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 > 十大排行榜 > 正文

中国自然界哪些地方是禁区,宁夏六盘山鬼门关(中国最神秘的禁区)

摘要: 求解答!!!!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在经历了古代...

求解答!!!!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在经历了古代的崇拜、敬畏、现代的征服和支配之后,作为否定之否定的“和谐”形式,是对前两个阶段的积极扬弃。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相对人类中心主义”取代“绝对人类中心主义”。解决当代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是废除资本主义制度。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如果中国不解决严重的生态问题,社会主义现代化就难以实现。因此,必须树立新的“社会-自然”观,树立和实践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以人为本、人的相对中心、科学发展观,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历史上,第一次把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标志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确定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关于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国内外有不同的争论。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关注这些问题。第一个问题:人类应该对自然采取什么态度?在中国学术界的争论中,一方主张人类应该对自然保持“敬畏”的态度,另一方则认为应该采取“征服”的态度。我觉得有一定道理,但是都太偏激了。从历史上看,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经历了三种基本形式,从敬畏到征服,再从征服到构建和谐。这是一个螺旋式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在古代原始时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极其狭隘的、自然形成的血缘关系。人与自然处于混沌一体的状态,没有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区分。当时生产力极低,人类靠采集狩猎为生,完全听从大自然的恩赐。正如马克思所说,“自然起初是把人作为完全异己的、无限强大的、不可战胜的力量来反对的,人和它的关系就像动物和它的关系一样,人和牲畜一样敬畏自然”。[1]虽然,随着人类学会刀耕火种,“环境问题”开始出现。比如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等地的人们为了得到耕地,砍伐了所有的森林,但他们做梦也没想到这些地方会变成不毛之地。但在以“人的依赖性”为特征的自然经济条件下,这种情况并不具有全局和普遍意义。因为,“人与自然的狭隘关系决定了人与自然的狭隘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狭隘关系决定了人与自然的狭隘关系”。[2]人类对自然的完全依赖,导致了人们将自然作为神来崇拜和敬畏。这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第一种基本形式。马克思指出,“人的依赖”是社会的最初形式,“建立在物质依赖基础上的人的独立是第二大形式。在这种形式下,可以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综合关系、多种需要和综合能力体系”。[3]这是资本主义的时代。

资本增殖的逻辑是无节制的利润追求,即“尽可能地倍增劳动或生产部门的使用价值,使资本的生产一方面不断地、必然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强度,另一方面又使劳动部门无限多样化,也就是说,它会使生产具有包罗万象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内容,自然界的各个方面都由生产所支配”。[4]资本和科技的结合使人们疯狂地从各个方面去探索、利用、征服和统治自然,企图使自然成为人类有用的奴隶。这彻底改变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与这个社会阶段相比,以前的所有社会阶段都只是表现了人类的局部发展和对自然的崇拜。只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只是人类的对象,而是有用的东西;它不再被认为是一种自我维持的力量;对自然独立法则理论本身的理解只是狡猾,其目的是使自然(无论是作为消费品还是作为生产资料)为人们的需要服务”。[5]为了满足资本征服和支配自然的需要,现代西方哲学家对主体和客体,尤其是人的主体性进行了二元区分。从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的人要“借助实践哲学使自己成为自然的主人和统治者”到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的人是自然的最高立法者;从英国哲学家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到洛克的“否认自然是通往幸福之路”,都极力阐述人类征服和支配自然的理念。在这种哲学的推动下,自然科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的力量得到了空前的扩展。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了“理性经济人”的设定,推动了经济学向研究财富增长的方向发展。这种哲学瓦解了原始人对自然的神秘感和神圣感,改变了人们在自然面前无所事事的匍匐态度。“现代自然科学和现代工业一起改变了整个自然,结束了人们对自然的幼稚态度和其他幼稚行为”。[6]不是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而是对自然的征服和支配。这是历史上人与自然关系的第二种基本形式。随着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支配,综合意义上的生态问题也随之而来。史料表明,现代意义上的环境污染始于1800年左右,与欧洲的工业革命相吻合。经过接下来200年的资本扩张,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1949年,美国学者沃格特在其著作《生存之路》中,首次将数千年来形成的自然环境的生态特征称为“生态平衡”,将人类过度开发自然环境而导致的生态变化称为“生态失衡”。针对全球“生态失衡”的迅速恶化,思想家们提出了“生态危机”的概念,并将这一危机概括为“经济发展”和“人类管理环境”以及“两次失败”,主要表现为人口爆炸和自然资源枯竭。

