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日集团(旭阳集团为什么一直在招聘)
- 电商
- 2022-07-06 18:07:19
旭日国际集团的公司创始人
蔡志明,广东揭东县人,港商,主营玩具业和房产投资,有“玩具大王”之称。蔡志明1969年中专毕业,在北昌车轮一家玩具厂做销售员,1972年创办旭日实业,后继续深造,分别在英国和美国纽波特大学获得工商管理学士和硕士学位,2001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早年,蔡志明是史诺比的代理人,生产玩具。1994年,蔡志明收购了一家美国合金迅明玩具车公司,成立了茶心旭日国际集团。2005年,其总资产超过80亿港元。蔡志明拥有30多处房产,包括住宅、工业和商业建筑以及酒店。2003年入股维元堂(已出售),2005年入股渐康国际(港交所#8138),进入医疗市场。2006年,她的女儿蔡加怡成为港交所#0397的执行董事。蔡志明是全国政协委员和香港玩具厂商会名誉会长。
旭日升集团怎么了?
旭日东升:变革的阵痛与思考从1993年开始,以供销社为基础投资3000万元起家的旭日集团,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销售额30亿元的饮料巨头。然而,从2001年开始,一直升腾千里的旭日,却滑落到了难以想象的“暮光”轨道。2002年下半年,旭日停止铺货。曾经风光无限的“旭日”,逐渐成为人们心中的“蓝色记忆”。关于旭日的没落,众说纷纭。但知情人士认为,2000年以来旭日集团内部的一系列“管理层变动”才真正将其扼杀。在90年代中国饮料发展史上,《旭日东升》是不可或缺的一页。河北旭日集团前身是冀州市供销社,上世纪90年代初,该供销社独辟蹊径,在中国传统饮料上菜“茶”上做文章,率先推出“冰茶”概念。1993年,河北省冀州市供销社更名为旭日集团。1994年,旭日集团投资3000万元生产上市冰茶,迅速获得了几百万元的市场回报。创业初期,旭日集团将数百名冀州员工派往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主要城市。通过地毯式布局和集约化销售,建立了48家旭日营销公司和200多家营销分公司,连接了无数批发商和零售商,形成了遍地开花的“旭日”营销网络。一夜之间,它主宰了中国茶饮料市场。1995年,旭日冰茶销售额达到5000万元。1996年,这个数值突然涨到5亿,增长了10倍。1998年市场销售高峰期,旭日销售额达到30亿元。概念的力量是无穷的。有分析指出,旭日的成功,是因为它选择了一个人们熟悉但市场缺乏的切入点,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冰茶”概念。1999年,旭日集团将“冰茶”确定为旭日集团特有的商品名称,并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以商标为屏障,“垄断”了自己创造的概念。当时好像有了这个商标,旭日终于可以高枕无忧了。《旭日东升》的巨大成功吸引了许多竞争者纷纷效仿。在被康师傅、统一、可口可乐“蓝风”、娃哈哈等一批“冰红茶”、“冰红茶”追逐和封杀后,“冰茶”的独家业务很快被对手模仿,旭日东升创造的概念逐渐被淡化和弱化。2001年,旭日的市场份额从最初的70%迅速下降到30%,市场销售额也从顶峰的30亿元下降到不足20亿元。当先发优势逐渐减弱甚至没有时,管理问题就会暴露出来,尤其是产销规模的快速扩张,使得公司的制度和人才保障滞后。据一位熟悉旭日集团的人士透露,旭日在建设销售渠道时,无论进入哪个城市、哪个岗位,集团都会无一例外地从冀州派出当地人,但相应的制度和规范并没有建立起来。总部和网点之间只有激励机制,没有约束机制。旭日集团采用了按收多少钱考核工作的管理思路,而忽略了市场渠道的精细化建设。据悉,很多来自冀州的旭日集团业务员为了配合企业的考核,私下与经销商达成“君子协定”:只要你同意我的付款要求,我就可以同意你的返利条件;而且,我可以向集团公司要政策,甚至让你卖过期产品。很多分公司经理和业务员根本不关心市场上的分销、配送和监管,而是拿着经销商的套餐住酒店。除了催款和不可能的“大胆”承诺,他们还和经销商一起欺骗企业。内忧外患之际,旭日管理层开始剧变。第一步是改变企业的高层管理,意在将原来粗放的、经验式的管理转变为量化的、规范化的管理。
