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信宫灯出土于什么地方,战国四山方形铜镜价格(西周宫殿遗址)
- 十大排行榜
- 2022-03-16 02:46:29
西汉长信宫灯出土于什么墓
出土于中山景王之妻窦绾墓。长辛宫灯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工艺美术的巅峰之作,是民族工艺的重要代表,不仅以其独特性、稀有性和珍贵性而广受赞誉,而且工艺精湛,意境巧妙独特。长辛宫灯的设计很巧妙。宫女一手托着灯,另一只手拉着袖子似乎在挡风。它其实是一个彩虹管,吸收油烟,既防止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这盏宫灯因放置在窦太后(刘胜的祖母)的长辛宫而得名,现藏于河北省博物馆。延伸资料:长辛宫灯的灯体上有九处铭文,共六十五字。上方镌刻“长辛至今浴,一升不足半升,重六斤,一百八十九,今卧于内者”铭文。其他铭文主要包括宫灯的主人和制造时间等。碑文中有六处提到“养心家”,《满城汉墓发掘报告》作者认为这意味着这个宫灯曾经属于养心后羿刘杰。刘捷在西汉初年被封为养心侯。他死后,他的儿子刘忠义继承了王位。后来,他因参与“吴楚七国”叛乱而被废黜,他的封地也被撤销。这个宫灯也被法院没收了。后来,韩晶把它给了他的母亲窦太后,它属于长辛宫,这是当时皇太后的宫殿。这盏灯被命名为“长辛宫灯”。后来,中山王刘胜娶了窦太后家的女儿窦琪为妻,并赠送给中山宫。
长信宫灯是什么
中国汉代青铜器。1968年,在河北省满城县中山王之妻窦绾墓中出土。宫灯的灯体为宫女,表面镀金,双手持灯,高48厘米,神态恬静优雅。宫灯的设计非常巧妙。宫女一手托着灯,另一手拉着袖子似乎在挡风。它其实是一个彩虹管,用来吸收油烟,既防止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这盏宫灯曾放在窦太后(刘胜的祖母)的长辛宫,因此得名。器身镀金,宫女坐灯形,中空。整个身体由头部、身体、右臂、灯座、灯板、灯罩六部分组成,都可以拆卸。宫女穿着宽袖内衣和长袍,左手拿着灯座,右臂高高举着与灯顶相接,形成烟道。灯罩由两块弯曲的板组成,可以移动来调节光照和方向。灯盘上有个把手,里面还有烂木头。座位是豆形的。器身上有9个铭文,共65个字,分别记录了灯的容量、重量和所有权。因灯上刻有“长辛宫”四个字,故名“长辛宫灯”。
长信宫灯的由来是什么?
1968年,河北满城汉墓斗湾墓出土了一盏举世闻名的长辛宫灯。灯的总高度为48厘米。灯的形状像一个宫女跪着举着灯。宫女举起右臂,袖口形成灯顶。左手握住灯座,灯座上部插有灯板,中间为丁,边缘有凹槽,凹槽内嵌有由两块面板组成的灯罩。宫女的灯座、灯板、灯罩板、右臂、裙裾上刻有“养心殿”、“长辛上虞”、“今日睡者”等字样,表明此灯原为养心殿后羿刘杰所有,因罪被废黜,其家产被长辛上虞府没收使用。长辛宫是窦太后居住的地方。韩晶在世时,窦太后是刘胜的祖母,所以这盏灯很可能是窦太后送给窦婉的。这个长信宫灯的设计非常精致。从装饰艺术的角度来看,这盏灯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生活中宫女们手持灯的表情和姿态。灯的烟管、灯头、灯体合理利用了人体的不同部位,造型和姿态处理得当,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更神奇的是,整个灯由头部、灯体、右臂、灯座、灯板、灯罩六部分组成,可以组装拆卸,方便清洗灯具。灯可以旋转,灯罩可以开合,可以根据需要调节亮度和照射方向。烟可以通过宫女的右臂进入体内,使烟附着在模特的体腔内,保持室内清洁。灯底部的大孔可以弥补单管烟灯空气流通不畅的缺陷,可以调节气压。这种集艺术造型和环保功能于一体的灯,真的让人惊叹古人的智慧?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是什么样的呢?