度消耗和破坏、环境污染等方面,极大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这种严峻态势下,一种新的关于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观念逐渐形成。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第一次提出:“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以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以丰富的资料揭示了人类面临的严峻的生态危机,系统地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强调“可持续发展战略旨在促进人类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7]  马克思是有预见性的。他在剖析以“人的依赖关系”和“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社会形态之后,认为“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8]人与自然之间的尖锐对立,只有克服了资本主义社会各种异化之后才能真正解决。这就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本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本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9]恩格斯也明确指出,“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的两大变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10]事实上,这就已经将“和谐”作为构建人与自然关系的第三种基本形态的任务明确提了出来。  历史有自己的步伐。矛盾引导思维前进。如果把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敬畏”,视为“正题”,把人对自然的“征服”“统治”,视为“反题”,那么,构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则应当被看作是“合题”。作为更高级的阶段,“和谐”既是对“崇拜”“敬畏”的否定,也是对“征服”“统治”的否定。但是,这种否定不是形而上学式的彻底抛弃,而是辩证法式的扬弃,内含着对先前两种形态所有积极成果的自觉保存。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应当取古代人类“敬畏”自然中之合理内核——尊重自然,去其神秘和不作为的消极性;应当取近代人类“征服”自然中之积极因素——改造自然,去其企图统治自然的狂妄性。只要真正做到“尊重”和“改造”的辩证统一,构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就是可能的。  二  第二个问题:如何对待“人类中心论”?  面对日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危机,引起了有关“人类中心论”与“自然中心论”的论战。“人类中心论”主张一切人之外的存在都是为人而存在,相对于人只有工具性意义。康德认为:“凡是自然欲望的对象,至多具有一种有条件的价值。这些对象,如果不是以某种欲望或需要为基础,那末它们便毫无价值。……大自然中的无理性者,它们不依靠人的意志而独立存在,所以它们至多具有作为工具或手段的价值,因此,我们称之为‘物’。反之,有理性者,被称为‘人’”。 [11]“自然中心论”不同意这种观点,指出正是在这种哲学观念的驱使下,人类才从自身利益需要出发肆意破坏自然,造成生态危机。他们对“人类中心论”的两个理论支柱——理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展开猛烈批判。海德格尔指出:“当我们把自然及其事物作为‘客体’来对待时,我们所注重的只是一种强制性、榨取性的意义。我们强迫自然提供知识和能量,却没有耐心倾听自然以及生活、隐蔽于其中的东西的声音,没有为它们提供一个栖身场所。我们命令、剥削、肢解自然,也就决定了我们的对象、‘客体’会反对我们,它们会以一种辩证的方式反过来惩罚我们。我们背弃了自然,我们也就失去了家园”。[12]在西方生态伦理学中的“自然中心论”,或表现为动物解放权利论,或表现为生物中心论,或表现为生态中心论等。  应当如何看待这两种对立观点的争论?这里同样需要辩证思维。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一方面,应当认真反思近代西方哲学对理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过分膨胀;另一方面,又应当旗帜鲜明地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因此,不能笼统拒绝任何意义上的“人类中心论”,应当反对的只是“人类绝对中心论”。哲学上的所谓“绝对”,指的是永恒性、无条件性和无限性。这种意义上的“人类中心论”是片面的,其极端形式甚至是错误的。因为人类本身乃是大自然之子,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不可能是永恒的;人对自然界所具有的能动性,必须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它不是无条件的;人对自然界的征服是有极限的,应当限制在自然界生态系统能够容纳的范围之内,它不是无限的。因为这个道理,我们就要克服和防止“人类绝对中心论”。