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三大战役,三国演义中最著名的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的电影)
- 十大排行榜
- 2022-03-17 11:32:04
三国时期最著名的三大战役是什么?
三国演义三大战役简介这三大战役分别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这三次战争的相似之处在于:第一次和第三次战争都采用了火攻战术,都是以火攻结束战争;第二,一般认为这三场战争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当然,夷陵之战是否以少胜多是有争议的。比如《资治通鉴》认为它以少胜多。但是,这三场战争确实很精彩,这是不争的事实。第三次和第三次战争都采用了“相持”的战术,战争拖了很长时间。尤其是夷陵之战,战争双方在山河之间相持了一年,时间很长。第四,这三次战争都是三国形成过程中的关键战役,所以战略意义非常重大。官渡之战让曹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也让他成为了中国最强大的军阀。赤壁之战确立了“天下三分”的历史格局,使得三国走向日益清晰。夷陵之战最终确立了天下三分的格局,使三国成为现实。三次战争的区别在于第一次和第三次战争爆发的时间不同。官渡之战爆发于建安五年(200),赤壁之战在建安十三年(208),夷陵之战迟至黄三年(222)。二战和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政治背景不同。官渡之战是在军阀割据的情况下爆发的,赤壁之战是在曹操呈现大一统之势的情况下爆发的,夷陵之战是在三国鼎立局面已经大致形成的情况下爆发的。1.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2。第一次大战简要内容:袁绍vs曹操,以曹操胜利统一北方而告终。第二次战役的简要内容:孙、刘联盟对抗曹操,以曹操大败告终,揭开了三国鼎立的序幕。第三次战役简要内容:刘备VS孙权,以刘备大败告终,刘备死于白帝城,三足鼎立局面确定。
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是哪三大?
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是什么?
《三国演义》中最主要的三大战役是什么?
三大战役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200年),曹与元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相持不下,展开了战略决战。曹操突袭袁俊在吴超(今河南封丘西)的粮仓,然后打败了袁俊的主力。这场战争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刘备在长江赤壁一带(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粉碎曹操军队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长江流域战役,标志着中国的军事政治中心不再局限于黄河流域。最终孙连君以火攻曹军,曹操北归,孙、刘各占荆州一部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夷陵之战,又称夷陵之战、猇亭之战(猇亭,古地名,今湖北宜都北部),是三国时期皇帝刘备对发动的一场大规模战役。这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大战”的最后一仗。彰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为了给关羽报仇,刘乘势攻打孙权。孙权求和失败后,决定直面曹魏,避免两线作战。同时任命鲁迅为统帅,统率军队。在与刘备僵持了七八个月后,孙逊终于在夷陵地区打败了蜀汉军队。夷陵之战的惨败是关羽失荆州后蜀汉实力的又一次重大损失。资料:历史背景:东汉末年的官渡之战,虽然镇压了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但沉重打击了汉朝地主阶级的统治,使东汉腐朽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州县的省级官员垄断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组织“门派”(民间武装)占领地盘,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变成了长期的争权夺利、相互融合的战争,造成了中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鸦”的凄惨景象。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袁绍、河内张杨、禹岩曹操、徐州吕布、扬州袁术、江东孙策、荆州刘表、幽州公孙瓒、南阳张绣等。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袁绍和曹操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逐渐成长起来。建安四年(1999年),袁绍终于打败了公孙瓒。据幽州、冀州、青州、并州,河北地方都有,他要南下争天下。这样,华北最重要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决战不可避免。起初,袁强的形势很弱。袁绍无忧。他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可以调动十万以上的军队。曹操从江陵出发,赤壁之战,是要顺长江而下。诸葛亮对刘备说:“形势危急。我请求下令去找孙将军帮忙。”于是他和鲁肃一起去见孙权。诸葛亮在柴桑看到孙权,对孙权说:“天下大乱。将军在长江以东,刘备在汉水以南,与曹操争天下。现在曹操已经基本消灭了北方的主要强敌,然后南下进攻荆州,对天下的威胁很大。在曹操的军队面前,英雄无用武之地,于是刘备逃到这里,希望将军能量力而行。如果gen
孙权说:“如果你这么说,刘备为什么不服从曹操呢?"诸葛亮说:"田横只是一个齐国的壮士,却仍然坚持节操,忍辱不屈;更何况刘备是皇族后裔,是一个才华横溢,独一无二的英雄。文人墨客仰慕他如流水入海。于是孙刘联盟在赤壁与曹禺交战。公元219年夷陵之战,孙权攻打荆州,活捉并杀死关羽,吴、蜀成为仇敌。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公元221年,
刘备于益州称帝,年号为章武。同年,刘备为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亲率大军攻打东吴。孙权闻刘备将来伐,遣使求和,备不许。吴南郡太守诸葛瑾给备来笺[jiān]说:“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熟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于反掌”。来自吴人的议论,只能引起刘备的更大反感,而不会有何效果 。蜀汉猛将张飞率兵万人,从阆中至于江州,与刘备会师,但在出发前,被部下张达、范强所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官渡之战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赤壁之战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夷陵之战
三国时期以少胜多的三大战役是什么
1、三大战役 ①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②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③夷陵之战: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 2、结果 ①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公元202年(建安七年),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曹操乘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年,曹操又征服乌桓,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 ②赤壁之战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而孙刘双方则借此胜役开始发展壮大各自势力,曹、刘、孙三家争夺荆州之战揭开序幕。此后,曹操退回北方,再没有机会以如此大规模进行南征。此战形成天下三分的雏型,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③这场战役之后近四十年的时间内,三国互相之间的疆域基本保持不变,吴汉重修于好的联盟再也没有发生动摇,三国局势出现稳定的对峙,彝陵之战也因此被认为是前后三国的分界点之一。
- 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