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 > 十大排行榜 > 正文

功劳叶用什么药代替,十大功劳对肝便化有好处吗(十大功劳叶的禁忌)

摘要: 58岁,男,脑动脉硬化、血糖高,血脂和胆固醇都比较高,这样的症状怎样治疗比较好 厨师点评:加餐要用水果...

58岁,男,脑动脉硬化、血糖高,血脂和胆固醇都比较高,这样的症状怎样治疗比较好

厨师点评:加餐要用水果:水果中含有葡萄糖和果糖,能升高血糖。因此,当血、尿糖控制相对稳定,空腹血糖为7.8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为10mmol/L时,可在两餐时或睡前食用,但相应的主食也应减少。饮食调理的总原则是:控制总热量,限制脂肪,减肥,督促自己利用体内积累的脂肪。具体措施如下:1 .保持日常食物的多样性。2.谷物是日常饮食的基础。3.适量吃动物性食物。4.每天吃适量的豆类及其制品。5.每天吃1斤蔬菜,适量水果。6.控制能量摄入。7.适当增加蛋白质摄入。8.减少糖和甜食。9.控制脂肪和胆固醇。10.每日膳食纤维补充剂。11.限制钠盐的摄入。12.多吃含钾食物。13.多吃含钙的食物。14.适当使用橄榄油和皇家米油。15.不喝酒。16.蛋白质的摄入应以植物蛋白为主。17.禁止食用的食物包括:白糖、红糖、葡萄糖和含糖的甜食,如糖果、蛋糕、果酱、蜜饯、冰淇淋、甜饮料等。此外,还有土豆、山药、芋头、莲藕、蒜苗、胡萝卜等。含碳水化合物较多,应少用或少吃,以减少相应的主食量。18.脂肪摄入应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19.少喝咖啡和茶。20.改变食物的烹饪方法:烹饪动物性食物时,千万不要油炸。合适的方法是蒸烤,让食物里的油滴出来。

58岁,男,脑动脉硬化、血糖高,血脂和胆固醇都比较高,这样的症状怎样治疗比较好

求助关于肺结核的治疗

1.抗结核化疗:抗结核化疗对控制结核病起决定性作用。合理的化疗可以彻底杀菌,使病灶愈合。(1)化疗原则:活动性肺结核必须坚持早期治疗、适当联合、规律和全程的原则。早期——由于活动性肺结核中结核分枝杆菌生长代谢旺盛,抗结核药物可充分发挥其杀菌抑菌作用;其次,早期纤维增生少,血管多,药物浓度高,治疗效果好。联合用药——单一药物可以消灭大部分敏感菌,但会留下少数耐药菌继续繁殖,最终形成耐药菌的优势生长。比如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可以交叉消除耐药菌,有协同作用,效果很好。适当剂量——剂量要适当,剂量不足,组织内药物有效抑制浓度小于,疗效不好,细菌容易产生耐药性;用量过大不仅会造成浪费,还容易产生副作用。规律用药是化疗成功的关键。一气呵成,既能维持有效血药浓度,又能彻底消除细菌,避免治疗过程的遗漏和中断。全程——疗效不足或过早停药,会使治疗不彻底,增加复发率。(2)化疗方案a .常规治疗方案——2 HSP/16HP或2HSP/16-22HS。全程18个月。可以全程给药,也可以分两个阶段给药(前1-3个月,每日给药巩固阶段,之后每周给药两次,即间断给药巩固阶段)。b .短期化疗方案- 2HRE/7HR或2HSR/7H2R2。继续治疗吧~我经常去医院复查,药还是要吃的。

白癜风有什么金方?

