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胜古迹蕴含的文化精神,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事例(参观文化古迹的心得体会)
- 十大排行榜
- 2022-03-12 18:16:36
中国的名胜古迹,及其文化内涵.急急急,最好详细一些,谢谢!
长城八达岭长城:北京昌平的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保存最完好、最具代表性的一段。这里是重要门户居庸关的前哨,海拔1015米,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迄今为止,已有包括尼克松、撒切尔夫人在内的300多位名人到访过这里。木鱼长城:位于北京怀柔县,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有敌楼22座。司马台长城:位于北京市密云县,由戚继光监造,是中国唯一保留明代原貌的长城。敌塔20座,至今保存完好。山海关:山海关,位于秦皇岛,是长城东端的起点。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公元1381年),有“天下第一关”的美誉。城高14米,厚7米,防御体系相当完备。嘉峪关:明代长城的最西端起点,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是保存最完好的城门,河西第一关,有天下第一关的美誉,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站。长城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产物。总结现有研究成果,拓宽研究领域,揭示长城与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内在联系,对于发展长城、民族学、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研究价值。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是世界著名的风景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享有“天下第一”的美誉。桂林位于南岭山脉的西南部,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经过亿万年的风化侵蚀,遍布全市的石灰岩形成了千峰环绕、四面环水、怪石嶙峋的独特景观,被世人誉为“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是一座文化古城。它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有丰富的文化遗产。秦始皇统一思想国后,设桂林郡,开凿灵渠,连接湘江和漓江。从此,桂林成为南通水域的重镇,北抵中原。宋代以后,一直是广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直到新中国成立前,一直被称为“西南会馆”。在漫长的岁月里,桂林的奇山异水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使他们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刻下了2000多幅石刻和壁书。此外,历史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这些独特的人文景观,让桂林有了“游山如读史,看山如看图”的美誉。抗日战争时期,桂林成为中国文化名城,许多爱国文艺家聚集于此,谱写了抗日文化的新篇章。悠久的历史为这片古老而美丽的土地孕育了丰富的文化。杭州西湖杭州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部,杭州市中心,原名武林水、钱塘湖、习字湖。宋朝的时候叫西湖。中国古代以西湖命名的湖泊多达36个,其中杭州西湖最为著名。比如简单的叫西湖,通常指的是杭州西湖。西湖是世界著名的风景胜地,历史悠久。这里古迹遍布,风景秀丽,景色宜人。西湖到处都是风景名胜。历史上除了‘钱塘十景’和‘西湖十八景’,最著名的是南宋命名的‘西湖十景’和1985年命名的‘新西湖十景’。新西湖十景:玉帝非云、乌山天峰、软墩环碧、满龙贵屿、龙井茶问、九溪晏殊、黄龙崔涂、虎跑梦泉、宝石留霞、云起竹径北京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又称紫禁城。历代宫殿“立宫如天”,以示君主“受命于天”。因为你
为了凸显天皇至高无上的权威,故宫博物院有一条贯穿宫城南北的中轴线。在这条中轴线上,按照古代“寝前政”的制度,有象征政权中心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皇帝居住的后三宫(干青宫、交泰宫、坤宁宫)。在其内宫(干庆门以北),左右形成以太祖居住的宁寿宫和太妃居住的慈寿宫为中心的次中轴线。这两个副轴也是外院的中兴,与左边的文华殿和右边的武英殿遥相呼应。在两个小轴线和中轴线之间,有斋宫和养心殿,其次是妃子居住的东西六院。出于防御的需要,这些宫殿建筑周围有10米高的宫墙,四角有角楼,外面有护城河。紫禁城,也被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今天,人们称它为紫禁城,意思是从前的皇宫。故宫东西宽750米,南北长960米,占地72万平方米,为世界之最。因此,太和殿俗称金殿,是故宫“三大殿”之首,是宫殿群中最大的建筑。明清皇帝的登基、生日、春节、冬至等庆典都在这里举行。因此,太和殿后面的宫中和谐殿是紫禁城“三大殿”之一。皇帝去太和殿有事,会先在这里小憩一会,接受内阁、礼部、禁卫军的祭拜。在各种大礼的前一天,皇帝也在这里念奏章和道贺。因此,位于中和殿后面的故宫保和殿是故宫“三大殿”之一。每年清朝的除夕和元宵节,皇帝都会在这里宴请贵族和文武大臣。乾隆年间,三年一度的宫廷考试从太和殿移至这里举行。宝殿东西两侧的太平间,现已改为历代艺术展厅,陈列着从原始社会到清代约6000年的中国艺术珍品。所以公干清宫是内廷的正殿,上面有宝座和“正大光明”的牌匾。它是明清两代皇帝的寝宫,也是他们平日处理政治事务的地方。雍正以后就搬出去了。每年元旦,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冬至,万寿节等。家宴照常在这里举行,皇帝死后,就停在这个大厅里。所以皇宫交泰殿交泰殿是清朝以后明清两代举行皇后生日庆典的地方。因此,坤宁宫在明代是皇后的寝宫,也称为中宫。顺治年间,沈阳清宁宫后改建,同时将西暖阁改为祭祀神灵的场所,经常举行拜神仪式、晚礼、春秋祭等。东暖阁作为皇帝的洞房,清朝顺治、康熙、同治、光绪四大帝都都是这么做的。
