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 > 十大排行榜 > 正文

地壳,地壳由哪些部分组成(地壳分为哪两层)

摘要: 地壳是什么意思 “地壳”diqi o是指地球固体球体的最外层。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公里,山地和高原可达60-70公...

地壳是什么意思

“地壳”diqi o是指地球固体球体的最外层。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公里,山地和高原可达60-70公里,海洋部分约6公里。有两层,上层由硅铝质岩石组成,下层由硅镁质岩石组成。它很薄,甚至在上层海洋地壳中缺失。大陆地壳表面的一些岩石,经过风化破坏,在生物和人类的作用下,形成土层。造句:1。地震剖面是地壳对地震波的响应。2.在热和压力的作用下,地壳中的岩石缓慢而逐渐地移动。3.雨后地壳表面的变形与上地壳的浅源地震密切相关。4.这些震源深度集中在地壳上方约12公里处。

地壳是什么意思

地壳的类型

地壳在横向上极不均匀(图3-20)。根据地壳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和形成演化特征,可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两种类型。大陆地壳(简称陆壳)主要分布在大陆及其邻近的大陆架和大陆坡地区。海洋地壳(简称洋壳)主要分布在大陆坡以外有深海海水的海洋底部。图3-20穿过大陆和海洋的地壳剖面(图为p波地震速度(km/s));引自P.J. Willy,1978) (1)大洋地壳厚度相对较薄,一般为5 ~ 10 km(不含海水厚度),在某些洋脊或海山可达10 km以上。一般来说,在大洋中脊区厚度较薄,在远离大洋中脊的区域厚度有增加的趋势。洋壳的结构比较一致,从上到下一般可分为三层(图3-21):图3-21洋壳分层示意图1-沉积层;2-玄武岩层;3-海洋层(变质辉长岩)层1或沉积层。它是未固结或弱固结的海洋沉积物,厚度不一。一般在大洋中脊轴向区域缺失该层,其厚度从大洋中脊两侧向海沟或大陆坡脚逐渐增加。这一层一般有几百米厚,平均密度为2.3克/立方厘米,地震波的P波速度约为2.2公里/秒。主要由玄武岩组成,有时有少量沉积岩。玄武岩常呈枕状结构,是熔岩在厚厚的海水层下溢出时,由于压力大,无法起泡而迅速冷却收缩而形成的椭球状。该层厚度变化较大,一般在0.5~2.5 km之间,物质密度为2.55 ~ 2.65 g/cm3,地震波P波速度一般为5.2 km/s,第3层或大洋层。该层的物质可能主要是变质玄武岩、辉长岩和蛇纹石。该层厚度从大洋中脊向两侧有规律地增加,一般在3 ~ 5 km之间,物质密度为2.68~3 g/cm3 g/cm3,地震波P波速度为(6.70.25)km/s,在大洋层之下,进入上地幔,一般认为主要由橄榄岩组成,密度为3.3 g/cm3,P波速度为8.1 km/s,一般来说, 大洋地壳厚度变化不大,物质成分主要相当于基性岩,物质平均密度大于大陆地壳,约为2.8 ~ 2.9 g/cm3。 洋壳中的岩石变形程度较弱,具有均匀的刚性。此外,海洋地壳形成于一个相对较新的时代,一般是在2亿年前。(2)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33 km,在一些高山地区可厚达70 km,在薄的地方有时只有25 km左右。大陆地壳的结构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都表现出强烈的不均匀性。总的来说,从上到下可分为三层(图3-22):图3-22:水平和垂直不均匀的大陆地壳结构模型(根据S.B.Smithson等人,1977)A-上地壳;b-中地壳;C ——下地壳和上地壳一般厚10 ~ 15公里,主要由沉积岩和变质岩组成,其中常侵入或穿插一些来自下层的花岗岩和混合岩。该层的平均化学成分接近中酸性岩石,大致相当于花岗闪长岩。物质密度约为2.5 ~ 2.7 g/cm3,地震波P波速度随岩性变化较大,一般为4 ~ 6.1 km/s,中地壳厚度一般为5 ~ 10 km,横向厚度变化较大,不同地区厚度不同。该层主要由混合岩、花岗岩、糜棱岩等组成。其平均化学成分接近酸性岩石,相当于花岗岩,密度约为2.7 ~ 2.8 g/cm3,地震波的P波速度一般为5.56 ~ 6.3 km/s,由于该层岩石的含水量一般强于下地壳,温度和压力高于上地壳,该层岩石往往表现出很强的塑性流变特征,地震波速度往往出现在低速的la