白癜风是一种局限性色素脱失性皮肤病,表现为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局限性白色斑块,主要分布于面部、颈部、手背,对称分布。与遗传因素、自身免疫和神经因素有关。中医将其称为白驳、斑疹、色斑、白癜风、白驳、白糜烂等。本病的临床表现如下:多见于青壮年。皮肤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但容易受光照和摩擦损伤,如面部、颈部、躯干和四肢。口腔、小阴唇、龟头、包皮内侧黏膜也可受累。大部分白斑呈对称分布,部分患者有沿着神经节段分布的白斑。皮损为局限性色素脱失,乳白色、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从指甲到硬币。白斑处的头发也会变白。进行期,色素脱失迁移至正常皮肤,发展迅速,有同形反应,即受压、摩擦、外伤后可形成继发性白癜风。病程为慢性,可持续终生,也有自发缓解的情况。(1)内治配方[配方1]验方1[来源]《奇难杂症》[组成]白花蛇15克、蝉蜕12克、僵蚕18克、露蜂房12克、当归12克、赤芍15克、川芎12克、白花蛇舌草30克、三棱18克。【功效】活血祛风,理气祛湿。【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配方二】处方二【来源】《奇难杂症》【组成】熟地黄30克、山药18克、女贞子18克、牡丹皮15克、茯苓18克、何首乌30克、僵蚕18克、蒺藜16克、蝉蜕12克。【功效】养血祛风,滋阴补肾。【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方剂3】方剂3【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十大功劳叶、槟榔各15g,蒺藜、补骨脂各12g,生甘草4.5g【功效】补肾清热,消食化滞,杀虫。【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配方4】配方4【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党参、白芷、苍术各10g,何首乌。鸡血藤、夜交藤、丹参各15克,红花、路路通、麻黄各6克,全蝎1-2只。【功效】养血祛风,通经活络。【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配方五】配方五【来源】《皮肤病百种疗法》【组成】鲜马齿苋50克。【功效】清热解毒,活血化淤。[方法]将新鲜马齿苋洗净,放入砂锅中,每剂加水煎煮两次,混合药液。【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配方6】配方6【来源】《皮肤病百种疗法》【组成】当归、防风、补骨脂、赤芍、红花、陈皮、川芎各10g,鸡血藤、黄芪、豆豉各15g。【功效】清热祛风,活血养血。【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备注】服用20剂后,将药物分成细粉,每次10克,每日2次。[处方7]验方7

【来源】《皮肤病百种疗法》【组成】当归9克,川芎9克,牡丹皮9克,桂枝9克,乌梢蛇9克,白鲜皮9克,地肤子9克,豨莶草9克,赤芍15克。【功效】清热凉血,活血祛风。【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方八】验方八【来源】《皮肤病百种疗法》【组成】当归9克,川芎6克,赤芍9克,白芍15克,红花5克,何首乌15克,拘杞10克,生地黄15克,黄芪20克,白芷7克,白蒺藜7克,桂枝6克。【功效】滋补肝肾,活血益气。【用法】水煎服,日1剂。【方九】乌金煎【来源】吉林中医药,1988:(2)【组成】黑豆衣120~180克,羌活6~12克,独活、荆芥各12克,蜂蜜30克,酒少许。【功效】补肾荣肤,祛风胜湿。【用法】水煎服,日1剂。【方十】消斑汤【来源】山西中医,1988:4(2)【组成】桔梗、郁金、独活、防风、桃仁各10克,何首乌、黑芝麻、旱莲草、苍耳子各18克,红花60克,苦参15克,白附子6克,苍术12克,黄芪20克。【功效】祛风除湿,益气固表,活血消斑。【用法】水煎服,日1剂。【方十一】白癜风消饮一【来源】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8)【组成】柴胡、白芷、川芎、桔梗各9~12克,丹参、首乌各10~15克,郁金、桃仁、防风、荆芥、龙胆草、补骨脂、白术、陈皮各6~10克,当归12~25克。【功效】疏肝活血,健脾除湿,祛风清热。【用法】水煎服,日1剂。【方十二】白癜风消饮二【来源】《难证奇方妙用》【组成】柴胡9~12克,白芍9~12克,川芎9~12克,桔梗9~12克,郁金6~10克,桃仁6~10克,红花6~10克,防风6~10克,荆芥6~10克,龙胆草6~10克,补骨脂6~10克,白术6~10克,陈皮6~10克,当归12~25克。【功效】活血祛瘀,消风润肤。【用法】水煎服,日1剂。【方十三】祛白消斑汤【来源】湖南中医杂志,1989:5(5)【组成】当归、川芎、赤芍、白芍、红花、何首乌、枸杞子、生地黄、黄芪、白芷、白蒺藜、桂枝、防风。【功效】活血养血,祛风益气。