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寨天坑,万佛洞景区(世界第一大深坑)
- 十大排行榜
- 2022-03-16 23:55:19
小寨天坑的天坑定义
先说漏斗。漏斗的剖面呈漏斗状,底部有地下河。分布最广的漏斗,称为塌陷漏斗,主要由塌陷形成。根据朱教授的理论,大部分天坑也是塌陷形成的:地下河流经可溶岩层,穿过洞道、洞厅,洞厅不断塌陷,上部岩层越来越薄,最后贯穿地表,暴露在阳光下。然而,在他的一些文章中,他甚至多次提到这个概念:天坑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塌陷漏斗”。他们的成因不一样,大小也没法比。漏斗的塌陷是从地表开始的,与天坑从地下到地表的塌陷机制不同。当然,一般人看不出来。所以更直观的区别是普通漏斗很难满足宽度和深度大于100米的尺寸要求。长宽比可能是一个关键。因为,学术界公认的78个天坑,其深宽比约为0.7-2。著名的天坑,其深宽比无一例外接近“1”。而伊甸园的漏斗深度只有150-300米,宽度为800-1200米,深宽比不到0.4,与天坑形状相差甚远。天坑的成因有两种,大部分属于塌陷型,极少数属于侵蚀型。朱教授有个形象的比喻。他认为塌陷天坑下的地下河是“通”的,就像糖葫芦里的竹签,串起了天坑。我完全理解这个原因:的确,白浪河地下水系串起的乐业县天坑群就像一串超长多枝的糖葫芦!侵蚀天坑和地下河的关系还有一个比喻,叫管型。也就是地下河从这个天坑底部诞生并流出。水源从哪里来?是天坑外的地表水。这和轴的原因差不多。在重庆武隆,我们参观了那里著名的后坪侵蚀天坑群。在京口天坑底部,当我们抬头看到瀑布从火山口倾泻而下时,就有了这种强烈的感觉。竖井按深度排序,一般不宽,很少超过100米。通常深宽比远大于2,最好称之为轴。事实上,在塌陷天坑的形成过程中,往往同时存在侵蚀成因。比如小寨天坑偶尔会落入季节性瀑布,而像京口这样的侵蚀天坑偶尔会崩塌。那么能达到这个规模的天坑都是天坑吗?马来西亚的伊甸园漏斗是天坑吗?当今世界最大的天坑——小寨天坑,体积约1.2亿立方米,而伊甸园的体积约1.5亿立方米!如果伊甸园的大漏斗也是天坑的话,小寨只能排第二。伊甸园是一个特例。其他漏斗很少达到天坑的大小。可能伊甸园以前是个天坑,但是到了2008年,它的围墙只有一半左右,另一半是斜坡,所以从外形上看不出来。而且它的深宽比太小,截面更接近碟形。总之,关于是否认定为天坑,还是有很多争议的。显然,天坑的定义和其他地理和地质术语一样,是描述性的。对于天坑的确认,需要考虑发育原因和形态限制。天坑的定义可能还不够完善和清晰,但我很同意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岩溶学家吕耀如的观点:“无论如何,天坑作为一个新名词是有根有据的。在朱教授等人的努力下,天坑引起了中国乃至全世界岩溶学术界和洞穴探险界的关注,甚至进入了人们的审美视野。世界主要天坑及其分布规律:2/3中国在峰丛地区发现并确认的天坑有78个,其中中国有52个。按照天坑的分类原则,深度和宽度超过500米的都是超级天坑,全世界只有3例,都在中国。深度300-500米的天坑为大型天坑,全球16例,中国9例。深度100-300米,是标准的天坑,n相对较大
墙体完整,体量巨大,深521-662米,宽535-625米。从深度和体积两个指标来看,是真正的“天下第一坑”。早在1987年,小寨附近的另一个天坑就被命名为“天下第一坑”。当时一位正在小寨天坑附近修建水电站的工程师认为小寨比那个“第一”大,于是写了一篇报道《小寨有天坑,世界排第一》,在北京某杂志的扉页醒目位置刊登,引起关注。天坑的起源众说纷纭,有“外星地球工厂”说,也有“陨石留下的巨大陨石坑”说。为此,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还专门拍了一部专题片。中国、英国、法国、爱尔兰等国的探险家先后8次来到小寨开展科学研究和探险活动。他们发现小寨坑底附近的洞穴是典型的峡谷型洞道,规模很大。其地下河总长十余公里,与著名的天井峡地槽属同一水系。这里的水系如此发达,强大的水动力将天坑底部的地下河变成了一条大河。
小寨天坑在哪个地方?
