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建筑,厦门古建筑有哪些(赞美古建筑的句子)
- 十大排行榜
- 2022-03-13 02:06:04
魏晋南北朝建筑的民居建筑
魏晋南北朝三百年间(220 ~ 589年),中国建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进入南北朝以后。建筑结构逐渐从以土墙、桥墩为主要承重部分的土木混合结构向全木结构发展;砖石结构有了很大进步,可以建几十米高的塔;建筑风格由式的刚劲、庄重、严肃、直线式转变为唐式的活泼、浑厚、多用曲线。从魏、蜀、吴到东晋十六国的200年(220 ~ 420年)间,建筑技术没有大的进步,南北宫殿等大型建筑基本沿用传统做法。东晋建康帝庙建于公元387年,长16间,城墙用壁柱和墙带加固。可见还是土木混合结构建筑。当时北方在南方后面,南方如此,所以北方知道。从南朝齐朝开始,宫殿变得豪华,官员和学者的第一套房子越来越大。梁建立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都城、宫殿、宝塔都有大规模的修建。北魏自平城迁都洛阳后,大力推行汉化,吸收中原魏晋传统和南朝新建筑发展,修建都城、宫殿和大修寺庙。南北朝中后期,南方和北方在建筑上都有所发展,在结构和风格上都有很大的变化,是隋唐建筑新风格的前奏。从现存的汉阙、汉壁画、画像砖、明器中可以看出,汉代建筑的柱、梁、檐均为直线,外观为直柱横柱檐,平坡屋顶,无曲线或曲面,风格端庄严肃。三国两晋时期,大多沿用汉朝旧制,并无显著变化。南北朝后期,随着大规模的宫庙建筑活动的推进,木构架技术的进步开始发生变化。汉代除了上述变化,柱长为一房一柱,增强了柱抵抗侧向倾倒的能力,还有两个新的做法。一是前侧的柱子向内、向两侧之间的方向倾斜,称为“侧足”;二是从角柱到角柱使每根柱子略高,称为“生”。这两种新方法主要用于承受上部荷载后使柱网内聚,柱脚向外卷曲,有效防止倾斜扭转,加强柱网的稳定性。但同时也使立面上的柱子从中国式的垂直、等高、水平停止,变为向内倾斜、停止角逐渐增大、两端向上弯曲。檐口檩条和挑檐檩条也随着横膈膜的额头翘起,所以檐口也呈现出两端微微上翘的曲线。汉代的屋顶本来是直坡,但往往把主楼四周的回廊檐口做得比主屋顶略低,坡度略缓,以便更多的阳光进入室内,于是出现了两级两折屋顶。为了减轻直屋顶的沉重感,东汉后期已经出现了将主脊、竖脊、角脊加高以示曲线的做法,通过屋顶的上翘产生屋顶抬升效果。这两种做法是随着立面和屋檐上的斜线和曲线发展起来的,最后形成了一个凹形的弧形屋顶。房子的墙角,汉代以来的惯例是用45度的角梁,屋外挑出来的椽子插在角梁两边的插口里。因为屋檐比较直,插口在角梁下部,是结构上的弱点。在屋檐变得上翘后,可以方便地升高插座,使椽子背面与角梁背面处于同一高度,这加强了从屋檐到屋顶的上翘程度
根据北朝石窟中的建筑形象,我们可以看到,北魏中后期(460 ~ 493年)修建平城都城时,除了山墙和后墙承重的土木混合结构外,还有房屋墙体承重、游廊全部用木构架的做法。这一点在云冈石窟中表现得很明显。北魏迁都洛阳后,受中原、江南影响,摆脱了北方地区的特点,建筑水平有所提高,进一步发展为全木结构。从北魏龙门石窟雕刻的建筑形象可以看出,此时木架的形式发生了变化,由一排立柱变为一根立柱,插在两侧立柱的侧面,同时起到了系结和支撑的作用,增强了柱网的抗倾斜能力。此时柱网上出现了柱头方与斗拱重叠组成的水平铺装层,加强了框架的整体稳定性。经过这种改进,一般中小型建筑都可以用全木建造。但特别大的建筑还是混合土木结构。最突出的例子是建于公元516年的洛阳永宁寺塔。塔为九层方形塔,宽九间。中央的北魏宣武皇帝的五座方形墓,全部用土坯填充,以保持稳定。东晋南朝的建筑不仅没有遗迹,也没有图像。我们只能参考日本明日香时期的建筑和文学来讨论它们。南朝史料中有荆州玉泉寺大殿,据说宽13间,仅有两排柱,梁高55尺,并明确指出是全木结构的大型建筑。据史料记载,梁朝修建了许多木塔,有三、五、七、九层,多为扁方形,木刹柱自上而下贯穿,柱周围有多层木塔,柱顶有金青铜花瓶和数层露板,形成塔刹。这种塔的形象和特点与现存的日本明日香时期的塔非常相似,如法隆寺五塔和法启寺三塔。这两座塔的中心都有一个很大的基础,基础上有一个制动柱,柱外有一个多层塔。每层塔身檐柱的柱子上排列着缝隙,上层铺着斗拱和横梁,支撑着塔身的屋檐。塔的檐椽上放置水平横梁,横梁上竖立上檐柱。重复这个动作到塔顶。每层都有柱子围着制动柱,柱子架起来形成井字形的盒子,限制了制动柱的移动,支撑了上面的内柱。如果塔很高,制动柱可以由几部分连接。它们是全木制的塔。这两座日式宝塔是小三层或五层宝塔,但我们可以推断出建康大爱经寺的七层宝塔和南朝通泰寺的九层宝塔的结构。经过对实测数据的分析,发现日本明日香时期建筑设计中,拱高是模数,每栋建筑的宽度、深度、柱高都是它的倍数。在多层建筑中,总高度是柱高的倍数。比如二楼的法隆寺金堂的脊高是四倍,五塔是七倍,法启寺的三塔是五倍,都是以一根柱子的高度作为膨胀模量。明日香时期建筑是日本接受中国影响后最早的新风格建筑,不同于以往的日本传统。用模数进行设计的方法应该是当时中国的方法,证明南北朝后期木结构设计中已经使用模数。金炜
