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枚邮票,邮票图片大全(世界上第一枚邮票是谁发明的)
- 十大排行榜
- 2022-03-18 06:26:04
世界上第一枚邮票在哪个国家诞生?
当你撕下一张邮票贴在信封上的时候,你可能没有意识到邮票的穿孔给我们带来了多大的便利!但是,你知道吗,关于这个小小的戳牙洞的出现,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1840年5月6日,世界上第一枚邮票在英国诞生。因为邮票很小,所以很多邮票是一起印的。那时,邮票上没有洞。为了把这些邮票分开,邮局的工作人员不得不用剪刀把几十张邮票一张一张地剪下来,卖给用户。这样不仅麻烦,而且不容易裁剪整齐,非常不方便。1848年冬天的一天,英国伦敦正下着大雪,一名记者将当天的新闻用几个大信封写成稿件,准备发给几家外国报纸。当他拿出一张刚从邮局买的大邮票,准备剪下来贴在信封上,却到处找不到剪刀,该怎么办?他灵机一动,从裙子上取下一枚别在西装领带上的别针,用别针的尖端在邮票的缝隙上扎出一连串整齐划一的洞,然后轻轻撕掉。这时,一个名叫亨利的人在铁路上工作?恰尔的爱尔兰青年目睹了这一幕。他记得票根上的穿孔。突然,他想到了一个好主意。他自言自语道:“要是用打孔机在每张邮票的缝隙上打孔该多方便啊!”于是,在记者的启发和工作中的联想下,他终于做出了两台打孔机。1854年1月28日,带齿邮票正式使用。英国是第一个发行带牙齿的通用邮票的国家。随后瑞典、挪威、美国等国开始用打孔机制造带齿邮票。从此,带齿邮票逐渐风靡全球。邮票的打孔也有一定的尺度规定,世界上大部分邮票的打孔程度都是一样的。这种牙齿孔隙度是法国的勒格朗博士在1866年发明的。这是一种简单的测量2厘米长线段上齿孔数量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并能使集邮爱好者准确表达齿孔的各种变化。一枚标有“齿孔14度”的印章,表示其四边每2厘米有14个孔;邮票标有“穿孔15*14度”是指其上下边缘每厘米有15个孔,两侧每厘米有14个孔。
世界上第一枚邮票诞生在哪里?
世界上第一张邮票诞生于英国。说起邮票的诞生,它的历史其实可以追溯到17世纪。这个时期的法国由波旁王朝统治,本世纪中叶这个王朝的国王路易十四将巴黎的邮政产权给了比利亚雷亚尔作为奖励。维拉耶在获得邮政产权后开办了“小邮局”,开始实行“邮资已付凭证”。这种“邮资支付凭证”的使用简单来说就是寄件人先把它贴在信封上,然后信件送到收件人所在的邮局后,邮局的工作人员把它撕掉,最后收件人就会收到一封撕掉了邮资支付凭证的信件。就用法而言,这种“邮资已付凭证”类似于邮票。正因如此,它也被视为邮票的前身,真正意义上的邮票诞生于19世纪。1840年5月6日,伦敦邮政总局发行了世界上第一枚邮票,即“黑便士”。发明这张邮票的人名叫罗兰希尔。1837年,此人为当时的邮政系统发表了一篇名为《邮政制度的改革——其重要性与实用性》的文章。当时,就英国国内邮政系统而言,由于既基于信件数量又基于距离,因此存在收费高的问题。基于这个收费标准,邮费只能由收件人支付。罗兰希尔发表的文章主张以“半盎司”为标准,这个标准内的所有信件统一按一分钱的价格收费。同时,罗兰希尔还提出将邮费的支付方式改为预付模式。罗兰希尔发表的这篇文章成功引起了英国政府的注意,于是英国政府专门任命罗兰希尔为财政部工作人员。后来在1839年,财政部对外征集邮票图案,但最终没有作品被采纳。在这种情况下,罗兰希尔开始自己设计。不久后,“黑便士”邮票正式诞生。这枚邮票以白色背景纸为基底,采用的图案是维多利亚女王的侧面肖像。如果你把它放在阳光下,你可以看到中间印着一个皇冠。作为世界邮票的发源地,英国至今仍保留着“黑便士”邮票的特色。这个特色就是邮票上没有国名。罗兰希尔作为“黑便士”的设计者,被誉为“邮票之父”。
世界上第一枚邮票是什么?