1.秦汉时期是中国雕塑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在秦汉时期,雕塑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被用作促进政治统一的工具。随着宫殿、祠堂、陵墓的大规模修建,雕塑也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数量出现。按材料可分为陶俑、石雕、铜雕、木雕、玉雕、泥塑等。根据雕塑的功能,大致可以分为大型纪念石雕、建筑装饰、工艺装饰和陶俑等。辟邪东汉时期的碑、碑多作为宫殿、庭院、墓葬前的特定设置。阙是体现封建礼仪的象征性装饰雕塑。它通常矗立在法庭、政府机关和坟墓前。汉代墓葬28座,其中四川21座。其代表是雅安的高邑阙,高几米,前雕石兽。(2)墓前石雕,这是秦汉时期墓葬建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墓前石雕多为石兽。这些石兽是汉代人想象出来的猛兽。他们有老虎和豹子的身体,鸟的翅膀和狮子的头。他们朝气蓬勃,充满活力。他们关于墓道对称,守护一方,辟邪。河南南阳的宗子墓前有石刻,山西太原北郊出土的辟邪石刻,四川天禄、德阳、雅安出土的辟邪石刻,等等。与生气勃勃的石兽相比,汉代的人像雕塑显得幼稚而简单,雕刻在方柱的石面上。在众多的汉代墓雕中,最杰出的是霍去病墓雕。他是西汉霍去病的一个将军,名叫傅彪。他六次远征漠北,死于24岁。汉武帝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为他建了一个万人坑。他墓前的雕塑大多突出马来人创造的主题,歌颂英雄。马是西汉士兵的同伴,而西汉骑兵是
,足以代表当时陶塑艺术的辉煌成就。20世纪70年代,在陕西临潼县秦始皇陵东侧,发现了大批兵马俑。这些殉葬陶俑在距地表约6米以下的坑道里,一号坑长230米,宽62米,由6000武士俑组成一个军阵;二号坑长124米,宽98米,是由战车、骑兵、弩兵、步兵编组的军阵;三号坑面积约520平方米,有几十个武士俑,中间还有来不及放置俑的大坑。整个布局是按左军、右军、中军等军队编列体系来规划的。兵马俑的塑造手法是非常写实的,将士、战马与真人真马相当,服饰、装束逼真,容貌神情各不相同,形象个性鲜明,军吏威武刚强、指挥若定,士兵则机智勇敢、坚韧不拔。不同的个性特征又统一在全军威武雄壮的气势之中,兵俑直立静止又给人一种整齐划一之感,这种整体美感,体现了工匠们非凡的艺术功力。②击鼓说唱俑汉代陶俑题材广泛,工匠们自由发挥塑造技能,创作出许多精美的艺术作品。1969年山东济南北郊的西汉墓中出土了一组彩绘乐舞、杂技、宴饮陶俑,形态生动活泼,以观赏者的静态来衬托演出者的动态,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汉代的陶俑大多以日常生活为表现的对象,各类劳作者、奏乐者、说唱者在陶艺人的手下无不生趣盎然。其中成都天回山出土的“击鼓说唱俑”是一件绝妙的作品,它极其形象地表现出一位说唱俑的神情形态。他说到妙处,禁不住翘足举臂、眉飞色舞,诙谐活泼的生机溢于手足。3.精美之作——秦汉铜雕随着时代的变迁,曾经盛行于商周时的青铜工艺从礼器的神秘中解放出来,至秦汉时已出现了对现实生活进行真实塑造的作品。1980年在秦陵出土了两组大型的铜质车马和铜俑,制作工艺极为精湛。“长信宫灯”和“马踏飞燕”是汉代青铜造像的代表作品。长信宫灯1966年出土于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此灯外形是宫女执灯,灯盘可以转动,以改变灯光照射的角度,灯火的烟通过手升进体内。整座灯是一件完美的圆雕,各部分造型比例适当,人物神态安详。1969年在甘肃武威雷台出土了铜马仪仗队,共38匹铜马、14辆铜车及数十件铜俑,是东汉一个出行队列的缩影。其中足踩龙雀的天马(马踏飞燕)尤为杰出。马昂首长嘶,三足腾空,一足踏过飞燕。从雕塑技巧上看,艺术家掌握了力学平衡原理,是雕塑史上的杰作。在汉代铜制艺术史上,滇族铜雕是非凡的创造。他们在青铜器的盖上,焊铸着成组成群的各种人物和动物形象。主要以当时的民俗和祭祀为题材,比如纺织作坊、战争、纳贡和杀人祭祀等。装饰在斧、戈等兵器上的动物雕塑形象和装饰上铜饰物上的雕塑形象,大多取材于狩猎、动物之间的搏斗或弱肉强食的情景。少数民族地区的这些雕塑艺术不同于中原地方的样云冈石窟释迦牟尼坐像式与风格,体现出了他们出色的艺术表现力。4.石窟造像佛教在东汉末传入中国,到魏晋南北朝时佛教传播蔚然成风。佛教石窟造像在三国两晋时随佛教的广泛传播而开始盛行,隋唐时与日俱增,一直到13世纪,实为中国造像的黄金时代。石窟造像西起新疆,中经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复从四川到云南、广西,可谓遍布华夏。在这数十处石窟中,就其风格而言可分三个时期:早期是魏晋南北朝时代,中期为隋唐,晚期是晚唐至两宋。北魏云冈和龙门石窟为中国石窟造像的早期代表。云冈石窟与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三大宝库。云冈石窟全长约1公里,主要洞窟53个,石雕佛像51000多个。主要造像是昙曜王窟造像,是北魏前期的代表作品。石窟的主像占据窟内大部分空间。主像深目高鼻,宽肩厚胸,身着通肩大衣。主体佛像神态庄严祥和,超然而静穆。佛的衣纹既有厚质衣料凸起的衣纹式样,也有薄衣贴体的衣纹线条。第20窟为一尊高13.7米的佛坐像,由于窟前壁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这尊造像躯体雄伟、气魄深厚,已成为云冈石窟的象征。昙曜王窟造像的风格仍有着犍陀罗式、中印度样式和西域样式的气息。龙门石窟在河南洛阳南郊。古阳洞是最早开凿的洞窟。洞窟中的主像释迎牟尼佛结跏趺坐,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显得仪态端庄、雍容安详。两壁的菩萨神采潇洒飘逸。这时的造像风格已接近南方汉民族的审美形态了。原为此窟中的《礼佛图》(现藏美国堪萨斯州博物馆),表现帝王王后朝佛的情景。采用平面浮雕,人物皆趋前而行,线条的流畅表现,给人以一种徐徐而进的动感。从这件作品可以看到当时中国石窟雕塑艺术的水平。
- 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