行过大婚。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重修。 故宫 储秀宫 储秀宫是明清两代后妃居住的地方。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慈禧刚进宫被封为兰贵人时,曾在这里居住。咸丰六年三月升为懿嫔的慈禧,在这里生下同治皇帝。 故宫 养心殿 故 宫 御花园 御花园原名宫后苑,今俗称御花园,占地一万二千平方米,有建筑二十余处。苏州园林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的辟疆园,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之一,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16--18世纪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00余处,现在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并因此使苏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产生于苏州私家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苏州众多古典园林的典范和代表。 安徽黄山 黄山风景区是中国著名风景区之一,世界游览胜地,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两游黄山,赞叹说:“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又留“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更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可以说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并以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黄山四绝著称于世。 长江三峡 中国长江上游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合称,简称三峡。 长江三峡,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40佳旅游景观之首。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山水画廊,全长192公里,也就是常说的“大三峡”。除此之外还有大宁河的“小三峡”和马渡河的“小小三峡”。 长江三峡,地灵人杰。这里是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著名的大溪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奇光异彩;这里,孕育了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千古名女王昭君;青山碧水,曾留下李白、白居易、刘禹锡、范成大、欧阳修、苏轼、陆游等诗圣文豪的足迹,留下了许多千古传颂的诗章;大峡深谷,曾是三国古战场,是无数英雄豪杰驰骋用武之地;这里还有许多著名的名胜古迹,白帝城、黄陵庙、南津关……它们同这里的山水风光交相辉映,名扬四海。 三峡是渝鄂两省市人民生活的地方,主要居住着汉族和土家族。巴东的背娄世界、土家人的独特婚俗、还有那被称为鱼类之冠神态威武的国宝---中华鲟。 台湾日月潭 日月潭是台湾的“天池”,湖周35公里,水域9平方公里多,为全省最大的天然湖泊,也是全国少数著名的高山湖泊之一。清人曾作霖说它是“山中有水水中山,山自凌空水自闲”;陈书游湖,也说是“但觉水环山以外,居然山在水之中”。300年来,日月潭就凭着这“万山丛中,突现明潭”的奇景而成为宝岛诸胜之冠,驰名于五洲四海。 承德避暑山庄 承德避暑山庄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省承德市。曾是中国清朝皇帝的夏宫。距离北京230公里。是由皇帝宫室、皇家园林和宏伟壮观的寺庙群所组成。避暑山庄位于承德市中心区以北,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它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时89年建成。山庄的建筑布局大体可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苑景区又可分成湖区、平原区和山区三部分。内有康熙乾隆钦定的72景。拥有殿、堂、楼、馆、亭、榭、阁、轩、斋、寺、等建筑100余处。它的最大特色是山中有园,园中有山。 避暑山庄是清代皇帝夏日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为中国著名的古代帝王宫苑,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建成于乾隆五十五年,历时87年。避暑山庄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相当于颐和园的两倍,有八个北海公园那么大。与北京紫禁城相比,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成为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一个紧密关联的有机整体,同时又具有不同风格的强烈对比,避暑山庄朴素淡雅,其周围寺庙金碧辉煌。这是清帝处理民族关系重要举措之一。承德是全国首批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 避暑山庄与北京的颐和园,苏州的拙政园,苏州的留园这四座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里面的园林一起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 秦陵兵马俑 1974年在陕西省临潼县西杨村发现一处地下建筑及陶俑,其位于秦始皇陵园东侧1千米处。这就是震动了世界,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陵兵马俑。 秦陵兵马俑共有3个兵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一号坑为步兵部队。2二号坑呈曲尺形,是由骑兵、战车和步兵(包括弩兵)组成的多兵种特殊部队。三号坑呈凹字形,似为统帅一、二号坑的指挥机关。三个坑共有7000余件陶俑、100余乘战车、400余匹陶马和数十万件兵器。 秦兵马显示了秦始皇威震四海、统一六国的雄伟军容,表现了极高的造型艺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艺术宝库。 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他的陵墓在西安城东30公里处。1974年2月,当地农民在秦始皇陵东侧1.5公里处打井时偶然发现了兵马俑。从此,一个埋藏了两千多年的地下军阵被挖掘出来,并建成博物馆。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展示了古长安往日的辉煌,正所谓“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秦始皇陵位于临潼县城以东的骊山脚下。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嬴政从13岁即位时就开始营建陵园,修筑时间长达38年,工程之浩大、气魄之宏伟,创历代封建统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当时,秦朝总人口约2000万,而筑陵劳役达72万之多。修陵家用土,取自今陵园以南2000米的三刘村到县采石场部之间,有高5~25米的多级黄土崖。工程量之大可想而知,仲山,峻峨山下死尸成片,侧面显示了整个工程的残酷。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
名胜古迹是中国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你的家乡是否也有一?