该层密度约为2.8 ~ 2.9 g/cm3,地震波P波速度一般为6.4 ~ 7.0 km/s,总的来说大陆地壳厚度变化较大,结构复杂。其物质成分相当于中酸性岩石,平均密度小于大洋地壳,约为2.7 ~ 2.8 g/cm3。大陆地壳岩石变形强烈,大陆地壳形成年代久远,演化时间长。根据岩石同位素测年,格陵兰岛古老片麻岩的年龄为36亿至42亿年。目前普遍认为地球的形成年龄为46亿年。因此,大陆地壳从地球形成的早期就开始发展,并一直演化至今。

什么是地壳

地壳是地球固体球体的最外层,是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底界为莫霍面。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km,其中大陆地壳相对较厚,平均厚度为33km。高山、高原地区地壳较厚,可达70km。平原和盆地的地壳相对较薄。海洋的地壳比大陆的要薄得多,只有几公里厚。地壳分为上下两层。上层由氧、硅和铝组成。

主,平均化学组成与花岗岩相似,称为花岗岩层,亦有人称之为“硅铝层”。此层在海洋底部很薄,尤其是在大洋盆底地区,太平洋中部甚至缺失,是不连续圈层。下层富含硅和镁,平均化学组成与玄武岩相似,称为玄武岩层,亦有人称之为“硅镁层”(另一种说法,整个地壳都是硅铝层,因为地壳下层的铝含量仍超过镁;而地幔上部的岩石部分镁含量极高,称为硅镁层);在大陆和海洋均有分布,是连续圈层。两层以康拉德不连续面隔开。 详细可参考:http://ke..com/view/65376.htm

地壳是什么?

地壳是地球为人类提供赖以生息,赖以发展的矿产资源和能源的主要赋存地。由各种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强烈构造活动,如地震、火山活动和海啸等,由地表外力引起的地表物质的运动如山崩、土流和泥石流等,大多发生在这里,给人类造成巨大灾害。而地壳中化学元素与生物和人体中化学元素也存在着密切联系。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化学元素含量不同,引起各地动、植物群的不同反应,这种地球化学环境与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关系,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在地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地壳表面元素分布的不均一性。这种不均一性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影响着世界各地区人体、动物和植物的发育,造成了生物生态的地区差异。有时这种不均一性会超过正常变化的范围,于是就造成了人类、动物和植物的各种各样的地方病。如由于地方缺碘和过量的碘,都会造成地方性甲状腺肿;含氟量高的地方使人慢性中毒,造成地方性氟病;环境缺钼、硒和亚硝酸盐,引起克山病以及大骨节病等。另外,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对地壳会产生影响和破坏,反过来又会给人类带来不利影响。大规模人工爆破、地下核试验、地下开采和大型水利工程超过岩层荷载而引起人工诱发地震,尤其是水库诱发地震,数十年来世界上已有几十例,给当地居民生命和财产造成很大伤害。另一方面是过量汲取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许多国家的工业城市发生了地面沉降现象,特别是沿海城市的地面沉降最为严重,我国上海自1921年发现沉降至1965年最大处已达2.63米。地面沉降造成了建筑物和生产设施的破坏,阻碍了建设事业和资源开发,造成海水倒灌,使地下水和土壤盐渍化。人类是搅动土地的巨大营力。现在人类拥有巨大的机械力量和炸药,能够把大量土壤和基岩从一处移到另一处。这些过程可完全破坏原来的生态系统与植物栖息地,导致岩体耗损,形成人为的泥石流、土流和山崩。

发表评论

  • 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