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届三中全会,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原文(六届四中全会)
- 十大排行榜
- 2022-03-11 16:53:13
三中全会 六中全会指什么
“三中全会”是指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六中全会”是指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拓展中共三中全会的任务三十多年来,历届中共三中全会都承担了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使命,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三中全会是指由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中央委员会召开的三中全会的简称。事实上,在过去30年左右的时间里,每次全会都定期关注其内容。中央党校教授张希贤告诉北青报记者,一般来说,每届一中全会产生党内领导,二中全会遴选国家机构领导人员和全国政协领导人员建议名单,三中全会研究经济改革,四中全会重点研究党的建设。每次三中全会通常用3-5天。出席会议的有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有关负责同志可以列席会议。自1978年以来,中共召开了七次三中全会,其中四次在10月份,一次在9月、11月和12月。每一届三中全会,往往都会打上每一届中央集体领导的烙印。观察三中全会,可以反映出本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特点。每一届三中全会都面临着不同的时代课题,所以会议的议题针对性很强。1978年,中国刚刚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当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仅拨乱反正,而且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定,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92年,邓小平访问南方时发表了重要讲话。当年的十四大,首次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次年11月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近10年来,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领域的深层次矛盾开始显现。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与10年前相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从“建立”到“完善”。张希贤认为,按照惯例,即将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落实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战略部署。三中全会一般审议通过《决定》,通常被称为指导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2008年召开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被称为“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被称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参考资料:中央三中全会-百度百科
中共历届三中全会主要内容是什么?
以下是1978年以来中共三中全会的重要内容列表。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8日-22日)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政策,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作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决定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和党内法规制度。在经济建设问题上,要从纠正急于求成的错误倾向入手,调整国民经济中不平衡的比重,认真改革过分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全党要注意解决国民经济中主要比重严重不平衡的问题。并同意《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送各省、市、自治区讨论试行。十二届三中全会(1984年10月20日)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了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基本政策,是指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会议提出,要增强企业活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充分重视经济杠杆的作用。还要进一步完善税制,改革财政体制和金融制度。十三届三中全会(1988年9月26日-30日)批准了中央政治局提出的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决定把今后两年改革和建设的重点放在治理经济环境和整顿经济秩序的突出位置上。全会原则上批准了《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并建议国务院按照严格控制物价上涨的要求,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实际可能,在今后五年或更长时间内,逐步稳妥地组织实施。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11月11日-14日)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是9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其中,提出要转变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1998年10月12日-14日)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确定了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坚持的方针。并强调要长期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2003年10月11日-14日)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首次提出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并明确法律没有明令禁止的领域非公有经济都可以进入,以及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农村改革等。十七届三中全会 (2008年10月9-12日)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十八届三中全会 (2013年11月9-12日)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改革进行整体系统部署,不仅仅是经济体制改革,还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多方面。公报指出,要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税制度,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1930年9月24日至28日,党在上海召开扩大的六届三中全会。
红军游击战争和农村根据地。该次会议通过的决议,批评李立三等对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统治崩溃的形势作了不切实际的估量,对革命形势发展的速度和革命力量的现状作了过高的估量,对不平衡发展的规律观察不清,不重视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和扩大红军,忽视对大城市和产业中心区更广大群众的发展和组织。李立三在会上作了自我批评,承认错误,接着便离开中央领导岗位。这次会议基本上结束了“立三路线”在全党的统治,但未能从根本上对“左”倾错误思想的实质予以清算,致使后来重犯更为严重的“左”倾错误。尽管如此,六届三中全会的功绩是不容抹煞的,对于停止李立三等的“左”倾冒险计划的执行,起了重大的作用。历史意义:三中全会的这个做法是完全正确的,可以说是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树立了处理党内矛盾的正确而完美的典范。党的领导人犯错误,只要不是像张国焘那样别具阴谋和野心,像李立三和其后的王明、博古,其政治目标和党的目标是一致的,即都是要进行反帝反封建,要进行土地革命和反蒋战争,其愿望是好的,希望中国革命早一天胜利;只是犯了革命急性病的错误,盲目求快,给革命造成了重大损失。那么,它就是党内矛盾,改正了就好;而不要动不动就上纲上线,搞你死我活。把党内矛盾动不动就上纲上线、搞你死我活,那是共产国际实质是联共(布)中央亦即斯大林创下的极其恶劣传统。
党的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分别指什么
党的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分别指的是:1、三中全会:三中全会是指中国共产党某届全国代表大会选出的中央委员会召开的第三次全体会议。类似的还有“五中全会”等。我党历史上较为著名的“三中全会”通常是指1978年12月18日-22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此次会议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点,使我国进入了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主要任务的历史新时期。2、四中全会: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讨论的内容涉及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命题,其会议的主题和重要决定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从历史上的四中全会召开时间上看,多位于承上启下的关键年份。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10月28日至31日在北京召开。3、五中全会: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讨论的内容涉及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命题。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五中全会”主要包含五年规划、组织人事调整等议题。从十四届五中全会开始,此后的每次五中全会,都把审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建议,列为会议议程。4、六中全会: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简称十八届六中全会。会议于2016年10月24日至27日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2016年7月26日召开会议。决定2016年10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全面从严治党重大问题,制定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修订《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扩展资料:六中全会提出要采取正确方略和有效办法推进五大重点任务,去产能和去杠杆的关键是深化国有企业和金融部门的基础性改革,去库存和补短板的指向要同有序引导城镇化进程和农民工市民化有机结合起来,降成本的重点是增加劳动力市场灵活性、抑制资产泡沫和降低宏观税负。要坚持引导市场预期,提高政策质量和透明度,用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稳住市场预期,用重大改革举措落地增强发展信心,特别要坚持基本经济制度,鼓励民间投资,改善企业微观环境,创造各类企业平等竞争、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中全会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中全会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中全会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中全会
- 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