我的家乡是被称为天下第一州的涿州市,古称范阳。古迹也有不少啦,辽代双塔,中国最长的石拱桥永济桥,三义宫,刘备故里,张飞庙,郦道元故居等等等等,可惜大部分都损毁严重,地方政府又不出资修缮,很难恢复原貌了。
名胜古迹是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有着深厚的文化底为你的家乡是否也有一?
我的家乡是沈阳。是个悠久的历史名城。是清朝。皇帝。满足家乡的发源地。沈阳北陵和故宫都是名胜古迹。尤其是。沈阳故宫。是清朝入关以前的。皇帝所在地。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值得人们欣赏的旅游胜地。
有关名胜古迹的文化散文
悬崖上的废弃 余秋雨 萨尔茨堡,瓢泼大雨。 打伞走过一条小路,向这个城市的标志性城堡走去。 中欧山区的雨,怎么会下得这样大。雨帘中隐隐约约看到很多雕塑,但无法从伞中伸出头来细看。它们庄严安详的神态被雨一淋显得有点滑稽。是人家不方便的时候,不看也罢。 城堡在悬崖峭壁之上,要坐缆车上去。过去没有缆车,上去一次千难万难。在政教合一的时代,这座城堡是大主教的官邸,也就是政府首脑机关,如此俯视众生却又如此隔绝众生,从这个形势一看就是中世纪,与希腊、罗马的城邦制度已相去甚远。 到了城堡门口,就需要用双脚攀援古老的旋转楼梯。古城堡两边圆桶形的部位,就是楼梯的所在。楼梯越转越小,越转越高,到大家都头昏眼花的时分,终于有了一个小门,侧身进入,居然金碧辉煌,明亮宽敞,大主教离群索居在一个天堂般的所在。 后来,主教下山了,因为时代发生了非让他们下山不可的变化。于是,古城堡快速地走入了历史,升格为古迹,让人毫无畏惧地仰望,汗流浃背地攀登。 我喜欢这种攀登。瞻仰古迹,如果一步踏入就如愿以偿,太令人遗憾了。历史是坎坷,历史是幽暗,历史是旋转的恐怖,历史是秘藏的奢侈,历史是大雨中的泥泞,历史是悬崖上的废弃,因此,不能太轻易地进入。 我好不容易攀上来的这个庞大的城堡,历届主教修修停停、不断扩充,到完工已拖到一七五六年。我没有读到过城堡落成典仪的记述,估计不太隆重,因为当任主教已经不存在建造动机,他的目光已投注山下。 但是,主教的一位乐师却在家里庆祝着另一件喜事,他的儿子正好在这一年年初出生,取名为沃尔夫冈·莫扎特。 当时谁也不知道,这比那个城堡的落成重要千倍。 我读过莫扎特的多种传记,它们立场各不相同,内容颇多抵牾,但是,没有一部传记怀疑他的稀世伟大,也没有一部传记不是哀氛回绕、催人泪下。 那也就是说,萨尔茨堡终于问鼎伟大,于是也就开始告别那种世俗笑闹。 萨尔茨堡不再无人经过,相反,一切真正的大旅行家都不会把它省略,因为它向全人类贡献了一个永恒的伟人。萨尔茨堡的最高标志,不再是那座悬崖城堡。它的建成之日便是废弃之日,真是蹊跷。 一座城市就这样快速地改变了自己的坐标,于是也改变了生活气氛和美学格调。 故乡和名人的心理对话,并不一定畅达愉悦,而往往荆棘丛生。荆棘间的偶尔沟通,楚楚扎人。请听今天萨尔茨堡人的说法:莫扎特的伟大和悲哀,都因为是离开了萨尔茨堡。 我理解这种说法,脑海中闪现出那些传记的片断。 有一种传记说,莫扎特三十五岁在维也纳去世,出殡那天没有音乐,没有亲人,只有漫天大雪、刺骨寒风,一个掘墓老人把那口薄木棺材埋进了贫民墓坑。几天之后,他病弱的妻子从外地赶来寻找,找不到墓碑,只能去问看墓老人:“您知道他们把我丈夫埋在哪儿了吗?他叫莫扎特。” 看墓老人说:“莫扎特?没听说过。” 