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 > 十大排行榜 > 正文

活动铅笔十大品牌排行榜(一线卫浴品牌排行榜)

摘要: 十大自动铅笔品牌排行榜 自动铅笔哪个牌子好15 世界十大铅笔排名? 织部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制笔商,如...

十大自动铅笔品牌排行榜 自动铅笔哪个牌子好15

世界十大铅笔排名?

织部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制笔商,如今与派克、万宝龙并称为世界三大名笔。编织的创始人刘易斯埃德森。

世界十大铅笔排名?

中国铅笔的品牌都有什么

1935年,中国制造出第一支铅笔,“中华牌”,英文名:Chunghwa中国铅笔厂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1932年,香港九龙由中国人投资,将英国商人经营的铅笔厂改造为大华铅笔厂,这是中国第一家铅笔厂。1933年,北京中国铅笔公司和上海中国铅笔厂相继出现。这两家工厂都不是全能厂商。而且由于生产技术落后,都没能自主研发。1933年,吴留学日本回国,满怀实业救国的理想,发起集资兴建铅笔厂。他在艺术界大声疾呼:“铅笔在各类文具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它与小学生息息相关。根据海关贸易报告,去年(1932年),中国进口了150万金单位的铅笔。仅仅一支铅笔每年就让我们的人民损失数百万美元。我们所警告的在这里,那些感到有必要尽快建立这种产业的人也在这里”。“虽然在九龙建立了全国唯一的大华铅笔厂,但控股这个厂,抵制洋货,都失败了,所以要推动这种产业。”他们与吴、张维时、郭子春等志同道合者一起,设法筹集了5万元资金,坚决解决了厂房、技术设备、原材料等问题。1935年,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全能铅笔制造厂,能自行制造铅芯、铅笔板、笔杆和外观加工。在旧中国,国产铅笔要和外国铅笔竞争挤进市场,困难重重。吴没有退缩,也没有气馁。为配合当时中国人民的抗日爱国情绪,全国掀起了崇尚国货的潮流,工厂定名为“中国标准国产铅笔厂有限公司”(1942年公司改组,更名为“中国标准铅笔厂有限公司”,简称“铅公司”)。该厂申报产品由“中国技术人员、中国原材料、中国资本”制造。同时在铅笔上印有“中国人用中国铅笔”的字样,以唤起同胞的爱国热情,鼓励国人使用国产铅笔。由于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中国标准中国铅笔厂的产品逐渐挤入被外国铅笔占领的铅笔市场,并获得了一席之地。经过多方努力,铅笔被投放到上海最繁华的南京路上的永安、石现、大新等三家著名百货公司的文具专柜,提高了产品的价值和知名度,树立了产品的口碑,销量日益增加。铅笔不仅在上海市场站稳了脚跟,而且销售区域也逐渐扩大。远至云南、陕西、新疆等偏远地区,以及南洋(东南亚)、泰国等地区,也有产品的足迹。1937年,国内外形势骤然上升,发生了“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对中国的大规模侵略。战火迅速蔓延到上海,“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这家铅笔厂位于国家边境,因为炮火而被迫停工。为了不让辛辛苦苦创建的企业落到敌人手里,吴在职工的赞同和支持下,响应国民政府经济部的号召,将工厂内迁,决定将大陆大后方的工厂全部拆除。工厂工人在敌人炮火的威胁下全力以赴,第一次向武汉转移。1938年,他搬到了宜昌。1939年,重庆被移到第三位。川江水流湍急,载有机械的民船遇险。十分之二的设备沉入河底。历经三次迁徙,艰难险阻,濒临绝境的铅笔厂终于在重庆立足,成为大后方唯一的铅笔厂。在重庆期间,该厂曾两次被日本飞机轰炸,摧毁厂房和仓库,损失惨重。在敌人的嚣张下,全厂员工不卑不亢,不知所措。他们努力抢修,坚持生产,承担责任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吴于当年返沪筹备复厂事宜。1946年上半年,工厂建成投产。他是上海第一批从重庆回到上海重新创业的企业之一。在恢复初期,工厂面临着美国铅笔大量倾销的严重威胁,以及来自原在上海的长城铅笔厂和上海铅笔厂两个强大对手的激烈竞争,使工厂的生产经营陷入了十分困难的境地。1948年,社会动荡,通货膨胀,物价无限飙升。工厂卖完成品,一下子补不上原材料,只好饮鸩止渴,放高利贷,维持生产,形成了恶性循环。债务越来越重,入不敷出,难以为继。到1949年,工厂已经处于半停工状态。该厂工人忍痛割爱,顽强拼搏,最终完整地保存了工厂,为新中国成立后铅笔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公鸡在全世界歌唱。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不久,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铅公司致力于新中国铅笔工业的发展。1949年9月,他积极响应人民政府的号召,投资一套月生产能力为2万罗的铅笔制造设备,与公私合营的黑龙江省哈尔滨企业公司合资成立公私合营哈尔滨中国标准铅笔公司。这是上海第一家民营企业与外国公私合营企业的合资企业,当时在上海引起轰动。上海《商报》对此做了专题报道。哈尔滨标准铅笔公司仍是全国铅笔行业较大的企业之一。1950年7月,铅公司被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正式批准为上海轻工业系统第一家公私合营企业。从此,企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开始了新的历程。合资后,工人的社会主义觉悟有了显著提高。看到国家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工程设计绘图对绘图铅笔的需求大大增加。但国内一直没有一款规格齐全、质量过硬的国产绘图铅笔,所以价格昂贵的美国“D”

