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 > 十大排行榜 > 正文

诸天法印,诸天寄生诀(彼岸门主)

摘要: 道教大印天地印指的是什么 【174枚道教印文说明】1【元师福明印】此印必须用于供奉三清像,置于元石天尊像...

道教大印天地印指的是什么

【174枚道教印文说明】1【元师福明印】此印必须用于供奉三清像,置于元石天尊像之下,用于镇坛。2【上清灵宝大法师印】此印可用于文字、贴纸、手稿、名单等展示三界鬼神。看到这个印,就能看到灵宝大佛。也可以打印在记录上。这个印章要放在祭坛上,在祭坛上使用。放在灵宝佛像下面。从事法术时必须使用。3【太上老君圣旨印】此印可用于所有记录。请随意申请。通常可以放在祭坛上供奉。4【太清教主印】请黄老君降服真相,求神,求考,打表印并履行所需仪式,在黄老君帮手符文中使用此印。相关记载见《优秀记录摘编》一书。5【元初混沌太极之印】供在神坛上可以获得长生,用在寿字简上。这个印和搞符咒、符咒一样,用在祭坛中间。6【玉帝印】玉帝的印管辖天庭。7【太极之印】谓万灵,又称天灵宝印。8【道印】道君之印,是三界之星、鬼神、劫数之印。做到这一点,就能成为灵宝佛。也应该印在记录上。在祭坛上刻上名字的时候用这个印章。9【酆都大帝心印】此印是酆都大帝系列法术用来杀鬼降魔斩妖的。此印捉鬼,万神降服,天兵手拉手助其一臂之力。10【陶静石】道教最经典最常用的印章。它可以用于各种场合。此印可由任何未记载的道士或修行者使用,可随意使用。道、经、师是道教的最高信仰,也是一切方法和技术的基础。1【皇帝的印章】印刷时需要焚香祭奠黄三高真和五岳,然后念咒,对着印章吹气。此印唤五方鬼,风停雨停,星落月缺。效果相当厉害。12【地皇印】印的时候要烧香祭拜黄三高真和五岳敬神,然后念咒,对着印吹气。印度地面开裂,印度植被化为灰烬,印度鸟类落地,印度虎虫死亡。13【黄仁印】印刷时需要焚香祭拜黄三高镇、五岳神灵,然后念咒,对印吹气。这个海豹突击队的所有病人都康复了。如果在灾难发生时,你用香汤吞下这枚印章,它将变得吉祥和繁荣。如果你想用海豹拯救人们的生命,你需要吞下黄仁的真正象征。14【天心印】此印送回日本留月,换春秋四季。左手捏干海,右手握印,天空之门印一个印,然后天空之门印一个印,然后仙女下凡,要什么就问什么。如果你想参观日月宫,先洗个澡,然后铺上一张芦苇席,在上面封上云信,你就可以带着席子起飞去月宫,如果你想回来,就在印上天信。想换个夜景,就准备个水盆,印在上面,太阳就沉下去了。如果天亮了,就准备一根竹竿,竖起来。如果这张邮票印在天空的南角,岳夏会下雪。15【土印】此印撼山,海枯石烂,鬼降天神,山河造,沟溪断。印在地上就动,撤了就印在天之巅。封印鬼神,然后鬼神求饶。这条山路就印好了,然后山就开了。如果发生灾难,在这条殷茵大道上写下“水”字,将会有河流奔腾,人们将不敢靠近。在要打印的十字路口路上,会有沟壑。16【男信印:万灵生宝印】此印能使草木皆兵。如果你在行军,你可以把这个印章印在森林的头上,喝一口

在老虎远离盘子的地方,贴在布帛上。老虎不敢动。如果想让老虎带路,就印在桃板上,配一个蓝色的袋子,它的老虎就可以像狗或羊一样跟着到处跑。如果你变成了老虎,你会把它印在你的背上,喷水变成老虎。19【云信印:云起银豹印】此印能使云飞上天,生出五色祥云,驱云上天,访日观月,来去自然。如果你在第一步打印这个,云朵会变大。如果你想驱动云,你就把它打印在云上。如果你把云印出来,云就会高一尺。你印得越多,云就会越高。如果下大雨,又想有五彩祥云,就在绿布上用红字写金、木、水、火、土,印在字上。20【风印:盛风宝印】此印能使地上生风,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方法是:用瓷碗,用朱砂画出“速生风”二字,抛向空中,打印出来,风速就来了。如果印到鬼门关,黑风速就开始了,没日没夜。21【金印:断剑宝印】此印可以削金削铁。所有武器都无法靠近这个封印,也无法伤害。面对敌人时,用朱砂印出七片白绢,烧成灰烬,用一碗清水搅拌灰烬,喷在敌人面前,再在左肩印出一片,便无懈可击。如果想验证,可以选一只鸡,把这个封印绑在鸡翅下面,用箭射,鸡就毫发无伤了。22【穆欣印:回目宝印】这个印可以让所有的草木在空中飞翔,可以让草木搬运东西。方法是这样的:选择一种植物,把植物的两头跺一下,它就会在地上飞起来,带着东西。最好选择一块木头,雕刻成鸟的形状。使用这种方法。23【水印:泛波宝印】此印可以刺激水。想要浪,就用铁板,把印章放在上面,扔到河里,就会有大浪。如果你想过河,就在脚上印上这个。在地上打印,挖一口井,水就会从井里出来。24【火印:列阳银豹】此印能生起千里之火。烧掉所有东西。方法是:把印章放在南C上,对着印章吹气,朝方向照,火就从印章里出来了。如果要灭火,可以用水封来阻止。如果你想烧房子的植被,用绿色的纸包一个圆石头,扔在房间里,马上就着火了。这可以印在岩石上形成火山。25【图心印:长春银豹】此印能孕育一切草木、五谷、草木。泥土变成了黄金和玉石。种下五谷后,在上面喷水,一为生,二为长,三为形,四为结果,五为口头禅。【混百神印】26、一个和尚可以照顾所有的神灵。印所在之处,诸神祭奠礼,三界护卫。在召唤法中,官员和记录都是用这种方法打印出来的,马上就感应到了。27【总监鬼玺】是五帝大魔王所持的印章,总经理可以用来监视鬼神。这就是灵宝法术的总体系。用的时候捏导演定夺,取灵宝之气用。特制玉玺。把它放在杨耀祭坛上,用深红色的袋子装满它。28【主任鬼印】用法和功能等同于主任鬼印。