【用法】水煎服,日1剂。【方十四】玄机汤【来源】《奇效良方集成》【组成】草河车、浮萍、丹参各50克、川芎15克,紫草、刘寄奴、牡丹皮、威灵仙各15克,琥珀、地龙、土鳖虫各10克。【功效】补血活血,通络祛风。【用法】水煎服,日1剂。小儿酌减,孕妇忌服。1个月为1疗程。【方十五】通窍活血汤加减【来源】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4(10)【组成】川芎、赤芍、红花、老葱白、鲜姜、防风、苍耳子各9克,桃仁12克,红枣(去核)7枚,桔梗、黄芪各15克,麝香(冲服)0.1克(若无麝香可用白芷20克代替),黄酒120克,桂枝5克,浮萍15克。【功效】活血化瘀,祛风解表。【用法】水煎服,日1剂。【方十六】一贯煎加味【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女贞子、覆盆子、防风、当归、川楝子、枸杞子各10克,沙参、麦门冬各15克,生地黄30克。【功效】滋补肝肾,养血祛风。【制法】上药水煎取汁。【用法】水煎服,日1剂。【方十七】七零八方加减【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生地黄、熟地黄各15克,当归、白芍、紫草、姜黄、茜草各10克,黑芝麻、白鲜皮、何首乌各12克。【功效】调和气血,驱风通络。【制法】上药水煎取汁。【用法】水煎服,日1剂。【方十八】消风饮【来源】《民间治病小绝招》【组成】粉牡丹皮10克,广郁金10克,草红花10克,炒白蒺藜10克,紫草10克,黑豆10克,制何首乌15克,生石决明15克,生地榆15克。【功效】活血祛风,养血祛癜。【制法】上药共入砂锅内,加清水1升,浸泡30分钟,上火煎煮30分钟,滤渣取汁,二煎加水适量,煎煮20分种,滤液混合。【用法】分3次温服,每日1剂。【备注】同时用蛇皮50~100克剪碎,放瓦上煅为炭,研细末,醋调如糊,外涂患处,1日3次。【方十九】凉血地黄汤加减【来源】中医杂志,1993:34(3)【组成】生地黄30克,赤芍、丹参、当归尾、川芎、桃仁泥、黄芩、地榆、荆芥、防风、豨莶草、白鲜皮、地肤子、乌梢蛇各9克,生甘草3克。【功效】凉血活血,清热祛风。【用法】水煎服,日1剂。【方二十】二仙汤合四物汤加味【来源】中医杂志,1993:34(3)【组成】生地黄熟地黄各15克,当归、赤芍、白芍、山萸肉、仙茅、枸杞子、仙灵脾、川芎、桂枝、白蒺藜、白鲜皮、防风、炙地龙、桃仁泥各9克,生甘草3克。【功效】滋补肝肾,补益气血。【用法】水煎服,日1剂。【方二十一】苏木着色汤【来源】《难证奇方妙用》【组成】苏木10克,茺蔚子10克,蝉蜕10克,赤芍10克,白蒺藜15克,何首乌20克,大枣6枚。【功效】补益精血,养肝安神,乌须祛风。【用法】水煎服,日1剂,每10剂间隔2~3日。【备注】应用上方时,白斑局部配合日光浴,每次20~30分钟,每日2~3次,或使白斑多接触日光,但避免暴晒。【方二十二】双藤桂枝汤加减【来源】《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组成】鸡血藤15克,首乌藤30克,生黄芪15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桂枝5克,防风10克,苍术10克,紫苏梗10克,旱莲草15克,生甘草6克。【功效】调和气血,疏散风邪。【用法】水煎服,日1剂。【方二十三】柴胡疏肝汤合桃红饮加减【来源】《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组成】生蒲黄10克,五灵脂10克,丹参10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赤芍、白芍各10克,香附10克,炒荆芥10克,防风10克,蝉蜕5克,枳壳10克,柴胡5克。【功效】疏肝解郁,活血祛风。【用法】水煎服,日1剂。【方二十四】六味地黄丸合四物汤加减【来源】《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组成】潼蒺藜、女贞子、生地黄、熟地黄、何首乌、黑芝麻、白蒺藜各15克,覆盆子、枸杞子、赤芍、白芍、当归、川芎各10克。【功效】滋补肝肾,养血祛风。【用法】水煎服,日1剂。【方二十五】右归饮加减【来源】《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组成】制附子10~15克,肉桂1克,干姜10克,党参15克,桑寄生15克,丹参15克,白蒺藜15克,补骨脂10克,当归10克,何首乌15克,豨莶草15克。【功效】温补脾肾,活血祛风。【用法】水煎服,日1剂。【方二十六】消癜丹【来源】湖南中医杂志,1995:11(6)【组成】赤芍10克,丹参30克,当归10克,川芎12克,防风12克,麻黄10克,钩藤12克,柴胡12克,桃仁12克,红花8克,僵蚕8克,蝉蜕10克,苍耳子20克,紫草20克,甘草4克。【功效】疏风宣肺,疏肝活血,通经消斑。【用法】水煎服,日1剂。【方二十七】阿胶熟地丸【来源】湖北中医杂志,1985:(6)【组成】阿胶、熟地黄、当归各600克,胡麻仁450克,川芎、赤芍、苦参各350克,肉桂、威灵仙各250克,防风300克,附子150克,薄荷200克。【功效】滋养肝肾,温阳益气,祛风通络。