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 > 十大排行榜 > 正文

东晋书法家,赵孟頫尺牍十二札(王羲之楷书高清大图)

摘要: 东晋书法家有哪些 1.魏夫人(272-349年),本名魏硕,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晋代著名书法家,廷尉魏湛之女。...

东晋书法家有哪些

1.魏夫人(272-349年),本名魏硕,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晋代著名书法家,廷尉魏湛之女。魏家世代劳作,嫁给了汝银知府李举,丈夫李举是个好官。魏夫人师从钟繇,传其法。魏夫人与王羲之的母亲是堂兄弟,成为“书圣”王羲之的书法老师。永和五年卒,终年78岁,葬于浙江嵊州。2.王献之,王献之人(344-386年),生于殷珊惠济(今浙江省绍兴市),生于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市)。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外戚,“书圣”王羲之的第七子,晋代司马懿的女婿,晋安帝司马的岳父。3.钟繇钟繇(yo)(151-230年),字恒。他是河南省颍川县(今河南许昌长葛洞)人。汉末至三国曹魏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政治家。4.王洽王洽(323-358),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书法家。他是宰相王导的第三子,王羲之的堂弟。官至吴郡文史,求中书令,不痛不痒。所有的书都很好,尤其是官方的。王洽是《王道》中最著名的哲学家,深受当时人们的称赞。5.王羲之(303-361,321-379),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居殷珊会稽(今浙江绍兴),后居歙县金庭。历任秘书,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军右将军。来源:百度百科-魏夫人来源:百度百科-王献之来源:百度百科-钟友来源:百度百科-王洽来源:百度百科-王羲之

东晋书法家有哪些

东晋著名的书法家和画家有哪几位?

王羲之、王珏、顾恺之、魏夫人等。1.王羲之,王羲之(303 ~ 361年),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字少。东晋大臣、书法家,殷之子丹阳人,的女婿建,被誉为“书圣”。他擅长书法,擅长隶书、草书、楷书和其他各种风格。他认真研究体态,用心模仿手型,博采众长,备多种风格,融于一炉,摆脱汉魏文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由《兰亭序》写成,成为“天下第一流水账”。2.王献之,王献之人(344-386),字紫晶,别号官奴,汉族,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外戚大臣、画家,王羲之的第七子,简文帝司马昱的女婿,晋安皇帝司马德宗的岳父。王献之擅长书法,与父亲王羲之并称“二王”,有“小圣人”之称。3.王爵(349-400年6月24日),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字林生。东晋大臣和书法家,宰相王导的孙子,中国领导人王洽的儿子。其代表作品《伯远帖》是东晋罕见的真迹书法,是东晋王家唯一的真迹。历代书法家、收藏家、鉴赏家都视其为稀世珍宝。4.顾恺之,顾恺之(348 ~ 409年),字常康,小字虎头,汉族,金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东晋杰出的画家、画论家、诗人。因为他在文学和绘画上都有很高的成就,所以人们称他为画、文、痴。主要作品有《洛神赋图》、《女史箴图》、《斫琴图》、《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等。5.魏夫人(272-349年),本名魏硕,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晋代著名书法家,廷尉魏湛之女。魏家世代劳作,嫁给了汝银知府李举,丈夫李举是个好官。魏夫人师从钟繇,传其法。魏夫人和王羲之的母亲是表亲,因而成为

唐的书法包括初唐的、余士南、褚遂良、薛基四家。之后有颜真卿、刘公权的楷书,张旭、怀素的《野草》。东晋有两位国王,王羲之和王献之。

唐代书法家和东晋书法家有哪些

王羲之(303?—361?)说到书法,不能不说王羲之;说起王羲之,几乎是家喻户晓。也许他能讲几个关于他的故事。这也是中国书法文化特有的现象。东晋书法家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字不多。原籍琅琊(今山东临猗),现居殷珊惠济(浙江绍兴)。至官右军将军,必取文史,史称“王右军”。他出身于晋朝贵族家庭。王羲之十二岁的时候,父亲教他笔法理论,说“用一个轮廓,就会得到一些顿悟”。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就跟随当时著名的书法家魏夫人学习书法。后渡江游北方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学张芝,钟繇为正书。学习观察“学诸法,备一家”,达到了“贵于他人,古今第二”的高度。王羲之的书法风格与汉代和西晋相比,其特点是笔法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最大的功绩就在于加大了对古法的破坏,把汉魏的朴质文风变成了精致优美的文风。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性引入一个讲究技法和趣味的境界,其实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了书法之美,而且还表现了书法之美。后来的书法家很少有不抄王羲之经书的,所以有“书圣”的美誉。他的楷书,比如《笔阵图》,《名姬帖》,《卫氏和南帖》等。是“流行于南朝”,并留下了各种传说,其中一些甚至成为绘画的主题。他的草书被世人尊为“圣草”。世间已无原迹可寻,法书刻本众多,如《乐毅论》、小楷《越义论》、《黄庭经》等。抄的墨纲有《孔氏钟帖》《兰亭序》【冯承素抄】《雪时清帖》《频丧帖》《丧帖》《元官帖》《姨妈帖》《平安何如东三帖》《冷剪》等。王羲之的书法影响了他的后代。其子玄智善草书;凝固、工作

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传递不息。武则天尝求王羲之书,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有法书录入。释智永为羲之七世孙,妙传家法,为隋唐书学名家。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有其演变过程。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书表》中说:“洎乎汉、魏,钟(繇)、张(芝)擅美,晋末二王称英。”右军书名盖世于当时,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推王献之。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南朝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改变这种状况的是由于梁武帝萧衍推崇王羲之。他把当时的书学位次由“王献之——王羲之——钟繇”转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萧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评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舆论遂定。  历史上第一次学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则在唐。唐太宗极度推尊王羲之,不仅广为收罗王书,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评钟繇则“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论献之则贬其“翰墨之病”,论其他书家如子云、王蒙、徐偃辈皆谓“誉过其实”。通过比较,唐太宗认为右军“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从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宋、元、明、清诸朝学书人,无不尊晋宗“二王”。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帝、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历代书学名家无不皈依王羲之。清代虽以碑学打破帖学的范围,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仍未动摇。“书圣”、“墨皇”虽有“圣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过比较、揣摩,无不心悦诚服,推崇备至。  中国书史上虽推崇王羲之为“书圣”,但并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圣像,而只是看作中华文化中书艺创造的“尽善尽美”的象征。事物永远是发展的、前进的,王羲之在他那一时代到达“尽善尽美”的顶峰,这一“圣像”必将召唤后来者在各自的时代去登攀新的书艺顶峰。

发表评论

  • 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