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拳,花拳三十六手(八步转拳法口诀)
- 十大排行榜
- 2022-03-13 11:54:07
什么是六合拳!
上面有很多摘录。我来说说重点。其实很多人只是说说概念,并不真正知道“和”是什么意思。所谓“合”,是指动作的协调一致,或者说发力时的相互联系、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比如在外三和弦中,手和脚是合在一起的。以前都说手伸不到脚,打得不巧妙,要手脚并用。这个“手脚并用”不一定是指手脚同时打人,而是指手向前打人时,脚步要跟进,重心要随着步法向前移动,从而形成自上而下的整体合力。肘和膝关节,肩和髋关节都是一样的。比如用肩膀打,如果臀部跟不上,就得不到整体的力量,打出来的威胁很小。你要靠在肩膀上,把臀部往前推。其实所谓的外三合,不止是这三个地方的巧合。身体各部分要一个一个连接起来,身体各部分要相互协调,这才是真谛。但这三个地方是初学者最明显也最容易纠正的,所以简称为外三位一体。至于内三和弦,和这个差不多,但是更抽象。如果解释的话,初学者更容易产生误解,迷失在神秘感中,这里就不多说了,有一定基础的人自己会明白的。
六合拳的简介
根据中国民间传说,六合拳起源于元末明初。相传为少林寺火僧许根据日常和尚打斗的各种招式所创。具有结构严谨、进退受限、攻防兼备、造型逼真、实战性强等特点。因此,颇得僧人喜爱。它是少林拳中的对练套路,是古代高僧、名师教导学生、传授技艺的重要套路之一,也是练功、搏击的基础。六式拳法以围、挡、切、夹对方外盘为攻击方式,战术以刁、划、带、挑、崩、架、靠、劈、打、踢、踹、摔、取为主攻。技术进攻是防守进攻,防守进攻,前后夹击,左右夹击,即兴发挥,动作大方,刚柔相济。练习此拳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攻击和自卫。六个拳头。它的名字有三种理论;一是指自然界的六个方位,即东、西、南、北、上、下;二是指人体的六个部位,即手、脚、肘、膝、肩、臀;三是指拳击运动所要求的内外三位一体。“内三位一体”是指心、意、气的结合,即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的结合。“外三合”是指手、脚、肘膝、肩臀的组合,即“手与脚、肘膝、肩臀”。内外合一就是六合。六拳法的基础理论强调阴阳、升降、动静的协调;心、意、气、力、勇、智协调一致;手、脚、肘、膝、肩、臀协调。发于足,撑于腿,冲于臀,扭于腰,发于肩,开于手谓之六合劲,故其拳法取名六合。所谓“结合”,就是运动时全身、四肢、骨骼要能相互配合、协调。使身体各部分的动作幅度、动作速度、发力的大小和方向、各肢体的相对位置恰到好处,不出现上下颠倒的情况。这样才能平衡、稳定、灵活、敏捷,容易发力。“和”首先是人的本能,与生俱来,并无新意。比如一个人走路的时候,左脚向前迈的时候会很自然的把左手向后甩。当他的手臂向前推时,他的脚会自然向后推,当他的手臂向后拉时,他的身体向后倾斜,他的脚向前推,当他的臀部向后倒时,他的上身向前倾斜。他举手的时候肺部会自然吸气,手放下的时候自然呼气,当他聚集力量的时候,用力的时候呼气.简而言之,他在运动的时候,根据他与生俱来的本能,总是很自然的把自己摆出来。所以,“结合”是自然的结合,全面的结合,包括内外结合、上下结合、左右结合、前后结合.不仅仅是六合。初学拳击的人,因为动作不熟悉,紧张,别扭,所以丢了“和”字。如果能“自然出拳”,就很容易得“和”字。心是指人的思维器官,是指人的思维活动。外貌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气质。往里走,精神焕发,眼前一亮。整个空气都能罩住对方,如猫抓老鼠,鹰抓兔子,相安无事。再加上内心的想法,自主神经受到刺激,五脏六腑一起积极活动,促进循环系统的进一步完善。一些平时不容易打开的毛细血管打开了,气癌油然而生,有意识地温脐煮腹,这就是心与气的结合。拳式一旦打出,动作到哪里,气就跟到哪里,力就突然来了,意为帅,以气促力,称为气力合一。内外一致,手脚并用,不先不后,不贪不道歉。后蹬,前脚跳,掌吐。肘部的垂直力量与膝盖的垂直力量一致,肩部的下沉力量与t一致