【制法】上方制成蜜丸。【用法】1次15克,日3次,淡盐汤送服。(二)外治方 【方一】验方一【来源】《太平圣惠方》【组成】桑柴灰2斗。【功效】清热解毒,祛风止痒。【制法】将桑柴灰于大甑内蒸灰气溜。【用法】取釜中汤淋汁热洗。【方二】验方二【来源】《皮肤病百种疗法》【组成】马齿苋20克(鲜品加倍),红糖10克,醋7毫升。【功效】清热解毒,乌发散血。【制法】上药混合后煮沸,过滤,置有色瓶内备用。或将鲜马齿苋洗净,切碎,捣烂,拧出汁液,瓶装。【用法】以棉签蘸液涂患部,每日1~2次(最好在睡前涂1次)。配合患部日光浴,从每天10分钟开始,逐日增加至每天1~2小时。【方三】验方三【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雄黄、硫黄、密陀僧、朱砂各240克,雌黄60克,白芨360克,白附子600克,冰片36克。【功效】祛风通络,杀虫消斑。【制法】共研细末。【用法】以生黄瓜蘸此药粉涂擦白斑。【方四】验方四【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白附子、硫黄等量。【功效】祛风通络。【制法】研末。【用法】姜汁调匀外搽。【方五】验方五【来源】《皮肤病百种疗法》【组成】枯矾、防风各等量。【功效】祛风利湿,清热解毒。【制法】共为细面备用。【用法】以鲜黄瓜片蘸药面擦患处。【方六】验方六【来源】《皮肤病百种疗法》【组成】雄黄、硫黄、黄丹、密陀僧、生南星等份。【功效】祛风杀虫,消斑祛瘀。【制法】上药共研细末。【用法】取一生姜剖开,以其剖面蘸药粉擦患处,擦后患处变黑,次日再擦,至黑退便愈。【备注】治疗中忌食鱼腥和酒类。【方七】验方七【来源】《久病难症必效单方》【组成】硫黄、密陀僧、轻粉各3克,麝香0.015克。【功效】温经散寒,杀虫通络。【制法】共研成细末,用清水加姜汁数滴调匀。【用法】外搽患处,每日4~6次。【方八】验方八【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肉桂30克,补骨脂90克。【功效】温阳散寒,活血通络。【制法】以水酒各半混匀后浸药1周。【用法】外搽患处。【方九】验方九【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菟丝子25克(碎),50%酒精75毫升。【功效】滋补肝肾,活血消斑。【制法】浸泡7天。【用法】外搽患处。【方十】验方十【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生山栀子25克,50%酒精75毫升。【功效】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制法】浸泡7天。【用法】外搽患处。【方十一】验方十一【来源】《皮肤病百种疗法》【组成】姜黄300克,黑矾300克,密陀僧90克,雄黄30克,补骨脂150克,轻粉30克,75%乙醇5000毫升。【功效】祛风杀虫,收敛消斑。【制法】先将前五味药浸泡于乙醇中,置七天后,滤除药渣,加入轻粉即成酊剂。【用法】用药前用切片生姜用力涂擦患处,以皮肤发红为度,再用新毛笔蘸此酊剂涂患处。每日2次,直至病愈。【方十二】验方十二【来源】《皮肤病百种疗法》【组成】无花果叶,烧酒各适量。【功效】解毒行气,活血化瘀。【制法】无花果叶细切浸酒7天。【用法】以酒擦患处,每日3次。【方十三】验方十三【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露蜂房、凌霄花、踟躅花各30克,附子、川乌头、防风各60克。【功效】温经散寒,祛风除湿。【制法】上药研细末,用猪脂1500克煎炼,看药焦黄,去渣。【用法】外搽患处。【方十四】验方十四【来源】《是斋百一选方》【组成】草乌15克,巴豆3克。【功效】驱风除湿,通络散瘀。【制法】草乌、巴豆,并切细上用米醋和湿,以布裹。【用法】浴罢擦之,频浴为佳。【方十五】验方十五【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细辛6克,雄黄,白芷各8克。【功效】温经散寒,杀虫通络。【制法】研细末。【用法】醋调搽。【方十六】验方十六【来源】《久病难症必效单方》【组成】细辛6克,白芷3克,雄黄3克。【功效】温经散寒,杀虫通络。【制法】将上药研末后放陈醋搅拌均匀。【用法】涂擦患部,每日1~2次。【方十七】验方十七【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硫黄、密陀僧、腻粉、乳香、白僵蚕、杏仁各30克。【功效】收敛杀虫,祛风散结。【制法】各研细末,和研匀,酥油调膏。【用法】外搽患处。【方十八】白癜康【来源】北京中医,1993:(2)【组成】黄芪、何首乌、白鲜皮各30克,姜黄、丹参、自然铜、补骨脂各15克,白蒺藜、防风各10克。【功效】益气补血,活血祛风。【用法】水煎外洗,1日3~4次,3个月为1疗程。【方十九】密陀僧散【来源】《外科正宗》【组成】硫黄、雄黄、蛇床子各6克,石黄、密陀僧各3克,轻粉1.5克。【功效】祛风,杀虫,止痒。【制法】上药共为细面。【用法】直接外扑或用醋调搽患处,日1~3次。【方二十】消斑酊【来源】《难证奇方妙用》【组成】乌梅60克,补骨脂30克,毛姜10克。【功效】清热收敛,杀虫通络。【制法】将上药放入80%~85%酒精(按照药物1份,酒精3份比例配制)内浸泡两周后滤去渣。