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 > 十大排行榜 > 正文

波伏娃,《第二性》读后感(波伏娃简介)

摘要: 波伏娃有哪些代表作? 波伏娃1908年出生于巴黎,1929年获得巴黎大学哲学学位,并通过法国哲学教师资格考试。...

波伏娃有哪些代表作?

波伏娃1908年出生于巴黎,1929年获得巴黎大学哲学学位,并通过法国哲学教师资格考试。1945年与让-保罗萨特、莫里斯梅格-庞蒂共同创办《现代》杂志,致力于推广存在主义。代表作《第二性》:以涵盖哲学、历史、文学、生物、古代神话、习俗等文化内容为背景,探讨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历史演变中女性处境、地位、权利的实际情况,探讨女性个体发展史中所表现出的性别差异。这本书被誉为“史上最健全、最理性、最智慧的女性书籍”,甚至被誉为西方女性的圣经,被誉为“女性的圣经”。2015年11月,这本书被评为20本最具影响力的学术书籍之一。《名士风流》:小说主要讲述了二战后法国知识分子寻找法国未来的故事。1944年的平安夜,亨利,一个成功的作家,在家里举行了一个聚会来庆祝战争的胜利并讨论国家的未来。他们是思想界、文化界、政界的一些风流人物。他的老师和最好的朋友Dubreuil是一个有影响力的政治家。他成立了一个独立性很强的左派组织,将亨利创办的《希望报》纳入这个组织。战后两大阵营进入冷战,国际局势紧张,亨利和杜布鲁伊产生分歧。最后,因为相同的信仰,他们走到了一起,亨利娶了杜布鲁伊的女儿,杜布鲁伊的妻子因为不切实际的婚外情回到了家。作者通过对主人公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展示,真实地反映了二战后法国知识分子对国家未来的犹豫和渴望,揭示了当时法国社会两大阵营的矛盾和冲突。这部作品获得了1954年法国贡格尔文学奖。

波伏娃有哪些代表作?

西蒙娜德波伏娃的主要作品

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女性之一”的西蒙娜德波伏娃(1908 -1986)以她的《第二性》 (1949)震惊了欧美乃至世界,奠定了她在西方女权运动和女权研究中的先锋地位。福娃不仅是一位女性活动家,也是一位关注女性命运和生存状态的著名作家和文学理论家。她一生都在探索和实践妇女解放的理论和出路,留下了大量影响广泛、体裁多样的作品,包括《名士风流》(Lesman 2 Darins,1954)等6部长篇小说、一本短篇小说集、一部戏剧、4部作品、两本游记、7部自传和许多散文随笔。莫娜德福娃主要作品有《女客》,《他人的血》,《人总是要死的》,《名士风流》,《第二性》,010-3330。

波伏娃和萨特的爱情

1979年6月21日,波伏娃和萨特庆祝萨特74岁生日和他们半生的友谊。让保罗萨特和西蒙娜德波伏娃是本世纪法国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伟大的作家。他们的名字今天已经传遍了全世界,他们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们传奇的一生是人们议论的焦点。其中,最具争议性和原创性的是,两人终身同居,却从未办理结婚手续。然而,尽管如此,谁也不能否认,他们比许多夫妻更像夫妻。他们是恋人,是朋友,是战友,当然也是战友。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他们的故事是怎样的故事?他们给我们这个时代带来了什么影响?1929年夏天的一天,经马介绍,西蒙娜认识了萨特。他们两个很快就单独出去了。每天早上,只要能溜出家门,西蒙娜一定要去看萨特。他们在一起谈论很多事情,朋友、书籍、生活、未来.长时间的散步和长时间的交谈使他们彼此快乐。巴黎的夏日风景,一男一女边走边聊。男的又矮又壮,戴一副教师眼镜,右眼受伤。他总是笑。这个女人又高又苗条。男方是萨特,女方是波伏娃。后来,萨特回忆起第一次见到波伏娃时给他留下的印象:“我觉得她很美。我一直觉得她美丽迷人。波伏娃的不可思议之处在于,她既有男人的聪慧,又有女人的敏感。”波伏娃后来也说过,“我和萨特的关系是我一生中无可置疑的伟大成就。30多年来,我们只有一次上床时的不和谐。”他们的爱情是真谈的,是思想感情的共鸣。萨特从十岁开始写故事、诗歌、散文、警句、双关语、民歌和一部小说。他一直告诉他遇到的女孩,她们也应该写作。他说,只有创作虚构的作品,一个人才能避免生活中的遭遇。而他从来不想成为一个已婚男人,他永远不会结婚,他永远不会过上安稳的生活,他永远不会用财产填满自己的生活。他只是想周游世界,积累各种对自己写作有益的经验。理论上,西蒙妮也喜欢过冒险的生活,消耗精力和一切过度的行为。对她来说,大学毕业意味着可以自由地走出家庭。但她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天生的作家。十八岁时,她写了一部小说的前几页。小说讲的是一个18岁的女孩,整天关心保护自己不受别人伤害。西蒙娜开始喜欢萨特。原因是萨特一直在思考,从来没有把一切想当然。他还告诉她,要坚持个人自由,要有好奇心,要坦诚真诚,要做一些和写作有关的事情。萨特只比她大两岁半,但他的世故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追求的目标和她一样,——写作,他也很夸她的长相。然而,西蒙妮毕竟是个女人,她意识到婚姻对于一个女孩和她的教育是不可避免的。也就是说,女人应该结婚。但是萨特绝对讨厌婚姻生活。当他们的爱情进入实质性阶段时,萨特喜欢它