据说当时旭日集团引进了30多位博士、博士后、高级工程师,都是战略管理、市场管理、品牌策划、产品研发等方面的年轻专业人才。其中,集团营销副总经理曾是可口可乐中国的销售主管。第二步,将1000多名原一线销售人员安排到生产部门,试图从平面管理向垂直管理转变。集团总部建立了物流、财务、技术三个垂直管理体系,直接监管区域公司,各区域公司再垂直管理其省级公司。这是该集团成立八年来最大的一次转让。第三步,将旭日集团架构重新划分为五大事业部,包括饮料事业部、冰茶葡萄酒事业部、茶叶事业部、资本经营事业部、纺织及其他事业部,实现多元化经营。这种方法可谓“大破大立”。没想到,悲剧由此而生。反思大刀阔斧的改革,还没有让产品的市场表现“止跌反弹”,组织就先乱了。当“空降兵”进入旭日集团,走上重要岗位后,新老团队的隔阂加深,公司管理层一开始也不作为。
有想到会出现如此尴尬的局面。从国外回来的“洋领导”移植的成功模式在元老们那里碰壁,元老们经验性的决策在新人那里触礁。 由于公司最初没有明确的股权认证,大家都不愿自己的那一份被低估,元老们心里想的是“当初我比你的贡献大”,而新人们心里想的是“今天我的贡献比你大”。没有凝聚力的企业,就像临时拼凑起来的草台班子,很容易散崩。 据知情人士透露,旭日在高层进行大幅调整之后,又把1000多名原工作在一线的业务人员调回生产部门,单从这个层面可以看到变革带 来的震荡是如何巨大。他认为,人员的大幅度调整不仅关系到企业内部个人利益的重新洗牌,更关系到销售渠道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变革使企业的价值链发生了重大变化。于是矛盾不可避免地尖锐起来,企业出现了失控和分裂。 国外管理专家有一个观点:企业领导在考虑实行变革时,一定要克制,不可往企业里投掷巨石。他们必须鼓励自己的员工采取不断往池塘中扔小圆石的策略。惟如此,所要求的大规模变革才能开展起来,同时又可以确保企业的健康肌体所受到的破坏最少。 旭日升的变革管理失败,给大家留下了太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旭日升是怎么破产的?
一、河北旭日集团的前身为冀州市供销社,20世纪90年代初期,供销社独辟蹊径,在中国的传统饮料“茶”上做文章,率先推出“冰茶”概念。1993年,河北冀州供销社改名为旭日升集团。1994年,旭日升集团投入3000万元用于冰茶的生产和上市,并很快获得了数百万元的市场回报。二、旭日升的巨大成功引来众多竞争对手的跟风。2001年,旭日升的市场份额迅速从最初的70%跌至30%,市场销售额也从高峰时的30亿元降到不足20亿元。当产品先入者的优势逐渐被减弱,甚至荡然无存之时,管理上的问题也就随之暴露,尤其是产销规模的迅速扩张,显得公司的制度和人才保障越来越滞后。三、内忧外患之时,旭日升的管理层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变革。企业高层大换血,把1000多名原来一线的销售人员安排到生产部门,把旭日集团的架构重新划分为五大事业部,包括饮料事业部、冰茶红酒事业部、茶叶事业部、资本经营事业部、和纺织及其他事业部,实现多元化经营。悲剧也由此而生。四、大刀阔斧的改革还未让产品的市场表现“止跌回升”,组织内部就先乱了。当“空降兵”进入旭日集团并担任要职之后,新老团队的隔阂日益加深。1000多名原工作在一线的业务人员调回生产部门,变革使企业的价值链发生了重大变化。于是矛盾不可避免地尖锐起来,企业出现了失控和分裂。五、业已破产的旭日升已被中社旭日集团接管,其旗下商标正在被陆续处理,包括曾经赫赫有名的“冰茶”品牌。汇源果汁集团正式宣布通过竞拍获得“旭日升”全部164枚商标所有权。根据法院裁定,上述商标专有权归买受人衡水汇源食品饮料有限公司所有。“旭日升”将作为独立的产品品牌,由汇源旗下的子公司来运作经营。扩展资料一、三年前通过竞拍拿到“冰茶鼻祖”旭日升商标的汇源果汁当时雄心勃勃表示要进军茶饮料,然而昨天,汇源方面证实,公司已做出暂停旭日升产品生产的决定。不过汇源还表示,会选择合适时机,重新将其推向市场。二、据了解,当初汇源收购旭日升并非想真正重新振兴旭日升品牌,更多的是看中当地政府在土地等方面给予的一些优惠政策,另外,旭日升虽是曾经的名牌,但已落寞多年,上世纪90年代的消费者对它还有些情感,但这些人群目前已不是茶饮料的主力消费者;对于年轻消费群体来说,旭日升显得十分陌生。三、旭日升用5年时间创造了一个企业快速发展的神话,但随着企业的快速扩张,企业管理成了制约旭日升发展的硬伤,粗放式的管理导致成本控制流于形式激励和约束机制发生错位,不计成本地推行广告高空轰炸;此外,“旭日升”粗放的营销模式导致市场冲货现象不断,再到市场秩序混乱引发企业信用危机,“旭日升”已然坐困危局。参考资料:人民网-汇源证实旭日升停产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旭日升冰红茶
上一篇:喷涂生产线(东莞五金喷粉加工厂)
- 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