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 > 十大排行榜 > 正文

郭鹤年家族,郭鹤年二太何宝莲(香港郭氏家族女儿)

摘要: 郭鹤年有那些家族成员 郭鹤年是杰出的企业家,也是马来西亚首富。他既是“二王”,先是享有“亚洲糖王”...

郭鹤年有那些家族成员

郭鹤年是杰出的企业家,也是马来西亚首富。他既是“二王”,先是享有“亚洲糖王”的美誉,后来又被称为“酒店王”,但他的事业不止于此。从糖、酒店、地产、航运、矿产、保险、传媒到粮油,他创造了一个庞大的商业王国和无数的奇迹。他可能是除政治领袖之外最知名的马来西亚人。2004年,郭鹤年的个人净资产为42亿美元,在:010至30000名世界富豪榜中排名第111位。但在《福布斯》的东南亚40大富豪排行榜中,郭鹤年高居榜首。

郭鹤年有那些家族成员

郭鹤年家族的人员架构表

郭鹤年的儿子:长子郭孔成、次子郭孔炎和幼子郭孔华。

郭鹤年的家庭背景

郭鹤年出生在新山的一个中国商人家庭。他的父亲郭,出生于中国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盖山镇郭宅村。他是六兄弟中最小的一个,他的五个兄弟依次是郭、郭、郭钦端、郭钦仁和郭。20世纪初,除了大哥郭留在家乡开了一家名为万安堂的中药店外,其他兄弟纷纷来到马来亚谋生。1909年,郭只身来到新山。他做过店员,开过咖啡店,四处奔波谋生。当时,他的四哥郭钦仁已经在新山创办了一家“东升公司”,专营大米、大豆和糖。由于郭钦仁身体不好,东升公司的经营管理逐渐移交给郭、郭钦端和郭鹤庆(郭的长子)。在他们的精心照料下,公司的业务不断扩大。1920年,郭与老家福州的郑格如结婚,生下三个儿子。郭鹤年出生于1923年10月。他是大三学生。他有两个兄弟郭鹤举和郭鹤林。当时郭家已经成了当地的有钱人,能够供孩子读书。郭鹤年兄弟都毕业于新山英语学校和著名的新加坡莱佛士学院,他们良好的教育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42年,日军占领马来西亚,郭钦端不幸身亡。郭鹤庆被日军抓了几个月,东升公司被迫倒闭。但随着战争的结束,东升公司重新走上正轨,很快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战后初期,马来亚消费品供不应求,当局实行商品管制。米粮统制官拿督翁(马来西亚前总理拿督侯赛因翁的父亲)与郭关系密切,他把米粮的采购工作交给了郭。郭抓住了这个机会,在短时间内控制了柔佛州的食品生意。同时,他还获得了政府包括医院和军事部门的粮食供应权,事业蒸蒸日上。此外,柔佛苏丹伊布拉欣对郭的生意也多方面照顾,给了他一些执照和许可证,让他从事某些特定的生意。到了1940年代末,郭已经成为新山有名的富商,东升公司也成为及其兄弟日后打造庞大企业王国的桥头堡。郭热心教育和当地华人事务。曾任新山中学主席、福建会馆主席、新山华人协会理事。他被柔佛苏丹授予准拿督称号。他于1948年12月26日因病去世。为了纪念他对新山的贡献,政府特地在市内命名了一座十字衔路郭。父母对郭鹤年的影响很大,华商曾在一篇发展文章中报道,郭鹤年的母亲郑格如毕业于福州联合大学,是一位受过新高等教育的知识女性。郑女士不管学家业,从小就劝孩子要有商业道德,不要崇拜物质。她活着的时候,曾经在铁板上刻过金字,“子孙能像我一样,凭什么多留些钱?如果他们不如我,钱多是空的,他们不为自己谋取利益,希望大众能一起平安”。郭鹤年非常孝顺他的母亲,他说母亲是他一生中最有影响力的人。将郭鹤年引入商界的父亲也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为父亲是商人,所以‘商业道德’、‘诚信’、‘守信用’之类的话经常被他提起,对我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郭鹤年说。这不仅是一种直接的道德教育,而且是通过他的言行对他的儿子们进行的一种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郭和他的兄弟们本着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理念,热心办学,为中国的发展贡献力量。日本侵华后,郭出任新山华侨救济委员会主任,积极与家人集资支援祖国。

郭孔辉的家庭背景

郭孔辉的老家是福州郊区的郭宅。他的祖父在六个兄弟中排行第四。他爷爷身体不好,种地有点困难,就跟着别人去了南阳。到了马来亚,开始做一些小生意,慢慢叫出了一些兄弟。不久,他因肺病返回中国养病,并将生意留给了他的弟弟(郭鹤年的父亲)。他是郭鹤年郭孔辉的叔叔。在他手里,郭氏家族的生意规模越做越大。郭孔辉的父亲出生在马来亚。长大后回国娶了郭孔辉的妈妈,生了三个儿子然后就出去了。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与中国失去了联系。抗战胜利后,我回到了中国。然后,又一个女儿出生了。郭孔辉的父亲解放后不久又出去了。土改后我姐跟她妈出去了。文革期间,两个弟弟也相继外出。在郭孔辉的叔叔的带领下,家族生意越做越大,远近闻名的香格里拉大酒店就是郭的产业之一。几十年来,家人多次劝他出国继承家业,发展事业。20世纪60年代初,当我的父母从马来西亚回来时,他们希望他和他们一起去。父亲年纪大了,身体不好,有高血压和糖尿病。但郭孔辉觉得既然从事研究,就得有个结果,只好忍痛拒绝了父母。1972年,母亲再次回国,握着儿子的手流着泪说:“孔辉,你下定决心跟我走吧。”结果老人一个人走了。记者问他怎么能不被优越的条件所诱惑,却在家里饱受“运动”之苦。如果他是别人,他可能早就出国了。郭孔辉说:“这可能是人之常情。我对自己的专业很感兴趣,出去就是做生意。可能国外的生活比国内好,但是我更关注自己的事业,觉得自己做到了,就做出了成绩。其实人也有惰性。我

没有想得太多。就觉得自己有兴趣天天做研究,琢磨课题。出去也有许多麻烦,首先手续就不好办。我就不愿意这么麻烦,也比较安于现状,觉得只要不再受折磨,有一个研究的环境就行了。事实上那时候挨整、受苦也习惯了。”

发表评论

  • 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