对西蒙娜说:“我们的结合是一种本质上的爱。”这意味着,他们都可以体验偶然的风流韵事。他同时也告诉她,他们的关系会持续不衰,她也感觉到了这一点,但是仍不能取代和其他人的短暂约会。  在肉欲与爱情的多元化伴侣之选择中,他们并没有因为美丽的邂逅而迷失自己,同样将各自放在掌心中紧紧相握,传递着彼此的温暖,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知心爱人。所以,才演出了一幕超乎世俗的精彩人生。正是靠着彼此永恒的激励与支持,使他们都成为彼此作品的第一阅读人。更重要的是,他们坦诚地吐露、赤裸地面对,他们相守了一辈子却并无一纸契约的羁绊。正是由于各自的自由生活,给他们的爱情涂沫了一道眩晕的光环。他们在尽可能的范围中尽情享乐,但都不会忘了给予对方以温柔体贴,因为有萨特,才会造就波伏娃。同样有了波伏娃的存在,才能衬托出萨特的分量。要是换成别人,肯定又是另一个落俗的普通故事。否则便会陷入你不是你、我不是我的乏味常局。  西蒙的智慧应是她战胜萨特身边众多女人的法宝。一个有着男人智慧的女人,又集女人的敏感于一身的奇女子,凭着她的博学、勤奋和坚定不渝的追求,终究打造出一个名扬天下耐人寻味的法国女人。当然,他与她的赤裸对话,并非源于各自的忠诚,这或许是法兰西民族的天性使然。这种独特的民族本性,在我们东方人眼里真有些不可思议,因为我们灌输的是爱一个人好难,何况他们能在彼此的相爱之中,互相激励成为一代大师级名人而熠熠生辉。

波伏娃的思想是怎样的 对波伏娃的评价

波娃最重要的作品是她的《第二性》,这部作品被认为是女权运动的“圣经”。书中认为,除了天生的生理性别,女性的所有“女性”特征都是社会造成的:「女人并不是生就(born)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becomes)的……如果说在青春期以前,有时甚至从婴儿早期,在我们看来她的性征就已经决定,那不是因为有什么神秘的本能在直接注定她是被动的、爱撒娇的、富于母性的,而是因为他人对这个孩子的影响几乎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要素。于是她从小就受到灌输,要完成女性的使命。男性亦然。这是这本书的最重要的观点。 书中提出女人因为体力较差,当生活需要体力时,女人自觉是弱者,对自由感觉恐惧,男人用法律形式把女人的低等地位固定下来,而女人还是甘心服从。她不同意恩格斯所说的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度是男人重新获取权力,认为历史上女人从没有得到过权力,即使是在母系氏族社会。她认为妇女真正的解放必须获得自由选择生育的权力,并向中性化过度。她这本书的英文译本在美国极度畅销,对造成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女权运动起了很大的作用。人物评价法国前总统密特朗称她为“法国和全世界的最杰出作家”;另一位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则在一次讲演中说:“她介入文学,代表了某种思想运动,在一个时期标志着我们社会的特点。她的无可置疑的才华,使她成为一个在法国文学史上最有地位的作家。”1986年4月14日,西蒙娜·德·波伏娃的逝世在全世界引起了反响。各种美誉纷纷而至。而当时的法国共产党总书记马歇的话尤其深刻:“波伏娃远不同意共产党人的所有观点,她同我们的争论是毫不动摇的,但我代表法国全体共产党员向她致意,因为她始终代表着我们社会进步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时刻。”

发表评论

  • 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