此印为监鬼,总监鬼神印为监鬼神,切勿混淆。29【混洞赤文印】符录上通用此印。用法随意。30【召集群仙印】此印可召集众仙神到坛前。可用于符录、度牒、表文、奏章之上。31【混元印】三界混元总摄万鬼之印。32【北帝第一煞鬼神印】此印治一切疾病。33【北帝酆都召鬼神印】印于患病者患病部位必平安。可用于涉及此方面的符录上。34【北极杀鬼印】杀鬼,驱邪,伏魔。可用于治鬼附其身类的邪病及符咒上。35【北酆杀鬼印】不论男女,若被妖魔鬼怪所迷,胡言乱语,行事疯颠者,用此印印于病人之心上可解。用于此方面的符咒之上。此印用枣木心刻印,一年内要祭炼三次用起来方可神通。36【都召鬼魂印】此印召人魂魄,统召各路鬼魂。用时念咒37【酆都召鬼神印】若人被厉鬼、妖精、邪气所附身或加害,用此印印病者心上,其诸邪魔鬼怪精狐自去。38【仙都滋摄印】此印可召蓬莱将吏所用。退鬼伏魔,斩邪退煞,仙官护卫等。39【总摄印】摄召三界众鬼神之用。40【应灵摄妖玉文】摄妖魔鬼怪,不可近身,护身。可以配合文昌天心玉文印合用 。41【雷霆都司印】召役雷部诸神将之印。役使风雷驱除神怪,诛斩妖魅,治病救人。42【雷霆都司符玺】元始上帝付受三洞飞仙五岳丈人其符玺皆玉为之。黄帝得之佩印登天,雷公风后得之成仙。许都仙得之同吴猛丁义统领邵阳 雷公,以此符玺照其毒龙,当时毒龙两目迸血方始斩之。其印为尸气所触则微裂小缝后复祭谢,乃合如旧,邵阳雷公随此驻此守护。43【三五邵阳雷公之印】雷霆火师称此印上帝专降五雷使院统领五雷,总摄三界鬼神,可以役使五雷诛斩妖孽,与云致雨,降伏水怪,凡有飞空走地 猛毒邪神,但将此印贴其所,自然消灭。凡人一切疾病以印印水服之立愈。邵阳五帅吏兵准此法印奉行。44【都天大雷火印】此印为上帝专降雷霆都司役使风雷驱除神怪,诛斩妖魅,祈雨祈晴祈风雪用。凡人一切疾病以印印之立愈或有烫伤以印印之自凉,或风毒疮肿立消。鬼神见此印自为消灭。45【雷光火文印】用于符录之上。可召请五岳,雷神,城隍,社令相助,佩带,贴于门上皆可。投入江河湖海之中,可平地生风。急发雷电斩鬼灭魔。46【雷火印】以金为之或枣木刻印,以丹砂涂印,此印为八威毒蛇之篆,管玉府雷神祈求雨泽,焚烧邪鬼伏斩水怪。以印印万病立消。此印为雷部立到,其功不可具言。47【雷火大将印】镇潭源祈雨类符录上用此印。48【五雷火车印】发五雷火车拷召鬼魔精怪用印。49【雷部通真达灵金玉之章】此印专为申奏而设。为天门雷门认识之私印。方一寸一分,凡召雷部将吏及邵阳雷公皆经此印符牒谓之暗号。昔邵阳将军得 遇六波天君,密付此印,同雷部辛天君于海南与陈泥丸真人传 流至此。50【禹步雷光火云大统印】祭神将用。51【五雷使院印】行雷法时,表文、符录上印之,五雷院获之,立助感应。52【回风灭雷印式】如遇大风雷雨之日,望风雨雷电雹之处用印迎之,后闭气默念六丁咒。53【北帝火铃印】此印用于治病。其法为:到病人面前,左手执印,右手掐元帅决喝声曰。再叩齿二通,用罡气举印印之。54【北极驱邪院印】此印用于治病。55【北极天蓬印】制服阴魔,厉鬼,驱邪等,可用于治鬼附其身类的邪病及符咒 上。56【北极监杀神印】摄管诸神魔鬼。听吾号令差役。57【北极大将军印】佩此印,可伏强敌,与人作战时,如有神助。58【通灵印】此印为一切法术之根本。可以用来招财进宝等诸多法术。详见本文附录。59【八史印】此印为一切法术之根本。可以用来招财进宝等诸多法术。详见本文附录。60【摄鬼印】能役鸠般茶鬼罗刹鬼,能为天下众生作变怪之事。详见本章附录。可以令人变化。61【策鬼印】能使社君河伯水官,能视千里,伏藏金玉宝物皆见眼前分明。详见本章附录。可以令人变化。62【召鬼印】若欲使鬼神,左手提符,提四方一切鬼百千万众皆来到。即语与鬼兵言:详见本章附录。63【束鬼之庭延字】捉鬼之用。可印于符录上或印于门上,也可印于鬼出没之地。用时念七次咒可将鬼入水中变为水妖,也可入火中受炼。64【禁鬼之房由字】捉鬼之用。可印于符录上或印于门上,也可印于鬼出没之地。用时念七次咒可将鬼入水中变为水妖,也可入火中受炼。65【急催追捉印】发兵派遣符神急催追捉鬼怪精邪所用。当可用于欠债或寻人等类的符录上。66【急捉之印】以雷震枣木刻印,随事行用,凡遇急切之事,以印印之其所司,则使奉行无敢积滞。捉神遣鬼立到,行司万神侍卫,不敢离坛也。67【治都总摄之印】统辖天、阳界、阴界三界之鬼神、仙官、城隍、兵马、社庙吏兵等,皆可差役,见印则行,听命于你。用法颇多。如在符录中或道术中发兵将等术常用。68【神虎内讳印】印在召魂旗幡上。为北魁夫人内讳之章。玉司之专权也。专印于招魂摄魄之灵幡之上。用时掐斗决,步斗罡,取北方玄气吹而用之。供养于阳耀坛中,用绛袋盛之。69【神虎雄左印】带于左肘之上,用于召请神虎主伯,别盖于神虎主伯符之上。又称北魁玄范之印。印于主伯吏真符之上。供养于阳耀坛中,用绛袋盛之。70【神虎雌右印】用于右肘之上,用于召请神虎功曹、玉女等,用于阴坛。印于主吏使者玉女功曹真形符上。供养于阴精坛中,用毕以绛袋盛之。71【斩邪断瘟印】斩断瘟疫之邪怪所用。72【斩邪印】此印有神兵八百万随印驱邪斩怪,若设坛,用此印印坛四面,则邪魔自灭。73【真武印】此法印用于通玄变化六阴洞微遁甲真经所述的六丁合同符咒之上。以下阴形印与阳形印为其印的阴形与阳形。74【阴印形】若用印日中用印,阳印感君候之梦,祈雨祈晴祈雪一切天象,为阳印之事。此印召丁卯丁丑丁亥三玉女之印,故属于阳。请查看附录中说明。75【阳印形】阳印当悬左臂上,阴印法悬右臂上,阴印为夜中用印,为求财役鬼祛妖,夜间求祷地下动作。入水入幽,一切象地法阴之事。即以此印印之。请查看附录中说明。76【黄神印】为修真之士出入佩带,守护其身。凡道士未授经法者通称小兆,常与越章印合用,用于斩伐天地,鬼神吏兵,救助疾患。规格为一寸八分。其印佩于左,越章印佩于右。77【越章印】能制伏万妖邪魔,镇服灾害急难。所祈求心愿如愿达成,常佩腰间阴兵护助。此印绝不可外传于他人。此印常与黄神印一起佩带,佩于右。78【天宝君印】元始上帝主教之印,可镇天地,运阴阳,此印可召役万灵,此印传于汉代天师专用,凡人不可用。79【天帝神咒印】收邪伏魔,令人吉享。可用于涉及此方面的符录上。80【天蓬印】此印令人功成道合乘印升天。若此印与北极驱邪院印及北帝火铃印合用,此可治一切病症,用法省略。