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 > 正文

方风雷,风雷(方风雷的家世)

摘要: 方风雷的简介 方,1952年出生于湖南,198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曾在哈佛商学院学习高级管理。1993年开始参与筹...

方风雷的简介

方,1952年出生于湖南,198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曾在哈佛商学院学习高级管理。1993年开始参与筹建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投资银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成为“中国第一代本土投资银行家”。他曾任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副总裁、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执行总裁、中国工商东亚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执行总裁、高盛高华证券有限公司董事长,现任厚朴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方,1952年出生于湖南,198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曾在哈佛商学院学习高级管理。现任厚朴投资、高盛高华证券董事长。历任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副总裁、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香港)总裁、中银国际首席执行官、东亚区首席执行官。曾在外经贸部、河南省外经贸委工作,先后担任河南省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总经理、中原国际贸易总经理、中国中原集团常务副总经理、银泰控股有限公司总裁,参与全国首家期货交易所郑州农产品期货交易所方案设计,主持策划全国首个房地产证券化产品海南省三亚房地产投资券。方曾主导并参与过多项大型资本市场项目,包括中国电信收购港电讯、PCCW收购;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洋石油、宝钢等企业。方被《亚洲金融》(财经亚洲)评为“中国资本市场十大影响力人物”;2008年获《欧洲货币》 (Euromoney)“亚洲金融服务发展杰出贡献奖”。在担任投资银行期间,方一直涉足股权投资领域。他曾担任CICC直接投资委员会主席,领导了许多投资项目。2008年3月,方与毕马威大中华区前主席何超辉、高盛前高级银行家共同创立厚朴。管理的第一只基金为25亿美元,主要投资者包括淡马锡、高盛、PSA等国际知名机构。

方风雷的简介

方风雷的生平

细看历史,方在1994年备战时,并不是证券市场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当时a股市场有南方、国泰、华夏、君安等证券公司,境外上市的境外投行有摩根士丹利、百富勤、中银国际等。方非金融专业,没有商业银行工作经验,也不是海归。毕业于中山大学,主修中文,辅修经济学。从事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多年。作为资本市场的后来者,他为什么奋斗十年,一举成功?外人视他为传奇投资银行家。但他自己认为他的优势是“不把自己当银行家”,也不认为投行只是做项目。秘诀在于“高储水”。他之前在外贸等领域的经历和成就也说明了这一点。上世纪80年代初,他离开外贸部,到河南参加一个顾问团,考察河南的体制改革。受到省领导的青睐,河南外贸局被委以重任。他领导中原国际贸易和中原集团,是当时外贸改革的先驱之一。我也成为了外贸系统外贸体制改革小组的一员。在杨昌济等领导的支持下,参与了中国第一家期货交易所——郑州农产品期货交易所的方案设计和前期筹备工作。1992年,时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市场所副所长的他在海南主持策划了全国首个房地产证券化产品三亚房地产投资券,为海南人民银行拟定了《地产投资券管理办法》元。其创新行为走在潮流前列。按照方长期以来的理解,在当代中国,“高位蓄水”就是跟随贤明之师,把握和参与中国的体制改革,外贸和投行也不例外。最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是他在电信行业推动的几件大事。1995年CICC成立后,这家合资的中国投资银行将如何发展的战略尚不明朗。方曾就读于外资投行。他在美国的经验是资本市场要讲产业,在英国的经验是资本市场要讲国企重组。回来找行业,重组,专注电信和能源行业。当时的电信业还是政企合一的体制。如何改革在电信行业是有争议的,国内外投行肯定不知道怎么操作。有一次,摩根士丹利欧洲区总裁告诉时任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和CICC董事长的王岐山,英国电信打算收购大东电报局。总之,引出一个战略假设:大东手握香港电讯,而那个时候,它正面临着97回归。王岐山说:这是一个机会。方奉命开始出招。在王岐山、吴基传、鲁平、廖晖等领导的支持下,1997年上半年,CICC作为顾问,帮助中国电信收购了香港电讯的部分股份。此役使CICC获得了第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项目、第一个大客户和第一个独立承担的项目。收购需要资本,需要一家在香港注册的公司出面,自然就有了中国移动(香港)的上市。计划是把盈利好、潜力大、界面清晰的移动业务拿出来,在香港成立红筹公司,上市融资,获得的资金一部分用于收购。1997年10月,由CICC和高盛担任联席全球协调人,包括广东省和浙江省移动通信服务的中国移动(香港)在香港和纽约上市,融资42亿美元,创造了当时亚洲(不包括日本)最大的IPO。据当时的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称,这只是中国电信体制改革的一个突破。突破之后,综合改革进程明显加快,寻呼剥离、邮电分离、重组