天坑。2001年以前,天坑一词是指重庆奉节县的小寨天坑。2005年后,“天坑”这个中国人定义的术语在国际岩溶学界得到一致认可,国际上通用“天坑”。天坑是一种体积巨大、岩壁陡峭、被圈闭、轮廓呈深井状或桶状等特殊空间形态特征的特大型岩溶负地形。它发育在地下水位极厚、地下水位极深的可溶岩层中,从地下通向地面,平均宽度和深度都在100米以上,底部与地下河相连(或有证据证明地下河活动)。天坑的成因大多分为两种,其中大部分是塌陷型(广西乐业县天坑群等。),而且罕见的是侵蚀型(重庆武隆后坪侵蚀天坑群等)。).天坑的形成至少要同时具备六个条件:一是石灰岩层要厚。只有足够厚的岩层才能为天坑的形成提供足够的空间。第二,地下河水位很深。第三,包气带(含气岩层)厚度较大。第四,降雨量要大,让地下河的流量和力量大到可以冲走掉下来的石头。第五,地层要平坦。从天坑周围的悬崖上看,你会发现岩层和
地面是平行的,就像一层层的石板堆在四周一样,只有这样的岩层才能垮塌。六是地壳要抬升。地壳的运动就会给岩层的垮塌提供动力。直至今日,已经被确认的天坑达78个,其中2/3分布在中国,当然关于天坑的考察、认定和争论尚未停止。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在世界分布很广,约占地球总面积的10%,中国喀斯特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主要分布于南方的贵州、广西、重庆、四川、云南等省区,是世界上最大最集中连片的喀斯特区,但喀斯特这个术语诞生于斯洛文尼亚。据新华社南宁4月11日电中外专家多次组织联合探险考察,乐业天坑群的谜团正逐渐被破解。正在广西乐业县进行第5次大规模科考的专家称,分布在中国西南云贵高原东坡的乐业天坑群是世界最大的天坑群,目前已发现的近20座天坑几乎囊括了各种类型的天坑,是一座“天坑博物馆”和“世界岩溶圣地”。专家们在天坑群中最大的一个天坑里获得了许多令人震惊的发现。通过GPS地球卫星测量仪测出,被称为大石围的这座最大的天坑深度为613米,坑口长为东西走向600米,宽为南北走向420米,容积约为0.8亿立方米。其坑底原始森林的面积达十几万平方米,位居世界第一位。垂直高度和容积仅次于中国重庆市的小寨天坑,位居世界第二位。植物学家在大石围底部发现,原始森林内的植物种类多达上千种,大部分迥异于天坑外的植物,其中已查明的有被称为恐龙时代活化石、中国一级保护植物的桫椤,广西师范大学博士、植物分类学专家薛跃规还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羽脉排列十分奇异的蕨类,他推测这可能是一种可以媲美桫椤的珍贵植物。此外,原始森林里还有冷杉、血泪藤树等珍贵植物,还有许多中药材和高大的乔木,其中最大的一棵酸枣树树干需3人合抱。大石围的底部连着两条地下暗河。专家在地下河里发现了盲鱼和一些虾、蟹等,从拍摄到的照片看,暗河中的盲鱼形似鲶鱼。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春元认为,因暗河里无光,鱼的眼睛逐渐退化而成为盲鱼的。河岸有金黄的沙滩,还有形态各异、花纹美丽的鹅卵石。暗河的水温十分奇特,将手探入水中,两条河的河水一冷一热,这究竟是什么原因,专家目前还无法确认。日前,中英联合探险队终于走完了暗河的全程,发现暗河一直向东北流到位于乐业境内的百朗大峡谷的洞口成为地面河,然后汇入红水河。坑内还发现了被当地人称为“飞虎”的动物和一些鸟类,“飞虎”形似蝙蝠,个头与猫差不多,前后肢有薄膜相连,展开后可以滑翔。张春元教授认为,“飞虎”即为生活在岩洞里的鼯鼠。天坑是一种分布在喀斯特地区的特殊的地质景观,因地下溶洞的顶部多次坍塌裸露出地面而成。一般的天坑都是单独的一座,而乐业天坑却成群出现,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蔡五田和黄保健推断,这与乐业县特殊的地质构造有关。对于乐业天坑群的形成时间,两位专家推测,它们大约形成于300—400万年前的新生代第四纪。从调查的情况看,乐业天坑群在形成过程中遭遇了剧烈的地壳抬升运动。随着这些谜团逐渐被解开,一些新的谜团又接二连三地衍生出来:大石围附近的白洞天坑与冒气洞相连,一边洞口冒气,一边洞口吸气,这种奇异的呼吸景观专家一时无法解说;除已发现的天坑外,乐业县境内是否还存在不为人知的天坑?在这片神奇的崇山峻岭下面,是否还有正在继续坍塌的溶洞在某一天突破崩陷,成为新的天坑呢?这些问题有待专家进一步研究。