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人对自然界的主体性,取消以人为中心。正确的主张是“人类相对中心论”,即实践在具体性、有条件性、有限性意义上的“人类中心论”。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最重要的社会价值取向。它强调尊重人的存在价值、需求价值和发展价值。为此,马克思创立了“人化自然”理论。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物质自然之基础,要承认自然界的“优先地位”。然而,作为人类劳动对象的自然界,并不是现成地直接呈现在人类面前的纯粹的自然界。只有经过人的劳动改造的自然才是现实的自然。这就是人化的自然、社会化的自然。马克思说:“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13]自然界对于人类社会来说,只有作为人化的自然和实现人的本质的自然,才是现实的自然界。马克思通过批判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指出:“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这里所说的“无”,其意不是指“不存在”,而是指“它是无意义的或者只具有应被扬弃的外在性的意义”。[14].这就是说,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能脱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两者统一于劳动、统一于实践。总之,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具有“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对象性的关系”,[15]即主体的人与客体的自然界相互作用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基础就是人的感性实践活动。人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创造财富,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因此,离开人的存在去谈自然界是完全抽象的,或者说是没有意义的。  “以人为本”意义上的人类中心观,它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不能对它作绝对的、无条件的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有以下几层论述:(1)人与自然有着内在的统一性。人本身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他直接地就是自然存在物。社会历史本身是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因此,必须时时记住,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我们“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要“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16](2)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马克思说:“自然界, 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他又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 [17](3)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人通过实践对自然界的改造,区别于动物,在于有其内在尺度,即有一定的目的和计划,体现出自身的需要和对活动的自我意识。但是,这种改造活动又必须遵循自然的外在尺度,即不能违背自然界所具有的属性和规律。“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乃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的基础”。[18](4)人对自然界的改造具有利用和调控的双重性。马克思指出:“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的过程”。[19]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是主动的方面。人应当担负起对自然界合理调控和协同自然进化的责任。  这里还有两个问题需要讨论说明。  第一,分析人类生态恶化的原因,确实与“人类中心”意识的过分膨胀有关系,但是归根到底是由“资本中心”造成的。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只是不断地追求高额利润和剩余价值,并不是为了满足广大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劳动的异化不仅使劳动者身心遭到摧残,而且使土地、资源等自然力遭到破坏。恩格斯早就指出:“当一个资本家为着直接的利润去进行生产和交换时,他只能首先注意到最近的最直接的结果。一个厂主或商人在卖出他所制造的或买进的商品时,只要获得普通的利润,他就心满意足,不再去关心以后商品和买主的情形怎样了。这些行为的自然影响也是如此。当西班牙的种植场主在古巴焚烧山坡上的森林,认为木灰作为能获得最高利润的咖啡树的肥料足够用一个世代时,他们怎么会关心到,以后热带的大雨会冲掉毫无掩护的沃土而只留下赤裸裸的岩石呢?在今天的生产方式中,对自然界和社会,主要只注意到最初的最显著的结果,然而人们又感到惊奇的是:为达到上述结果而采取的行为所产生的比较远的影响,却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在大多数情况下甚至是完全相反的”。[20]大量的事实说明,当代全球生态危机主要制造者是西方的资本主义大国。因此,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是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时,我们主张“以人为本”中的“人”,不是少数的人,而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不是抽象的“经济人”,而是努力促进全面发展的人;不是相互断绝的人,而是“类”存在意义上的人。