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论持久战内容(论持久战读后感2000字大学生)
- 十大排行榜
- 2022-03-15 13:30:38
名词解释:《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话,是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政策的军事政治著作。毛泽东在总结抗日战争早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国民党内一部分人的“中国必死论”和“中国速胜论”以及中国共产党内一部分人轻视游击战争的倾向,系统地阐述了中国争取抗日胜利的持久战战略。毛泽东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毛泽东总结了10个月的抗日战争经验,进一步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使持久战思想更加理论化、系统化。
毛泽东《论持久战》一文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论持久战》主要内容:该书以“中国必然论”和“中国速胜论”为引子,然后作者对这两种错误观点逐一进行了驳斥,进而引出作者自己的观点: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并通过战争中的主动性、战争与政治、抗日战争的政治动员、战争的目的、防御中的进攻、持续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等独立又相关的章节。如何打持久战,为什么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应该怎么做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论持久战》的意义《论持久战》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抗战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使处于水深火热、迷雾重重的人们不再犹豫,有了前进的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振奋精神,团结一致,积极投身于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形成了中华民族不可抗拒的凝聚力。延伸资料:1938年5月至6月,在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关头,毛泽东出版了《论持久战》本军事哲学著作。他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分析了战争的形势和特点,科学预测了战争的前景和进程,明确指出了胜利的道路和方法,回答了困扰人们思想的各种问题,对制定国家抗战战略方针和激发全民必胜的信心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论持久战》发表80周年之际,结合当今现实问题,学习和吸收其中的哲学智慧,对于我们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世界与物质是统一的,物质是第一性的。这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要求我们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论持久战》年,毛泽东综合分析了时代背景和中日两国国情,将这场战争定义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的决战”,总结出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落后我进步、敌少我寡的特点。从而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是日本。”当前,我们面临的最大现实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同时,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要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的结合上,深刻认识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新时代的“变”与“不变”,既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又顺应新时代的新变化新要求,
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主要内容是什么?
《论持久战》内容介绍:作者在开篇就对这两种错误观点逐一进行了驳斥,然后引出作者自己的观点,并通过“持久中的速决”、“主动、灵活、计划性”、“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等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章节进行了阐述。简要描述持久作战,而不是速战速决。战略持久战和战役战斗持久战。当敌强我弱时,战争中的正义一方通常在战略上采取持久战的方针。通过长期作战,逐步削弱敌人,化劣势为优势,化被动为主动,最终赢得战争。持久战通常是在特定的环境和需要下进行的。传统上,军事家一般避免持久战,主张速战速决。但也有主张以持久战的方式消耗对方,然后打败对方的。
- 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