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花卉名画,关于花的名画有哪些(中国古代名画)
- 十大排行榜
- 2022-03-12 16:54:31
中国古代花鸟画各有哪些著名的代表人物及主要作品?
中国古代花鸟画的著名代表人物和主要作品有:崔白的《寒雀图》描绘了隆冬时节一群鸣叫的麻雀;宋丽的《花篮图》描绘了花篮中的一组花,如山茶花、蜀葵、草等。匿名《出水芙蓉图》,凸显莲花高洁的品格;徐渭《杂花图卷》全画由牡丹、石榴、荷花、梧桐、菊花、南瓜、扁豆、紫薇、葡萄、香蕉、梅子、竹子、水仙等十一部分组成。朱《聋子《荷花水禽图》描绘的是一只缩颈的水鸟,仿佛在盯着它的眼睛;郑燮《丛竹图》描绘的是一丛黑竹。
中国古代花鸟画家中有哪些代表人物
中国花鸟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三大学科之一。花鸟画描绘的对象其实不仅仅是花和鸟,而是各种植物和动物,包括花卉、果蔬、羽毛、昆虫和动物。历代花鸟画家辈出,如唐代《学记》中的仙鹤、《边鸾》中的孔雀、刁光银的花竹等。郭五代鹰,黄泉、花鸟;北宋赵昌的花,崔白的鸟,吴的花鸟;南宋吴冰的断枝,林春的花果,李娣的飞鸟;元代李丽丽的《竹》、张守中的《鸳鸯》、王冕的《梅》;明代梁麟的鸟,陈淳、徐渭的墨花;清代的鱼,云的莲,华喦的鸟;吴昌硕的现代花卉、齐白石的花果、徐悲鸿的马、潘天寿的雁荡山花、朱宣咸的梅花、李苦禅的鹰、李可染的牛、陈之佛的工笔彩花等。都是一代一代有名的。3354常识艺术篇。
中国古代花鸟画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两者的共同点是都是以素描为基础,目的都是通过物来表达情感,通过物来表达志向。
中国古代花鸟画可分为哪几个类别
民间绘画中的花鸟画传统是写生,符合写实。传统的创作方法是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研究生活,从而熟悉生活。《3354》以丰富的想象力、大胆的夸张、简洁脱俗的笔墨,描绘了瞬间的动态,包括有晴天有雨天的花。似乎不应该算是“静物画”。花鸟画家之所以能捕捉到花鸟千变万化的动态,与画家对生活的热爱、熟悉和观察研究是分不开的。再加上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娴熟的素描,自然就为眼前的事物创造出真实、概括、生动、形象的作品,比如眼前闭眼,腕底写字。这幅作品完全可以达到动人花鸟画的独特风格。动植物树木的名称在商周时期的民歌—— 《诗经》中已被广泛使用。同时,劳动人民在商代的青铜图案上塑造了凤凰的形象。此后,简单的花,生动的鸟等。我们可以从青铜器、陶器、玉器、漆器、砖、瓦和壁画中看到生动、简洁和概括的形象。《女史箴图》东晋顾恺之传世,在《日全月满》时期,他画了两只猩红色的长尾鸟,一只惊飞而回,一只伸着脖子飞翔,十分传神。这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卷轴画。当然,长沙楚墓出土的《龙凤人物帛画》更在前面。从东晋经南北朝至隋唐,中国画吸收外来文化,滋养自身,变得更加多样化。当时文献中出现了一些花鸟画家。同时,在民间画师的遗存、壁画、墓葬、砖雕、建筑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上,都能看到丰富生动的花鸟画和花鸟图案,直至完全发展为单幅画——幅花鸟卷轴画。据《宣和画谱》的记载,唐代花鸟画家只有八位。