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台诗案的受害人,乌台诗案概括(为什么叫乌台诗案)
- 十大排行榜
- 2022-03-19 13:11:24
“乌台诗案”的受害人是谁?
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贬湖州。降职的原因是他不赞成王安石新法。在转学的时候,苏轼根据上面的例子感谢了宋神宗。这是繁文缛节,但他知道自己对外发布,新党的审查人员做了手脚。于是,他心里不禁怒火中烧,不禁写下一句略带牢骚的“明知生不逢时,难以跟上新的进步;查老人之烦恼,或可养年轻人”。意思是:“我生错了时间。我不能和你们这些政治新贵一起工作。”你大概觉得我老了(苏44岁的时候),下面的事我也惹不起,小人物我或许还能管得了。”结果他“嘲讽朝廷”的帽子被扣了。当时朝鲜的政敌张盾、蔡确等指责苏轼以“谢表”为名,嘲讽朝廷现实,态度傲慢,发泄对“新法”的不满,要求严惩。何、等人引用苏轼的《杭州纪事诗》作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嘲弄朝政”,甚至从他的其他诗中找出一些句子,断章取义地给他定罪,如“读万卷书而不读法,使你尧舜不知”。本来苏轼说他不能帮助皇帝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是因为他没有读完所有的书,但他们指出他是在讽刺皇帝没有能力教导和监督官员。再比如“东海若明其意,应教其化盐卤为桑田”,说他是在指责水利工程不对。其实苏轼本人也在杭州兴修水利。他怎么会认为这是错的呢?再比如“是不是文少忘了解味,最近三月没吃盐”,说他是在讽刺不许人卖盐。总之,决定了他敢嘲讽皇帝和宰相,是十恶不赦的罪,应该处死。于是朝廷将苏轼革职,逮捕入狱,押解到御史台受审。这时沈括也出来告密,说苏轼的诗意在嘲讽政治,等人以苏轼的诗为证据(使苏扫除厄运的那首诗,是歌颂柏树的两行诗:“根无处直到酒泉,世上只有蛰龙知道。"这两句诗被指隐晦地刺了皇帝一句:"皇帝如天上龙,苏轼却要在九泉之下找龙,不比这更好!”)指责他“粗暴抗命”,想杀了他。一桩涉及苏轼39位亲友、100多首诗词的大案,被沈括告密震惊。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的受害人是谁?
乌台诗案是北宋时期的文学监狱。结果苏轼在五台被捕入狱四个月。在御史中,丁、何等人从《湖州谢上表》中摘取苏轼的句子和以前写的诗,以诋毁新政的罪名逮捕苏轼。苏轼的诗确实讽刺了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这个案件首先由审查官报道,然后在审查监狱中审判。所谓“五台”,即御史台,又叫“白台”,因为衙门里到处都种着柏树。乌鸦经常在柏树上栖息筑巢,称为五台。因此,本案被称为“乌台诗案”。可见受害者是苏轼。
乌台诗案 的受害人是?
御史、何、等人害了苏轼,受害者是最终被流放的苏轼。
乌台诗案的受害人有谁
- 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