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 > 十大排行榜 > 正文

中国著名人物的励志故事,中国成功人士的励志故事(15个名人励志故事)

摘要: 中国励志人物 要10个 钟扬:钟扬,扎根地球的人民科学家,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带领团队在青...

中国励志人物 要10个

钟扬:钟扬,扎根地球的人民科学家,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带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质库采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钟扬援藏16年,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长期的高原工作让他积劳成疾,多次住院,但他并没有停止工作。多年来,钟扬为西部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2017年9月25日,钟扬在内蒙古工作时遭遇车祸身亡。2018年4月,中共宣传部授予钟扬“时代楷模”称号。2.杜:排雷战士,他的伤牵动着国人的心。2018年10月11日下午,边境扫雷行动中,杜对着战友大喊“退后,让我来”。当他进一步查明情况时,突然爆炸,英勇负伤,失去双手和双眼,同组战友安然无恙。杜的伤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人们通过各种形式向他表示哀悼。国防部评价:杜同志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使命。3.鲁:英勇抗击歹徒的老兵。2018年9月8日,鲁在幸福北街菜市场发现一男子持刀抢劫,上前制止,被歹徒连刺五刀,重伤。最后,在村民的帮助下,歹徒被制服。鲁的英雄事迹受到了群众的赞扬。四。马旭:积累了数百万捐款的老人。2018年,武汉一退休老人向家乡木兰县教育局捐赠1000万元,引起广泛关注。这笔巨款是马旭和丈夫几十年来积累的。到目前为止,他们过着简单的生活,住在一个不起眼的小院里。网友们纷纷向两位老人致敬、点赞。五、刘传健:中国民航英雄机长2018年5月14日,川航3U8633重庆-拉萨航班在执行飞行任务时,驾驶舱风挡玻璃爆裂,在万米高空突然脱落,属于极端罕见的险情。决一死战刘传健果断应对,带领机组成员紧跟危机,正确处置,确保了机上119名乘客的生命安全。6.它的美多吉:雪域邮路上的忠诚使者。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有一条雪域邮路,往返1208公里,平均海拔3500多米。通过这条邮路,党中央的声音和来自四面八方的邮件被送到雪域的各个角落。它的美多吉在雪域邮路上工作了29年,里程相当于绕赤道35圈。29年来,他驾驶的邮车从未发生一起责任事故,每一次邮寄任务都圆满完成。七。王吉财王世华:一对捍卫这个岛32年的夫妇。2018年,武汉一退休老人向家乡木兰县教育局捐赠1000万元,引起广泛关注。这笔巨款是马旭和丈夫几十年来积累的。到目前为止,他们过着简单的生活,住在一个不起眼的小院里。网友们纷纷向两位老人致敬、点赞。8.张:张同志,一位坚守在扶贫一线六年的基层干部,自2014年3月担任达州市渠县扶贫移民局局长以来,为渠县143802名贫困人口(四川省排名第二)脱贫、130个贫困村脱贫、全县摘帽贡献了健康、智慧和热血。由于多年熬夜和过度劳累,张患有严重的耳石和青光眼,但他从不畏惧,日夜奋战在一线。9.张玉根:即将掌管农村未来的80后教师张玉根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城里的工作机会,回到了家乡。他从每月领30元补助,年底发100斤粮食的民办教师做起,干了17年。学校位于一个偏僻的地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放弃国外的有利条件,回到中国。1960年加入中国核武器研究团队,消失了20多年。从1963年第一次踏上罗布泊的1985年,程就住在核试验基地,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才华都献给了中国的核武器研究和核试验。程设计了中国第一个创造性的精确的核试验方案,设计并主持了包括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扁孔、竖井和增强型原子弹在内的数十次试验。

中国励志人物 要10个

中国名人励志故事有哪些?