书中谈到薛基画鹤,说他是写生的,不仅因为他的姿势生动传神,而且因为他一眼就能知道鹤的雌雄和鹤种的南北,所以李白和杜甫都写诗赞美他。现在流传国外的赵霁《六鹤图》,很可能是从薛基的画风传下来的。另外,萧月画的竹子,当时的诗人白居易看过。他以画竹为诗题:“我忽然抬头,见不像画,只是在低声听。”通过这些记载可以看出,民族花鸟画的素描传统是通过把握对象的瞬间动态来表现的,这与把画花鸟看成静物画正好相反。虽然以上只是文献中的一些记载,但我们还是来看看故宫博物院里陈列的《簪花仕女图》里所绘的花鸟吧。民间花鸟画更为发达,在壁画、器物、雕刻等方面呈现出繁荣活泼的风格,比上一代更加绚丽多彩。从五代到北宋末,花鸟画继承了唐代的写生传统,并发展成丰富多彩的形式。可以说,到北宋末年,花鸟画已经到了一个辉煌繁荣的时期。此时的花鸟画提倡写生,提倡师法创作,提倡从生活中塑造高韵的形象,尽量避免巧夺天工。除了色彩设置的柔和典雅,主要是为了提高素描图像的精神和骨气,反对素描时做工精致而失去笔墨的高韵味。设色时,对立变得轻佻,导致气势和力度不足,变得无力。南宋时期,花鸟画虽然仍然继承了北宋后期的花鸟画传统,有了新的发展,但发展深度不够深,继承的成分很多。比如李棣,他学习了徐希和崔白,传给了他的儿子李德茂和当时的画院。李安忠学习黄泉、黄居才,他通过了
马援用他画山川的创作方法写梅花和溪水,描写溪水中人群的动态。马林在《白眉》中用苍劲有力的笔触描绘冷香。都很有创意,尤其在构图方面,一个为围观的人群营造了一个优美的环境,一个在一角画了梅花,大部分都是空白的,让人觉得冷艳芬芳。此外,还有一派是工笔兼作,起源于北宋,如苏轼、赵霁的竹画,只画浓淡墨,不画轮廓。这和许崇思的创作发展是一样的,只是涂了颜色变成了无骨之花。还有梁凯和常发和尚的作品,比如梁凯的《画馆》《梅石溪凫图》;法国号木西,他的作品,
日本保存很多幅,最著名的如《松藤八哥图》、《竹鹤图》等。与此同时,有杨无咎的墨梅,赵孟坚的墨兰和白描水仙,他们也都是从兼工带写发展下来的,最后发展成为文人画。 两宋花鸟画,是继承并发扬了唐代绘画的优良传统,强调了花鸟画的能动性——气韵生动。同时,还要求做到形神兼具,妙造自然。花鸟画是情节性有诗意的动的绘画。文人水墨画如画竹、画兰、画禽鸟等,也讲究风晴雨露,也讲究飞鸣食宿,他们更是强调了这一点,这也就是在“六法”中首先要求要做到“气韵生动”的这一优良传统。不过,在北宋,传统的发扬和风格的创造比较多,在南宋,传统的继承比较多,传统的发扬、风格的创造比较少。由于北宋时期的画家,仅一部分入了画院,南宋虽是偏安的局面,但大部分画家都在画院,这也许是在绘画上继承和因袭成分加多的原因之一吧。在院外的文人画,在南宋末期逐渐发展成为主流,直到元代,这并不是偶然。 元朝的花鸟画,在花鸟画家来说,已感到寥寥无几。赵孟頫的《枯木竹石图》、《幽篁戴胜图》是他充分发挥了笔墨作用的。像陈琳的《溪凫图》、王渊的《幽篁鹁鸽图》、张守中的《桃花山鸟图》等,他们都是水墨和白描向结合,兼工带写的组品。在这时期应特别提出的是画竹和画梅,李衎、柯九思和王冕的作品,如故宫绘画馆所陈列的《四清图》、《双勾竹石图》、《墨竹图》、《墨梅图》、《三君子图》等,在绘影、绘声和绘芳香方面,假如肯平心静气地领略一下的话,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我对它的看法是:由用绢到用纸,由用色到用水墨,在写生的基础上进步到兼工带写,半工半写,做到“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须八法通”的高度技巧,专就花鸟画来说,是有它辉煌成就的。 明朝的花鸟画,它的发展,基本上是沿着兼工带写这方面发展的。