人类在已经逝去的20世纪得出的最重要的共识,就是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待人类的未来发展,它倡导代际平等的原则,强调当代人应当担当起为后代人开创更美好生活的责任,绝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对待人类的现实发展,它倡导代内平等的原则。强调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为代价,特别应当顾及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利益和需求,防止国与国、民族与民族、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贫富分化。为此,《我们共同的未来》指出:“可持续发展是要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望的机会。一个以贫穷为特点的世界将永远摆脱不了生态的和其它的灾难”。《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指出:“人类处于普受关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他们享有以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马克思说过:“人不是在某一种规定性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而是处在变易的绝对运动之中”。[21]可持续发展就是着眼于这种“未确定性”,促使世代相继的人类共同走向不断完善, 防止中断或逆转。“以人为本”特别需要这种整体意识。  三  第三个问题: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如何着手?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对于我国显得尤其重要。相对于13亿人口,我国人均自然资源的占有是十分短缺的。在我国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始终存在着人口再生产与物质再生产之间的矛盾、自然资源的生产价值与生态价值之间的背离、对环境容量的无偿占有与对环境质量的自觉养护之间的失衡、追求数量和速度与质量和效益之间的不协调。总体上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造成我国消耗的水泥、钢铁和煤炭分别占到全世界的55%、26%和30%,而创造的GDP只占全球的4%.我国的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可以用“局部好转、总体恶化”来形容。酸雨面积已占全国的1/3,水土流失面积达38%,海港化面积扩大到18%以上,七大水系近一半河段严重污染, 农村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2003年已经占到GDP的15%.还有健康问题,目前我国75%的慢性病与生产和生活中的废弃物污染有关,癌症患者的70~80%与环境污染有关。统计表明,2002年我国的环境可持续指数(ESI),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中排位是倒数第14名。如果再不重视人与环境建设,我国的现代化与和谐社会的目标将难以实现。为此,需要更新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第一, 确立新的“社会—自然”观。传统的“社会—自然”观习惯于只是将社会结构看作是人与人的关系,忽视社会结构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甚至简单地把自然界看作是外在于人类社会的、不变的形而上学实体,是社会发展的外因。这是不全面的。事实上,人类社会结构具有两维性,一是人与人的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全部历史“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个人对自然的关系”,“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22]社会既是人与人的现实统一,又是人与自然的现实统一。人化的自然界与自然界的人化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向度。不能认为社会是变动的、自然是不变动的。普列汉诺夫指出:“社会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出乎寻常地变化多端的。人的生产力在它的发展中每进一步,这个关系就变化一次”。[23]我们党现在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规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这是完全正确的。  确立新的“社会—自然”观,还需要我们全面认识自然界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多重意义和价值。随着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发展,人们把人变成单向度的经济动物,只是用经济的眼光对待自然。这也是片面的,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随着对生态危机的反思,一些学者越来越重视自然界生态系统价值的多样性。罗尔斯顿认为, 自然界存在着相互交叉的14种价值,如经济价值、消遣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历史价值、哲学和宗教价值、生命支撑价值、遗传和生物多样性价值、文化象征价值、塑造性格的价值、生命的价值、统一性和多样性价值、稳定性和自发性价值等等。[24]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从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出发,我们在重视自然界的经济价值的同时,应当特别重视自然界作为生命和健康摇篮的价值、作为审美对象的价值、作为文化根基的价值、作为科学研究对象的价值、作为愉悦身心的休闲价值。