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 > 十大排行榜 > 正文

开国将军排名,开国少将排名(开国将领多少人)

摘要: 1955年开国上将排名? 建国后1955年授勋的57位开国将军,可以算是建国后一批有战斗经验的年轻开国将军。为什...

1955年开国上将排名?

建国后1955年授勋的57位开国将军,可以算是建国后一批有战斗经验的年轻开国将军。为什么这么说?因为1955年,解放战争时期,十大杰出武将被授予元帅军衔,平均年龄达到60多岁,而且不年轻了。如果让他们在战场上指挥战斗,恐怕头脑是无法做到的。如果他们参与了大本营的策划,他们的想法可能还可以。解放战争时期,战场上的优秀指挥员被授予上将军衔,平均年龄达到50岁以上。再加上他们在革命战争年代辛辛苦苦干了半辈子,到了该考虑建国后退休的时候了。然而,1955年授予的57位开国将军却不同。他们的平均年龄是40岁。他们都有战斗经验,年龄也不是很大。因此,这57位开国将领成为建国后巩固全国和边防的重要军事骨干人员。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1955年的时候,大军区的首任司令员大部分都是开国将军,当然也有少数开国将军。由此也可以看出,这57位开国将领是建国后抵御外敌的重要骨干人员。不过,杨成武手下的57名将军并不都是军事将领,也有一部分是从事政治工作的,还有从事后勤或情报工作的将领。当然,作为国防军,当然有最骁勇善战的战将。著名的开国将领有许、何、叶飞、杨得志、杨成武、邓华、李天佑、刘震、韩先楚、黄永胜、洪学智、陈锡联、陈再道、王建安、宋等。都是骁勇善战的将军。但在上述将领中,无论是作战最多的开国将领,还是贡献最大的开国将领,无论排名如何,都有五位开国将领的名字一定在其中。第一个是邓华,解放战争时期著名的第四野战军,也是s手下的四大兵团司令员之一,当纵队司令员的时候,邓华是战场上冲锋陷阵的猛将。邓华担任兵团司令后,是一名优秀的指挥员。从参加平金战役到进军中南,参加指挥解放海南岛等重大战役,贡献巨大。更何况四野战军所有将领中,除了指挥过百万大军作战的林司令,还有一个就是邓华。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总部百万志愿军参加了上甘岭、晋城反攻,为抗美援朝战争的结束做出了巨大贡献。邓华的第二个名字是杨勇。解放战争时期,任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司令员。他与陈赓、陈锡联并称为刘伯承元帅麾下的三大名将。革命战争年代,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西南战役。不仅如此,杨勇将军还是一名神枪手。新中国成立后,曾与二战英军名将蒙哥马利元帅一较高下。结果,杨勇将军稍微好一点,蒙哥马利元帅表扬了他。第三个是杨得志,他是解放战争时期华北野战军聂荣臻元帅手下的得力干将,也是华北野战军解放华北的重要将领之一。在著名的平津战役中,杨得志率部歼灭了傅的王牌35军,有力地推动了傅起义。后来,杨得志率十九兵团出征西北,成为彭先生麾下的领军将领之一,也是解放西北的重要战士,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他还参加了抗美援朝,还参加了边境自卫反击战,成为建国后保卫领土的猛将之一。

:01

位列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开国将军1。3354将军粟裕(1907-1984)粟裕,湖南会同县人,军事造诣和成就首屈一指,在许多方面甚至超过了林彪。他长期作为陈毅的副手指挥战斗。建国后,他曾短期担任参谋长,但授衔时已不在此要职,资历只能与罗荣桓相提并论。陈毅作为新四军第三野战军元帅的位置已经固定,而苏只有受委屈的份。至于粟裕争当元帅的传说,则是人们基于他作为大将军的战绩和排名而产生的猜测。48年,中央军委曾计划将华野由粟裕指挥的对外兵团即苏北兵团扩编为华中野战军渡江作战,将华野内部兵团即山东兵团升级为华东野战军。这一计划明确地公布了,徐、谭震林、领导的山东兵团三个月来一直使用华东野战军的名称。正是因为粟裕自己的反对,这个计划才被取消。同时,粟裕还坚持让已经到达中原的陈毅继续兼任华野司令。可见,粟裕放弃了成为陆军主官的机会,很难想到他在受任时还会再争辩。2.——将军徐海东(1900-1970)徐海东,湖北黄陂县人,陕北代表人物。他的将军军衔是派系平衡的典型例子。红军长征时除了三个方面军外,还有一支独立的最早到达陕北的长征军队,即红15军。徐海东是这支部队幸存的指挥官。与陕北红军合编为红15军后,徐海东担任这支部队的团长。正如斯诺的《西行漫记》中所提到的,蒋介石称徐海东为“对文明的极大危害”。由于他在战争中肺部严重受伤,他在抗日战争开始后不久就不能工作,一直在康复中,直到他在70年去世。陕北代表人物刘志丹被杀,高岗自杀。徐海东是这一派的最高人物。况且他一向忠厚善良,没有竞争就给他将军也不会造成不平衡。3.——将军黄克诚(1902—1986)黄克诚,湖南永兴县人,第四野战军代表人物。与其他人相比,他的记录和资格有待商榷。我但他当时的职务是总参谋长兼中央军委秘书长,这是他获得上将军衔的重要因素。4.——陈赓(1903-1961),湖南将军

