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 > 十大排行榜 > 正文

蒙娜丽莎的历史价值,关于蒙娜丽莎的美术知识(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摘要: 蒙娜丽莎的历史价值。 《蒙娜丽莎》(意大利语:LaGioconda,法语:LaJoconde,英语:梦娜丽沙)有时翻译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的历史价值。

《蒙娜丽莎》(意大利语:LaGioconda,法语:LaJoconde,英语:梦娜丽沙)有时翻译蒙娜丽莎的微笑,但不符合词源。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莱昂纳多达芬奇的一幅油画。这幅画可以说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油画,很少有其他作品能像它一样被审视、研究、解读或恶搞。它的主人法国政府将它保存在巴黎的卢浮宫供公众欣赏。直接画在杨树上。这幅画面积不大,长77厘米,宽53厘米。这幅半身像油画描绘了一个表情克制、微微微笑的女人。她的微笑有时被描述为“神秘的微笑”。它也是达芬奇的杰作。梦娜丽沙是英文“蒙娜丽莎”的音译。这个名字来源于达芬奇去世31年后GiorgioVasari ——《艺苑名人传》出版的一本传记。其中,giorgio vasari认为这位模特就是佛罗伦萨富商FrancescodelGiocondo的妻子LisaGherardini。Mona在意大利语中翻译为“My Lady”,通常放在女性名字的前面,相当于英语中的“Madam”。因此,蒙娜丽莎的意思是“丽莎夫人”。这幅画的另一个名字是意大利语的“LaGioconda”,是Giocondo的负拼法。在意大利语中,“乔康达”的意思是“轻松、无忧无虑”,所以“乔康达”也可以指“无忧无虑的女人”。因为她的微笑,这个名字有两层含义。法语名“LaJoconde”也可以这样解释。自19世纪以来,“梦娜丽沙”和意大利名字“焦孔多”成为这幅画的固定名称。之前很长一段时间,这幅画有很多描述性的名字,比如“某个佛罗伦萨贵妇”、“披着披肩的情妇”。

蒙娜丽莎的历史价值。

蒙娜丽莎的历史价值

《蒙娜丽莎》代表文艺复兴时期的审美方向;这部作品所反映的女性深刻而高尚的思想品质,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对女性美的追求。《蒙娜丽莎》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创作的油画,现藏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每年约有600万人前往卢浮宫欣赏《蒙娜丽莎》件作品。1952年,德国发行了第一枚《蒙娜丽莎》邮票。资料:艺术特色在构图方面,达芬奇打破了传统的构图方法,为了强化人物的时代特征,突破了对女性到腹部的刻画。事实上,中世纪的教会认为腹部以下是色情的,禁止在腹部以下画人物肖像是荒谬的规定。列奥纳多达芬奇画的腹部以下的人物是对中世纪观点的公开挑战。该画完全消除了中世纪绘画中木讷呆板的表情,呈现出一种清新活泼的生命力;它的审美价值首先体现在这种先进的审美理想上。作者简介达芬奇(莱昂纳多迪皮耶罗达芬奇,意大利原名:莱昂纳多迪塞尔皮耶罗达芬奇,1452-1519),意大利画家、雕塑家、诗人、音乐家、工程师、建筑师、植物学家、数学家和科学家。1452年4月15日(公元4月23日)出生于佛罗伦萨附近的芬奇镇,取名芬奇。毕业于意大利理工学院。死于1519年5月2日。主要作品《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来源:百度百科——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的历史价值?主要内容是什么(3句)?