据武术史家的研究,到了宋代,武术以套路的形式逐渐发展起来,形成了拳派。到了明清时期,各种拳种空前繁荣。各种各样,并形成一个系统。从现有资料来看,六合拳至少在明代已经相当成熟完整。明代戚继光(1528-1587)在他的《纪效新书》和兀术(1611-1695)的《手臂录》中多次提到“六合”和“六合枪”。河北《沧州武术志》记载:六合拳大约在明朝万历年间传到苍井。最早传到沧州邻县蛟河县泊头镇,大约传了三代(引自《中国武术百科全书》 p113)。明朝万历年间是公元1573-1620年,六拳传到沧州已经300-400年了。沧州涌现出许多练习六合拳的杰出人士,他们把六合拳传到了南北方的许多省市。沧州六合拳第一代传人李冠明,第二代传人李凤刚、童村、王殿臣、刘玉婷。李凤刚传了第三代刘德宽(大枪刘)、王正毅(大剑王五)等等;童存川、童等。王子平应该也属于第三代。依桐和王子平来到上海定居并传拳。刘德宽后来来到北京,并在北京向、河北雄县人岳等学习散手。刘德宽告诉在京的、赵新洲、等人。刘、终身名誉校长、吴生平事迹
子珍(四民武术社第三任社长)、刘清泉(刘彩臣之子)、鲍玉藻、沈家桢(后到上海)、黄宣庭(后来到香港)、尹如川(后到美国)、李绍强(后到美、英)等等。赵鑫洲的弟子万籁声先生后来到福建定居传拳。北京六合拳研究会主要是由马玉清和吴子珍、刘清泉的弟子与再传弟子组成。
六合拳的内容特点
心意六合拳与形意拳的区别
心意六合拳与形意拳的区别文/杜长坤心意六合拳据传是由民族英雄岳飞所创,后由明末清初山西人氏姬龙峰前辈留下拳谱传于后人;形意拳形成于清末,是初由心意六合拳高手戴龙邦一族将拳传于妻侄郭维汉,郭维汉将所学心意六合拳改名为形意拳,并以“三体式”桩法统领拳式,后由李络能继承完善,逐步形成现在的形意拳,所以李络能被公认为是形意拳创始人。自李络能开始,形意拳就与心意六合拳区别开来,成为一种独立的拳种。自姬龙峰传拳以来一直叫心意六合拳,从未叫过形意拳。谱曰:“六合自古无双传,多少玄妙在此间。”河南襄城县、洛阳、周口、南阳、鲁山、郏县的都把此拳叫心意六合拳,从未与形意拳混称过。自从李络能创形意拳以来,练过形意拳的名字郭云深、车毅斋、宋世荣、刘兰奇等都把此拳叫形意拳,也从未混称过。心意六合拳的手法为:“肘不离肋,手不离腮,出洞入洞紧随身。”身法为:“起横落顺,束长起落,起是去也,落是打也。束身而起,长身而落。”每一个单练动作都有束身不蹲,两腿曲膝,夹剪劲,如同剪子一般。脚尖上翻前踩,前腿弓,后腿蹬。谱曰:“消息全凭后腿蹬,足打踏泥不落空。”它的整体劲来自腿送身,身送肩,肩送肘,肘送手,手送抖,抖送擞。正所谓惊颤抖擞也。它的五种劲分别为:踩、扑裹、束、撧。踩者如踩毒物也。扑都如饿虎扑食也。裹者含而不露也。束者就为束也,上下束而为一也。撧者抖撧也。它的拳架与练法和古谱是相一致的。心意六合拳的母拳为“十字把”,其它的单练拳架均由“十字把”变化而来。而形意拳的基本拳架为“三体式”,它的五种劲意是:劈、崩、钻、炮、横。盘练时,前腿和后腿均弯曲,体重颁布肯前三后七的,也有前四后六的。郭云深称“三体式”为万形之基础,它与心意六合拳的“十字把”的内三合、外三合是有根本区别的。心意六合拳在与人交手时,可以明显看出明头、肘、肩、肋胯、膝、足七处击人。它主要应用于雍正十一年王志成编著的十法摘要、七拳歌诀、十六法、二十形等。十二形为“龙、虎、熊、猴、马、猫、蛇、鹰、鹞、燕、鹊、鸡。形意拳的十二形则与这不一样。许多形意拳专著也引用或附录过心意六合拳谱中第九章“六合十大要序”和“七星歌”里的理论,但技击动作与其不符,形意拳多用梢节击人,而心意六合拳则不然。心意六合拳与形意拳各有各的传人,各有各的传布地区和范围,互不干扰。河南心意六合拳大都在回族中秘密流传,汉族人大多不知其真相,特别是近30年来,各分支都有所发展,并逐渐趋向普及,使世人容易混淆,为了阐明两拳不同,本人特发表此文。(本文作者是河南省许昌市心意六合拳研究会会长,吕英林老师的关门弟子,从师学艺十余年,得其真传。已将其40多年来的练功体会和吕英林老师所传拳谱结合编著成书,名为《古传心意六合拳》,现已出版发行。)
- 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