【用法】使用时用棉球或纱布蘸药涂患处,每日次数不限,每次1~5分钟,擦时用力要匀,觉患处皮肤发热为度。连续涂搽数日,直至白斑消除为止。【方二十一】前胡防风补骨脂方【来源】《皮肤病百种疗法》【组成】前胡20克,防风10克,补骨脂30克,75%酒精100克。【功效】温阳祛斑,活血祛风。【制法】以上前三味研为细末,加入75%酒精中浸泡7天,过滤取汁,备用。【用法】用棉签蘸药液涂擦患处,每次5~15分钟,每日早晚各1次。【方二十二】荆芥川椒补骨脂方【来源】《皮肤病百种疗法》【组成】紫荆芥皮15克,川椒15克,补骨脂15克,75%酒精100克。【功效】发表祛风,理血杀虫。【制法】以上前三味研为细末,加入75%酒精中浸泡7天,过滤取汁,备用。【用法】用棉签蘸药液涂擦患处,每次5~15分钟,每日早晚各1次。【方二十三】补骨脂酊【来源】《古今名方》【组成】补骨脂120克,旱莲草60克。【功效】调和气血,活血通络。【制法】上药研碎放入75%酒精500毫升内,浸泡7天,过滤去渣,瓶装备用。【用法】用棉球蘸药涂于患处。并摩擦5~10分钟。【方二十四】博落回姜醋方【来源】《皮肤病百种疗法》【组成】博落回30克,陈醋90克,老生姜适量。【功效】解毒杀虫通络。【制法】以上前一味切碎,装入瓶中,加入陈醋浸泡10天,备用。【用法】先将老生姜切开,用断面擦患处皮肤至微红,再用棉签蘸药涂擦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

气切病人肺部感染,痰多,吃橘红片好还是利肺片好

中药治疗咳嗽 咳嗽是因外感六淫,脏腑内伤,影响于肺所致有声有痰之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因外邪犯肺,或脏腑内伤,累及于肺所致。很多原因可以引起咳嗽来。 目前,治疗感冒的中成药制剂品种繁多,消费者如果没有中医方面的知识,不辨寒热,盲目购服板兰根冲剂、复方野菊冲剂、感冒退热冲剂,以为抗菌消炎解毒必能退热抗感,均属谬误和不当,应予纠正。 中医上将咳嗽分为风寒咳嗽、风热咳嗽、风燥咳嗽、痰湿咳嗽、久咳阴伤及肺气虚咳六种。 1、久咳阴伤 此类咳嗽的特点是久咳干咳,咳声短促,或痰中夹有血丝,常伴有午后颧红潮热、盗汗、神疲等症状。久咳阴伤者应用滋肺阴、除顽痰、生津液、降逆气的药,如蜜炼川贝枇杷膏、百合固金丸、秋梨膏、养阴清肺膏等。 2、痰湿咳嗽 此类咳嗽以体弱老人居多,其特点是咳声重浊,痰多而黏腻、呈灰白色,进甘甜油腻食物后加重,伴有胸闷、食少、体倦、便溏等症状。宜用理肺健脾、宁嗽祛痰药,如半夏露、半夏天麻丸、橘红痰咳冲剂(口服液、膏剂)、二陈丸等。多痰哮喘者可加服人参蛤蚧丸,但不可服用雪梨膏、梨膏糖等。 3、风寒咳嗽 此类多系外感风寒所致,这种咳嗽表现为咳嗽声重、咳痰稀薄色白,伴有畏寒、头痛、鼻塞音重、打喷嚏、流清涕等症状。病人舌苔白,多伴有怕冷的现象。宜服温化寒痰止咳药,如消咳喘、半夏露、杏苏止咳糖浆、桂龙咳喘宁、小青龙颗粒、通宣理肺口服液等。 4、风燥咳嗽 此类咳嗽表现为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或痰中有血丝,伴有咽干、鼻唇干燥等症。风燥咳嗽者宜用清肺燥兼宣肺疏表药,可用雪梨膏、枇杷叶膏、川贝雪梨糖浆、羚羊清肺丸、杏苏二陈丸等。 5、风热咳嗽 此类咳嗽的特点是频咳、咳声洪亮、痰色黄稠难咳,伴有发热、头痛、咽痛、口渴、鼻涕黄浊而黏稠等症状。病人舌质红、舌苔黄。宜用清热化痰止咳药,常用的有羚羊清肺散、蛇胆川贝液、枇杷露、罗汉果止咳冲剂、鲜竹沥口服液、祛痰灵、急支糖浆、镇咳宁糖浆等。 6、肺气虚咳 此类咳嗽多见于平素体弱、肺气不足的患者,表现为咳嗽日久不愈,痰少色白清稀,伴有气喘、无力、自汗、心悸,且面色苍白、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等。宜选用补肺益气固表、健脾补肾的药,如固本咳喘片、人参保肺丸、补肺丸、利肺片等。 中药并不是完全安全无毒的,而且中药性情温和、起效慢、疗程长、服用不方便,这些都极大地限制了中药的应用。对于感冒这种病程相对较短的疾病来说,亟需寻找一种起效快、效果好、毒副作用小、简便易行的绿色治疗方案来代替传统的药物治疗。 治疗咳嗽中药偏方大全  1.巧治风寒咳嗽——萝卜葱白汤   材料:萝卜1根,葱白6根,生姜15克   做法:锅里放三碗水,将下入切好的萝卜,煮熟后,将葱白、姜下锅,煮成一碗汤,带渣一次服。   适用于宣肺解表,化痰止咳。治风寒咳嗽,痰多泡沫,伴畏寒,身倦酸痛等。 >>咳嗽感冒了吃什么好的快   2.巧治伤风咳嗽——红糖姜枣汤   材料:红糖30克,鲜姜15克,红枣30克   做法:锅中加三碗水,加入红糖,鲜姜,红枣煎至过半,顿服,服后出微汗即可痊愈。   适用于驱风散寒,治伤风咳嗽,胃寒刺痛,产后受寒腹泻,恶阴等。>>中医治咳嗽之五种防咳食疗方法   3.巧治伤风咳嗽——芫荽汤   材料:芫荽(香菜)30克,饴糖30克,大米100克   做法:将大米洗净,加水煮汤。取大米汤三汤匙与芫荽,饴糖搅拌后蒸10分钟,趁热一次服,注意避风寒。   适用于发汗透表,治伤风感冒引起的咳嗽。   4.巧治风寒咳嗽——白萝卜蜂蜜蒸   材料:大白萝卜1个,蜂蜜30克,白胡椒5粒,麻黄2克   做法:将萝卜洗净,切片,放入碗内,倒入蜂蜜及白胡椒,麻黄等共蒸半小时趁热顿服,卧床见汗即愈。   