在这个过程中,CICC还理顺了与摩根士丹利的关系。起初,摩根士丹利一直想把CICC变成其在中国投资银行业务的载体,而不是一家独立的本土投行。然而,CICC通过中国移动的上市,第一次盛大地进入了国际资本市场

场。摩根士丹利由此承认了中金的独立性。方风雷的好处是执着与确切把握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方向的能力。在工商东亚期间,方风雷就让工商银行放开一部分对工商东亚的权力,2002年5月,刚上任两个月的方风雷就积极地与美林及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接洽,协商股权转让一事。据称当时包括汇丰控股、美国雷曼兄弟、摩根大通、所罗门美邦及法国兴业银行在内的多家国际知名金融机构都向工商东亚伸出了橄榄枝。由于工行不肯放弃控股地位,所有磋商不欢而散,而方风雷对于海外来归的人才青睐有加、工资远高于其他员工,引来了一片非议。2003年方风雷离开工商东亚,其实是抱负无法实现的必然之举。而后临危受命,协助高盛设立合资投行——高盛高华,成为方风雷手中的又一轮多米诺骨牌的首张牌。其时,国外投行谋求进军中国市场,而中国本土市场的低靡与原有国字号投行的覆灭,一场资产危机席卷中国证券市场,使得外资成为增强竞争力的必然之选。风云际会,成就了高盛高华,成就了方风雷。当时的证监会成为最大的推手,而外管局甚至更上层的支持也必不可少。不是方风雷创造了历史,而是历史选择方风雷成为一场金融试验的试验品。2004年7月初,组建高华证券有限公司并与高盛合资的计划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9月高华证券正式成立。12 月2日,双方的合资公司高盛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正式得到中国证监会的批准。高华证券注册资本超过8000万元,方风雷等六个人投资不少于700万元,该笔资金来源于高盛的借款。国家外汇管理部门批准方风雷等以个人名义向外资机构借款这一交易行为,是开了先河。高盛拥有合资公司33%的股份,其余67 %的股份由高华证券拥有,实行管理层控股。通过曲线革命,高盛可以以合资券商的身份获得掌控权,并且,在政策环境允许时,高盛通过非正式协议,有购回方风雷等人在高华控股权的选择权,为最终在中国控股一家证券公司埋下伏笔。方风雷担任高盛和高华的合资公司高盛高华证券董事长,不仅成为合资券商的代表,也成为国内证券公司管理层持股的吃螃蟹者。 方风雷的父亲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担任高级行政职务。“文化大革命”开始后,1968年,方风雷被下放到内蒙古农村插队劳动;年满18岁后,应征入伍;三年兵役期满后,复员到北京当工人。在“高考”制度恢复后,方风雷考入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外经贸部工作;后被调至河南省经贸厅。方风雷是参加一次调研活动时,被河南省官员看中的。在河南工作期间,方风雷被委以重任;1985年时,即担任河南省外贸总公司总经理,并任河南省经贸委委员;参与了中国第一个期货交易所——郑州农产品期货交易所的方案设计和早期筹备。 方风雷的名字从来都是和大交易联系在一起的。1985年,33岁的方风雷已经是厅局级干部了,他的职务是河南省外贸公司总经理。方风雷1968年到内蒙古农村插队,两年后参军入伍。1978年,当了一阵工人的方风雷考入中山大学中文系, 主修中文,辅修经济学。毕业后方风雷分到外经贸部工作,后来在参加考察团赴河南调研体制改革期间,被河南省领导看中,调到河南省经贸 厅。方风雷的能量在这个时期初露头角,他锐意改革,将河南省最大的4家外贸和国际信托公司捏合在一起,成立了中原国贸和中原集团,他本人也成为外贸体制改革小组的成员。随后方风雷参与我国第一个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的设计和筹备工作,事业第一次和金融业挂上了钩。不久方风雷到美国学习,这次出国学习成为方风雷人生最重要的转型。从此他告别了前程远大的仕途,成为一名“不以商人自居的银行家”。从美国回来后,方风雷奔赴热土海南。有评论说,方风雷成功的经验之一是注意“高位蓄水”,积累经验和人脉,“跟随高明的老师学习”。1999年9月,志在必得的中海油赴美上市,结果在投资者对其海上石油专营权的诘问中功败垂成。第二次上市时卫留成见到时任中银国际总裁的方风雷的第一句话是:“我记得1999年上市失败时你曾经给我发了封传真,鼓励我。”2004年方风雷受命解决海南证券危机,并且由此引出高盛高华的成立,卫留成当时担任海南省省长。