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 > 十大排行榜 > 正文

杭州西湖的历史背景,杭州诗句赞美(杭州西湖的来历与历史)

摘要: 杭州西湖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西湖原名武林水。《汉书地理志》:“钱塘,西总督。武林山,出武林水,东流入...

杭州西湖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西湖原名武林水。《汉书地理志》:“钱塘,西总督。武林山,出武林水,东流入海,行八百里。”后来又有水游湖、钱塘湖、明升湖、金牛湖、韩石湖、尚湖、杨洋湖、方胜湖、习字湖、高图湖、西陵湖、龙川、小金果湖、仁美湖、仙哲湖、岳明湖等丰富的名称,但历代普遍认可并有文献记载的只有两个。第一,因湖在杭城以西,故名西湖。“西湖”最早的名字在白居易的两首诗《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和《杭州回舫》中。北宋以后,大部分名诗都以西湖命名,而钱塘湖的名字却渐渐不为人知。苏轼的《乞开杭州西湖状》是第一次在官方文献中使用“西湖”这个名称。从秦汉到两千多年前的唐朝,西湖还是钱塘江的一部分。由于泥沙淤积,西湖南北——吴山、抱石山山麓逐渐形成沙嘴。之后两个沙嘴逐渐靠拢,最后汇合成为一个沙洲,在沙洲西侧形成一个内湖,即西湖,大约是秦汉时期。张岱《西湖梦寻》记载:“大石佛寺,考旧史,秦始皇东游入海,舟泊于此石。”这里的大石佛寺位于西湖北侧的宝石山脚下,至今仍有“秦始皇舟石”的景象。自隋朝六年(610年)开凿江南运河,与北运河相连,连接南北五大水系,便利的交通也促进了杭州的经济发展和旅游活动。在唐代,西湖的面积约为10.8平方公里,是现代湖泊的近两倍。湖的西部和南部一直延伸到西山脚下,东北部延伸到武林门。香客可以划船到山脚,然后步行上山拜佛。当时因为缺乏水利,西湖时而被暴雨淹没,时而被久旱干涸。建中二年(781年)九月,李泌调任杭州刺史。为了解决饮用淡水的问题,他创造性地采用了引水进城的方法。即在钱塘门、涌金门等人口密集地区挖六口井,采用‘开阴窦’(即铺瓦管、竹筒)的方法将西湖水引入城内。六井现在大部分失传,只有相国井遗址在解放路敬亭桥西。其余五口井分别是:西京(原郭襄井西)、方静(俗称四眼井)、金牛井(原西京西北)、白圭井(原龙翔桥西)、小方井(俗称六眼井,原钱塘门,即今天的小车桥一带)。长庆二年(822)十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在任期间,白兴修水利,扩建石涵,疏浚西湖,筑坝造闸,增加湖水容量,解决了钱塘(杭)与(海宁)之间的农田灌溉问题。事实上,白居易在钱塘门外韩石桥附近修建的大坝叫做白公堤,不是现代的白堤。白在钱塘门外修堤,筑石涵闸,蓄湖水,并在石碑上写下《钱塘湖闸记》,陈述堤坝的作用,以及蓄水排水和保护堤坝的方法。现在白公堤的遗址早已消失,但后人借白堤(当时叫“白沙地”)来纪念白公堤。白不仅留下了造福后世的水利工程,而且创作了大量的西湖诗词。最著名的作品有《钱塘湖春行》,《春题湖上》,《忆江南》。五代至宋代,杭州历史上极为突出的吴越国和南宋对西湖的影响最大。正是在这两个朝代,西湖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和基本定型。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907 ~ 960)灭汉