湘乡县人陈赓,第二野战军的代表。二野参谋长李达是三一年宁都起义才参加红军的,尽管军事造诣很高,但资历不足以为二野的代表人物。陈赓的军事造诣和战绩均是中流,而他的名气甚大,是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中的佼佼者。著名的“黄埔三杰”中,蒋先云战死, 贺衷寒去了台湾,陈赓是硕果仅存了。5、大将——谭政(1902-1988)湖南省湘乡县人谭政,当时任总政治部主任,与元帅中罗荣桓的情况一致,是大将中政工方面的代表, 同样意味着中国军队的特色,与派系平衡无关。6、大将——萧劲光(1903-1989)湖南省长沙人萧劲光,第四野战军的又一代表海军司令的职务是他获大将军衔的重要因素,在所有元帅和大将中只有他在苏联进修过海军业务。在资历方面,只提一点就够了。当年江西苏区党内斗争中有一顶帽子以他的名字命名,叫做“萧劲光式的右倾机会主义”。7、大将——张云逸(1892-1974)广东省文昌县人张云逸,除粟裕外第三野战军的又一代表,几乎可认为他的大将军衔完全是因他的资历而来的。大将中他的年事最高,是唯一参加过护国讨袁的。广西百色起义时他任红七军军长,在邓小平离队后他率红七军艰苦转战进入中央苏区,任红军副总参谋长。抗战和解放战争时他在华东方面的军职一直高于粟裕。 叶挺任新四军军长,他任参谋长兼第二支队司令;陈毅任军长,他任副军长;华野成立,他又先后任过副司令兼参谋长。这些职务大将中无他人可比。8、大将——罗瑞卿(1906-1978)四川省南充县人罗瑞卿,华北野战军的代表。他的军事业绩和指挥能力都很一般,资历也不出众,是有争议的人物。 而他当时的职务为公安军司令兼公安部部长,工作性质特殊与最高层直接相关 毛泽东对他颇为赏识,是党内军内正在上升的人物,庐山会议后也正是他接任了黄克诚总参谋长和军委秘书长的重要职务。9、大将——王树声(1905-1974)湖北省麻城县人王树声,红四方面军的代表。与元帅中徐向前的情况一致, 尽管王树声战争中没有骄人战绩, 甚至在解放战争中的职务低于多数大将,但他担任过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仅此一项足以保证他的大将军衔。授衔时他的职务与陈赓相同,都是国防部副部长10、大将——许光达(1908-1969)湖南省长沙市人 ; 许光达,做为红二方面军在大将中的代表人物列名最后, 也是十大将中争议最大的人。 他的职务、资历、战绩明显低于其他的人,而且在红军中仅担任师长,对红二方面军的代表性都嫌不足。由于红二方面军产生的高级将领本来就少,参谋长李达因资历有限而排除在大将之外。 而曾担任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的萧克,本是最有资格的人选, 但他在长征时支持过张国焘的路线,又与此时主持军委的彭德怀水火不容,加上他当时训练总监察部副部长兼陆军训练部部长的职务较低, 故而没得到大将的位置。授予许光达大将军衔的重要因素在于,中国当时在借助苏联建立自己的装甲兵,为了对等谈判,中国的装甲兵司令应与苏军的军衔相同。作为装甲兵司令的许光达也就顺理成章地获得了大将军衔,在各兵种的主官当中成了特例。

开国十大大将

1、大将——粟裕(1907-1984)湖南省会同县人粟裕,他的军事造诣和战绩在全军首屈一指, 许多方面甚至超过了林彪。 2、大将——徐海东(1900-1970)湖北省黄陂县人徐海东,陕北方面的代表, 他的大将军衔完全是派系平衡的典型。 3、大将——黄克诚(1902-1986) 湖南省永兴县人黄克诚,第四野战军的代表。4、大将——陈赓(1903-1961)湖南省湘乡县人陈赓,第二野战军的代表。 5、大将——谭政(1902-1988)湖南省湘乡县人谭政,当时任总政治部主任, 与元帅中罗荣桓的情况一致, 是大将中政工方面的代表, 同样意味着中国军队的特色,与派系平衡无关。6、大将——萧劲光(1903-1989)湖南省长沙人萧劲光,第四野战军的又一代表。7、大将——张云逸(1892-1974)广东省文昌县人张云逸,除粟裕外第三野战军的又一代表。8、大将——罗瑞卿(1906-1978)四川省南充县人罗瑞卿,华北野战军的代表。  9、大将——王树声(1905-1974)湖北省麻城县人王树声,红四方面军的代表。 10、大将——许光达(1908-1969)湖南省长沙市人许光达,作为红二方面军在大将中的代表人物列名最后 。扩展资料:大将,为一些国家将级军官中最高一级的军衔称号。大将军衔最早由苏联红军设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一些国家以及朝鲜、越南、古巴、尼加拉瓜、缅甸等国也相继设置大将军衔。中国人民解放军在1955年第一次实行军衔制时也曾设立大将军衔。军衔标识:陆军大将军衔主要标识为,金黄色肩章两佩镶红色边饰,肩章底版上缀有四枚星徽。海军大将军衔主要标识为,金黄色肩章两佩镶代表海军的黑色边饰,肩章底版上缀有四枚星徽。空军大将军衔主要标识为,金黄色肩章两佩镶代表空军的蓝色边饰,肩章底版上缀有四枚星徽。此套军衔肩章式样自1955年起用,到1965年废止。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大将

发表评论

  • 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