纳斯”牌绘图铅笔等舶来品。职工们心潮迭起,立志要改变这种局面,试制高质量的绘图铅笔。经过数以百次的试验--改进--再试验--再改进,终于在1954年3月制造成规格齐全的高质量的“中华”牌101绘图铅笔。上市后深受消费者欢迎,美、德、日等国的绘图铅笔就此在我国市场上绝迹。“中华”牌101绘图铅笔是中国唯一能与国外绘图铅笔一争长短,国内产品无与匹敌的产品,在中国铅笔工业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954年10月,上海铅笔工业合营合并,中铅公司改名“公私合营中国铅笔公司一厂”。1955年6月再改名为“公私合营中国铅笔一厂”(简称中铅一厂)。1956年1月国家将“公私合营中国铅笔三厂”(原创建于1937年的长城铅笔厂)并入中铅一厂。其后又并入“五华五金文具制造厂”和8家小业主单位。通过行业改组,扩大了企业规模,生产经济得到空前发展。产值、产量成倍增长。1957年工业总产值(按1957年不变价格计算)452.7万元,,笔1950年增长2.2倍;铅笔产量12188.98万支,增长2.18倍。企业规模成倍扩大,1957年固定资产(原值)82.8万元,比1950年增长3.55倍;职工人数691人,比1950年增加306人。合营前企业亏损。1950年3月企业负债总额高达人民币45亿元,资金周转极为困难。合营后,逐步还清债务,扭亏为盈。1957年利税总额达163.9万元,利润140.7万元。  1958年--1965年,连年不断开展各项政治运动和群众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干扰打乱了企业管理和生产秩序。产品质量时好时差,经济效益时上时下,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势头,但生产经济总体还是增长的。1965年主要经济指标与1957年比较:工业总产值(1957年不变价格计算)1316.2万元,增长1.9倍;铅笔产量32277.53万支,增长1.64倍;利税总额580.3万元,增长2.5倍;固定资产(原值)195.7万元,增长1.36倍。  这期间,还取得了两项显著成果:一是从50年代中期开始持续开展群众性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和向国外引进技术设备,对旧设备、旧工艺进行了全面性的改革改造。1956年改革采用回转筒烘芯机代替落后的手工烘芯工艺;60年代革新成功磨头,刨杆联合机等数以百计的技术革新项目接连投产。再加上1956年从日本引进三色印花机为样本消化翻版革新为四色印花机;1958年从西德引进200吨液压芯机等等先进设备,改变了原来技术设备落后的面貌,大批量出口长城牌铅笔和定牌铅笔。1959年申请注册专用于出口产品的“象”牌商标,大批量生产出口“象”牌铅笔,扩大了出口数量。到1965年出口产品交货量达到1.13亿支,占铅笔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为我国原是铅笔进口国转变为铅笔出口大国起了支柱作用。  1966年--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给中铅一厂带来了灾难,党组织一度瘫痪,一连串的所谓“斗、批、改”行动,不但让许多人遭到不公正的对待,更搞乱了人们的思想,使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受挫。1968年所谓“精简机构”,废除了原有行政管理机构,彻底打乱了管理体制和工作秩序,造成了生产混乱,经济停滞不前的严重后果。  1979年中铅一厂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走上历史性的改革步伐,坚定地向前迈进。1981年至1983年经过恢复性整顿和建设性整顿,基本上治愈了“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企业管理上的创伤。  1984年在巩固企业整顿成果的基础上,加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培育和弘扬“谦虚、朴实、进取、向上”的企业精神,增强职工主人翁责任感,提高了职工队伍素质。全厂干群齐心协力,扎实工作,治理了“脏、乱、差”,厂容厂貌焕然一新,同时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了产品质量,经济效益双提高,获得了“1984年度局级文明单位”光荣称号。全厂职工步子满,不停步,瞄准“三新”目标(设备进一步更新,产品进一步翻新,效益进一步刷新),“三美”活动(生活设施美,厂区绿化美,职工心灵美),继续向上攀登,取得成效。1986年开始连年获得“上海市文明单位”光荣称号。  1985年8月推行厂长负责制以后,全厂职工坚决贯彻党中央提出的“企业要积极改革内部机制”的精神和要求,推进改革,努力工作,使企业进入飞跃发展时期。  其一、确立以市场信息为导向的产品开发体系。