以来,士大夫标榜旷达风流,园林多崇尚自然野致,此时贵族舍宅为寺之风盛,佛寺中亦多名园。北魏末期贵族们的住宅后部往往建有园林,园林中有土山、钓台、曲沼、飞梁、重阁等,叠石造山的技术亦己提高。吴魏明帝起景阳山於方林园中,重严复岭,深溪洞壑,高山巨树,悬蒿垂罗,崎岖石路,涧道盘纡,景色自然。于今,陵台城北隅,台城外,并种橘树,奇宫墙内则种石榴,其殿廷及三台,三省,悉劣植柳树,其宫南夹路,出朱雀门,悉种垂柳与槐也。因政治动荡,佛道盛行,厚葬之风渐衰,皇陵规模均小,南朝诸陵不起坟,不封土,不植树,亦无台阙,墓饰则精美富变化,砖石结构更行普遍。胡汉的交流使得国人的起居习惯发生变化,胡床渐渐普及,椅子和凳子传入民间,传统的卧床增高,且附床顶 矮屏及几 屏风也发展出多摺多牒式。南北朝时印度、西亚纹样随同佛教艺术传入,线条流畅,活跃飞动,莲花、卷草纹和火焰纹的用运用最为广泛。
民居建筑的建筑特点
各地有名的民居建筑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 碉房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 帐房与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区藏民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方式而采用的一种特殊性建筑形式。普通的帐房一般较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长方形,用木棍支撑高约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毡毯, 中留一宽15厘米左右、长1.5米的缝隙,作通风采光之用;四周用牦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帐房内部周围用草泥块、土坯或卵石垒成高约50厘米的矮墙,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粪(作燃料用),帐房内陈设简单,正中稍外设火灶,灶后供佛,四周地上铺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帐房具有结构简单、支架容易、拆装灵活、易于搬迁等特点。 藏族是一个爱美也善于表现美的民族,因而对于居所的装饰也十分讲究,常见的有在室内墙壁上方绘以吉祥图案,客厅的内壁则画蓝、绿、红三条色带,以寓意蓝天、土地和大海。日喀则的民居在门上或绘制日月祥云图,或悬挂风马旗,而昌都芒康的民居则竭力渲染外墙和门窗,富于彩绘装饰,气势不凡。 富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是西藏民居区别于其他民族民居的最明显的标志。 民居室内外的陈设显示着神佛的崇高地位。不论是农牧民住宅,还是贵族上层府邸,都有供佛的设施。最简单的也设置供案,敬奉菩萨。 富有宗教意义的装饰更是西藏民居最醒目的标识,外墙门窗上挑出的小檐下悬红蓝白三色条形布幔,周围窗套为黑色,屋顶女儿墙的脚线及其转角部位则是红、白、蓝、黄、绿五色布条形成的“幢”。在藏族的宗教色彩观中,此五色分别寓示火、云、天、土、水,以此来表达吉祥的愿望。 还有以墙体装饰表达藏传佛教派别的。如萨迦民居的墙上涂有白色条带,在条带上再涂以相同宽度的土红色和深蓝灰色色带,中空为白色,在建筑主体或院墙直角转弯处及较宽的墙面上,还自上而下地用土红色和白色画出色带,以标识该地区信仰的是萨迦派。 西藏最具代表性的聚落方式是宗教聚落。宗教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增添了西藏民居的魅力,如拉萨的八廓街民居群即是围绕大昭寺发展起来的,是城镇宗教聚落的典型代表。农牧区的民居聚落的形成以寺院为中心,自由布置、彼此错落,形成不相联属的格局。 西藏民居在注意防寒、防风、防震的同时,也用开辟风门,设置天井、天窗等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达到通风,采暖的效果。 1959年民主改革以前,西藏大部分居民住着低矮的窝棚,无家贫民只能寄居檐下,栖身道旁。