1999年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从未放弃自己的梦想。他曾经想考重点小学,但是失败了;重点中学也失败了;高考考了三年。想念哈佛大学没有成功。然而,他有毅力和勇气。俗话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通过自己的努力,他终于成功了。他说:梦想,要脚踏实地,和眼泪息息相关。唐代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爱读书。一天,趁老师不在,他溜出去玩了。他来到山下的河边,看到一个老婆婆在石头上磨铁杵。李白不解,问:“老婆婆,你磨铁杵做什么?”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惊讶地问,“哎呀!铁杵那么粗,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着说:“只要你天天磨,铁杵就会越来越细。你还怕那不是针吗?”听了这话,李白想到了自己,羞愧难当,转身跑回了书店。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刻苦学习,终于成为一名伟大的诗人,被称为“诗人仙子”。华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家境贫寒,没有文凭,也没有导师,地处穷乡僻壤,但他成功了。他靠什么?是坚持不懈的精神!他卧床三个月,求助书本作证。中国农民科学家吴基昌受周总理委托从事棉花实验。他“吃饭睡觉都要棉花”。在经历了16年的浩劫后,他秘密地在自己家里进行实验。最后培育出了棉花新品种,为祖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贡献。西汉的司马迁少年时涉猎书籍,立志追随父亲的脚步。适当的

他撰写的《史记》进展顺利的时候,“李陵事件”的牵联,使他遭受宫刑。面对这奇耻大辱,他不是叹息、沉沦,而是锐意进取,“幽而发愤”,他含冤蒙垢数十年,终于写出了“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流芳后世。

有哪些中国名人的励志故事

1、苏秦刺股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2、孙敬悬梁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3、王羲之苦练书法王羲之小的时候,练字十分刻苦。据说他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们叫它“笔山”。他家的旁边有一个小水池,他常在这水池里洗毛笔和砚台,后来小水池的水都变黑了,人们就把这个小水池叫做“墨池”。长大以后,王羲之的字写得相当好了,还是坚持每天练字。有一天,他聚精会神地在书房练字,连吃饭都忘了。丫环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催着他吃,他好像没有听见一样还是埋头写字。(经典语句)丫环没有办法,只好去告诉他的夫人。夫人和丫环来到书房的时候,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沾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她们忍不住笑出了声。原来,王羲之边吃边练字,眼睛还看着字的时候,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了。夫人心疼地对王羲之说:“你要保重身体呀!你的字写得很好了,为什么还要这样苦练呢?”王羲之抬起头,回答说:“我的字虽然写得不错,可那都是学习前人的写法。我要有自己的写法,自成一体,那就非下苦工夫不可。”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摸索,王羲之终于写出了一种妍美流利的新字体。大家都称赞他写的字像彩云那样轻松自如,像飞龙那样雄健有力,他也被公认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之一。3、匡衡凿壁偷光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4、陈平忍辱苦读书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5、诸葛亮勤奋好学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徽赏识,连司马徽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诸葛亮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鸣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6、陆羽弃佛从文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7、李密牛角挂书李密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8、少年包拯学断案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中国有名一点的励志人物,还有他们的事迹

