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 > 十大排行榜 > 正文

长城的简介和历史,怎样简单介绍一下长城(登长城的感受)

摘要: 长城的历史简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为了保...

长城的历史简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为了保证中原的稳定,避免北方匈奴的威胁,他派大将蒙恬去追击北方的匈奴。同时,他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修建了长城。他以燕、赵、秦北部的长城为基础,扩大了许多部分,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千里长城。从那以后。在中国历史上,四个朝代修建的长城超过了一万里。它们分别是秦、汉、金和明,而汉长城是最长的。东起辽东,西至延泽,全长约两万里。秦始皇继位期间统一度量衡,铁权相当于现在的重量。甘肃玉门关戈壁地区黄土匮乏。这里的长城是用一层芦苇和一层碎石铺成的。因为芦苇和沙砾中的盐碱,当盐碱分解固化后,墙体就会变成一个坚固的整体。虽然历经了两千年的风沙侵袭,但依然坚如磐石。“块石关”位于河北阜宁和辽宁绥中交界处。因为它有九个门,所以又叫“九门”。因为长城修建时要经过一段水路,是为了泄洪放水保护长城而修建的。被誉为“京东第一关。COM”。我的左边是天下第一关山海关,你的身后是甘肃嘉峪关,是明代长城的最西端,这边是山西代县的雁门关。北魏、北齐、东魏、北周修建长城,进一步说明长城是各族人民劳动创造的结果。隋朝六次大规模修筑长城,唐朝国力强盛。为了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长城是在宋朝修建的。它是少数民族建造的最长的一座中央集权的长城,大约有5000英里长。长城以壕沟闻名,长城在元朝从未修建过。

长城的历史简介

长城的由来及历史

一、长城名称的由来:2000多年来,中国各个时期的长城建设基本上都有记载。但不同朝代修建和记录长城时,有许多不同的名称。这些不同的名称,有的是同一历史时期互相通用的,有的只是在某一历史时期或某一地区使用过的。1.长城,长城的名称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是长城最常见的称谓。2.方城,古称长城建筑方城,春秋时期只为楚国所用。3.箅子、长箅子、城箅子、墙箅子,这些称谓基本都是互相通用的,从战国到明朝几乎都在用。4.史书很多地方都用赛、赛元、赛维。一般来说,它们有两层意思:一是用来表示门的重点。其中一些被称为塞关的关隘就在长城之上,而另一些则离长城很远。另一个意思是代表长城。5.长城塞、长城亭垒、长城障塞,是长城与塞结合在一起,合称长城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称谓在史书中也很常见。2.长城历史:长城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古代防御工程。自西周以来,2000多年间不断修筑,分布在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全长5万多公里。自秦始皇以来,几乎所有统治中原的朝代都要修建长城。有汉、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十余个朝代,都修建过不同规模的长城。从修建长城的统治民族来看,除了汉族以外,中国很多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也修建了长城,而且比汉族统治的朝代还多。清朝康熙年间,虽然大规模停止修建长城,但后来在一些地方又修建了长城。可以说,从春秋战国到清朝两千多年,建设一直没有停止过。据历史文献记载,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建过长城。如果把不同时期修建的长城加起来,也就十几万里,其中秦、汉、明三个朝代修建的长城长度都超过了一万里。延伸资料:长城的历史意义:1。边疆从秦汉发展到明清。长城沿线的许多关隘成为农牧两大经济文化体系中民族交易的场所或中心,有的逐渐发展成为长城沿线的重要城镇。长城不仅保证了农业经济、文化和畜牧业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而且为它们的交流和互补提供了场所和便利。2.民族融合在文化方面,长城对中华民族多元融合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长城的修建和驻军,以及长城地区的战争,反而促进了中国古代汉族和十几个少数民族的广泛融合。3.军事意义长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它不是简单的孤立的一线城墙,而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将长城沿线的关隘、军堡、关城、军镇连成一个严密的网络,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4.文化意义自长城出现2000多年以来,以长城为中心,南北文化交流从未间断。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修建了赵长城,号召国人学习“胡夫骑射”,进行南北文化交流。秦汉时期,长城南北文化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对话与交流。秦权和班昭,壁画

