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 > 十大排行榜 > 正文

中国剧种,中国著名剧种(六大剧种的特点)

摘要: 中国有哪些戏曲剧种? 中国戏曲:昆曲、高腔、京剧、评剧、晋剧、秦腔等。膨胀材料:1。昆曲:1。昆曲已有...

中国有哪些戏曲剧种?

中国戏曲:昆曲、高腔、京剧、评剧、晋剧、秦腔等。膨胀材料:1。昆曲:1。昆曲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完整的表演体系和独特的声乐体系。其剧本丰富,剧本字典典雅多彩,文学水平高。发音、吐字讲究四声,严格遵守节奏和韵律。2.昆曲曲调是曲牌,每出戏都由一套完整的曲牌组成。歌声圆润柔和,悠扬缓慢。表演细腻,肢体动作和演唱结合紧密,舞蹈感很强。伴奏以笛子为主,有时还有三弦、笙、唢呐等。2.高音:1。高音是一种戏曲发声系统的总称。因发源于江西益阳,故原名“益阳调”或“益调”。其特点是表演简单,歌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演唱,众人和声,只用金鼓打节,不用管弦乐伴奏。2.从明朝中叶开始,开始从江西流传到全国各地,各地形成了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京剧:1。京剧是中国最受欢迎和最有影响力的戏剧。它是由北京各种地方戏汇聚、融合、发展而成的。它自产生以来已有大约一百四十年的历史。2.京剧艺术与其他剧种相比,突出了戏曲的集中、概括、夸张的特点,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和统一的唱、做、读、演风格,在舞台表演中充满了鲜明的舞蹈和强烈的节奏感。4.评剧:1。评剧是中国北方最受欢迎的剧种之一,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有观点认为是中国第二大剧。它是在清末河北滦县的小调“对华莲锣”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最早流行于河北农村,后进入唐山,被称为“唐山罗子”。2.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影响下,评剧表演日趋成熟,出现了、白、Xi采莲、艾连君等流派。3.1950年以后的戏比如《小女婿》,《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随着新夏风和小白的出现,在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评剧在华北和东北仍很流行。5.晋剧:1。晋剧又称“中路梆子”,是由晋陕交界的鄯善梆子发展到山西,结合山西的语言特点而形成的。现在流行于山西中部、内蒙古、河北等地。它保持了梆子戏的特点,音乐风格既高亢,又温柔细腻。表演简单通俗。2.名剧《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6.秦腔:1。秦腔是陕西省的一种地方戏,又称“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剧种,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朴实,唱腔洪亮激越,声线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2.玩法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中国有哪些戏曲剧种?

中国八大剧种是什么?

中国的民族歌剧历史悠久,剧种繁多,其中有近300种。“中国之声——2006广东名曲音乐会”主要选取了以下八种剧种——1、评剧:流行于北京、天津、华北、东北,源于冀东“莲花落”,吸收了京剧、河北梆子。这部剧从农村进入城市后,受到话剧和京剧的影响,演了很多新剧,擅长表现普通市民的生活。歌词通俗易懂,唱腔口语化,吐字清晰易懂,生活气息浓厚。2.京剧:在全国流行的最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剧种。它的前身是徽调,俗称皮黄戏,曾被称为“平剧”,后来改名为京剧。表演歌舞并重,结合武术技巧,运用虚拟动作和强烈的节奏感,创造了许多程式化的表演动作。唱的时候讲究咬字吐字,念诵是音乐性的,在唱、念、做、打方面有自己的京剧艺术体系,对地方戏曲影响很大。3.豫剧: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河南简称“河南”,故称豫剧。豫剧在皖北被称为梆子戏,而山东和江苏的一些地区仍被称为梆子戏。豫剧的流行地区主要在黄河和淮河流域。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新疆、台湾省等省市都有专业豫剧团,是中国最大的地方剧种。4.越剧:江南流行并深受群众喜爱的地方剧种之一。起源于古越国所在的浙江省,名曰越剧,已有七八十年的历史,是从“地上唱书”的说唱艺术发展而来的。越剧擅长抒情,以唱腔为主,声线清丽飘逸,表演真实动人,江南地方色彩浓厚。5.黄梅戏:安徽地方剧种,原名黄梅戏或采茶戏。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一带,是以黄梅采茶调为基础,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起初,他擅长表演“两个小戏”和“三个小戏”。后来受青阳调、徽调影响,逐渐发展成大戏。其演唱风格保留了民歌的本色,委婉动人,表演上保持了歌舞的特点,生活气息浓厚。6.秦腔:流行于中国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的最大剧种。因为枣梆子是一种打击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梆子”。秦腔起源于陕西、甘肃等地的古代民间歌舞,经过几代人的创作逐渐形成。这是一部相当古老的戏剧。7.昆曲:中国古老的戏曲,又称昆山戏,流行于江苏省昆山市。嘉靖年间,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吸收了海晏、葛阳的长处,对昆曲进行了改革,创作了著名的“水墨戏”,极大地发展了昆曲。昆曲有完整的表演体系和独特的声乐体系,曲调清新婉约,表演优美。昆曲的音乐曲调和表演舞蹈对其他剧种影响很大。8.晋剧:中路梆子是山西省的代表剧种,是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其活动区域在山西中部,尤其是太原、晋中附近。中路梆子以婉转流畅的旋律、优美圆润亲切的旋律、清晰的道道为特点,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和晋中地区独特的风格。

  参见:http://info.guqu.net/xiqushi/31484.html

中国的 八大剧种 是什么?