81【天帝神印】佩之能身得长生,神灵护卫,可用于获得吉祥如意类及延年益寿类的符录上。印病者心上,一切病症恢复快速。82【天罡印】甲乙日将此印印于患病者的纸人替身上,上写出生八字及姓名,可治病症速愈。83【天女印】此印可令万事成就,多用于祈求好运气类的符录上。可令万事成就。84【六丁玉女印】凡佩带此印者,刀剑不侵身。85【六丁六甲印】甲子日卯时,入室焚香持六甲印,念六甲神咒五次后,将印放在香案上,午时焚香,又至亥时,呼溪女名、那延天女名,取 六甲神印印在黄纸上五颗,烧成灰,净水调洗眼睛,右手执印,向本日方而立案前,闻异香满室,则十二溪女、那延天女下 降,则对其言所求之事,可令万事成就。86【摄召万神中章】如操作摄召神灵下坛帮助符法或道术的奏章上所用。87【敕制地祗印】召土地,城隍,听候差遣速办某事之用印。如召门口土地财神招财进宝,或召土地城隍发兵查失踪或欲寻找之人皆可用此印 。88【太微帝君印】带之令人畏惧,摄召神灵,令其震伏。用于改变人际关系方面的符上。或压服小人的符录之上。89【九天玄女印】可召役六丁六甲神,来扶持道术、道法、符录、符法获得神灵相助,可随意用于符录之上。90【太玄天帝神印】佩之能身得长生,神灵护卫,可用于获得吉祥如意类及延年益寿类的符录上。印病者心上,一切病症恢复快速。91【帝君印】佩之让人尊敬,魔邪不侵。92【合君印】此印带之可常遇贵人相助,贴宅内可大吉利。用于改命或改变人际关系方面的符上。93【金阙化身天尊印】诛鬼凶灭恶灵之用途。掌雷部诸兵将。可用于制化小人,惩治恶人的符录上。94【元皇帝君印】镇一切邪煞,可改变恶人心性,令人从善,除尽阴险恶毒之念,化育滋养圣人之因。可用于制化小人,惩治恶人的符录上。95【三茅妙行圆满天君印】禳灾驱恶,正直保身用,可用于制化小人,惩治恶人的符录上。96【九老仙都印】遇大危难时佩印必有人相助,能延年益寿,伏万鬼。用此印吞服可使不育之人怀孕,驱除霉运,能令人聪明异常。97【文昌天心玉文】辟恶除邪,清诸魔障,可令人聪明大进,加官进爵,获得官禄。适用于学习、升官、升学类用。佩此印需念咒如下:。98【紫光丹天之文】可奏上帝诸仙神,男左女右系于肘部,可令人长寿延年,除身中秽气,令人聪明,保命护身。可用于相关的符录之上。99【紫光丹天印】也称此印为召龙符,为雷雨职司所掌,印中直事从而召之。100【天丁治疾病神印】此印带之大吉利。也可用于治疗疾病类的符录之上。101【随身逐带印】延年益寿,安宅,大利人口。可用于涉及此方面的符录上。102【北岳使者印】带之或吞服,可驱除顽症。此印带右肘上吉利。103【流金火铃神印】此印丹华映日,金火腾辉,檄龙召雷,炼魂登真,剪伐水怪,驱汤阴爽,愈灾却厉,度厄辟病,焚烧九丑,降伏五魔,为赤帝之总章,韩君之火令。详见附录。此印多用于降鬼收鬼狐所用。104【与道合真印】上帝降付得道之士佩,登天于三天金阙门下,此为信物。如度魂于地府,功德众文牒内列各书合同符契,以印印之,则阴府视之如上帝亲临,不敢不奉令。可用于涉及此方面的符录上。105【五帝大魔印】上帝所赐,修道之士佩带,可制化万魔、镇凶治恶,志心佩受,则五帝侍卫,群妖束形。可用于涉及此方面的符录上。106【力士神玉印】有百万神兵,力士护法,行符法,画符时施此印,可有天兵助法,以获得神通。在给人发信时或写信时,印上此印可获得吉利。107【上清天枢院印】中界、下界诸神不论高低职位,均听候差遣,此印佩身,则有鬼神护身左右并相助。服之此印文可治病。108【都天大法主印】此印掌管天下六洞邪精魔王,用于符录上可解除冤债、诅咒,前世冤仇,宿债,经济纠份等一切痛苦。吞服此印文可除恶梦,可令人长寿,清除顽疾病症。令万事和合。109【灵宝玄坛印】法师在操作科仪法事时,所需要的方奏表函度牒上通用此印。如想修炼法术,必须将此印放于法坛上镇坛。110【太清黄神印】能制伏万妖邪魔,镇服灾害急难。所祈求心愿如愿达成,常佩腰间阴兵护助。此印绝不可外传于他人。111【元景丹天府印】可镇家宅中一切邪煞,用于镇宅方面的符录上。此印常与北极驱邪院印配合使用。112【玉神洞灵之篆】常佩之,可入神仙列。此印可感动天地神灵,凡修道之士必佩,可退一切邪,诸鬼不近身。此印若贴于坟墓之上,可使子孙得富贵,一生平安。茅君受此印,仙至司命上卿。将此印文贴于肘后,可消灾免祸,贴于门上,可家庭兴旺,百事享通。可用于此相关的符录上。113【伏魔神印】治病、驱邪、镇鬼、护身、除怪、驱恶梦,治眼病等。用法详见本章附录所述。114【青玄左府太一救苦回骸起死之印 救助重病人祈求延长生命时间,超渡亡魂,治肢体损伤等用此印。115【青玄黄录左府印】建青玄黄灵斋用此印,以代灵宝大法司印。116【青玄救苦印】上帝降付。东极救苦天尊地度三界十方一切苦魂,此印一出,有百宝光明现身。狱司若见此印,皆可炼放幽冥,达生极乐世界。可印于符录之上。117【治病使者印】用于治病所用的符录上。佩之可辟百病。吞服此印,可治百病。118【元应太皇府印】统治万类,消灭害气,招真命灵,伏魔除怪,管辖万神,荡涤鬼邪,劾地界法官,斗邪驱治。119【提举城隍司印】此印在手,可行使城隍之权。印在手,无论出行在哪里,身边总有鬼神、阴官护持,听候差役。120【太极玉符印】此印也称为太极神篆虚皇灵符。可以致真,召气,辟禳万凶。用青袋盛之。用时掐上帝决,引罡气覆之。念咒:太极分元,肇生九空,虚皇御历,招神摄风,妖魔荡灭,德契元宗,急急如上帝律令。121【玉司院印】请黄老君降真,请神,考召,奏表章,操作所需的法事时,须奏请黄老君相助者的符录中用此印。相关符录可见上乘符录辑要一书。也可用于预测类符录之上。此印用于太清玉司左院秘要上法之符录上为标准。主世间天灾水火,疾病人事鬼神,三元五岳四渎八海之事的未来。122【法印式】常与伏魔神印通用,详见本章附录记述。123【神霄玉文宝玺】此印管九天九地神祗王府,四海三江水曹龙神,用印敕之无所不关,治万病吞之即愈。124【祖印】此法为召五雷使将行雷法诸符用之。