这样的结局发生在维也纳,没有一个萨尔茨堡人能读得下去,也没有哪个国家、哪座城市的音乐爱好者能读得下去。 故乡要不回游子的遗体倒也罢了,问题是———萨尔茨堡不能不厉声责问———你们怎么把他弄丢了?争抢了他的全部成果却弄丢了他。但在当时,唯一提出质问的是他病弱的妻子,也只是轻声打听,因为对象是看墓老人。 但是,另一种传记曾经让我五雷轰顶,原来,主要责任就在这个“病弱的妻子”身上,她是造成莫扎特一生悲剧的祸根。这种传记的作者查阅了各种账簿、信件、笔记、文稿之后作出判断,莫扎特其实一直不缺钱,甚至可以说报酬优渥,馈赠丰厚,只是由于妻子的贪婪、算计、抱怨,把家庭经济搞得一团糟。即便他的出殡,也收到大量捐赠,是妻子决定“高度节俭”。妻子打听他的墓地所在并不是几天之后,而是隔了整整十七年,还是迫于外界查询的压力,不得已而为之。还有材料证明,这个妻子不仅毁了莫扎特,甚至还祸及莫扎特的父母和姐姐,致使最爱面子的老莫扎特只能在萨尔茨堡人的嘲讽中苦度晚年。 其实所谓全城的嘲讽只是老莫扎特的敏感,萨尔茨堡懂得音乐,知道自己养育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萨尔茨堡更多的是在沉思:一个伟大的音乐生命,为何如此拙于情感选择一个撼人的精神系统,为何陷落于连常人都能很快发现的邪恶陷阱不可自拔?他的孩童般的无知如何通达艺术上的高度成熟?他的内心创伤为何未曾在乐曲中有点滴流露?他怎么有可能在刚刚听过最低俗的家务责难后转而弹奏出世间最华美的乐章?他那天才的手指又怎么抖抖瑟瑟地写出了那些卑谦乞讨的字句……一般民众只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高度上来试图解读大师,他们的思维依据是日常的行为图谱。 其实这是解读不了大师的,因为大师们主要活动在另外一个天域。 但是,即便在那个天域,就能解读么未必。萨尔茨堡正在惶愧自己对莫扎特的困惑,却传来了晚年歌德的声音: 莫扎特现象是十八世纪永远无法理解的谜。 连歌德也承认永远无法理解,更何况区区萨尔茨堡。 我这次来,听他们引述最多的是爱因斯坦的一个问答。对此,他们更加觉得光荣,又更加觉得难 问:爱因斯坦先生,请问,死亡对您意味着什么?答:意味着不能再听莫扎特。 这一切,无疑大大地加重了萨尔茨堡的思维负担。除非不要莫扎特,要了,就不能卸下。 一座素来调皮笑闹的城市,只是由于一个人的出生和离去,陡然加添如许深沉,我不知道这对萨尔茨堡的普通市民来说,究竟是好还是不好?荣誉剥夺轻松,名声增加烦恼,这对一个人和对一个城市都是一样。今天的萨尔茨堡不得不满面笑容地一次次承办规模巨大的世界音乐活动,为了方便外人购置礼品,大量的品牌标徽都是莫扎特,连酒瓶和巧克力盒上都是他孩子气十足的彩色大头像。这便使我警觉,一种高层文化的过度张扬也会产生某种不公平的垄断,使广大民众失去审美自主,使世俗文化失去原创活力,也使高层文化失去应有身份。 欧洲文化,大师辈出,经典如云,致使世俗文化整体黯淡,生命激情日趋疲沓,失落了天真稚拙、浑朴野趣。这是我这一路在很多城市看到的问题。奥地利大如维也纳,小如萨尔茨堡,都是如此。为此,我反倒想念起这座城市在莫扎特出现前的那些闹剧。 但是话又说回来,也只有文化大师的出现,才能够让一座城市快速地从整体上摆脱平庸和无聊,然后再在新高度上讨论挽救世俗文化的问题。如果永远以平庸对世俗,全然是泥途荒滩,千年徘徊,只能是群体生命的沉陷。
- 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