在邮票诞生之前,邮资是根据信件的纸张张数和投递的距离逐一计算的,由收件人支付邮费,收费标准也很高。1840年,英国开始发行邮票。原定于1840年元旦问世,但由于没有准备好,直到5月1日才开始发售,5月6日才正式营业。它是维多利亚女王的侧面像,面值一便士,印有黑色邮票,俗称“黑便士”。这枚邮票的设计者是英国人罗兰希尔。他后来成为英国邮政局长。英国“黑便士”是世界上最早的邮票。由于罗兰希尔对邮政改革的贡献,女王封他为伯爵,国际集邮协会尊称他为“邮票之父”。“黑便士”邮票极大地推进了邮政工作,标志着世界上现代邮政服务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黑便士邮票诞生后,许多国家纷纷效仿,开启了邮票发行的新时代。
世界上第一枚邮票出现在?
1836年夏天,英国教育家罗兰希尔在伦敦郊外的一个村子里避暑。有一天,他正走着,突然从后面传来一阵马蹄声。原来是一个邮递员骑着马来送信。我看见邮递员来到一间简陋的农舍,大声喊道:“请问爱丽丝小姐在家吗?”有你的一封信。"这时,一个女孩从屋里走出来,邮递员递给女孩一封信,说:"爱丽丝小姐,请付五先令的邮费。"
可是,那位叫爱丽丝的姑娘只看了一眼信封,便将信还给了邮递员:“对不起,先生,我没钱付邮费,这信我不能收,请您把信退回去吧。”“这可不行,国家规定,信件必须由收信人付邮费。信我已经送到了,您怎么能不付邮费呢?”“可我实在没钱,怎么办?” 罗兰·希尔见他们争执起来,便替那位小姐付了邮费,然后将信递过去:“小姐,现在你可以看信了。”谁知姑娘却说:“谢谢您!先生,我已经知道信的内容了。”罗兰·希尔被弄糊涂了:“你连信都没拆开,怎么知道里面的内容?”“哦,先生,是这么回事,我和外出的亲人约好,如果他在外面一切平安,便在信封上画一个圆圈,我只要看一眼信封便知道了。”“你这可是欺骗行为呀,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我们家很穷,实在没办法才这么做的。”罗兰·希尔听了,心里十分同情,他深深地叹了口气,默默地走开了。 当时,寄一封信的邮费需要五先令,可别小瞧这五先令,那可相当于当时一个工人辛辛苦苦劳动一天的工资啊。后来,罗兰·希尔向政府建议,发行一种价格便宜的邮资凭证,由寄信人购买后,贴在信封上,这样就不用收信人付邮费了。1837年1月,罗兰·希尔发表了《邮政改革的重要性与可行性》的小册子。他建议在英国本土邮寄重量不超过半盎司的信件时,不管路程多远只收1便士的邮费,邮资必须预付。 这张世界上的第一枚邮票原定于1840年元旦问世,但因未准备就绪,邮票到5月1日出售,5月6日才正式启用。在此之前,1839年,英国财政部公开悬赏征求邮票设计图案,收到了大约2100多件作品,对其中4件设计颁发了一等奖,但没有一件被采用。于是,罗兰·希尔亲自动手设计。他以威廉·韦恩精刻的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登基时的侧面肖像纪念章作原图,画了两幅邮票图稿。邮票由雕刻家希恩兄弟雕刻版模,帕金斯·信有限公司承印。在白色无底纹纸上,对着阳光一照,可以看到每枚邮票的正中有一小皇冠水印,这样世界上最早的“黑便士”邮票就诞生了。“黑便士”是颜色和面值的合称,它采用黑色雕刻版印刷的无齿孔,不标国名,只有女王的肖像,这一传统一直沿袭至今。 但是这个开拓性的建议在议会讨论时,曾经遭到保守人士的反对。 当时的英国邮政当局也顾虑重重,担心本来就不景气的邮政业更无法维持。事实上,罗兰·希尔的改革确实具有科学的眼光,因为邮费太贵,信件就少;而即便由甲地寄往乙地的信只有一封,邮差也要送一次。除了多携带一些信件外,其他劳务都没有什么增加,邮资的收入却增多了。当然,这项改革并不是顺利的。使用邮票之后,不少人对购买邮票预付邮资的制度不那么习惯。在当时英国上流社会中,更有人觉得这种办法是寄信人看不起收信人,认为收信人没钱付邮费才这样做的,有失体面。但这些保守势力终究阻挡不了社会发展的进程,两年之后,罗兰·希尔改革邮政的提案被通过。 事实证明,英国开始使用邮票前,全国一年只有7600万件邮件。1841年——使用邮票后的第一年,邮件猛增到20800万件。十几年后,长期财政拮据的英国邮政转亏为盈。在邮政业务里增长的众多因素中,使用邮票也是很重要的一个。 由于罗兰·希尔对邮政改革的贡献,英国女王赐给他伯爵称号,国际集邮协会尊称他为“邮票之父”,许多国家还发行了纪念罗兰·希尔的邮票。
- 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