125【玄玺】作法时,有此印印于坛上,所请之神无令则不散,听候差遣。126【清微通章印】凡得清微雷法者,一切章奏度牒牍文函符录用此印,同于道经师宝印。上清巡摄邪群回尸起死伏怪降魔纠察道经师正法印。127【三天太上之印】未授录的修道者在表文、度牒上所用法印,与道经师宝印用法相同。未授录的道士也可通用此印。128【通章印】正一道士皆用此印,可用于奏章牒文上,也可用于治病驱邪。129【紫微玉文印】 上清五元玉册九灵飞步章奏秘法中印于阳精函上下。130【魁台总领雷霆号令之玺】邵阳雷公称此印是中斗大魁五雷都司总领枢仪二台归于魁台,故上帝降此印总领风云雷雨电雪雹霜雾之政令。存之以镇雷坛。131【泰玄都省印】天师掌管都省申奏等事,如召功曹符吏,集诸摧马醮奏星辰,当开牒而用此印。汉代天师以凡篆而易,为其祖传之秘印。随正一升天。凡人不可用此印。134【太玄都省印】上天行移用此印。九地行移用净明法主印。道教科仪所用法印。135【净明法主之印】凡得净明法者,可刻印二颗,各二寸四分,一为太上净明之印一为净明法术之印,净明之印奏牍即用之,法主之印即遣呼如召鬼神等用之。有职称者印雕其职印。136【净明法主印】凡得净明法者,应用九地行移法术与科仪者用此印。137【第一天门天洞录符契】此三天契当以刻而佩之。道士盛以绛袋系于左肘后。印表章之上。正一盟威科受录道士弟子或拜章祈禳国土并当佩三天符契。应当存想吞五神符并百灵汤沐浴入室,东向诵灵宝上清咒,于七日前申状三天,请神将官吏进表上章,应合同得入三天门下至期伏章方获报应。138【第二天门玉光符契】此三天契当以刻而佩之。道士盛以绛袋系于左肘后。印表章之上。正一盟威科受录道士弟子或拜章祈禳国土并当佩三天符契。应当存想吞五神符并百灵汤沐浴入室,东向诵灵宝上清咒,于七日前申状三天,请神将官吏进表上章,应合同得入三天门下至期伏章方获报应。139【第三天门冲神符契】此三天契当以刻而佩之。道士盛以绛袋系于左肘后。印表章之上。正一盟威科受录道士弟子或拜章祈禳国土并当佩三天符契。应当存想吞五神符并百灵汤沐浴入室,东向诵灵宝上清咒,于七日前申状三天,请神将官吏进表上章,应合同得入三天门下至期伏章方获报应。140【太上净明之印】凡净明法宗派者,镇鬼伏魔,召役鬼神等用此印。141【通章宝符】章奏用。天上合同真契,能达玉九不至,下落万神通奏。142【能却虎狼不犯符 平时带身。能防虎狼侵身。143【辟百蛇印】平时带身。能辟蛇护身。144【黄首朱宫玉女兰房教导之印】此印符可以单独印于黄纸之上吞服,可辟服虎狼等。效果与辟百蛇印、却虎狼不犯符相同。145【南昌上宫受炼司印】炼度坛公牒上用此印。146【炼度司印】此印为上帝降付南昌受炼司真君,主炼死魂,可炼度亡魂。147【严摄北酆明检鬼营印】君子或高官贵人死亡后用此印超渡。148【大章具四大明玉鬼司主之印】超渡亡魂的科仪时用此印。149【黄箓院印】上帝降付黄箓院使相主下元,度上世亡魂。可以用在斋醮法坛上摄君将吏兵符牒所用。150【总括三洞之印】法师若授三洞职,可用此印,印于方奏表函度牒之上。151【上清毕道之印】法师若授大洞职,可用此印,印于方奏表函度牒之上。152【上清金真玉光之印】法师若授中盟录职,可用此印,印于方奏表函度牒之上。153【上清盟威之印】法师若授盟威录职,可用此印,印于方奏表函度牒之上。154【东华学真印】东华派人士用此印,印于方奏表函度牒之上。155【八威龙文印】元始上帝专掌诸天玉字真文篆,若赤书真文当用此印。符录上可用。156【赤书玉字印】赤书真文用此印。符录上可用此印。157【自然灵章印】符命通用。158【历关诸天印】道教从事科仪大斋时,用此印,以使表、章、度、牒、牍、函呈报各天关内,以达上帝处,得以感应。159【透天关印】凡是操作法术时,如想发表文、奏章欲向天帝报请批准,必须经过天关方可上呈,此印印于表文与奏章之上,可以直达天关。可查看附录中之记述操作。印于洞华函中姓名上。160【元照灵虚府印】用于三光三照真符之上。此符为三光护身,修身养性,驱除杂欲所用。161【元和迁校府印】此印用于延康符之上,延康符的作用是:吞服佩带,可镇伏魔鬼,灭鬼诛妖,正四府之符光。用法颇有玄妙之处,可自行参悟。162【元素元景府印】用于求雨类科仪法事法坛上的相关符录之上。163【灵风律令印】佩带此印,渡江河湖海,一切顺风如意,诸邪百魔精怪不敢侵身。164【玉清通章印】应章表奏状,方函上,黄纸与白纸交界处印此印,通称合同契券,其它不可用此印。165【世篆南昌受炼司印】本印应用于《太极祭炼内法》中之符录上。166【玄灵璇玑府印】建璇玑斋以此印代灵宝大法司印行法术。167【禹步印文】此为北斗治法威武经内作法所用法印,用于镇国安邦之法。168【童初府外馆印】此印用于道法会员中五册真符之上。169【领教嗣师系代印】用于官将牒上。170【发遣九灵飞步章奏印】上清五元玉册九灵飞步章奏秘法用印。171【灵书中篇印】上清五元玉册九灵飞步章奏秘法用印。172【和合二仙印】一切婚姻类符录或关于万事和合类的符录上可用此印。173【金龙驿使印】此印印于南方丹天灵简上中下三缝之上。174【飞玄三气玉章之印】奏章、度牒、表文,方函上此印。印于正阳函上。

道教大印天地印指的是什么

法印的法印作用

我想问道士印上写的是什么