西藏自治区成立后,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居民住房,到1994年,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达12.24平方米,农村人均20.36平方米。由于旧西藏经济发展缓慢,建筑材料仅仅局限于块石加粘土,现在的民居已经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建筑材料,盖起了许多高层建筑,使藏式建筑风格得到了更好的发挥。旧西藏绝大部分人家的室内设施极其简陋,现在电视、收录机、成套的藏式家俱已进入普通的藏族居民家庭。中国人的改革开放使藏族居民身上有了更多的钱,他们将自己的住房装修得漂亮且具特色。
中国最美的十大民居建筑
福建土楼 “福建土楼”包括福建省永定县的初溪土楼群、洪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等,主要分布在福建西部和南部崇山峻岭中,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著称于世。不单是最常见的圆形土楼,还包括了方形土楼、交椅形土楼等,覆盖了完整的土楼群建筑样式…… 开平碉楼 广东开平市的田野上,一座座欧式古典风格的小楼与中国南方农村的传统土屋交错,形成中国绝无仅有的乡间景色。开平碉楼,在抗日战争后期,为阻止日寇开辟四邑直通两阳之捷径——由新会、江门出广州,连结成一条由南路向广州撤退之交通线,起过一定作用。 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先后建成。建筑规模宏大,拥有 “五巷”、“五堡”、“五祠堂”。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 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它又名在中堂,是清代中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大院为全封闭式的城堡式建筑群,占地10642(约十六亩)平方米,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分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大院三面临街,不与周围民居相连。 皇城相府 明清两代,皇城科甲鼎盛,人才辈出。祖居这里的陈氏家族更是明、清时期享有盛誉的文化巨族,从明孝宗到清乾隆间的260年中,共出现了41位贡生,19位举人,并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享有"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词林"之美誉。…… 大邑刘氏庄园博物馆 大邑地主庄园陈列馆是中国社会历史类的遗址性博物馆。位于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以东1公里处。馆址原是川西封建地主刘文彩公馆,由南北相望的老公馆和新公馆两大建筑群组成。1958年11月建立“大邑地主庄园陈列馆”。 宏村 水在宏村的选址中作用重大。相传宏村的汪氏祖先先后在歙县唐模、黟县奇墅湖村居住,但都曾遭遇火灾。后来汪氏举家迁到雷岗山下,最初建十三楼,取名弘村,取弘广发达之意。鉴于以往教训,宏村在规划时十分注重人工水系的安排,提高预防火灾的能力…… 西递村 西递始祖为唐昭宗李晔之子,因遭变乱,为唐昭宗李晔之子,因遭变乱,逃匿民间,改为胡姓,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故自古文风昌盛,到明清年间,一部分读书人弃儒从贾,他们经商成功,大兴土木,建房、修祠、铺路、架桥,将故里建设得非常舒适、气派、堂皇。 姜氏庄园 姜氏庄园占地40余亩,主体建筑为陕西地区最高等级的“明五暗四六厢窑”式窑洞院落。庄园三院暗道相通,四周寨墙高耸,对内相互通联,对外严于防患,整个建筑设计奇妙,工艺精湛,布局合理,浑然一体,是全国最大的城堡式窑洞庄园,也是汉民族建筑的瑰宝之一…… 康百万庄园 康家是个大家族,平日里总是宾朋满堂。因此可想而知康家的厨房该是特别地大。这样才能解决众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厨房里干活的人多,自然是热闹非凡,噪杂无比。然而,其书房却恰恰挨着厨房!这一点实在是让人困惑不解,热闹噪杂的厨房和安详静宜的书房竟然互为惠邻。
- 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