适用于发汗散寒,止咳化痰,治风寒咳嗽。>>   5.巧治阴虚咳喘——贝母甲鱼蒸   材料:川贝母5克,甲鱼1只(约500克),鸡清汤1公斤,葱、姜、花椒、料酒、盐各适量。   做法:将甲鱼宰杀,去头及内脏,切块备用。将甲鱼块放蒸盆内,加入贝母、盐、料酒、花椒、葱、姜,上笼蒸1小时许,趁热服食。   适用于滋阴清热,润肺止咳,退热,治阴虚咳喘,低热,盗汗等。   6.巧治肺痈咳嗽——鲜梨贝母蒸   材料:鲜梨500克,贝母末6克,白糖30克。   做法:将梨去皮剖开,去核,把贝母末及白糖填入,合起放在碗内蒸熟,早晚分食。   适用于清热化痰,散结解表,用治咳嗽或肺痈,症见胸痛,寒战,咳嗽,发热,口干, 咽燥,痰黄腥臭或脓血痰等。   7. 巧治肺虚久咳——冰糖燕窝粥   材料:燕窝10克,大米100克,冰糖50克   做法:大米淘洗干净后放入锅内,加清水三大碗,旺火烧开,改用文火熬煮。将发好纯净的燕窝放入锅中与大米同熬约1小时,加入冰糖溶化后即成。   适用于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治肺虚久咳及咳喘伤阴。   8. 巧治肺阴咳嗽——燕窝梨炖熟   材料:燕窝5克(水浸泡),白梨2个,川贝母10克,冰糖5克   做法:白梨挖去核心,将其他三味同放梨内,盖好扎紧放碗中,隔水炖熟食用。   适用于养阴润燥,止咳化痰。治多年痰咳,气短乏力。>>   9. 巧治多痰咳嗽——萝卜胡椒   材料:萝卜1个,白胡椒5粒,生姜3片,陈皮1片   做法:加水共煎30分钟,日饮汤2次。   适用于下气消痰,治咳嗽痰多。>>过敏体质男孩咳嗽不止祸起蚊香   10.巧治肺热咳嗽——豆浆   材料:黄豆   做法:黄豆浸泡磨汁,煮沸后加冰糖饮用。每日清晨空腹饮1碗。   适用于健脾宽中,燥掐水;清肺止咳,化痰。治疳积瘦弱,肺热咳嗽等。 中医辨证咳嗽 【证候特征】 失于宣肃,上逆作声而引起咳嗽为其证候特征。咳嗽、咯痰是本证的主要症状。由于病因和机体反应性的不同,则出现相应的症状和特征。风寒犯肺,早期咽痒作咳而咳嗽声重,气急,咯痰清稀呈泡沫状,或鼻塞流清涕,苔薄白,脉浮;若从热化,则痰和鼻涕由白转黄;风热犯肺,常见咳嗽痰黄而稠,气粗,或咽痛,口渴,或流黄涕,苔薄黄,脉浮数;燥邪伤肺,则干咳无痰或少痰,鼻咽干燥,舌红干少津,脉数;痰湿蕴肺,则咳声重浊,胸闷气憋,痰多色白粘稠,舌苔白腻,脉濡滑;痰热郁肺,则咯痰黄稠,胸闷气促,舌苔黄腻,脉滑数;肝火犯肺,则气逆咳嗽,咳引胁痛,苔黄少津,脉弦数;肺阴亏耗,则干咳无痰,或见咯血,舌红少苔,脉细数。外感引起的咳嗽、咯痰大多伴有发热、头痛、恶寒等,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内伤所致咳嗽,一般无外感症状,起病慢,病程长,常伴有脏腑功能失调的证候。 【病因病机】 咳嗽与外邪的侵袭及脏腑功能失调有关。正如《医学三字经》所说:“肺为脏腑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本脏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亦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咳嗽的病因,一是外感六淫之邪;二是脏腑之病气,均可引起肺气不清失于宣肃,迫气上逆而作咳。 1、外邪袭肺:外感六淫,从口鼻或皮毛而入,使肺气被束,肺失肃降,《河间六书•咳嗽论》谓:“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嗽”即是此意。由于四时生气不同,因而人体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区别。风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或挟寒,或挟热,或挟燥,其中尤以风邪挟寒者居多。张景岳说:“六气皆令人咳,风寒为主。” 2、内邪干肺:脏腑功能失于调节,影响及肺。可分其他脏腑病变涉及于肺和肺脏自病两端。它脏及肺的咳嗽,可因情志刺激,肝失条达,气郁化火,气火循经上逆犯肺;或由饮食不当,嗜食烟酒、辛辣助火之品,熏灼肺胃,灼津生痰;过食肥甘厚味,致使牌失健运,痰浊内生,上干于肺,阻塞气道,均可使肺气上逆而作咳。因肺脏自病者,常由肺系多种疾病迁延不愈,肺脏虚弱,阴伤气耗,肺主气的功能失常,以致肃降无权,而上逆作咳。 由此可知,无论外感或内伤所致的咳嗽,均累及肺脏受病,由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所致,故《景岳全书•咳嗽》说:“咳证虽多,无非肺病。”《医学心悟》指出:“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搏之火自内攻之则亦鸣。”提示咳嗽是内、外病邪犯肺,肺脏为了祛邪外达所产生的一种病理反应。 外感咳嗽属于邪实,为外邪犯肺,肺气壅遏不畅所致,若不能及时使邪外达,可进一步发生演变转化,表现风寒化热、风热化燥,或肺热蒸液成痰等情况。 内伤咳嗽多属邪实与正虚并见。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但痰有寒热之别,火有虚实之分;痰可郁而化火,火能炼液灼津为痰。