道教印章有很多,不同的门派也有区别,这里简单说几个常见的:1【元始符命印】 三清神像供奉必用此印,放于元始天尊神像下,用于镇坛。 2【上清灵宝大法司印】 在文、贴、牒、榜等上用此印,可示三界鬼神,见此印之如见灵宝天尊。也可以印在符录上。此印应放于 神坛上镇坛用。放于灵 宝天尊神像下。从事符咒法术必用。 3【太上老君敕令印】 凡一切符录上均可用此印。随意应用。平时可放在神坛上拜祭。 4【太清教主印】 请黄老君降真,请神,考召,奏表章,操作所需的法事时,须奏请黄老君相助者的符录中用此印。相关符 录可见上乘符录辑要一书。 5【元始一气混沌太极之印】 供养于神坛上可获长生,并用于长生简之上。此印如从事符咒法术放于神坛中间镇坛用。 6【玉帝印式】 玉皇大帝印文,统辖天界。 7【太极之印】 统召万灵,又称天灵神宝之章。 8【道君玉印】 道君主教之印,此印掌诸天星宿,三界鬼神,劫运之数。如做法,执此印,可变身为灵宝天尊。也要印于符 录之上。在敕符时应用此印放于坛上。9【酆都大帝心印】 酆都大帝系列杀鬼伏魔斩怪系列法术用此印,详细查看本站出版的《道教秘传符咒法术辑要》。此印捉鬼, 万神自伏,天兵拱手相助。 10【道经师宝印】 道教最为经典的与最常用的法印。用于各种情形之均可。凡未授录的道士或自行修行的人员均可以使用此 印,用法随意。道、经、师为道教之最高信仰,也为万法万术之根本。 11【天皇印】 施印时,需焚香拜请三皇高真以及五岳尊神,然后念咒,吹气于印上。此印召五方之鬼,印风风停,印雨 雨停,印星星落,印月月缺。威力作用相当大。 12【地皇印】 施印时,需焚香拜请三皇高真以及五岳尊神,然后念咒,吹气于印上。印地地裂,印草木则化为灰,印飞 鸟则坠地,印虎虫则死伏。 13【人皇印】 施印时,需焚香拜请三皇高真以及五岳尊神,然后念咒,吹气于印上。此印印一切病患皆康复,若遇灾祸, 以香汤吞服此印,则可变为吉庆旺气。如用印救人命,需吞服人皇真形符14【上清大洞印】象征三清之一上清的权威.亦为上清宗所用,茅山法源于上清,故茅山符多用此印,茅山祖师/茅山仙师勅令的符咒都可以用。15【五雷斩鬼印】用于敕召五雷,役使雷霆制邪压煞,十分霸道。例如可以用在五雷压煞符等,还可以印在亡者印堂,镇压煞气。16【张天师印】天师乃降魔护道天尊,天师印用于天师主事敕令的符,制服诸煞、镇压诸煞。17【九天玄女印】用于玄女娘娘敕令的符,主事镇邪压煞,因为玄女娘娘是风水地理的祖师,固此印可用于地理符。18【三元考召印】三元即道教所尊崇的天地水三元三品三官大帝,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元大帝也有考校功过的职能.而梅山法中亦有三元大将军(唐葛周将军),是镇邪压煞的能。19【玉皇大帝印】用于玉皇大帝主事敕令的符,敕召诸神。

大乘经典是文殊弥勒等菩萨与阿难尊在铁围山中集结的,这是谁说的,是真的吗?

你这个人太偏执,不适合研究佛学,容易钻到牛角尖!你所提出的这一系列问题出发点是什么?你问我问题我给你解释,你不听。还不断质问我从什么地方得之,一点感恩的心都没有!释迦牟尼是悟道的人,他如果想让但是得人接受他的思想,就必须用适合当时人的方式方法。并且对不同的人还得用不同的方法,因此出现了所谓的“八万四千法门”。而且,佛教的理论不是停滞的,也是在为适应不同的社会关系而发展和改变的。因此,我们要是想研究佛法,不要在意这些途径,而是要研究释迦牟尼当时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体系和精神状态,这才是本。呵呵,让你看看大乘经典形成的论述,如果你有这个耐心的话: 大乘经典的争议 大乘是否为佛所说?这个争议在古印度也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到了佛灭五百年,虽然大家都承认大乘经,但是大乘经如何产生,仍是一个『谜』。 说到这里,我要告诉各位,小乘的经典在历史上是可以考证的,有可信的历史可以研究,但是大乘经典的产生却是一个『谜』,历史上没有记载有那些人在什麽时间、什麽地点结集了大乘经典。但在佛灭二百五十年或三百年的部派佛教时代,就逐渐有类似大乘经出现,佛灭四百年再出现大量的大乘经,到了佛灭五百年时,出现了更多量的大乘经,而且取得更多人的相信。 大乘是否为佛所说?在当时的印度就已发生争执,相信的人就说大乘是佛说,不相信的人就说大乘非佛说,并排拒大乘经。大乘经典的争议,在占印度也是一个很严重的间题。到了佛灭五百年,龙树菩萨出现,那时候的大乘已经成了气候,成了时代的主流,大家都承认大乘经,可是大乘经怎麽产生的,还是一个『谜』。 承认大乘经的人,对於大乘经如何产生,认为并不是问题,顶多说是某一位老比丘从大雪山上下来,重新传诵出来的,就把它当做是佛所说的,流传了下来。或者像龙树进入龙宫,在龙宫发现大乘经;又密教说,在南印度的一个南天铁塔,打开铁塔门,发现了大量的密教圣典、佛经;就用这样的一种譬喻、一种象徵,使经典传诵出来。这是经典本身的隐喻,可是仍然不能满足比较人间的、历史的、理性的态度,人家还是要追间大乘经的来源。 经和律由於冠上『佛说』二字的缘故,受到较多的争议,『论』的争议就比较不明显了,因为论多是历史上的高僧大德、菩萨论师所造,有人名、有时间、有地点。譬如『大毗婆沙论』有二百卷,就是收集关於上座部到一切有部的部派总集成,这一部论在研究佛教方面的地位很崇高,内容很丰富。像这种书在印度的梵文已经都没有了,保留在汉文尤其弥足珍贵。 本来在日本有一位权威学者宇井伯寿教授,他认为汉译的佛典不足采信,不能当做研究佛学的文献依据。直到近代,透过印顺导师的研究、著作,把汉译经典的地位提高,日本学者也开始重视汉译经典了。不过欧洲的研究佛学者依然看轻汉译经典,尤其在几十年前,除了巴利文与梵文以外,其他资料都只是列入参考而已。经过日本人不断的充分考证,将巴利文、梵文与汉文作对照、研究,并经常修正欧洲人的观念及欧洲人的文献资料,渐渐的欧洲人才了解到,原来中国佛教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汉译经典,也是价值很高、不容忽视的。 从我前面所介绍的内容,我们已经了解小乘经典是有根据的,而大乘经典比较没有根据。那麽,究竟大乘经典是如何产生的?这个间题稍后再来介绍,我们先谈谈经典的结集与形成的先后,以及它们的特色。经典结集的先后与特色 第一次结集,把佛陀的言行结集成九部经。现在我们所读的佛经,已经不是当初结集时的样子,而是经过增饰的。