仿佛是天上的火,玄奘骑马在前,三个徒弟背着经书紧跟在后。没走几步,都是汗,口干舌燥,面红耳赤。猪八戒实在受不了,就央求师父说:‘这一天太热了,不如找个阴凉的地方歇一歇,再赶路。’玄奘闻听此言,立即大叫道:‘这戈壁滩千里之外,连一根草也不长。树是从哪里来的,还是赶紧的重要!八戒无奈,只好撅着嘴,气喘嘘嘘地向前走,一边走一边看天空,只见天空湛蓝,一片云彩。

也没有,顺便说了一句:"这会儿要是下一场雨该多痛快呀。"不料。话音刚落,立即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瓢泼大雨倾盆而下,师徒四人被淋成了落汤鸡,经卷也全被淋湿透了。天晴后,玄奘急忙命悟空前去探路,找个好地方好把经卷摊开晾晒一下。悟空一个跟头翻上云端,发现不远处有一座黑油油的黑石山,一打听得知此山叫洞庭山。悟空赶紧带师傅来到山上。玄奘一看十分满意,并指着一块黑油油的大石头说:"这块石头正是晾经的好地方,你们赶快打开经卷摊开晾晒,并令八戒看守经卷,不得有误。"很快,经卷晾晒干了,师徒四人急忙收拾经卷,准备赶路。不料有几张紧紧粘在石头之上,怎么揭也揭不下来。没办法,只好抄录在别的纸上。不久,这块晾晒过经卷的黑石突然变成白色。以后,人们便把这块洁白如玉的石头称为"晾经石"从此,这个民间传说就流传开了。2、山羊驮砖 嘉峪关城,城墙高9米,还要在城墙之上修建数十座大小不同的楼阁和众多的垛墙,用砖数量之大是非常惊人的,当时,施工条件很差,没有吊运设备,全靠人工搬运。而当时修关城所用的砖,都是在40里以外的地方烧制而成。砖烧好后,用牛车拉到关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由于城高,唯一能上下的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难,尽管派了许多人往城墙上背砖,个个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砖却仍然供不应求,工程进展受到了严重影响。一天,一个放羊的孩子来到这里放羊玩耍,看到这个情景,灵机一动,解下腰带,两头各捆上一块砖,搭在山羊身上。然后,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轻巧的山羊,驮着砖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墙。人们看了又惊又喜,纷纷仿效,大量的砖头很快就运上了城墙。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城

长城的资料故事与历史简介

简介:长城(greatwall)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1]。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根据此前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公里,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公里,总长超过2.1万公里。1961年3月4日,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历史: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西周时期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50000多公里。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城。计有汉、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从修筑长城的统治民族看,除汉族之外,许多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朝代也修长城,而且比汉族统治的朝代为多。清康熙时期,虽然停止了大规模的长城修筑,但后来也曾在个别地方修筑了长城,可以说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没有停止过修筑。据历史文献记载,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有10万里以上,其中秦、汉、明3个朝代所修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1万里。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周王朝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俨狁的袭击,曾筑连续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御。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为了争霸,互相防守,根据各自的防守需要在边境上修筑起长城,最早建筑的是公元前7世纪的“楚方城”,其后齐、韩、魏、赵、燕、秦、中山等大小诸侯国家都相继修筑了“诸侯互防长城”,用以自卫。其中,秦、赵、燕三国和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毗邻,在修筑诸侯互防长城同时,又在北部修筑了“拒胡长城”,以后历代君主几乎都加固增修。这时长城的特点是东、南、西、北方向各不相同,长度较短、从几百公里到1000—2000公里不等。为了与后来秦始皇所修万里长城区别,史家称之为“先秦长城”。

长城的历史简介,越简越好

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其中陕西省是中国长城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境内长城长度达1838千米。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扩展资料象征意义万里长城自构筑的那天起,就成为中华民族大一统的象征,2000多年来,任何人都没有能从认识上割裂万里长城,因而也就无法割裂中华民族。长城对中国人来说,是意志、勇气和力量的标志,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意志和力量。《义勇军进行曲》的长期传唱,使长城在人们心目中已升华为勤劳、智慧、百折不挠、众志成城、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和意志,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和爱国热情。扩展资料百度百科-长城

发表评论

  • 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