他脏及肺者,多因邪实导致正虚,如肝火犯肺每见气火耗伤肺津,炼液为痰。痰湿犯肺者,多因脾失健运,水谷不能化为精微上输以养肺,反而聚为痰浊,上贮于肺,肺气窒塞,上逆为咳。若病久,肺脾两虚,气不化津,则痰浊更易滋生,此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道理。甚者病延及肾,由咳至喘。如痰湿蕴肺,遇外感而引触,转从热化,则可表现为痰热咳嗽;若转从寒化,则可表现为寒痰咳嗽。至于肺脏自病的咳嗽则多因虚致实。如肺阴不足每致阴虚火旺,灼津为痰,肺失濡润,气逆作咳,或肺气亏虚,肃降无权,气不化津,津聚成痰,气逆于上,引起咳嗽。 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还可相互影响为病,病久则邪实转为正虚。外感咳嗽如迁延失治,邪伤肺气,更易反复感邪,而致咳嗽屡作,转为内伤咳嗽;肺脏有病,卫外不固,易受外邪引发或加重,特别在气候变化时尤为明显。久则从实转虚,肺脏虚弱,阴伤气耗。由此可知,咳嗽虽有外感、内伤之分,但有时两者又可互为因果。 【诊断】 1.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咯痰。 2.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咳嗽而伴见脏腑病变。 3.急性期,周围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4.听诊可闻及两肺野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吸音。 5.肺部X统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鉴别诊断】 1.哮病、喘证:哮病和喘证虽然也会兼见咳嗽,但各以哮、喘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哮病主要表现为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发作与缓解均迅速。喘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2.肺胀:有久患咳、喘、哮等病证不愈的病史。在咳嗽的同时,并有胸部膨满,喘咳上气,烦躁心慌,甚至面目紫暗,肢体浮肿等症,病情缠绵,经久难愈。 3.肺痨:咳嗽是肺痨的主要症状之一,其特点为干咳,或痰中带血,或咯血痰,常伴有低热、盗汗、消瘦等症。X线胸部检查常能确定病灶所在。 4.肺癌:常以咳嗽或咯血为主要症状,多发于40岁以上吸烟男性,咳嗽多为刺激性呛咳,病情发展迅速,呈恶液质,肺部X线检查及痰细胞学检查有助于确诊。 【辨证要点】 1.辨外感内伤: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卫表证。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见它脏见证。 2.辨证候虚实:外感咳嗽以风寒、风热、风燥为主均属实,而内伤咳嗽中的痰湿、痰热、肝火多为邪实正应。阴津亏耗咳嗽则属虚,或虚中夹实。 【治疗原则】 咳嗽的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 外感咳嗽,多为实证,应祛邪利肺,按病邪性质分风寒、风热、风燥论治。 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治以祛邪止咳,扶正补虚,标本兼顾,分清虚实主次处理。 咳嗽的治疗,除直接治肺外,还应从整体出发注意治脾、治肝、治肾等。外感咳嗽一般均忌敛涩留邪,当因势利导,候肺气宣扬则咳嗽自止;内伤咳嗽应防宣散伤正,从调护正气着眼。咳嗽是人体祛邪外达的一种病理表现,治疗决不能单纯见咳止咳,必须按照不同的病因分别处理。 【辨证施治】 一、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 症状:咽痒咳嗽声重,气急,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场合止嗽散。方中用麻黄、荆芥疏风散寒,合杏仁宣肺降气;紫菀、白前、百部、陈皮理肺祛痰;桔梗、甘草利咽止咳。咳嗽较甚者加矮地茶、金沸草祛痰止咳;咽痒甚者,加牛蒡子、蝉退祛风止痒;鼻塞声重加辛夷花、苍耳子宣通鼻窍;若挟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者,加半夏、厚朴、茯苓燥湿化痰;表寒未解,里有郁热,热为寒遏,咳嗽音嘎,气息似喘,痰粘稠,口渴心烦,或有身热者加生石膏、桑白皮、黄芩解表清里。 2.风热犯肺 症状: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嘎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或稠黄,咳时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本方用桑叶、菊花、薄荷疏风散邪,宣透风热,杏仁、桔梗、甘草轻宣肺气,祛痰止咳;连翘、芦根清热生津。