500年来,人们对《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一直无法达成一致。不同的观众或者在不同的时间观看,似乎会有不同的感受。有时候我觉得她笑起来很舒服很温柔,有时候看起来很严肃,有时候看起来有点悲伤,有时候甚至流露出嘲笑和调侃。在一幅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像在雕塑中那样产生很大的差异。然而,在蒙娜丽莎的脸上,时不时会出现一个暗淡的影子,用面纱遮住她的眼睛和嘴唇。而人的微笑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达芬奇却把这些部位画得淡淡的,没有清晰的界限,这就是为什么会有这种难以捉摸的“神秘微笑”。哈佛大学神经学家利文斯通博士表示,蒙娜丽莎的微笑时好时坏,这与人类的视觉系统有关,而不是因为画中人的表情很神秘。利文斯通博士是视觉神经活动方面的权威,主要研究眼睛和大脑对不同对比度和明暗的反应。利文斯通说:“微笑时隐时现,因为观看者的眼睛变了。”她说,人类眼睛中有两个不同的部分接收图像。中央部分(也就是视网膜上的浅坑)负责区分颜色,仔细标记。浅窝周围的外围部分,讲究黑白,动作,阴影。根据利文斯通的说法,当人们看一张脸时,他们的大部分目光都集中在对方的眼睛上。如果人的中央视觉放在蒙娜丽莎的眼睛里,那么不太准确的周边视觉就会落在她的嘴上。因为周边视觉不注重细微之处,无形中突出了颧骨的阴影。这样一来,笑容的弧度变得更大了。但是,当眼睛直视蒙娜丽莎的嘴时,中央视觉不会看到阴影。利文斯通说:“如果你看她的嘴,你永远也捕捉不到她的微笑。”蒙娜丽莎的微笑若隐若现,是因为人们的目光在不断转移。利文斯通指出,如果你想复制《蒙娜丽莎》,你应该在描述嘴的时候去别处看看。1993年,加拿大艺术史学家苏珊吉尔发表了一项令人震惊的研究结果。她说,迷倒无数观众的蒙娜丽莎的嘴唇,是男人的裸背。这个论点很新鲜,也很荒谬,但是论据很有力。达芬奇,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工程师、科学家,是一个“极客”。他喜欢穿着粉红色的外套,肆无忌惮地在胡子上涂抹五颜六色的颜色,还经常声称自己解剖了不下30具尸体。他还是左撇子,习惯从右向左倒着写。其他人只能借助镜子阅读他的作品。

的东西。因此借助镜子亦不失为欣赏者读画的一种方法。旋转90度后从镜中看蒙娜丽莎抿着的笑唇,恰好是一个背部线条分明的结实男性脊背以及左臂和肘部的一角;再说,表现人体美和呼唤人性的觉醒,既是大师的人生哲学,又是他的艺术观。 确实,在不同角度不同光线下欣赏这幅画,人们都会得到不同的感受。那微笑时而温文尔雅,时而安详严肃,时而略带哀伤,时而又有几分讽嘲与揶揄,神秘莫测的微笑显露出人物神秘莫测的心灵活动。 几百年来,“微笑”的新解层出不穷。诸如微笑不露皓齿是因原型虽典雅美丽却口齿不齐;原型因爱女夭折,忧郁寡欢,难掩凄楚之态;更有甚者,把蒙娜丽莎从贵妇宝座上推落下来,把原型贬为妓女,故而微笑中带着讥嘲和揶揄。 美国马里兰州的约瑟夫·鲍考夫斯基博士认为:“蒙娜丽莎压根就没笑。她的面部表情很典型地说明她想掩饰自己没长门牙。” 法国里昂的脑外科专家让·雅克·孔代特博士认为蒙娜丽莎刚得过一场中风,请看,她半个脸的肌肉是松弛的,脸歪着所以才显得微笑。 英国医生肯尼思·基友博士相信蒙娜丽莎怀孕了。他的根据是:她的脸上流露出满意的表情,皮肤鲜嫩,双手交叉着放在腹部。性学专家推测:蒙娜丽莎刚刚经历了性高潮,所以才表现出令世人倾倒的微笑。 还有一种近乎无稽之谈的说法:她的表情就像吃了苯氨基亚胺似的,显得很陶醉,这是吃完巧克力后人体内产生的一种欢愉激素。这种说法很少有人相信,因为当时还没有巧克力呢。 《蒙娜丽莎》真伪之谜 按照以往的说法,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收藏于巴黎的卢浮宫。但在收藏界却有一种说法称,挂在卢浮宫的不是《蒙娜丽莎》,真正的《蒙娜丽莎》是在伦敦一所公寓的墙上。 这间寓所和这幅作品的保管者普利策博士说,《蒙娜丽莎》完成后,作品就留在了丽莎·德·佐贡多家。后来,又有一个贵族请达·芬奇为他的情妇画一幅肖像,这个被称为“拉乔康达”(意为“微笑的人儿”)的女子,和蒙娜丽莎长得很像。于是,一时懒惰的达·芬奇把《蒙娜丽莎》的脸部换成拉乔康达。画作完成后,那个贵族抛弃了拉乔康达,因而没有买下这幅画。后来达·芬奇应弗朗西斯一世的邀请去法国,带去了这幅画。普利策说,使卢浮宫增添光辉的是拉乔康达的肖像画。《蒙娜丽莎》后来流落到英格兰,本世纪初被一家博物馆馆长、艺术鉴赏家威廉·布莱克买下,后来又为瑞士一财团收购,普利策便是其中的成员。 本世纪初,曾经有许多人大规模地复制、伪造艺术名作,有理由怀疑伦敦的那幅是赝品。但是,普利策博士对他的这幅画的真实性深信不疑。他用显微摄影技术证实,伦敦这幅画上的指纹同达·芬奇其他作品上的指纹相同;根据记载,蒙娜丽莎比拉乔康多年轻19岁,被画时披着一条表示悼念的面纱,在两幅画中,只有伦敦那幅显示一个更显年轻的女人披着漂亮的面纱;另一个证据是,拉斐尔当年在达·芬奇作这幅画时曾经作过速写,速写中的蒙娜丽莎背后有两根圆柱,这两根圆柱出现在伦敦的肖像画里,而卢浮宫那幅的背景是山崖、小径、石桥、树丛与潺潺的流水。 几百年以来,不少收藏家各自声称他们藏有真正的《蒙娜丽莎》,数量竟达60幅之多。更有趣的是,美国缅因州伯特兰美术馆在1984年收到一幅《不微笑的蒙娜丽莎》,经测定,此画确实是当年达·芬奇的手笔,画中的人物除了不微笑以外,其余都酷似蒙娜丽莎本人。专家由此推测,这幅《不微笑的蒙娜丽莎》可能是作者同时画的一幅底稿。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目前卢浮宫内收藏的《蒙娜丽莎》是一幅赝品,其依据在于1911年发生的那起盗窃案。在那起盗窃案中,《蒙娜丽莎》失窃。两年后,它出现在意大利,但是画面上蒙娜丽莎身后两旁的廊柱已经被切掉了。几年后,《蒙娜丽莎》被归还卢浮宫。但许多专家都认为,这次失而复得只是一场烟幕,真正的《蒙娜丽莎》已经被一位富有的收藏家重金收购,挂在卢浮宫内的只是一件赝品而已。 《蒙娜丽莎》背景之谜 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卡罗·佩德雷蒂认为,蒙娜丽莎身后的背景是意大利中部阿雷佐市布里阿诺桥附近的景色。佩德雷蒂的证据是,达·芬奇出生在距阿雷佐约100公里的芬奇镇,并曾经在阿雷佐生活过,这一地区的原始景观与《蒙娜丽莎》的背景几乎完全一样,因此,达·芬奇很有可能采用这一地区的田园景色作为《蒙娜丽莎》的背景。当佩德雷蒂的这一观点在达·芬奇绘画国际研讨会上宣布后,许多美术史专家都对他的研究结果表示肯定。

