把木炭和其他可燃物质燃烧产生的气体称为“木炭气”,指的是二氧化碳。他说燃烧木炭产生的气体差点毒死了他。要么是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浓度过高,使他窒息,要么是产生的一氧化碳气体使他中毒。当然,他当时并不认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最早收集二氧化碳气体的可能是法国蒙彼利埃的化学教授维勒。1750年,他在法国科学院的一份报告中发言。矿泉水含有一定量的“普通空气”。收集在一个湿漉漉的皮囊里,称之为极其丰富的空气。他还将天然碳酸钠和盐酸制成的气体引入水中,制成人造矿泉水,被称为充气水。到了18世纪中叶,英国化学家布拉克已经进行了煅烧石灰石的实验,并精确测出了重量。他将120粒石灰石(英国最小的重量单位,1粒=0.065克)煅烧成68粒生石灰,重量减少了52粒。他认为失去的重量是一种气体,因为石灰石煅烧后,除了生石灰什么也没剩下。他还用实验证明生石灰的水溶液吸收了空气中的一部分气体,重新变成了石灰石,说明煅烧石灰石流失的气体存在于空气中。他还煅烧了含有碳酸镁的菱镁矿,释放的气体与煅烧石灰石时产生的气体相同。这种气体和石灰石、菱镁矿遇酸反应放出的气体是一样的。布拉克研究了这种气体,发现它与人呼出的气体和燃烧物体产生的气体是同一种气体。他认为这种气体最初是固定在石灰石和菱镁矿中的,所以他称之为“固定空气”。1756年,布莱克以《关于菱镁矿、石灰石和其他碱性物质的实验》的标题发表了他的实验结果和论点。从此,二氧化碳被称为固定空气。774年,瑞典化学家伯格曼发表了一篇大约《研究固定空气》的长篇演讲,描述了他对二氧化碳的密度、它在水中的溶解度、它对石蕊的影响、它被碱吸收以及它在空气中的存在的测定。锌和铁在水溶液中的溶解称为酸性气体。1778年,法国化学家佛克罗伊说,他不同意把二氧化碳气体称为固定空气。

他认为干二氧化碳不被生石灰吸收,生石灰和二氧化碳必须与水结合。他把二氧化碳重新命名为白垩酸。白垩是指含有碳酸钙的软而易碎的岩石。1787年,拉瓦锡讲授了白垩酸是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后产生的,肯定了白垩酸是由碳和氧组成的,并将其重新命名为碳酸。因为是气体,所以二氧化碳叫碳酸气,一直错用至今,明知不是碳酸的气态。拉瓦锡肯定了二氧化碳是由碳和氧组成的,测量了碳和氧的重量比,碳占23.4503%,氧占76.5497%。到1840年,法国化学家杜马斯已经精确称量了纯碳