将自然界的多元价值相互综合,可以避免由于过度突出经济价值而恶化的生态危机。第二,确立新的发展观。中外历史实践说明,发展观的确立至关重要。不同的发展观会产生不同的发展模式,不同的发展模式会带来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结果。随着资本主义兴起而形成的发展观,曾经长期支配着近代社会。其核心就是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将其视为社会发展的唯一尺度。这种发展模式造成的后果必然是,为了经济增长而牺牲生态环境,为追求GDP而忽视社会和人的健康发展。环境的破坏使人面对生态家园的失落,伦理道德的滞后又使人面临精神家园的失落。人们越来越“失魂落魄”式地生活在“无根的世界”。  一种有别于传统发展观的新的发展观,在反思中得以逐步形成。这种发展观的主要特点是:(1)不再片面追求以经济增长为目标, 而是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为目标。(2)不再是片面以发展的“客体”(物)为中心,而是以社会的发展主体(人)为中心。(3)不是将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相分离,而是实现科学技术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同步发展。(4)不再认为发展是没有极限的,而是实施将人类活动限制在自然生态能够容纳的范围之内。这种新的科学发展观既以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为前提,又充分认可人在自然面前的积极的能动性。它明智而适度地对待自然界,既肯定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对自然界的改造,又要求将这种改造活动保持在合理的阈限之内。它所倡导的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要求将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相和谐,将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和谐,将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相和谐,从而实现在保持自然资源质量和持续供应能力前提下的可持续发展,在不超越环境系统涵容能力和更新能力前提下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  第三,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21世纪议程》指出:“地球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不适当的消费和生产模式,导致环境恶化,贫困加剧和各国的发展失衡”。[25]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由粗放式生产到集约化生产、解决环境与发展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在发展中解决生态问题的治本之策。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简称3R原则),三者无一可或缺。所谓“减量化”,即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领域的物质流量,目的是尽量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与利用。所谓“再利用”,即尽可能多次利用或以多种方式使用人们购买的东西,有效延长产品和服务的周期,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所谓“再循环”,就是再生利用,其目的是通过提升绿色工业技术水平,多次回收改造和重复使用生产过程的废弃物,尽可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循环经济要求把资源的高效和利用覆盖到经济活动的全过程。  除了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还需要倡导消费观念的转变。在当代资本主义制度下,不仅存在着劳动异化,而且存在着消费异化。所谓“消费异化”,指的是通过制造“虚假的需要”,来对人们实现强迫性的消费。人们通过金钱获得物品的目的,只是为了占有它们, 实现一种被刺激起来的虚幻满足。如弗洛姆所指出的那样,“人本身越来越成为一个贪婪的被动的消费者。物品不是用来为人服务,相反,人却成了物品的奴仆”。 [26]这种过度奢侈的消费加剧了环境污染,强化了生态危机。我们应当扼制人无尽欲望的膨胀,引导并确立合理、文明的消费观。中国人口多,资源十分有限, 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倡导文明、健康、适度的消费观尤其有必要。

求解答!!!!

生活小常识!

1、胃癌“免死金牌”——大蒜。2、肝癌“免死金牌”——蘑菇。3、胰腺癌“免死金牌”——菜花。4、肺癌“免死金牌”——菠菜。5、肠癌“免死金牌”——茭白。6、乳腺癌免死金牌——海带。7、皮肤癌“免死金牌”——芦笋。8、宫颈癌“免死金牌”——黄豆。芒果是止血的,但是来月经的人不要吃;否则就会产生子宫肌瘤!△韭菜具有壮阳的作用,小孩子不能吃。△南瓜具有升压、止喘的作用,高血压的人不能吃。△芥菜、茴香菜、蒜薹、青蒜、洋葱头、柿子椒具有温里的作用,发热的人不能吃。△山药、山药蛋具有补气的作用,失眠的人不能吃。△马齿苋、芋头、苦瓜、雪里红具有清热的作用,阳痿的人不能吃。△茄子、扁豆、豇豆、荷兰豆、毛豆具有行气的作用,腹泻的人不能吃。△香椿具有安神的作用,从事敏捷工作的人不能吃。△菜花、百合具有滋阴的作用,水肿的人不能吃。△菠菜、竹笋、茼蒿具有酸涩的作用,便秘的人不能吃。△荠菜、空心菜、黄花菜具有止血的作用,有血栓的人不能吃。△苋菜、卷心菜具有补血的作用,血液黏稠的人不能吃。△芹菜、白菜、小白菜、油菜、生菜、茭白、菜笋、冬瓜、葫芦瓜具有利尿的作用,糖尿病、高血压、口干舌燥的人不能吃。△香菜具有发汗的作用,汗多的人不能吃。△灵芝、冬笋、紫菜具有化痰的作用,癌症病人不能吃。△蘑菇、黑木耳、白木耳、石耳、地耳具有泻下的作用,腹泻的人不能吃。△丝瓜、蕨菜、芦荟具有活血的作用,癌症病人不能吃。然而许多人乱吃,因此吃出病来;而有病之后还乱吃,因此不能痊愈。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那么你知道清明节都有哪些习俗呢?