明初虽又设立了翰林图画院,在武英殿置待诏,在任智殿置画工,并且把工笔花鸟画家边文进召至北京,给他武英殿待诏的官职。边文进和明中叶的花鸟画家吕纪都是继承南宋花鸟画而发展下来的。边学李迪、李安忠的成分比较多,吕学马远父子和鲁宗贵的成分比较多,吕学马远父子和鲁宗贵的成分比较多,我们一见到他们的作品,即可看出他们继承传统的成分。但是他们都还保持着自己的风格。到明末的陈洪绶,他的花竹翎毛,是创造性地继承着宋人的勾勒,他比边、吕二家更有新的成就。 这一代的花鸟画已发展成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写意画里形成了小写意和大写意。并且那时的士大夫阶级竟主张对花木不必管花、叶和花蕊的真实,说什么“若夫翠辨红寻,葩分蕊析,此俗工之技,非可语高流之逸足也”(见《丹青志》陈淳条)。这就是说,“庸俗”的“画工”,才对花木去辨别叶子,追寻颜色,识别花朵,分析花蕊,“高流”的画家们可以不管这一套而信笔一挥。这就造成脱离实际、脱离写生的花鸟画。但是,大笔的写意花鸟画家有林良和他的儿子林郊以及王乾、徐渭、八大、石涛(编者按:现在画史一般将八大、石涛归入清代画家)。这是痛快淋漓的水墨花鸟画,对于花鸟画传统来说,它是从写生向前发展的,首先是做到了生动活泼。小笔的写意花鸟画家有沈周、陈淳、陆治、周之冕、孙克弘这些人。他们是以清倩柔婉见长的,为了与“俗工”有别,他们有的“不求形似”,只是片面地强调笔墨的高韵,对于花鸟画写生传统所要求的“形神兼到”,似乎抛弃形而只在求神。明初画院里,发明了画翎毛的“点厾法”,用破笔枯墨,连点带刷,非常生动活泼,这是进步的方法,这方法至今普遍地流传着。另外,还发明了勾花点叶的画法,至今仍被画家使用着。明末,有胡曰从的《十竹斋画谱》行世,这对初学绘画是有帮助的。 清代的花鸟画,在这一时期里,我们首先看人物画、山水画的发展,然后再看花鸟画。这样比较一下,花鸟画比其他的人物山水画还是有它向前发展的一个方面,尽管相对地脱离了花鸟画写生的传统。例如,明末清初的恽南田、王忘庵,他们批判了明代画用笔的粗狂,发挥了“没骨”写生的功能。用“没骨法”或是“勾花点叶法”来进行写生,他们是比明代的画家又向前发展的。特别是恽南田的作品,更可以说明这一点。清代初期,由明代士大夫所倡导的梅、兰、竹、菊四君子画,到这时也印行了画谱——《芥子园画传》二集,第三集是花鸟草虫画传。到了中期,工笔花鸟画沈南苹往日本教授花鸟画。士大夫阶级的花卉画家蒋廷锡、邹一桂等也画出一些颇为鲜艳的“奉旨恭画”的作品。这时画花鸟的还有华喦,他千锤百炼出来的形象,使用清新明快的手法,以少胜多地塑造出一花一鸟、几片叶、一枝藤的形象,使人见了,直觉得他是“惜墨如金”。继承者或者说模仿他的只有一个李育,他不但是画,连题字也学得神似,因此,传到目前的华喦画中,使人怀疑很有可能有一些是李育搞出来的。再后就是赵之谦,他的花卉首先值得珍视的是他把游历所看见南海两广的花果,用他圆润灵活的笔调,鲜明的色彩,把这些花果如生地给反映出来。同时,对于新鲜事物——中原不常见的花果,也表达出作者对它们的思想情感。 末期还有“三任一吴”,“三任”是任渭长、阜长和伯年,“一吴”是吴昌硕。“三任”的花鸟画,是从陈老莲的花鸟画发展下来的。渭长的笔调比较稳当,阜长、伯年他们的笔调更加泼辣,但是行笔如风、一挥而就的气势,是他们独特的风格,尽管他们有些过分地夸张了笔墨。吴昌硕是从苍老拙厚的笔调上求得画面上的协调,对于形象,却是大胆地加以夸张和剪裁。所谓大笔破墨花卉,成为一时最杰出的作品~
- 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