石墨放进充足氧气中燃烧,并且用氢氧化钾溶液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气,计算出二氧化碳气中氧和碳的质量分数比:72.734∶27.266。用氧和碳的原子量16和12除这个气体中氧和碳的质量分数比,得出它们的原子个数比:72.734/16∶27.266/12=4.54∶2.27化成简单的整数比是2∶1。这就是说,在二氧化碳气分子中,每含有1个碳原子,就必定含有2个氧原子。但是,究竟有几个碳原子?或者说,究竟有几个氧原子?这还要根据二氧化碳的分子量决定。早在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佛伽德罗就提出假说:在同一温度和压力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这就对测定气体物质分子量提出一条途径:V升中A气体质量/V升中B气体质量=n个A气体分子质量/n个B气体分子质量=1个A气体分子质量/1个B气体分子质量=A气体分子量/B气体分子量这就是说,一种气体物质的分子量与另一种气体物质分子量的比等于同温度同压力下两种气体同样体积的质量比。一种气体一定体积的质量与同体积另一种气体的质量比就叫做这两种气体的相对密度。由于氢气是最轻的气体,因此最早用来作为比较其他气体相对密度的基准,并用来测定各种气体物质或易挥发的液体、固体物质的分子量。用D代表某气体对氢气的相对密度,用M1代表氢气的分子量,M2代表某气体的分子量,列成式子就是:M2/M1=D或M2=M1×D氢的分子量等于2,代入式中,就得到:M2=2×D经过化学家和物理学家们精确测定计算后,得出标准状况下,也就是在0℃和1个大气压下(1标准大气压=101.32千帕),1升二氧化碳气体重1.977克,1升氢气重0.08988克。二氧化碳气和氢气的相对密度是:1.977/0.08988=22二氧化碳的分子量就等于2×22=44即二氧化碳分子中只含有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时分子量为1×12+2×16=44。因此,得出二氧化碳的分子式是CO2,而不是C2O4,也不是C3O6或其他。二氧化碳这一化学物质就是这样被发现了,合理地被称为二氧化碳。在二氧化碳气体产生中,往往混合有一氧化碳气体。1781年,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将白垩的粉末放进铁枪筒中加热,得到固定空气,混有一种可燃性气体,火焰呈现蓝色,不同于铁或其他金属与酸作用生成的可燃性气体(氢气)。他认为可能有一种可燃性物体存在于白垩中残留的动物体物质中。1785年、1794年和1799年他重复实验,将木炭和铁屑预先煅烧除去水分后放进铁枪筒中加热,同样得到这一气体。他在测定这种气体的比重后,发现比金属与酸作用所得到的可燃性气体重,于是称这种气体为重可燃性气体,以区别于氢气。同时,1776年瑞典化学家柏格曼也进行实验,他加热草酸(COOH)2,也获得一氧化碳气体和二氧化碳气体的混合物。他指出,得到一半酸气,很容易被石灰水吸收。另一半气体燃烧产生蓝色火焰。同年,法国医生拉松将氧化锌与木炭共同加热,放出一种可燃性气体,产生蓝色火焰,但将它和空气混合点燃时没有发生爆炸,不同于锌溶解在苛性碱中所产生的可燃性气体(氢气)与空气混合点燃时爆炸。这样,一氧化碳气体因燃烧产生蓝色火焰而被发现。在1801~1802年,英国一位军医克鲁克尚克进行实验将二氧化碳通过赤热的铁,得到重可燃性气体,测定了它的组成,是碳的一氧化合物,称它为碳的气体氧化物。一氧化碳对人体有毒害作用,是因它与人体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失去输送氧气的功能,从而使人窒息致死。这个结论最早出现在英国医生贝多斯1796年出版的《基础化学》一书中。他指出静脉血暴露在一氧化碳气中呈现粉红色,一氧化碳是极有害的气体。磷的氧化物是由英国科学家波义耳在1681年通过实验制得。他将磷在空气中燃烧,形成白色烟雾,凝结成白色粉,称它为磷花。杜隆、戴维等人先后分析了磷花,确定它是磷的氧化物。拉瓦锡、贝齐里乌斯、泰纳尔等人也先后进行了分析,得出磷和氧重量组成比较精确的数值是磷占43.86%,氧占56.32%,得出磷花的化学式是P2O5,称为五氧化二磷。后来英国化学教授蒂尔登等人测定了五氧化二磷的蒸气密度,确定它的分子量后明确它的分子式是P4O10,仍称它为五氧化二磷。1777年,法国药剂师萨热将磷在干燥的低温空气中燃烧,得到白色丛毛状粉末的磷的氧化物,确定它的化学式是P2O3,认为它是磷不完全燃烧的产物。1890年,英国化学家索普等人测定了它的蒸气密度,并确定它的分子量后定义它的分子式是P4O6。同时,他们还发现了PO2(P8O16)。磷的另一氧化物是四氧化二磷(P2O4),是将三氧化二磷放置在密闭的客器中加热生成,它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晶体,与水作用生成磷酸和亚磷酸。它是由德国化学家米查里斯等人首先制得。

发表评论

  • 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