励志人物——牛根生牛根生,从事乳业27年。2004年底,牛根生捐出全部个人股份设立“老牛专项基金”,成为“中国捐股第一人”、“全球华人捐股第一人”。牛根生于1999年创办蒙牛乳业,在“一无工厂,二无奶源,三无市场”的困境下开拓进取,使现在的蒙牛“一有全球样板工厂,二有国际示范牧场,三有液态奶销量全国第一” 。目前,蒙牛已在全国14个省级行政区建起20多座生产基地。产品覆盖全国除台湾省外的所有地区。开发的产品有液态奶、冰淇淋、奶品等三大系列100多个品种。 “蒙牛速度”在中国企业界引人注目。CCTV2003“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对牛根生的颁奖辞写道:“他是一头牛,却跑出了火箭的速度!” 蒙牛创造了多项全国纪录,例如:荣获中国成长企业“百强之冠”,位列“中国乳品行业竞争力第一名”,拥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国际示范牧场”,并首次引入挤奶机器人,是中国乳界收奶量最大的农业产业化“第一龙头”;蒙牛枕单品销量居全球第一,液态奶销量居全国第一,“消费者综合满意度”列同类产品第一名,同时也是2003年香港超市惟一获奖的大陆品牌;蒙牛还是中国首家在海外上市的乳制品企业,并一举摘得“2004年最佳IPO”桂冠。 牛根生信奉“小胜凭智,大胜靠德”、“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经营哲学,其领导的蒙牛与亿万消费者、千万股民、百万奶农及数十万产销大军结成命运共同体,被人们称为西部大开发以来“中国最大的造饭碗企业”,由此诞生了一段流传甚广的民谣:“一家一户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一家一户两头牛,生活吃穿不用愁;一家一户三头牛,三年五年盖洋楼;一家一户一群牛,比蒙牛的老牛还要牛。” 1978年 成为呼和浩特大黑河牛奶厂的一名养牛工人 1983年 任内蒙古伊利集团(原呼和浩特回民奶食品厂)厂长 1992年 担任内蒙古伊利集团生产经营副总裁 1998年底 被内蒙古伊利集团免去生产经营副总裁一职 1999年至今 创办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兼总裁职务 牛根生获得的荣誉有:“ 2002年中国十大创业风云人物(之一)”;“2002年中国经济最有价值封面人物”;“中国民营工业行业领袖”;“2003年中国企业新领袖”;2003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2004年 “中国策划最高奖”等。  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由自然人出资,采取发起设立方式于 1999年8月成立。目前,公司属于中外合资股份制企业。从成立至今的短短几年时间内,蒙牛的业务收入在全国乳制品企业中的排名已经由第1116位上升至第2位。 采访  尽管也许有着不为外人所知的隐情,但牛根生和郑俊怀,这对曾经同事多年,又打过多年“擂台”的欢喜冤家,在财富面前的态度却有着很大的不同:郑俊怀似乎要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拿来,而牛根生则把本来属于自己的财富拿了出去。  近期,牛根生发起了“老牛基金会”,牛根生透露,基金会已经在呼和浩特注册。成员除他之外,还有奶协、政府官员、蒙牛中层领导,但在三年之内,其他机构和人只能向基金会提供最多1元人民币的资金。目前主要资金是牛根生2003年股红的51%,大概有300多万元人民币。      12月18日下午,本报记者在蒙牛集团总部独家与牛根生进行了2个多小时的交谈。其办公室比较简单,最突出的特点是“牛”多,三个牛造型的工艺品,三张“牛”图片摆在屋内。  作出决定很难   《第一财经日报》:作出建立基金会决定的过程容易吗?   牛根生:2002年年底,我就在考虑这件事情,那是一个很难的过程,几经反复。在那个时候,我还静下心来看了一段时间的书,看得最多的是老子的《道德经》。2003年年底,开始运作这件事情。但在作出这个决定后的一年中,我体验到了一生中都没有体验过的快乐,一种超越的快乐(说到这时,牛快速松开了领带)。我现在心里也很踏实,不担心别人的恐吓,也没有了别人对我疯狂追求财富的误解,孩子找对象也就真实了。   《第一财经日报》:您的家人是否同意呢?   牛根生:现在我的夫人和两个孩子已经在协议书上签了字,但当2003年年底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他们时,家人、亲戚都很矛盾。在我们家,同意倒是都同意,只是认识深浅的问题。   《第一财经日报》:你已经排在富豪榜上了,可听说您并不认为自己是个富人,为什么?   牛根生:在创立蒙牛之前,我还觉得自己是个富人,那时拥有由伊利股票变现得来的100多万元,在内蒙,我完全可以舒舒服服地过日子了。但现在,我却欠着200多万元的外债。至于我拥有的股份,完全只是一个数字,我可能一辈子也花不到,因为在极其敏感的香港股市,我可能一辈子也不敢把股票变现,因为这对企业股价有着非常不好的影响。我为什么要让那个数字拴我一辈子?   