另外方风雷和顶尖的经济学家刘国光有着亲密的关系。很快,方风雷迎来了事业中最重要的一段经历,从此开始了自己叱咤风云的精彩人生。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方风雷移居美国。1992年回国后,以中国管理科学院市场所副所长的身份,在海南省主持策划了中国第一个不动产证券化产品——“三亚地产投资券”,并为“海南人民银行”起草了《地产投资券管理办法》。1993年,方风雷又参与筹建了中国首家中外合资投资银行——“中国国际金融公司”,并出任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副总裁,开始成为一名投资银行家。自1995年,方风雷先后在中金公司、中银国际、工商东亚等三家中国顶尖投资银行担任高级管理职务。在其投资银行生涯中,方风雷曾领导及参与了多项大型资本市场项目,包括中国电信收购香港电讯、中国移动在香港上市、中国石油海外上市,以及中国联通、中石化、宝钢等企业的重组上市,还有中国海洋石油在纽约和香港同时上市等项目。因此,方风雷曾被《Financial Asia》评为“对中国资本市场最有影响的十人之一”。2007年,在中国政府开始推动本土私人股本基金发展的环境下,方风雷和毕马威中国前任主席何潮辉,以及高盛前资深银行家王理查合作创办了“厚朴基金管理公司”,初始规模为25亿美元。 1992年冬天的时候,趁在特拉华州参加弟弟婚礼的机会,方风雷通过经济学家刘国光,见到了时任世界银行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林重庚。后来有人写道,“两个人相处得挺好,花了很多小时讨论金融和经济问题。有一次他们一起去游览华盛顿国家动物园,站在大熊猫的面前,他们讨论了中国成立一家投资银行为国有产业提供基础金融服务的想法。”现在的中国为了高达2万亿的巨额外汇储备发愁,但90年代初的中国,仍然非常缺钱。深沪两个证券交易所刚刚成立不久,水位尚浅,四大国有银行几乎是企业的全部资金来源。一些大型企业要想实现跳跃式发展,只有海外融资一条路。但国内缺少能够完成这一任务的自己的投资银行。1993年年末,林重庚向国内递交了一份“关于申请成立中外合资投资机构的报告”。很快,方风雷北上参与中金公司筹备工作。最初的时候,外方合作伙伴考虑高盛,但是高盛执意于独资,于是摩根士丹利成为最终的选择。1995年6月25日,中金公司挂牌成立,王岐山担任中金公司董事长,摩根方面派任总裁。摩根方面希望中金公司是自己在中国内地的一颗棋子,而王岐山更希望中金公司是一家独立的公司,中金公司里中方和外方的关系和斗争因此极为复杂。摩根在3年时间里先后换了5任总裁,最后放弃努力,不再往这一职位继续派驻人员。方风雷虽然只是副总裁,但他在关键业务中的推动力,巨大的创造力和创业精神,以及对公司的控制力,使其成为中金公司的实际管理人。尽管从来没有投资银行经验,但是方风雷与那些华尔街来的投行精英们的工作作风明显不同,也更适合中国这个古老 的国家。前华尔街日报驻中国记者麦健陆(JamesMcGregor)在他的《十亿消费者》一书中这样写道,摩根方面和 “中金公司的海归银行家们曾一度看不起方风雷,认为他就是一个对金融交易和资本市场一窍不通的乡巴佬。用不了多久他们就明白其实他是精通中国商业作风的大师,而他们自己对这种作风一无所知”。“这些银行家们受到的是带有西方商业特点的做事直截了当的培训。而后他们发现自己跟着方风雷和潜在客户坐在一起,吞云吐雾一直到很晚。方风雷知道怎么样才能让客户袒露心声,告诉他什么是他们担心的,什么是他们喜欢的。他知道这些人在不同的职业阶段需要做不同的事。客户认同方风雷,信任方风雷。”1997年10月中国移动首次公开发行,在香港联合交易所和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27.7亿股,融资42 .2亿美元。中金是联席全球协调人、联席主经办人、联席保荐人。这是截至当时亚洲除日本之外的最大规模的IPO,“整个沟通过程可以写一本书,但是方风雷在5个月时间里沟通好了一切。”方风雷一战成名。此后,2000年4月的中国石油,6月的中国联通,10月的中国石化,2000年4月新浪网首次公开发行,中金公司都是当然的不二人选。“方风雷是这些交易中唯一真正的创造者。”方风雷将这些交易的外方承销资格一半送给了高盛而非摩根,大失所望的摩根最后放弃了中金公司,成为单纯的财务投资者。 2000年方风雷离开中金公司,在香港中银国际和工商东亚短暂停留之后,2004年再次震动市场。一次性掏出5亿人民币为海南证券解决挪用保证金黑洞,继摩根进入中国内地市场10年之后,高盛为自己争取到了 第二张“门票”。2004年9月8日,中国证监会批准北京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组建,方风雷等6个自然人成立的3家公司向高盛贷款1亿美元(当时合8亿人民币),持有高华证券75%股权。