死亡森林

很多很多,各大洲都有!有已经找到原因的有的是超自然的,只是有的国家承认有的不承认罢了! 还有,有的只针对人不针对其他动物,可能是人类对自然界能力的退化,很多很多,各大洲都有!有的是因为常年的枯枝烂叶覆盖了地面上的裂缝,人踩在上面而掉下去失踪的!有因为矿物制产生的有毒气体,以及磁场!未知生物,还有外星人基地(我相信这点)!不一定是森林,向草原,沙漠,都有神秘的!最熟悉的罗布坡!世界七大恐怖地带--生命的禁区 第1名:经过也可能遇难的死亡之洞—印尼爪哇谷洞 印尼爪哇谷洞最为恐怖奇异。此谷中有6个大山洞,洞呈喇叭状,都是大陷阱。 不用说“误入”谷洞者性命不安,就是保持距离者也难幸免。当人或者动物从洞口经过时,会被一种强大的吸引力“拖入”谷洞而吃掉。就是离洞口还有6至7米距离,也会被魔口“吸”进去,一口吞下。据侦察,谷洞里已是白骨累累,难以分清哪些是人骨,哪些是兽骨。 第2名:难免一死的死亡地带—堪察加半岛 前苏联死亡谷在堪察加半岛上:这条长2000米,宽l00-300米的死亡谷中,地势崎岖,怪石嶙峋,狗熊、狼獾、野猪等野生动物死亡相藉,白骨横陈,满目凄凉。误入该地的人类也不能幸免。据统计:至少有30个人丧命于此.据推测,谷中积聚着有害气体。可令人惊奇的是,紧挨此谷的村舍,却不曾受到有害气体影响。 第3名:无脑婴儿产地—巴西库巴唐 在巴西热带郁郁葱葱的群山峻岭的掩映中,坐落着一个令巴西人闻之色变的城市——库巴唐。20年前,数十个在这个城市里出生的婴儿竟然没有脑子,库巴唐在一夜之间得到了一个充满恐惧的外号——“死亡之谷”。 在库巴唐市内的烟囱,不间断地释放着色彩斑斓的工业废气,市里也弥漫着一股腐臭的气味,不过熟悉库巴唐的人都知道,这20年来,当地政府已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摘掉了“地球上污染最严重的城市”的帽子。 但是对于环保组织和科学家们来说,库巴唐仍然是一个危险的地区,这里被严重污染的空气、土壤以及水资源都在悄无声息地慢慢吞噬生命。科研人员发现,库巴唐市的居民患各种癌症的几率高得惊人:在库巴唐及毗邻的桑托斯市等地区,膀胱癌患者的比率比其他城市要高6倍;神经系统(包括脑部)的癌症患病率是其他城市的4倍;另外,肺癌、咽喉癌、口腔癌和胰腺癌的患病率也是其他城市的2倍。 第4名:人间地狱 动物天堂—美国死人谷 在美国加州与内华达州相连处,有一条世界上特大山谷,长达300公里,窄处宽6公里,阔处有26公里。山谷两岸,悬崖绝壁,险象环生,见者不寒而栗,闻者谈之色变。 1949年春,有一支做黄金美梦的勘探队欣然前往“未开垦的处女地”,结果有去无回,全军覆没。以后,多次探险者试图揭开大死亡谷之迷,后果与探金队毫无二致。 后来,科学家用航空侦察,惊诧地发现,这个人间活地狱,竟是禽兽大乐园。据航测统计,在这死人谷里,有鸟儿近300种,野驴约2000头,蛇类20余种,蜥蜴也有17种。它们或飞、或爬、或跑、或卧,好不逍遥。此谷何以杀人而豢养禽兽,奥秘还未揭晓。 第5名:“动物的墓场 人类天堂”—意大利死亡谷 意大利那不勒斯和瓦维尔诺附近的死亡谷,专门夺取动物的生命,对人体却无损,被称为“动物的墓场”。 据科学家们的调查,该谷中发现的各种死于非命的飞禽走兽、大小动物的尸骸已超过4000只(头),鸟类几十种,爬行类十九种, 哺乳动物也有上十种。它们的死,不是自相残杀,也非集体自杀,更非人为,是何根源,至今不明。更有意思的是,该谷杀伐禽兽,而过人则无加害之实。