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 > 十大排行榜 > 正文

其他信息安全产品有哪些品牌(常见的信息安全产品)

摘要: 常见的危害信息安全的形式有哪些 常见的信息安全产品主要有:计算机病毒检测软件、防火墙、网关、入侵检...

常见的危害信息安全的形式有哪些

常见的信息安全产品主要有:计算机病毒检测软件、防火墙、网关、入侵检测系统、入侵防御系统、安全备份系统、安全加密软件、统一威胁安全管理系统等。1.信息安全的常见威胁包括未授权访问、信息泄露、数据完整性破坏、拒绝服务攻击和恶意代码。2.信息安全可以通过物理安全技术、系统安全技术、网络安全技术、应用安全技术、数据加密技术、认证授权技术、访问控制技术、审计跟踪技术、防病毒技术、容灾备份技术来实现。

网络安全设备有哪些?

1.防火墙防火墙技术是通过有机结合用于安全管理和筛选的各种软硬件设备,帮助计算机网络在其内外网络之间构建一个相对隔离的保护屏障,从而保护用户数据和信息安全的技术。防火墙技术的作用是及时发现和处理计算机网络运行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和数据传输问题,其中的处理措施包括隔离和防护。同时可以记录和检测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所有操作,从而保证计算机网络运行的安全性,保证用户数据和信息的完整性,为用户提供更好、更安全的计算机网络体验。2.与防火墙相比,杀毒墙一般具有防火墙的功能,防御的对象更有针对性,也就是病毒。和防火墙一样,增加了一个病毒特征库,将数据与病毒特征库进行比对,从而查杀病毒。部署模式与防火墙相同。大多数情况下,透明模式用于部署在防火墙或路由器之后或服务器之前,以进行病毒预防和查杀。3.入侵防御(IPS)一般具有防火墙的功能,防御的对象更有针对性,即攻击。防火墙控制五元组过滤数据包,IPS检测数据包(深度包检测DPI)查杀蠕虫、病毒、木马、拒绝服务等攻击。功能与防火墙相同,并增加IPS特征库防御攻击。4.统一威胁安全网关(Unified Threat Security Gateway,UTM)字面意思是统一所有威胁,但实际上集成了上述三种设备。同时具有防火墙、杀毒、防入侵的功能。5.安全隔离门。安全隔离闸(Security isolation gate)是一种使用具有多种控制功能的专用硬件,在电路上切断网络之间的链路层连接,并能在网络之间安全、适度地交换应用数据的网络安全设备。主要是隔离两个网络,需要数据交换。Gate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

网络安全设备有哪些?

以下哪些是信息安全威胁主要来源

信息安全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1 .技术安全风险因素。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防护能力不强。国家重要信息系统和信息基础网络是我国信息安全保护的重点,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我国基础网络主要包括互联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重要信息系统包括铁路、政府、银行、证券、电力、民航、石油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国家关键基础设施所依托的信息系统。虽然我们在这些领域的信息安全防护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的安全防护能力仍然不强。主要表现在:重视和投入不足。信息安全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缺乏有效的维护体系,设计建设不同步。安全体系不完善,整体安全还很脆弱。关键领域缺乏自主产品,高端产品严重依赖国外,无形中埋下安全隐患。中国的电脑产品大多是国外品牌,技术上受制于人。如果提前植入后门,很难发现,造成的损失将无法估量。2)泄漏隐患严重。随着企业和个人数据的增加,数据丢失造成的损失已经无法衡量,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可能会受到随意威胁。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窃密与反窃密的斗争越来越激烈,尤其是在信息安全领域,安全工作面临的新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信息时代信息泄露的方式越来越多,互联网泄露、手机泄露、电磁波泄露、移动存储介质泄露等新技术的发展,也给信息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第二,与物理实体、硬件系统、自然灾害相比,蓄意的恶意攻击构成的威胁最大。人的因素是最复杂最活跃的,是静态的方法和法律法规保护不了的。这是信息安全的最大威胁。恶意攻击可以分为主动攻击和被动攻击。主动攻击的目的是篡改系统中信息的内容,通过各种方式破坏信息的有效性和完整性。被动攻击的目的是在不影响网络正常使用的情况下拦截和窃取信息。总之,主动攻击和被动攻击都给信息安全带来巨大损失。攻击者常用木马、后门黑客、网页脚本、垃圾邮件等。三。信息安全管理薄弱面对复杂严峻的信息安全管理形势,根据信息安全风险的来源和等级,采取有针对性的技术、管理和法律措施,构建立体化、全方位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已逐渐成为共识。与反恐、环保、食品安全等安全问题一样,信息安全也具有全球性、突发性和扩散性。而信息网络技术的全球化、互联性、信息资源和数据共享性使其自身容易受到攻击。攻击的不可预测性和危害的连锁扩散性大大增强了信息安全问题带来的危害。信息安全管理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信息安全管理研究起步较晚,基础研究薄弱。研究的核心只停留在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的颁布、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标准的制定和信息安全管理的一些实施细则上,应用性研究和前沿性研究不强。这些研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管理基础薄弱,漏洞很多的现状。但是,这些威胁根据其性质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泄露:受保护的信息被泄露或披露给一个未经授权的实体。(

2) 破坏信息的完整性:数据被非授权地进行增删、修改或破坏而受到损失。(3) 拒绝服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或其他资源的合法访问被无条件地阻止。(4) 非法使用(非授权访问):某一资源被某个非授权的人,或以非授权的方式使用。(5) 窃听:用各种可能的合法或非法的手段窃取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和敏感信息。例如对通信线路中传输的信号搭线监听,或者利用通信设备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电磁泄露截取有用信息等。(6) 业务流分析:通过对系统进行长期监听,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诸如通信频度、通信的信息流向、通信总量的变化等参数进行研究,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和规律。(7) 假冒:通过欺骗通信系统或用户,达到非法用户冒充成为合法用户,或者特权小的用户冒充成为特权大的用户的目的。我们平常所说的黑客大多采用的就是假冒攻击。(8) 旁路控制:攻击者利用系统的安全缺陷或安全性上的脆弱之处获得非授权的权利或特权。例如:攻击者通过各种攻击手段发现原本应保密,但是却又暴露出来的一些系统“特性”,利用这些“特性”,攻击者可以绕过防线守卫者侵入系统的内部。(9) 授权侵犯:被授权以某一目的使用某一系统或资源的某个人,却将此权限用于其他非授权的目的,也称作“内部攻击”。(10)抵赖:这是一种来自用户的攻击,涵盖范围比较广泛,比如,否认自己曾经发布过的某条消息、伪造一份对方来信等。(11)计算机病毒:这是一种在计算机系统运行过程中能够实现传染和侵害功能的程序,行为类似病毒,故称作计算机病毒。(12)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不完善,由于当前约束操作信息行为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存在很多漏洞,很多人打法律的擦边球,这就给信息窃取、信息破坏者以可趁之机。

发表评论

  • 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