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孟简介,王安石书法真迹(王小古简介)
- 十大排行榜
- 2022-03-10 07:33:51
王希孟介绍
王希蒙,生于1096年,北宋画家。惠宗画院的学生擅长画风景画。郑和三年(1113年),18岁时被画成《千里江山图》,不久就去世了。受到画院众多画家的指导,临摹大量画作,刻苦学习,勇于实践,是这位青年画家创作出这幅名作的主要原因。还有《千里江山图》,《江山秋色图》等等。《千里江山图》,真丝版,上色。长51.5厘米,宽1191.5厘米。流传了几代,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它是用一整幅丝绸画的。该图展示了毛鹏的山峦、幽岩深谷、高峰平坡、溪流飞泉、水边森林和野城、渔船和游艇、桥梁和水车、亭台楼阁,以及人们钓鱼、观光、旅游和湖渡等活动。这部作品的突出之处是作者对乡村自然的壮美进行了真实而理想化的描绘,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感悟和向往。作品肯定了人们对自然的改造,以及生活在壮丽山河中的自豪感。整幅画构图缜密,笔法精细,色彩鲜艳,表现了祖国辽阔、美丽、壮丽的河山。所有的画都继承了隋唐以来绿色山水的表现手段,突出了石、青石、绿的浓绿效果,使画面明亮、丰富、辉煌。并且用无骨法画树干,用蜡笔画山坡,丰富了绿色景观的表现力。人物小如豆子,服饰各异,衣服不打褶,动感活泼。这幅画上没有作者的印章。清初梁清标根据宋代蔡京的题字,在王希孟的作品上署名。
王希孟的人物简介
王希孟(1096-1119),北宋末年中国画家,无画史。据蔡京后记《千里江山图》卷可知,他18岁时是惠宗画院的学生,山水画由惠宗亲自指导。在郑和三年(1113)之前,他创作了此卷010-3000。《千里江山图》是这位天才画家唯一的传世作品,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画一整匹绢马,画出其中起伏的山峰、浩瀚的河流、渔村、集市的景色,描绘了许多人的活动。用传统绿法,用笔极细,在蓝绿色调中求变化,是千古绿的杰作。据史书记载,王希孟受赵魏指导,传授笔墨技法,其艺精进,故其画超越一时。风景,稀有作品。惠宗三年(1113年)四月,王希蒙花了半年时间,终于画出了一幅流芳百世的杰作,《千里江山图》卷,当时他才十八岁,除此之外,并没有关于他的记述。
王希孟的介绍
王希孟,北宋(10961-?)人物、山水、作品都很少见;可以算是中国绘画史上唯一一个以画出名的天才少年。但是,史书上并没有关于他的记载。王希蒙十几岁就入宫学画当学徒,但一开始工作并不太顺利。赵是画院的学生。后来,他被叫进了中国图书馆,他曾经为惠宗左右服务。但眼光独到:“其性可教”,于是亲自教他方法,又经赵亲自传授笔墨技法,其艺精进,其画超越一时。惠宗三年(1113年)四月,王希孟花了半年时间,终于画出了一幅流芳百世的杰作,《千里江山图》卷,当时他才十八岁,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关于他的记述,不久就英年早逝了。
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的作者简介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王希孟创作的一幅丝绸彩画,现藏故宫博物院。王希蒙十几岁就入宫学画当学徒,但一开始并不怎么干活。赵是画院的学生,后被召入禁书馆,为左右服务。但宋徽宗独具慧眼,认为:“其性可教”,所以亲自教。师从赵薇后,点出笔墨技法,提炼艺术,而后超越一时。惠宗三年(1113年)四月,王希蒙花了半年时间,终于画出了一幅流芳百世的杰作,《千里江山图》卷,当时他才十八岁。延伸资料《千里江山图》,长51.5厘米,宽1191.5厘米,绢印,青绿色,无钱,据王锡盟写的蔡京后记,现藏故宫博物院。作品以长卷的形式,描绘连绵的山峦、丘陵和辽阔的河湖,并以亭台楼阁、茅苴草堂、水磨长桥、垂钓、航海、旅游、飞鸟等为题材进行布置和装饰。在山上,山坡上和水里。描写细致生动。风景无数,天气万千。构图强调密度的变化,气势连贯。用苎麻和斧头劈砍相结合,表现出岩石的纹理和明暗变化。色彩均匀美观,绿中带赭石,富于变化和装饰性。作品意境瑰丽,气势磅礴,充分展现了自然景观的美与壮美。来源:百度百科-王希萌
- 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