按照高档次、大市场、新技术的经营思想,组建产品开发中心,充分发挥工艺、技术装备以及专业人才的综合优势,投入少量资金,除了开发高档次、高附加值的热转印铅笔、镭射铅笔、荧光铅笔等外,1986年重点开发“爱丽丝”牌系列化妆笔,填补了国内空白,满足了人们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提高的需要。只经过短短的四年时间,就成为企业的第二大“拳头产品”。成为国内唯一生产系列笔型化妆品的企业。  其二、确立以国际市场竞争为主攻方向的营销体系。把竞争的最终目标定位在国际市场,采取巩固工贸关系,依靠主渠道出口;探索代理制,寻求新的出口渠道;在珠海经济特区办厂发展多品种出口等手段,千方百计扩大各类中高档产品出口,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到欧美、中东、中南美、非洲、东南亚、香港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额最高达到600万美元以上,在全国制笔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其三、针对老企业薄弱的生产技术装备,抓紧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陆续从西德等国引进技术设备30余台(套),使铅笔生产的每道关键工序都有国际八十年代初先进水平的关键专业设备,单机的自动化程度和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在引进改造生产设备的同时,有计划的进行“细铅芯车间扩建”、“化妆笔中试车间”、“树脂细芯工艺设备引进翻版”等生产基础设施的改造和重点扩张项目建设,对改善现有生产条件,提高产品质量,扩大生产能力都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四、在立足本厂,巩固大本营的基础上,广泛开展跨地区、跨行业、不同体制的横向经济联合,发展了全民联营、国集联营、中外合资有限公司等三种不同体制的联营形式,提高了企业自我适应、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能力,发展了生产,增加了出口,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中铅一厂积极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使企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基本实现了“产品结构由单一木质铅笔向多种产品”、“经营机制由生产型向经营开拓型”、“营销观念以生产为中心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销售渠道由单渠道向多渠道”等四个重点转移。形成木制铅笔14个规格,年生产能力5.3亿支;化妆笔2个系列,37个品种,年生产能力2000万支;活动铅笔3个系列,10个品种,年产能力500万支;细铅芯2个系列,20个品种,年产能力10抑制四大系列产品共同经营的多门类、多品种的综合性生产企业。  1990年全厂占地面积15194平方米,建筑面积20566平方米。拥有各类设备562台(套)。固定资产(原值)1571.6万元,净值1209万元。年末职工人数988人。工业总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6693.3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70158元/人,年利税总额2000万元,利润1304.5万元,人均利税突破2万元。主要经济指标始终列于全国铅笔行业之首。成为全国铅笔行业中规模最大,产量最高,品种最多,效益最好,声誉最佳的企业;也成为全国轻工重点骨干企业。1990年核定为铅笔行业唯一的国家一级企业。  企业并不因获得国家一级企业的称号而自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积极探索深化企业改革,加速企业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有效途径。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思考比较,择优选择,决策将国营企业转换为股份制经营机制。经过认真筹备,积极工作,1992年5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中国铅笔一厂改制为中外资金融合的中国第一铅笔股份有限公司。企业进入了又一个奋发腾飞的新时期。  中铅一厂半个多世纪以来,在风风雨雨的历程中,充满着艰辛与灾难,拚搏与奋斗,挫折与成功。中铅一厂的创始者与广大职工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用智慧,用心血为发展中国铅笔工业,创出了一个个伟绩,铸成了一座座丰碑。中国铅笔一厂的光辉将永远闪耀在中国铅笔工业史册中

发表评论

  • 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