咳嗽甚者加前胡、枇杷叶、浙贝母清宣肺气,化痰止咳;肺热内盛加黄芩、知母清肺泄热;咽痛、声嘎,加射干、山豆根清热利咽;若风热伤络,见鼻衄或痰中带血丝者,加白茅根、生地凉血止血;夏令挟暑加六一散、鲜荷叶清解暑热。 3.风燥伤肺 症状:喉痒干咳,连声作呛,咽喉干痛,后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方中桑叶、豆豉疏风解表,清宣燥热;杏仁、象贝母肃肺止咳;南沙参、梨皮、山桅清热润燥生津。若津伤较甚者加麦冬、玉竹滋养肺阴;热重者前加生石膏、知母清肺泄热;痰中夹血加生地、白茅根清热凉血止血。另有凉燥伤肺证,乃燥证与风寒并见,表现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兼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首薄白而干等症。用药当以温而不燥,润而不凉为原则,方取杏苏散加减。药用苏叶、杏仁、前胡辛以宣散,紫花、款冬花、百部、甘草温润止咳。若恶寒甚、无汗,可配荆芥、防风以解表发汗。 二、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 症状: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胸闷气憋,尤以晨起咳甚,痰多,痰粘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痰出则憋减咳轻。常伴脘闷,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方药:二陈汤会三子养亲汤。方用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以三子养亲汤降气化痰以止咳。方中以白芥子温肺利气,畅隔消痰;苏子降气行痰,使气降则痰不逆;莱菔子消食导滞,使气行则痰行;三者合用,痰化、食消、气顺。苏子长于降气,气逆不降者以此为主;白芥子长于畅隔,胁痛痰多者以此为主;莱菔子长于消食导滞,食少脘痞者以此为主。三者皆行气祛痰之药,又能在治痰中各展其长。若寒痰较重,痰粘白如泡沫,怯寒背冷,加干姜、细辛以温肺化痰;脾虚证候明显者加党参、白术以健脾益气。症情平稳后可取六君子汤加减以资调理。 2.痰热郁肺 症状: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粘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吐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而粘,欲饮水,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方药:清金化痰汤。方中用黄芩、山栀、知母、桑白皮清泄肺热;茯苓、贝母、栝楼、桔梗、陈皮、甘草化痰止咳;麦冬养阴润肺以宁咳。若痰热郁蒸,痰黄如脓或有热腥味,加鱼腥草、金荞麦根、象贝母、冬瓜仁等清化痰热;胸满咳逆,痰涌,便秘配葶苈子、大黄泻肺通腑以逐痰;痰热伤津,口干,舌红少津配北沙参、天冬、花粉养阴生津。 3.肝火犯肺 症状: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量少质粘,或如絮条,胸胁胀痛,咳时加剧。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或舌边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肺,化痰止咳。 方药: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散。方中用青黛、海蛤壳清肝化痰;黄芩、桑白皮、地骨皮清泻肺热;粳米、甘草和中养胃,使泻肺而不伤脾胃。二方相合,使气火下降,肺气得以清肃,咳逆自平。火旺者加山栀、丹皮清肝泻火;胸闷气逆,加葶苈子、栝蒌利气降逆;胸痛配郁金、丝瓜络理气和络;痰粘难咯加海浮石、贝母、冬瓜仁清热豁痰;火郁伤津,咽燥口干,咳嗽日久不减,酌加北沙参、百合、麦冬、诃子养阴生津敛肺。 4.肺阴亏耗 症状:干咳,咳声短促,或痰中带血丝,低热,午后颧红,盗汗,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方药:沙参麦冬汤。方中重用北沙参、麦冬甘寒生津,清养肺胃为主药;玉竹助主药甘寒生津,养阴润燥以为辅,天花粉清肺润燥,养胃生津;生扁豆甘平和中,培土生金;冬桑叶轻清宣透,以散燥热;甘草泻火和中,调和诸药共为佐使,诸药配伍,共奏清养肺胃,生津润燥之功,乃甘寒之法。若久热久咳,是肺中燥热较甚,又当加地骨皮以泻肺清热。咳剧加川贝母、甜杏仁、百部润肺止咳;若肺气不敛,咳而气促,加五味子、诃子以敛肺气;低热,酌加功劳叶、银柴胡、青蒿、地骨皮以清虚热;盗汗,加糯稻根须、浮小麦以敛汗;咯吐黄痰,加海蛤粉、知母、黄芩清热化痰;痰中带血,加丹皮、山栀、藕节清热凉血止血

发表评论

  • 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