小寨天坑的综合概述
小寨天坑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小寨天坑主要位于距奉节县城91千米的一个荆竹乡小寨村,它大约是在北纬30°44"23",东经为109°29"附近,同时也是所构成地球第四纪演化史当中的一个重要例证,更是长江三峡当中主要成因的一个活化石,因为它是喀斯特漏斗的一个俗称。属于当今世界洞穴当中奇观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天坑。小寨天坑,它主要是几座山峰之间直接凹下去的一个椭圆形大漏斗,因为它与天井峡地缝属同一个岩溶系统,因此从天坑至迷宫峡出口的一条地下河道长约4公里。面积为 300余平方公里。由于景区的级别为国家AAAA级风景区。因此坑底的最大直径为522米。它的主要类别为风景名胜区当中口部最小的直径为537米,总容积为11934.8万立方米口部的最大直径为626米开始垂直。它的高度为666.2米的地理位置主要位于长江三峡西首的一个奉节县南部山区当中的天坑就是当地人对喀斯特漏斗的一个俗称,因为它在地理学上叫岩溶漏斗地貌。小寨天坑,主要因为它是几座山峰之间凹下去的一个椭圆形的大漏斗。因此天坑的坑口地面标高是1331米,它深为666.2米,由于坑口的直径为622米,坑底的直径则为522米。因为它的坑壁的四周相当的陡峭,因此在东北方向的一些峭壁上就有一条小道直接通到坑底。由于小寨天坑与天井峡的地缝属同一岩溶系统,因为从天坑至迷宫峡的出口到地下河道长约4公里。由于天坑的主要环境,坑壁上有两级台地,主要位于300米深处的一级台地,宽2―10米,台地则有两间房屋,曾经因为有人在此隐居。另一级的台地则位于400米深处,并呈斜坡状,在坡地上草木丛生,野花烂漫,坑壁有几个悬泉飞泻直到坑底。站在坑口往下看,一削千丈的绝壁则直插地下,而且深不见底,着实令人目眩。坑底下边有一条地下河,小寨天坑就是在地下河的一个天窗。站在坑底去抬头仰视,只见蓝天就好像是一轮圆月,因此颇有坐井观天之感。小寨天坑在天坑内不仅有众多条暗河,还有四通八达的密洞。而这些河岸当中则有大量珍奇的动植物,不过到底有多少?谁也不知道。因为天坑当中的洞穴群更是奇绝险峻,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各国的探险家们就曾经多次去进行探险考察,但仍未完全了解天坑当中许多洞穴的一些主要情况。因此他们都普遍认为这儿是世界上第一流的魔幻式洞穴群!科学家们还在许多洞穴当中发现不少珍稀的动植物和古生物化石。在2001年前,提及天坑这个词汇,通常只是特指重庆奉节县的小寨天坑。其他形似小寨天坑的喀斯特地貌曾经有过五花八门的一些名字,如石围、石院、龙缸、岩湾2005年之后,天坑这个由中国人所定义的一个术语在国际喀斯特学术界同时获得了一致的认可,并开始使用一些汉语拼音“tiankeng”,它可以通行国际。直至今日,已经被确认的天坑达78个,其中2/3主要分布在中国,当然关于这个天坑当中的一些大量考察、也曾经经过一些认定和争论但是却尚未停止。小寨天坑负地形就是下凹的地形,从一般的经验来看,形似天坑的喀斯特负地形还有一些竖井、漏斗和峰丛洼地等。天坑与峰丛洼地也不至于混淆,因为天坑的围壁很陡,而且底下还有条地下河。然而洼地的四周却很和缓,底部全都是封闭的,而且没有地下河。但是,天坑与竖井、漏斗尤其是特型塌陷漏斗的主要区分,也并非易事。小寨天坑与天井峡地缝之间属同一岩溶系统,天坑底部的地下河水主要是由天井峡地缝所补给的,自迷宫峡直接排泄,从天坑至迷宫峡出口的地下河道长约4公里。天坑则是一种极其特殊的地质现象,天坑一般都出现在峰丛喀斯特地貌,且地面的河流切割很深的一个地区。天坑的形成主要分三个阶段。先是有底下的河流。如果地质条件十分有利,由于水流经过长期的冲蚀,也就会形成一个地下大厅。地下大厅垮塌之后就形成了一个天坑。中外地质学家对此早有考证他们普遍认为经过地陷从而形成了一个天坑。
- 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