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来历,端午节象征的美好寓意(端午节的由来50字左右)
- 创业
- 2022-07-07 19:57:42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又称五五节,是我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个节日起源于战国时期。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祭祀、娱乐、保健等各种民俗活动。源于驱毒避邪的节日习俗,主要包括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叶、挂菖蒲、饮雄黄酒、吃粽子、赛龙舟、除五毒等。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提倡提拔人才,领导富国,力主联合反秦,遭到贵族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贪渎离岗,被赶出京城,流放到元、湘流域。他在流放期间,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忧国忧民的不朽诗篇,独具特色,影响深远(因此,端午节又称为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入侵楚国京都。看到自己的国家被侵略,屈原心痛,但又舍不得放弃自己的国家。5月5日,他写完代表作《怀沙》后,向汨罗江投石自尽,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爱国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人民悲痛万分,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向屈原进贡。渔民划着船,在河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一个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扔进河里,说鱼、龙、虾、蟹吃得饱饱的,可以祝贺神灵,免得咬着大夫的身体。人们纷纷效仿。一个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河里,说要打晕龙和水兽,免得伤到屈医生。后来,人们怕饭团被龙吃掉,就想出了用印楝叶包裹米饭,再用彩色的丝绸包裹,发展成褐色的种子。后来每年五月初五,就会有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习俗。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延伸材料:“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风土记》年。这份文献成为现代人查阅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习俗的重要参考。端午节起源于什么时候?长期以来,众说纷纭,争论不休。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主要有四种观点:据考证,“赛龙舟”的习俗早在屈原之前就存在了。春秋以前,古代南方百越吴越地区就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赛龙舟的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甚至在屈原自己的诗中,也能反映出当时赛马的习俗。如《楚辞涉江》中有:“乘船于上元西,齐武邦杀你。”该船是宽容的,但不进入Xi,它是停滞不前,因为回水。很尴尬,而且是在晨阳的晚上。“屈原的窄而轻的船,本质上是当时比赛用的船。参考:龙船Festival-Culture-People.com。
端午节由来是什么?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自战国以来,端午节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纪念屈原说影响最广。也有人说,端午节本来是中国人祛病防疫的节日。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众说纷纭。公元前278年,为了纪念屈原,秦军攻破了楚国的都城。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屈原心如刀割。5月5日,他在汨罗江边扔了块巨石,死了。屈原死后,楚国的人民非常悲伤,他们涌向汨罗江去悼念屈原。于是,他们有了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为了纪念伍子胥的伍子胥协助吴伐楚,他建议彻底消灭越国,但王武夫差不听。子胥对邻居们说:“我死了以后,要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吴京的东门上,看着越军进城灭吴。”他自杀身亡。因此,据说端午节也是为了纪念伍子胥的日子。曹娥,东汉上虞人,孝顺女儿。她的父亲在河里淹死了,她的尸体好几天没人看见。那时,孝顺的女儿曹娥只有十四岁,日夜在河边哭泣。过了十七天,他也在五月五日投河自尽,五天后捞出父亲的尸体。后来,为了纪念曹娥的孝心,在曹娥投江的地方修建了曹娥庙。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邪日。据说这一天邪气当道,五毒齐出。第《吕氏春秋》章第336000-30000章规定人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在古代,五月初五被认为是邪恶的一天,这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这一天插菖蒲、艾叶驱鬼,熏苍术、白芷,饮雄黄酒避疫。读端午诗录边城(节选)文/沈从文这天中午,当地妇女儿童都穿上了新衣服,用雄黄蘸酒在额头上画了一个王字。在这一天,任何人都可以吃鱼和肉。大约在上午十一点,所有的泡茶者都吃了午饭。饭后,住在城里的人都锁上了门,全家人都出去到河边看划船。如果你在街上有熟人,你可以看看街上吊脚楼的大门,也可以站在税闸和码头的门口。龙舟从长潭的一个地方出发,在比赛通关前结束。因为在这一天,军官、税吏和当地有地位的人都在税关前看热闹。大家几天前就已经做好了划船的准备,分成小组,互相帮助,各自挑选了若干个身体强壮,头脑聪明的小伙子,在池中练习进退。这艘船的外形与通常的木船大不相同。它的形状狭长,两端高高翘起,船身绘有朱红的长线。通常,它被放在河边一个干燥的洞穴里。当你想用它的时候,你应该把它拖到水里。每艘船可载12至18名桨手、一名领队、一名鼓手和一名锣手。每个桨手都拿着一把短桨,随着鼓声,他将船向前划去。带头坐在船头,头上缠着红布,手里拿着两面小旗,左右挥舞,指挥着船的进退。那些敲锣打鼓的人经常坐在船的中间。船一移动,他们就敲鼓敲锣,为划桨者调整桨的节拍。船的速度还得靠鼓,所以每当两船竞争激烈的时候,鼓声如雷,两岸人民欢呼雀跃,让人想起梁红玉在老鹳河的鼓声,想起杨幺被水俘虏时在牛皋的鼓声。谁把船划到前面,谁就必须在通关前得到奖赏。一匹红马和一个小银牌,不管是不是绑在船上的什么人身上,都显示了这次船上合作的荣耀。一个好士兵
利庆祝的五百响鞭炮。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把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膊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船与船的竞赛,人与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端午【唐】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浩浩,不能洗得直臣冤。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宋】欧阳修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浣溪沙?端午【宋】苏轼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小重山?端午【元】舒頔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端午习俗,特色鲜明赛龙舟赛龙舟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大部分会划旱龙舟或者舞龙船。划龙船时,多有助兴的龙船歌。如湖北秭归划龙船时,有完整的唱腔,词曲根据当地民歌与号子融汇而成,歌声雄浑壮美,扣人心弦,有“举揖而相和之”之遗风。挂艾草、菖蒲、榕枝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又被称为“三种武器”,古人认为可以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有地方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画额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虎为兽中之王)以镇邪。戴香包戴香包颇有讲究。老年人为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桃子、苹果、娃娃抱公鸡等形状的,象征万事如意、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青年人,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别致的香包,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沐兰汤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后来一般用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用艾、蒲、白玉兰等花草。饮蒲酒、雄黄酒《荆楚岁时记》载:“以菖蒲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此俗流传较广。
- 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