印顺导师提到,佛陀一入灭后,佛弟子第一次的经典结集,是将佛陀的一言一行结集成九部经。现在我们讲三藏十二部经,其实早期只有九部,三部是后来再增加的。唐朝以前也没有『大藏经』这个名称,是南宋以后,有了雕刻编辑,在皇帝支持下雕刻大藏经,才有这个名称,古人只称为『一切经』。 最初结集佛经,是分成九类性质而编成九部: 第一类叫做『修多罗』,中文叫做「契经」,是散文体的佛典。 第二类是『只夜』,也叫『重诵』,是韵体文;例如诵读普门品,前面有一段长文,后面有一段偈诵【重诵】,就叫做只夜。 第三类是『伽陀』,就是佛经完全用偈诵的韵文体出现,叫做伽陀。 第四类是『因缘』,是记载佛陀或佛弟子的事迹始末。 第五类是『譬喻』,佛用譬喻的力式所讲的经都归於此。 第六类是『本生』,就是世尊或佛弟子过去生的因缘,称为本生。 第七类是『本事』,佛陀对弟子叙述,过去七佛修行、度众生的故事,称为本事。 第八类是『末曾有』,是在说明佛陀本人以及佛弟子不可思议的奇迹,或者证悟的境界。 第九类是『优婆提舍』,就是『论』,是最早期论藏的前身;佛陀偶然言简意赅的开示,再由大尊者上座加以演绎发挥的这类佛经,就编入优婆提舍。 第一次结集是将佛陀的言行结集成九部经,第二次结集是演九部经为四阿含。四阿含的成书是到了阿育王的时代,接著是依四阿含成立『杂藏』。 我在前面说过,四阿含以杂阿含出现最早,丙来是中阿含、长阿含,而后增一阿含。四阿含的性质各不相同,比如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讲到四种悉檀,他认为杂阿含属於『第一义悉檀』,也就是『究竟说』、『了义说』的意思。 『悉檀』叫做显扬真义。明显弘扬真义的经都在杂阿含,所以,同一个故事出现在杂阿含很简略,出现在增一阿含就很详细;而且杂阿含的经文很枯燥简要、生涩,增一阿含对於故事的叙述就来得生动,比较文学、比较活泼;这涉及到佛经编辑先后的关系。 南传有位高僧叫做觉音,他把增一阿含整理出来,称为『吉祥悦意』,内容为劝人布施、持戒、修定,能长寿消灾、免难得福升大,让人得吉祥、得悦意这种思想与天神教的信仰动机、愿望有关。像这一类随顺凡情而宣说的法门,就归入增一阿含,为世界悉檀。 如果是对治性的,破斥外道邪知邪见的这一类经文,中阿含收集的多,所以龙树解释中阿含为『对治悉檀』。在印度那样的种族与信仰繁杂的文化背景下,特别需要破邪显正。这一类引导众生起正信的对治性法门,都在中阿含。 众生根机无量无边,法门也就无量无边,各个众生可能要各个不同的法门来修;契合众生个别根机,满足众生个别差异性需求的这一类法门,就归集在长阿含。所以长阿含是属於『各各为人悉檀』。 了解四阿含的性质以后,关於佛经的内容问题,我们会发现正如妙法莲华经所说:佛陀讲经有一种态度--『开权』、『显实』。权就是权宜、权巧方便;实就是实畅本怀、如实。佛陀讲经有实说与权说,这个观念非常重要。 像杂阿含第一义悉檀的显扬真义就是实说;增一阿含的世界悉檀或者长阿含的各各为人悉檀,就是权说,权宜契机的说法。所以,我们常说佛法有契机、有契理,契机和契理到底怎麽去把握?说到这个地力,前面在尚未讨论主题之前的几个疑问,差不多得到一个明朗的态度了。 佛经可完全相信吗?印顺导师在『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的最后一章曾说:『佛经不应该有真伪的问题,只是了义说与不了义说,究竟说与方便说的问题。』虽然我们知道了佛经有实说有权说,但是,到底怎样去判断那一类实说、那一类权说?那就见仁见智了。 譬如报纸大登特登的『婴灵』,它也有根据,我们勉强也相信它是佛说,但顶多也只能称为权宜中的权宜、方便中的方便罢了。佛经本身就有一个譬喻:佛法最早最原始是很纯的,好像高山上流下来的水,没有受到任何污染、清凉可口,甚至可以直接掏饮。但是,当水流到中游、下游时,就渐渐受到污染了。佛法也是如此,佛最初讲法是很纯的,但是印度版图大、种族、语言、阶级制度与文化都相当复杂,战乱又多,佛法流传久了就会开始掺杂。 佛陀在世时,只在中印度的恒河两岸行化,佛陀入灭一百五十年,孔雀王朝阿育王统一全印度,也把佛法遍布全印度。根据历史的考证,阿育王甚至派遗传教师,到过今天的希腊、越南、缅甸、西域,可能还来到龟兹,甚至有人怀疑他也到了大秦,当时秦始皇与阿育王国同时代。 孔雀王朝一没落,中印度再产生第二个王朝,国土信奉婆罗门教,中印度兴盛的佛教受到严重的伤害。中印度的出家人向南北逃去,向北逃的到了西北印度,『说一切有部』就在这里发展;向南逃的就到东南印度,所以佛灭三百年到四百年左右,中印度恒河流域的佛教相当没落衰微。 第一次的佛教法难,西北印度和东南印度的佛法仍然相当兴盛,以后的大乘唯识学就是从西北印度来;中观性空般若就是从东南印度发展出来。因为区域性的不同,区域性的适应,使得后来的中观和唯识学一直很难相融。这是受到这些帝王对佛教的迫害,而分成南北两路发展,佛法在历史上的发展,不能不注意到这样的一个问题。那麽,现在的小乘经和大乘经典,是否就是当初结集完成时的样子?譬如现在读到某一部经是五千字,是否当初结集时就是五千字?事卖上,大藏经里面往往早期与后期的同一部经典,会出现好几个人的翻译,不论小乘经大乘经,看多了就会发现佛经有经过『增饰』的情形。 经过增饰的佛经,不能说是后来假造的。比如我前面说过的,佛陀有时候只对弟子做简要的开示,而中、下根器的人没有听懂,就要靠上座阿罗汉再加以演绎。有一次舍利弗尊者将佛陀讲的一句话,诠释了七天七夜还没有讲完,后来人家把他所说的话去请教佛陀,佛陀回笞:『如是法,如佛说。』意思是说:舍利弗说给你们听的法,和我所说的一样。舍利弗亲自得到佛的印证,所以他被称为智慧第一。由此看来,佛陀在世时弟子们就有增饰的情形了。 佛弟子将佛说的话又加以发挥解释,是属於一种增饰,佛经也是一样;比如妙法莲华经有七卷,但目前的学术界认为最原始的妙法莲华经可能只有三卷或四卷。