蒙娜丽莎这张画的历史价值

《蒙娜丽莎》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方向;该作品折射出来的女性的深邃与高尚的思想品质,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于女性美的审美理念和审美追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与宗教世界观完全相反,它是一首赞美自然的颂歌。他的肖像画确凿地肯定了人生和它的美的意义。《蒙娜丽莎》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达·芬奇认为自然中最美的研究对象是人体,人体是大自然的奇妙之作品,画家应以人为绘画对象的核心。扩展资料:创作背景:文艺复兴是盛行于14世纪到17世纪的一场欧洲思想文化运动。在中世纪晚期发源于佛罗伦萨,后扩展至欧洲各国。欧洲源自对基督教统治下中世纪的批判,产生了世俗价值观念。人的观念在达·芬奇等艺术家的观念里居于核心的地位,《蒙娜丽莎》也展现了神性和人性的光辉,肯定了人从自然状态脱离而存在的意义。《蒙娜丽莎》创作时间,大约从1503年至1506年。该幅画创作于达·芬奇人生的转折点,即从服务了17年的米兰斯佛扎宫廷,回到了佛罗伦斯。很有可能在那段时间里,达·芬奇赢得了政治家马基维利的支持,他主要从事军事工程,利用业余时间创作绘画作品。达·芬奇画完《蒙娜丽莎》之后,便投入到了亚诺河改造计划。作者简介:达·芬奇(列奥纳多·迪·皮耶罗·达·芬奇,意大利原名: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1452—1519),意大利画家、雕刻家、诗人、音乐家、工程家、建筑家、植物学家、数学家、科学家。1452年4月15日(公元4月23日)生于佛罗伦萨附近的芬奇镇,因此取名叫芬奇。毕业于意大利理工学院。逝于1519年5月2日。主要作品:《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蒙娜丽莎》

发表评论

  • 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