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华人首富,全球最富有的华人(美籍华人富豪排行榜)
- 十大排行榜
- 2022-03-15 19:16:42
世界华人第一首富是谁啊?
华人首富是香港大亨李嘉诚,资产188亿美元。
目前真正的世界华人首富是谁
现在阿里巴巴股价跌了,李嘉诚成了中国首富。
全球华人首富是谁?
李嘉诚,男,汉族。1928年出生于广东潮州,父亲是小学校长。1940年,全家为逃避日本侵略者的压迫,逃往香港。1942年,父亲因病去世。为了养活母亲和三个弟妹,李嘉诚被迫辍学。起初,李嘉诚在一家玩具制造公司做销售。虽然工作繁忙,但休学的李嘉诚仍然利用业余时间在夜校学习,恶补文化。由于他勤奋好学,聪明伶俐,不到20岁就被提拔为塑料玩具厂的总经理。两年后,李嘉诚抓住机会,用平时攒下的7000美元成立了自己的塑料厂,他把它命名为“长江塑料厂”。1958年,李嘉诚开始投资房地产市场。他独特的眼光和精明的发展策略使“长江”成为香港一家主要的房地产开发和投资公司。长江实业1972年上市时,其股票被超额认购了65倍。到20世纪70年代末,他已经在同代大亨中脱颖而出。1979年,长江买下——和记黄埔这一老牌英资商行,李嘉诚成为第一个收购英资商行的中国人。1984年,长江公司收购了香港电灯公司的控股权。李嘉诚先生现任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经理,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其管理的企业1994年税后盈利28亿美元。1995年12月,长江实业集团旗下三家上市公司的市值已超过420亿美元。
谁被媒体誉为“世界华人第一富豪”?
林绍良,1916年出生于福建省福清市海口镇牛寨村。1938年,林绍良漂洋过海来到印尼爪哇岛;1945年在印尼独立战争中买卖军火,结识统治印尼32年的铁腕总统苏哈托,先后成为“面粉大王”、“丁香大王”、“金融大王”。资产近百亿美元的林绍良,被美国杂志《投资家》列为全球12大银行家之一,号称“全球第六富豪”,被一些媒体誉为“全球华人第一富豪”。印尼独立战争中的军售,让他知道了后来的铁腕总统苏哈托林绍良家,祖上以务农为生,祖上有30亩水田,一头水牛和一些农田。林的父亲憨厚,在父母的引导和熏陶下,性格温和。童年时,在村里的林氏祠堂里上私塾,先后完成了《诗经》、《左传》等四本书。发展了崇尚忠义豪侠的思想和儒家道德观。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第二年,日军入侵福清。为了避免被抓,来到印尼的爪哇岛,投奔他的叔叔林。叔叔开了一家花生油店,林绍良在那里当学徒。当时印尼也比较乱,市场不景气,赚钱不容易。林绍良采取了一种独特的方法,让他的叔叔去外面“销售”。这一招很有效果,油坊的销售额翻了一倍。1945年日本投降后,印尼反抗荷兰殖民者的独立战争再次打响。当地的华商大力支持印尼反荷兰的独立战争,林绍良觉得是他大显身手的时候了。经过精心策划,他决定从事一项充满机遇却又充满危险的生意:——向印尼军队运送军火和药品。当时,恰巧印尼军方一位名叫哈桑丁的领导人在林家的房子里躲藏了一年多,并与结成了莫逆之交。这个哈桑丁不是别人,正是印尼第一任总统苏加诺的岳父。通过哈桑丁的关系,结识了中爪哇第四军区提博尼戈罗师的军官,其中一人就是后来统治印尼32年的铁腕总统苏哈托。就这样,林绍良通过哈桑丁与苏哈托交上了朋友,并通过苏哈托做起了军火和医药生意,获得了可观的利润。在此期间,他良好的管理风格和才能给苏哈托等印尼军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林绍良也在困难时期与他们建立了密切的个人友谊,为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印尼“面粉大王”、“丁香大王”、“水泥大王”曾评价林绍良是胡雪岩式的红顶商人:通过结交政治人物,抓住50-80年代国内经济发展和人口快速增长的机遇,专注于衣食住行等传统行业,偶然间积累了巨额财富。印尼独立后,国家一片废墟。1967年后,苏哈托出任印尼总统,次年政府颁布国内投资法。林绍良抓住了这个机会,并利用他与苏哈托和其他军政官员的良好关系迅速扩大了他的事业。印尼是一个农业国家,条件优越。但由于殖民单一经济的长期影响,粮食无法自给自足。政府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外汇来进口粮食,这对国民经济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负担。林绍良抓住这个机会,向印尼政府建议面粉在印尼自行加工。政府采纳了他的建议,将中国2/3的面粉生产专利权交给了林绍良。为此,林绍良成立了博戈沙公司。经过10年的努力,公司生产的面粉已达到国内需求的80%,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面粉公司。因此,林绍良成为中国首屈一指的面粉大王。在此期间,林绍良继续经营他熟悉的丁香生意。当年,林绍良在走私武器和药品时
由于与苏哈托的特殊关系,林绍良的Meika有限公司和Mejubua有限公司先后获得了政府授予的丁香进口专利权。这两家公司进口的丁香约占非洲盛产丁香的马达加斯加和水鹿总产量的90%,因此林绍良成为名副其实的“丁香之王”。1975年,林绍良又开始涉足水泥生产。几年之内,林绍良的印尼水泥公司成为印尼最大的水泥企业集团。目前,印尼是东盟国家中最大的水泥生产国和出口国,林绍良拥有的水泥公司的产量占印尼的总产量。
产量的60%,林绍良又成为了印尼的“水泥大王”。在政府的帮助下,一个兼有工业、商业、金融的林氏集团已初显雏形,并控制着印尼90%的方便面市场、85%的面粉市场、35%的牛奶市场及超过30%的食用油市场。善用银行家李文正,林氏成了不折不扣的“金融大王”林绍良在金融界迅速崛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不惜重金聘用了一名能干而忠实的合作伙伴——李文正。正如一个与他打过交道的商人所言:“林绍良事业的迅速发展,主要是他懂得量才用人,敢出大价钱。”李文正原是香港汪印银行总裁。1972年,林绍良因事前往香港,在飞机上遇到刚辞去汪印银行总裁职务的李文正。交谈中,林绍良对李文正十分赏识,当即邀请他到自己的中央亚细亚银行里来,并允诺给李17.5%的股份。当时,林绍良的银行实际规模比李文正的“汪印”银行小得多,资产也只有“汪印”的1/33,但是林绍良的诚挚邀请打动了李文正,遂决定领命上任。两人的坦诚合作使中亚银行飞速发展起来。到1983年,中亚银行的资产总额比原来增加332倍,存款额增长1253倍,在全印度尼西亚设有32处分行,形成了印尼最大的私人银行网。中亚银行不仅在印尼,在东南亚也被公认为是规模最大的银行之一。1983年,美国《公共机构投资者》杂志公布的世界最富有的12位银行家名单中,林绍良被列为第六名,成了不折不扣的“金融大王”。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到1988年,年逾七旬的林绍良已经构建起了自己的“林氏王国”,其控制的旗舰企业在东南亚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林绍良也因其雄厚的财力、庞大的势力,称雄印尼,富甲东南亚,被誉为“亚洲的洛克菲勒”。
- 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