佛经经过历代的传承、时空的演变,比如从东南印度传到中印度,再传到北印度,这个流传的历史演化,使得这些文章增加了几品进去,或某一段、某一品的叙述增长了。 尤其从显教传到密教的经典,这其中的增饰最明显,好多大乘经典在早期的翻译并没有咒语,但是到了后期的翻译,明显的增加了陀罗尼品,也就是咒语,这就是传到密教时增饰的。密教成为佛教公认的一种修行法门,大家也接受他了,所以后来这些经典在结集的时候,也都要有陀罗尼品,少了陀罗尼品会觉得不像佛经。事实上,可以查证得出来,佛陀亲口说的陀罗尼并不多。 譬如药师灌顶真言,是十二药叉大将说的,十二药叉大将是天神护法、夜叉,他们听佛陀讲药师经后发愿:末法时代如果有人讽诵这部经、持我这个咒,我就加持这个人。所以,大部分咒语都是属於这种天龙八部、夜叉、罗刹、鬼神的名号;也有少部分被认为是本尊【佛】现药叉相而宣说的陀罗尼。 又譬如,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六祖坛经』都不是原本,已经是第四手的,都是丁福保注解的那一本六祖坛经。中国的大藏经与日本人编的大正藏,就搜集了两个版本的六祖坛经:一本是元朝的高僧编订的,也是目前最常见的版本;另一本是民国以后在敦煌发现的『敦煌本』。经过学界包括印顺导师在内的研究,敦煌本也不是第一手,在敦煌本之前可能还有一本占本的六祖坛经。 如此一来,大家或许会疑虑,以为我们看不到真面目的佛经。其实,看佛经要有慧眼,六祖大师也告诉我们:『心疑法华转,心悟转法华。』看经要会转经,不要被经转。所以,经文本身也会暗示,那些地方是如实说,那些地方是方便说,那个是主题,那个是副题。比如法华经,六七品之前是主题,十、十一品可能是副题,到二十品之后显然是增饰。 要了解佛经增饰的间题,应该还要知道印度人的民族性。印度人的文字、哲学、宗教几乎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印度人的文学创作就是宗教创作,印度人的宗教创作也几乎就是用文学创作。文学注重的是象徵的、衬托的,以及生动的文字描写,因此,印度的宗教徒对於他们宗教的圣典结集,不论是文字上的润饰及文章的体裁,就带有浓厚的文学性质,尤其大乘经的这种成分更重。大乘经典与小乘经典的异同 大乘经是艺术性的,它保有佛教传统的实践精神,富有感化力,小乘经论却不免流於枯燥烦琐…… 印顺导师曾经在书里面提到:大乘经是艺术化的,小乘经是科学化的。科学是什麽?科学是理性的,科学是有多少证据讲多少东西出来的;艺术则是文学性的、象徵性的、衬托性的。大乘经是艺术性的,它保有传统佛教的实践精神,富有感化力,小乘经论却不免流於枯燥而繁琐。所以各位读大乘经一定票用宗教情操来读,才能与宗教的境界相印证。尤其大乘的修行者称为菩萨【觉有情】,更必须具备有菩萨的精神,菩萨的悲心愿力,这样才能体会到菩萨的人格情操。 所有的大乘经都在赞叹菩提心,都是在提倡菩萨道,至於解脱、断我执、空、无相、缘起、性空,这些『般若』理论,严格说起来,是有佛教时就有了。只不过,小乘人积极於个人求解脱、了生死,而末加重视罢了;大乘则强调入世度众生的悲愿情怀,而不急於断烦恼的解脱,这是大乘经的特色。 我们刚刚提到,由四阿含而立杂藏。为什麽有杂藏的产生呢?早在第一次结集就出现杂藏这个称呼了。当时大迦叶尊者发起的王舍城五百罗汉结集,经过三个月结集完成之后,富楼那才终於由南印度带了五百徒众赶回来。富楼那请教迦叶尊者结集的结果,於是迦叶尊者向富楼那说明了这次的结集内容。富楼那听完迦叶的说明,对於戒律方面有些部分认为佛不是这麽说的,并提出自己所听到的佛说的内容,但是迦叶不赞同,於是两人意见产生分歧。 第一次结集时,没有参加结集的人当中也有很多是证圣果的,而只选了五百位参加,部分原因也是因为阿□世王发心供养五百位,太多人了他也负担不起,因此很多人没有被选上。没被选上的人就在外面自己结集,人数比窟内更多,称为『窟外结集』,富楼那尊者比较支持窟外结集的意见,於是渐渐的佛教僧团由於意见不同而产生了分裂。 窟外结集在结集的态度上比较兼容并蓄,没有像窟内结集那麽拘泥。在第一次王舍城窟内结集不承认的那些神通,或者是天神说、在家居士说,包括持咒,不属於四阿含之内,也不属於律藏这一类的,就把它归在一起,所以称为『杂藏』。由杂藏再引申出『摩诃衍藏』,摩诃就是大,摩诃衍藏就是大乘藏--大乘法、大乘经。由杂藏里面的本生、本事、因缘以及末曾有,很多都是编入杂藏,后来编入摩诃衍藏,甚至从这些产生后期密教的『陀罗尼禁咒』。 大乘讲菩萨精神,什麽是菩萨精神?有人说是慈悲喜舍、积极入世、悲心度众,或自利利他,自他两利。古时候印度人弘扬佛法,智慧很高超,例如讲菩萨精神就用譬喻、用故事,既生动又深刻有力;『本生谈』所讲的就是菩萨精神的故事。我现在就说一个本生谈的故事: 有一只小麻雀住在深山里面;有一次,当动物们还在熟睡中,森林却起了大火,只有这只小鸟发现起火了。它著急的想:『火一烧起来,一定会烧死很多飞禽走兽,没烧死的也会无家可归、没食物吃!该怎麽办呢?』於是它大喊:『失火了!失火了!大家赶快逃命啊!』一方面它灵机一动,飞到森林边上的小河去把身上沾湿,然后飞回来用身上的水滴撒在火上,希望把火扑灭。 这实在是杯水车薪,怎麽救得了呢?可是这只小鸟却来回不停的滴水,持续不断的救火。天神帝释在天上看到了,觉得很可笑,於是问小鸟说:『小鸟呀!火这麽大,小河又远,不但远水救不了近火,而且你那麽弱小,想灭火简直自不量力啊!』小鸟一面救火一面回答:『火能不能灭掉是一回事,但是我的悲心愿力一定要这麽做。』这就像孔子说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天神帝释被小鸟感动了,於是降了一场大雨将火熄灭。 这个故事中的小鸟就是现在的释迦牟尼佛,他在多生多世之前就已实行菩萨道精神--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本生谈记载的就是这种菩萨道精神的故事。 