据统计,每年在此死于非命的动物多达3万多头。 第6名:不再无人的无人区—藏北 在青藏高原的中部,有一块被各国学者和专家称为“生命的禁区”的地方,这里便是藏北无人区。 “无人区”在西藏的西北部,面积有6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高5000米。这片地方除了高山、湖泊、草原和野生动物,几乎荒芜人烟。历史上,曾经有一些人去探险,可是不是因为缺吃,就是因为迷失方向,很少有人生还,“无人区”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一个荒凉、恐怖的世界。 “无人区”给人的感觉首先是自然风光的美丽,这里蓝天和大地的色彩对比强烈,没有任何空气污染,空气透明度很高,一切看起来都很清晰,往往在距离上给人以错觉。 这里的美是一种粗犷的美,尤其是其腹地“双湖”一带,给人的感觉就像不在地球上,这里的景色已经远远超出了许多人以往的审美经验。 “无人区”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天然野生动物园。这里的草原很宽广,只是青草生长期短,但更多的还是大片的戈壁。当汽车在没有公路的大地上自由自在奔驰的时候,常常可以看到成群的野马和羚羊群,其他如:鹿、藏野驴、野牦牛甚至狼、熊等等也常常出现在视野里,然后消失在远方。 “无人区”生存条件很恶劣,这里空气中的含氧量很低,气候变化反复无常,湖泊虽然很多,但都是盐碱水。近些年来,在政府的组织下,一些牧民迁往“无人区”,所以“无人区”已经不再无人,但去往那里的朋友还是要多加小心,毕竟,这里曾经是人类的“禁区”。 第7名:最多人征服过的死亡地带—罗布泊 罗布泊曾有过许多名称,有的因它的特点而命名,如坳泽、盐泽、涸海等,有的因它的位置而得名,如蒲昌海、牢兰海、孔雀海等。元代以后,称罗布淖尔。汉代,罗布泊“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它的丰盈,使人猜测它“潜行地下,南也积石为中国河也”。这种误认罗布泊为黄河上源的观点,由先秦至清末,流传了2000多年。到公元四世纪,曾经是“水大波深必汛”的罗布泊西之楼兰,到了要用法令限制用水的拮据境地。清代末叶,罗布泊水涨时,仅有“东西长八九十里,南北宽二三里或一二里不等”,成了区区一小湖。1921年,塔里木河改道东流,经注罗布泊,至五十年代,湖的面积又达2000多平方公里。60年代因塔里木河下游断流,使罗布泊渐渐干涸,1972年底,彻底干涸。 罗布泊,三个字给人的感觉更多的是神秘,而不是单单的地域名称。有一段文字对她的描绘非常贴切:“罗布泊其实是汇入多水湖之意,为内陆最大的移动咸水湖。大自然曾造就了5400平方公里湖面的罗布泊,在最近的百年间,湖水已干涸见底,如今,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片荒芜的景象:湖泊干涸、河水断流、古堡沧桑,生命仿佛在这里嘎然停止。这难道就是当年唐玄奘西去取经的大道吗?这难道就是马可.波罗从威尼斯至古老东方经过的地方吗?当年丝绸路上的驼铃、楼兰古城的歌舞一切都已消失,只留下那不解之谜,让探险者冒生命之险去挖掘、去破解……”参考资料:百度知道

发表评论

  • 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