中国的民族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种类繁多,有据可考的就有近三百个剧种,“中华之声——2006年名家名曲广东演唱会”主要选了以下八大剧种——  1、评剧:流行于北京、天津和华北、东北各省,它源自河北东部一带的“莲花落”,并吸收京剧、河北梆子、皮影、大鼓等音乐和表演发展而形成的。这个剧种从农村进入城市后,受到话剧和京剧的影响演了许多新戏,擅于表现小市民生活。唱词通俗易懂,唱腔口语化,吐字清晰易解,生活气息浓厚。  2、京剧:流行全国,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剧种。它的前身为徽调,通称皮簧戏,曾一度称为“平剧”,后改称京剧。表演上歌舞并重,融合了武术技巧,多用虚拟性动作、节奏感强,创造了许多程式性的表演动作。演唱时讲究行腔吐字,念白具有音乐性,在唱、念、做、打方面自成京剧艺术体系,对各地剧种影响很大。  3、豫剧: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所以称豫剧。豫剧在安徽北部地区称梆剧,山东、江苏的部分地区仍称梆子戏。 豫剧的流行区域主要在黄河、淮河流域。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新疆、台湾等省区市都有专业豫剧团的分布,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  4、越剧:江南流行较广、深受群众欢迎的地方戏曲之一。发源于浙江一带,即古越国所在地,故名越剧,已有七八十年的历史,是由说唱艺术“落地唱书”发展而成的。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地方色彩。  5、黄梅戏:安徽省地方剧种,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部分地区,以黄梅采茶调为主的民间歌舞基础发展而成。初以演出“两小戏”、“三小戏”见长,后受青阳腔和徽调影响,逐渐发展为演出完本大戏。它的唱腔保存民歌本色,委婉动人,在表演上保持载歌载舞的特点,生活气息浓厚。  6、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的最大剧种。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秦腔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是相当古老的剧种。  7、昆剧:我国的古老剧种,又称昆山腔,流行于江苏昆山一带。嘉靖年间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吸取海盐腔、戈阳腔的长处,对昆腔加以改革,创造闻名的“水磨腔”,使昆曲音乐获得很大的发展。昆曲有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和独特声腔系统,曲调清新婉转,表演优美动人。昆剧的音乐曲牌、表演舞蹈对其他剧种影响很大。  8、晋剧:即中路梆子,是山西省的代表剧种,为山西省的四大梆子之一,它的活动地区在山西中部,尤其是在太原附近、晋中一带。中路梆子的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风格。  参见:http://info.guqu.net/xiqushi/31484.html

中国有哪些知名剧种

中国十大知名剧种(序号与排名无关):1、昆曲:中国戏曲之母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昆曲”,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产生于明代嘉靖、隆庆年间的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明、清之际,他成为全国最大剧种,主宰剧坛200余年。我国现存历史较长的地方剧种,几乎都受过昆剧艺术的影响,因此有“中华戏曲之母”的雅称。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2、潮剧潮剧,流行于广东汕头、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区。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及汉调的影响,形成于明代中叶,在剧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陈三五娘》、《扫窗会》、《芦林会》等。3、秦腔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4、黄梅戏:芬芳的泥土气息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县,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一带。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 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曲调悠扬委婉,优美动人,具有芬芳的泥土气息,深受各地人民群众喜爱。5、粤剧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形成于清初,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腔、皮黄、梆子等声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音乐为板腔体、曲牌体兼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6、京剧:东方“歌剧”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因形成于北京而得名,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国粹。 7、评剧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8、梆子腔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9、晋剧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现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内蒙、河北一带。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表演通俗质朴。著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10、豫剧豫剧(英文:Yu Opera)起源于中原(河南),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近几年,豫剧跟随河南卫视,河南豫剧院,台湾豫剧团等演出团体走过了世界诸多国家,如到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加拿大、委内瑞拉、新西兰、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家演出,被西方人称赞是“东方咏叹调”,“中国歌剧”等。 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豫剧从清朝末期至今已经形成四大声腔,即祥符调(以开封为中心)、豫东调(以商丘为中心)、豫西调(以洛阳为中心)、沙河调(以沙河流域为中心,即河南东南部、安徽北部等地)。2006年,豫剧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发表评论

  • 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