修行一定不离戒定慧三无漏学,这是大小乘共同解脱的根本,修菩萨道同样要与此三无漏学相应。我再讲一个菩萨行为的故事: 释迦牟尼在过去多生以前,有一次与五百个商人到大海里去捞宝。回程时走到荒郊野外,天色已晚无法再赶路,於是大夥儿就在荒野上休息过夜。半夜里来了一个人,看到这夥人带了这麽大批金银财宝,於是起了盗心,准备谋财害命。这个时候,只有一个人还没睡,他发觉有盗贼,并且这个盗贼还想杀人,这个商人心想:『如果任由这个盗贼杀人劫财,那他将来要背负的恶果太可怕了,若叫醒大夥,则这个盗贼也会被杀,一样有人会犯了杀戒,倒不如我将他杀了,如此一来,可以救五百人的生命财产,还可免去这个人的恶果,纵使我因杀人而必须下地狱,这也是值得啊!』於是这个商人起来与盗贼搏斗,并杀了对方而保护了这群同伴。后来的经典赞叹这是菩萨的行为。 像这种破了戒反受赞叹的观念,印顺导师在妙云集的『佛法概论』里面也提到。起初我看这本书,觉得导师的这个观念怎麽这麽特殊?原来他是根据唯识宗『瑜伽师地论』的说法,后来我又看到西藏黄教的祖师宗喀巴大师写的一本『菩提正道菩萨戒论』,也有这样的看法,就是说菩萨持戒,有时候为了菩提心、度众生而不自观戒。不自观戒,就是杀盗淫妄酒五戒皆可犯,为度众生而不持五戒,竟是菩萨的殊胜戒;这就是菩萨的修行与小乘人不一样的地方。 小乘持戒很严格,譬如比丘出门托钵,遇见一位年轻的小姐落水了,这位此丘如果不救她,她就要被淹死了,可是男女授受不亲,戒律是禁止比丘近女色的呀!怎糜办?该不该下去救人呢?笞案是:不行。我查过中国的四部戒律--五分律、四分律、十诵律及大众部的摩诃僧只律,其中有三部共同的说法认为,比丘不能犯戒,至於落水的少女只有听天由命了。这是小乘的做法。 佛法不一定由佛亲口说 佛法不仅是佛说者,一切世间真实善语、微妙好言,皆是佛法。佛法有五种人说 接下来我要告诉各位一个观念:佛陀说的法称为佛法,但是佛法不一定是由佛亲口说的。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第二卷说:『佛法非但佛说者,一切世间真实善语、微妙好语,皆出佛法中。如佛毗尼中说:何者是佛法?佛法有五种人说:一者佛口自说,二者佛弟子说,三者仙人说,四者诸天说,五者化人说。』毗尼是律藏,佛弟子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比如杂阿含记载,有位质多长者,说法无碍,比丘尼、初学比丘在他的指导下证果。所以现在有些人在争议说居士可不可以升座说法?其实在印度时就有居士升座说法了,只是,不论居士或出家人讲经说法都应该将功德回向三宝及一切众生,感谢得力於佛法僧三宝的功德加持,这样就不违背了。 第三个『仙人说』,仙人不一定指佛教仙人,外道的五通仙人或者一通仙人、二通仙人,他们有时候说的和佛法意思一样,就是佛法了。第四种诸天说,就是天人、天神说的佛法。第五种化人说,证果位的罗汉、菩萨或佛陀运用神通变化成各种形象而说佛法。但是并没有提到梦中说,可是我们大藏经有提到梦中说,那是明朝的一个皇后,她梦见天神来向她说法,就一字不漏的背诵出来,经过高僧验证认为是佛法,於是皇帝颁令将它编入佛经。所以到了中国,就加了一个梦中说,这也不能说完全错,只是另一种观点以及审核的间题罢了。 综合这五种,我们再看大智度论龙树菩萨说:『入佛法相,名为佛法。』在印度历史上的高僧,他们已经培养出一个共识,就是刚刚那五种人说的都是佛法,所以到了龙树就说:『修多罗相应,不越毗尼,不违法相。』只要与修多罗【经】相应,不越□尼就是不违背戒律的条文,也不违反阿毗达磨【论】的法相,如此就是合乎佛法。 在四分律里面讲到,有一个法则来认定法或非法,即佛亲口所说,或者是佛弟子、诸天、仙人、化人说而经过佛的认可,就是佛法。比如『大方广佛华严经』,释迦牟尼佛都是紧闭金口,整部华严经几乎都是大菩萨在讲他们的境界,他们的菩萨道、菩提心怎麽修,最后再由佛陀来印证他们所说的法。又比如『维摩诘所说经』,整部经从头到尾都是声闻弟子和大菩萨应对辩论,以及维摩诘居士说法,由他示现生病而引导出这一部生动的经典,最后也都是佛陀来印证收场。所以大乘佛教才有一句话说:『法王无事,法付法子』,佛陀很少先开口说法,都是由菩萨们讲示自己修行的法门。楞严经也是个个菩萨在讲他们的圆通法门,观音菩萨是耳根圆通法门,大势至菩萨是念佛圆通法门,而最后也都是佛陀来圆场。 我对佛经、佛法做这样的介绍,就是要告诉各位一个观念:佛法和佛经不一定要与佛说连成一直线。甚至佛在世时,所谓的佛经就没有那麽死板的要『佛亲口说』才能够称为经,佛弟子说的也都称为经。而且大量的佛经都是在历史的结集形成中出来的,佛弟子的修持,体会到佛陀的精神,深信佛的法印相印证所流露出来的那种境界,而且得到这些圣者的共识,结集出来的这些经典,在历史上越来越多。 想要了解这地历史的演变和结集的形成,也要晓得佛经在印度的文化和背景,以及契合印度人的根机,所以佛经的实说和权说,这种力便的、权宜的说法就有相当的弹性了。 佛经传到了中国,由於中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是一但高级文化了,所以对於佛经那种适应印度民间信仰的权宜说法,以及佛经传入西藏以后,与当地民间信仰相结台的神鬼色彩,中国的儒家、理学家或高级知识分子是比较排斥的,尤其近代深受西洋科学影响的,像胡适这一类的知识分子更甚。 因此,我们对於佛法的选择与接受,以及如何弘扬佛法的真面目?都需要从佛经结集的历史,去抉择何者才是真正了义的佛法。由於里面的细节太多,我只能重点式的、简单扼要的介绍,希望能帮助各位,对这方面有多一点的认识。

发表评论

  • 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