这是发改委首次批准中国个人借用国际商业贷款。随后高盛集团与高华证券成立合资公司高盛高华,高盛持股33%,高华证券持股67%,合资公司由方风雷出任董 事长。在高盛130多年的历史中,几乎没有成立过合资公司。高盛的理由是,金融机构里文化的作用很强,不能合资。但这一次,高盛把自己在中国市场的未来押在方风雷及其团队身上。对于外界更为关注的个人向高盛贷款一事,当时中国的政策一是不允许给私人贷款,二是贷款不能作为资本金,否则违反贷款通则。国内有银行想为这几个人提供贷款,无奈政策障碍不能成行。发改委之所以批准向高盛贷款,也是希望在这方面做个试验。毕竟个人国际的商业贷款并不增加国家对外负债。 2007年11月,方风雷着手厚朴基金(Hopu Fund)的筹建,该基金规模达20亿美元,而牵头的厚朴投资管理公司将是该基金的普通合伙人。按国际惯例,普通合伙人亦需作部分出资,一般是在1%-3%。随后有消息人士称该基金将得到新加坡淡马锡控股约10亿美元的投资支持。经过半年多的运筹,6月20日,厚朴美元基金(HOPUUSD Master Fund I,L.P.)最终完成了融资计划。尽管海外市道不景,但此次认购仍十分踊跃,厚朴基金共募得25亿美元,其中包括新加坡淡马锡控股公司、高盛、壳牌退休基金等知名海外机构投资者。三位创始合伙人:高盛高华证券公司董事长方风雷、原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中国及香港业务主席何潮辉和原高盛亚洲投资银行部联席主管王忠信。何潮辉,1950年生,美国籍,休斯敦大学科学硕士,1975年加入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1985年成为合伙人,1981年来到中国,为国内各大部委提供咨询服务。美国会计师协会会员、香港会计师公会会员。曾任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北京首席合伙人。王忠信这位新加坡华人,曾被委任为高盛高华的CEO,但07年时,传因难以面对中文形式的任职资格考试,而下堂求去,当时还被传为笑话。不过,现时回头观之,可能只是其弃高盛就方风雷的借口而已。2007年中,厚朴基金完成25亿美元募集,方风雷仍然担任高盛高华董事长,股权仍在,但是他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厚朴身上。英蓝国际17、18层的高盛高华,方风雷已去得不多,随后,方风雷把以繁体字篆刻的“厚朴”二字LOGO不显眼地挂在了二层不大的办公区,低调而质朴。

方风雷的生平

方风雷是哪位?

方风雷是北京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及高盛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高华证券和高盛高华均是2004年末建立的全新国内券商。前者由方先生和联想控股等投资者建立,后者则是高华与国际著名投资银行高盛携手组建的国内合资投资银行。 在组建这两家证券公司之前,方先生曾担任中国工商银行的投资机构工商东亚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的执行总裁。他还历任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执行总裁、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副总裁、中国国际金融(香港)有限公司总裁和中国国际金融直接投资委员会主席。方先生也是“中金公司”的创建人之一。在其投资银行生涯中,方先生曾领导及参与了一系列大型资本市场项目,包括中国电信收购香港电讯的策略投资、中国移动(香港)上市、中国石油海外上市、中国联通、中国石化、中国宝钢等大型重组上市,及中国海洋石油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同时上市及在海外收购等。 198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他还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进修高级管理学课程。 方风雷于2007年底成立了私募基金--厚朴基金,初始规模约为25亿美元。高盛集团以有限合伙人的身份其投资约3亿美元。

发表评论

  • 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