《第一财经日报》:您希望您的企业家朋友和同事也效仿您吗,他们对您的做法怎么看?   牛根生:从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不过说实话,这样做确实有难度,甚至我的同事和下属都有不同看法。  中层以上都有“接班人”   《第一财经日报》:您觉得这样做对您企业的长久健康运行有什么益处?   牛根生:财聚人散,财散人聚,小的时候,我就明白了这个道理,我的钱给大家花,小伙伴就听我的话,办点“坏事”也听我的话。   食品行业本身是高风险行业,像我们这样一个不到7年的企业,必须在竞争方法、措施上有新突破,在管理制度上有新突破。国外该有的我应该有,他没有的,我们也应该有。设立老牛基金会就是这样一个为了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突破。   对新的董事长、CEO而言,他不仅得到该得的福利,还可以拿到经营上的最高奖。按照基金会章程:在我不再担任董事长后,属于我的不到10%的股份的表决权,将由下任董事长继承行使,他同时还将对基金拥有支配权,以及基金会给予的最大份额的奖励。不仅有话语权,还有分配权,这肯定能够吸引优秀的经营人才,谁能给你这么多?   《第一财经日报》:您认为只有这样做才能打造百年蒙牛吗?   牛根生:当然不是,不过我确实想不出更好的方法。   《第一财经日报》:打造百年蒙牛,仅凭此就能高枕无忧了吗?您还有其他想法吗?   牛根生:仅靠这是远远不够的,其它事情如果做了之后,再多做一点就很可能让蒙牛更健康啊。   《第一财经日报》:您成立基金会的最大目的是想让蒙牛健康的发展,那么您在接班人问题上是否有过考虑呢?   牛根生:当然考虑过,我们中层经理以上干部都有接班人,一般来说有两三个,两个接班人在我们的企业中,已经确定且告诉本人,另外一个是不确定的,准备“空降“;董事长的接班人在2002年就已经确定,人选就在我的副总中间。   我没有被外资剥削   《第一财经日报》:有媒体说,在当年上市的时候,您对有些事情并不清楚,结果现在被剥削得很厉害,是吗?   牛根生:这种说法是不客观的。世界上没有永久的友谊,只有永恒的利益。每一个上市公司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都有自己的特点,蒙牛是内地第一家在香港红筹股上市的民营企业,很多问题,诸如股权结构都很复杂,要想合法在香港上市,只能请别人,既然是请别人,怎么能不让我得利呢?再说,这些外资有多年历史,之前也同很多国家很多行业的很多公司有很多合作,我们只是其中一个而已,难道股民都是傻子?   《第一财经日报》:您对过去的2004年和2005年的中国乳业有什么看法?   牛根生:2004年是中国乳业比较难受的一年,据网上的消息,伊利折帅、完达山内讧,三鹿蒙冤,三元亏损换帅,我们也曾遭到诽谤,五大外资乳业公司基本退出,这和整个行业残酷竞争是分不开的,现在有的地方奶价竟然不如水价高。我相信,2005年大有希望,因为物极必反,奶业低到一定程度就会有一个反弹。 ●1958年生 内蒙古人   ●1978年 成为呼和浩特大黑河牛奶厂的一名养牛工人   ●1983年 任内蒙古伊利集团(原呼和浩特回民奶食品厂)厂长   ●1992年 担任内蒙古伊利集团生产经营副总裁   ●1998年 被内蒙古伊利集团免去生产经营副总裁一职   ●1999年 创办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兼总裁职务   ●2002年 获“中国十大创业风云人物”、“中国经济最有价值封面人物”、“中国民营工业行业领袖”等荣誉,蒙牛在全国乳制品企业中的排名由第1116位升至第4位   ●2003年 获“中国企业新领袖”、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称号   ●2004年 赴港上市,获“中国策划最高奖”   ●2004年底,牛根生捐出全部个人股份设立“老牛专项基金”,成为“中国捐股第一人”、“全球华人捐股第一人”。  ●2006年 辞去蒙牛集团总裁职务   ●2009年8月28日牛根生辞任内蒙古蒙牛董事长,改由中粮集团总裁于旭波出任,但牛根生继续担任公司董事。  ●期间曾在北京大学深造,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工商管理硕士 语录  “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  “我自己的座右铭是小胜凭智,大胜靠德。”   “别人看似冒险的事情,我感觉是安全的,什么叫安全?超乎常人的冒险就是安全,常人没有想到的事,肯定是安全,因为别人还没有想到那个区域,那个区域就是我的!”   “动摇就是最大的失败,你想失败就动摇,动摇只有一种结果,那就是失败,而如果不动摇,则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失败,还有一种是成功。”   “首先要把人做好。如果人做不好,做的就不是人事。企业家把人做好的三个条件:第一,理解人性。第二,做总裁得有眼光。第三,胆量,总裁的‘裁’需要胆量。”

发表评论

  • 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