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 > 十大排行榜 > 正文

八大党的三个共识,党的六大纪律(党的七大时间)

摘要: 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

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群众建设先进工业国家的要求和落后农业国家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现状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为此,大会作出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在总结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经验的基础上,大会继续坚持反保守反进取的经济建设方针,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资料:中共八大背景:中共七大后,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到1956年上半年,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从此在中国建立了全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同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许多重要指标肯定会提前完成。在这种形势下,为了加强执政党建设,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制定新形势下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中共中央决定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来源:百度百科-中共八大新闻网-历届全国代表大会数据。

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有那些?

中共八大讨论通过了《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中国共产党章程》、《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年至1962年)的建议》。党的八大指出,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是人民要求建立先进工业国和落后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要求经济文化快速发展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现状之间的矛盾。资料:八大制定的党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新政策、新思想富有创造精神。当然,由于实践时间短,理论上、思想上不可能成熟,很多新的理念、政策也不可能牢固确立,达成深度共识。很多新的想法没有付诸实践,或者没有完全付诸实践,很快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但是,中共八大毕竟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了初步成就,历史证明这些成就对党的事业发展具有长远意义。来源:百度百科-中共八大

中共八大的路线及意义

中共八大制定的路线代表大会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今后党的根本任务。大会通过的《政治报告决议》明确指出,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要求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家和落后的农业国家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和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现状之间的矛盾。意义在于: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表明中国共产党正在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发展情况的社会主义道路,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路线和政策。“八大”的主要矛盾理论表明,中国共产党具有双重优势

首先,计划经济并不排斥市场的作用。它打破了计划与社会主义、市场与资本主义相联系的观念。“三主三补”的经济思想表明,计划经济与市场相排斥的观念是一种根本性的误解。正如邓小平后来所说,社会主义有市场,资本主义有计划,即使是美国也不例外。[8]陈云认为:忽视市场调节的后果是忽视价值规律,即思想上没有“利”的观念。是君子经营经济,而不是企业家经营经济。[9]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就连西方专家也认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使用市场和非市场交易方式。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大公司和国家使用计划技术。在中央计划经济中,市场提供了一个辅助系统。”[10]第二,市场的作用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只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它是市场工业体系的产物,与资本主义没有必然联系。资本主义不能脱离市场,但市场可以完全脱离资本主义。“不管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还是混合型,只要是工业体系,就必然要用这个市场或者那个市场。”[11]因此,陈云认为:“中国的市场永远不会是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而是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这个自由市场是在国家领导下的,作为国家市场的补充,所以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组成部分”。[12]显然,陈云在这里只是把市场当作一个中性的工具,它只是用来更好地服务于新中国的建设。过去,人们将市场与资本主义相提并论,这种观点混淆了手段和目的。市场是一种交换机制。它们是进行某种经济活动的手段,本身不是目的。我国现阶段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这一经济思想基础上并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所以有学者高度评价陈云“三主三补”的经济思想,分为三个层次。他们认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新问题》的讲话,“首先深刻地分析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决策。

性胜利后出现的新的矛盾,接着提出解决这些矛盾的五条办法--这是政策层次。然后,他以马克思阐明的关于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社会生产力性质的基本原理为指针,创造性地提出了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理论……--这是理论层次。其所以能提出这样的政策和理论,是由于他坚持‘只唯实’的原则,分析了我国经济落后条件下实际矛盾的各个方面,探索事物内在的规律性,从而冲破了当时在社会主义国家书本上普遍流行的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忽视市场调节作用和在任何发展阶段都应当全部是公有制的理论--这是哲学层次。”[13]对中国当时实际情况的客观反映中国是一个地域广大、人口众多的国家,各地的经济发展历来就很不均衡,地区之间的差别相当大。市场的作用在传统中国社会已经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人们日常生活必需品与市场的联系还是比较密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是一个工业基础薄弱、以小农为主的国家,整个国家在官僚资本的控制之下,工农业产品除了满足自给自足的需求外,其剩余产品都是通过市场进入流通领域。因此,建国初期,中国的经济运行仍然是一个自给自足和以市场联系混合一体的模式。陈云在建国初清醒地认识到私营经济在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949年8月25日,陈云在上海市总工会筹备委员会扩大会上讲话时指出:国家面临着困难,有些私营的工厂可扶可倒,我们就要力求把它扶起,使它不要倒。私营资本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对工人来说,在业无论如何苦,总比失业好。他在解决粮食困难时就特别注重市场对国民经济运行的调节作用,明确反对地方封锁粮食外运,认为“凡禁止粮食自由贸易的地方,农民的粮食就不能卖到高的价钱,而城市因粮食贵,工业产品成本提高,引起工

发表评论

  • 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