由于西湖的地质原因,淤泥迅速堆积,西湖的清淤成了日常维护工作。于是,在吴越包拯二年(927年),钱镠王就派了几千兵去提湖清泉,以保证西湖水体的存在。北宋末年,著名诗人苏轼为西湖的治理作出了巨大贡献。五代到北宋后期,西湖枯死多年,半个湖被杂草覆盖。元五年(1090),苏轼《乞开杭州西湖状》到宋哲宗,断言:“杭州有西湖,人若有眉,盖不能弃。”同年4月,动员20万民工疏浚西湖,用挖出的烟草和淤泥,修筑了一条南北长2.8公里的跨湖大堤,堤上建有6座石拱桥。从此,西湖水面分为东西两部分,南北两山开始互通。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这条长堤叫做“苏堤”。相传,杭州名菜东坡肉是苏东坡给清淤民工的美味。和白居易一样,大诗人苏轼也在杭州留下了许多诗篇,其中最著名的有《饮湖上初晴后雨》首和《望湖楼醉书》首。127年,南宋建都临安后,杭州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迅速增长,经济繁荣,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南宋吴在《梦粱录》中写道:“临安风俗终日奢华,几乎没有空日可赏可玩。西边有可爱的湖泊,东边有河流,都很壮观。“每年杭州的游客除了香客,还增加了各国的使节、商人、僧人,进京赶考的学生,来杭州做贸易的国内商人。西湖的风景开始广为人知。当时西湖泛舟旅游极为繁荣。据古书记载,“湖中舟楫不下百艘”,“皆造精巧,雕栏绘拱,列如平地。“南宋诗人林升在他的诗《题临安邸》中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盛况。此外,诗人杨万里曾写过一首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赞美西湖之美。从元代到清代的元代,西湖还是一个歌舞的“金窟”。据卷《元史》中23条记载,高二年(1309年),“杭邮江浙沪,半年之间,使1200余人路过,其中有桑舞、包和鼎等谁进了狮子、豹子、乌鸦、鹳,待了20天,人畜吃肉1300多斤。“来自西部地区和西欧国家的商人和旅行者越来越多地来到杭州。最著名的是意大利旅行家凯尔波罗,他在游记中称赞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最奢华的城市”。元末继南宋“西湖十景”之后,又有“钱塘十景”,游览范围较宋代有所扩大。在元世祖的元代,西湖曾经被疏浚成一个放流池,部分湖泊逐渐堆积成桑园。但到了元末,西湖无人问津,富庶贵族围湖造田,使得西湖日渐贫瘠,大部分湖泊淤塞成田。直到明朝宣德和正统年间(1426 ~ 1449),杭州

州开始恢复繁荣,地方官也才开始关注西湖。弘治十六年(一说:正德三年,即1508年),知州杨孟瑛冲破来自豪富们的巨大阻力,在巡按御史车粱支持下,奏请疏浚西湖,由工部拨款。据明《西湖游览志》卷一载:“是年二月兴工,……为佣一百五十二日,为夫六百七十万,为直银二万三千六百零七两,拆毁田荡三千四百八十一亩……,自是西湖始复唐宋之旧。”疏浚工程使苏堤以西至洪春桥、茅家埠一带尽为水面,疏浚挖出的葑泥,除加宽苏堤外,在里湖西部堆筑长堤,后人称杨公堤。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钱塘县令聂心汤在湖中的小瀛州放生池外自南而西堆筑环形长堤,形成的独特景观。三十九年,杨万里继筑外埂,至四十八年而规制尽善。池外造小石塔三座,谓之三潭。清代,因康熙、乾隆两皇帝多次南巡到杭州,促进西湖的整治和建设。康熙五次到杭州游览,并为南宋时形成的“西湖十景”题字,地方官为题字建亭立碑,使“双峰插云”、“平湖秋月”等未定点的景目,有了固定的观赏位置。雍正年间,还推出“西湖十八景”,使杭州的游览范围进一步拓展。乾隆六次到杭州游览,又为“西湖十景”题诗勒石;又题书“龙井八景”,使偏僻山区的龙井风景为游人注目。乾隆年间,杭州人翟灏、翟瀚兄弟合著《湖山便览》一书,记载西湖游览景点增加到1016处,为杭州最早的导游书籍。乾隆年间兴建的北京皇家园林颐和园的昆明湖东西两堤也是模仿西湖苏堤六桥而建的。明清两代,西湖又经历了几次疏浚,挖出的湖泥堆起了湖中的湖心亭、小瀛洲两个岛屿。雍正年间,西湖面积尚有7.54平方公里,但葑滩20多公顷,经过大规模的疏浚后,面积广及近代的西山路以西至洪春桥、茅家埠、乌龟潭、赤山埠一带。雍正五年(1727年),浙江巡抚李卫用银四万二千七百四十二两,开浚西湖湖道,在金沙港、赤山埠、丁家山、茅家埠筑石堰各一座,用以蓄泄沙水入湖。嘉庆五年(1800年),浙江巡抚颜检奏浚西湖兴修水利,后由浙江巡抚阮元主持,用疏浚挖出的泥土堆筑土墩(即阮公墩)。至此,现代西湖的轮廓已经形成。同治三年(1864年),创立西湖浚湖局,委钱塘丁丙主事。

杭州西湖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杭州西湖的历史背景

1700年历史,始建于五代十国,这才是中国最美西湖

西湖的历史背景、基本现状?

西湖位于杭州市中心,旧称武林水、钱塘湖、西子湖,宋代始称西湖。湖面南北长3.3公里,东西宽2.8公里,水面原面积5.66平方公里,包括湖中岛屿为6.3平方公里,湖岸周长15公里。水的平均深度在2.27米左右,最泞处有5米多,最浅处不到1米。如今伴随着“西湖西进”扩大为6.5平方公里,基本达到了300年前西湖的面积。苏堤和白堤将湖面分成里湖、外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五个部分。西湖与钱塘江沟通后,每天引入钱塘江水约30万立方米,西湖水由原来的一年一换变成每月一换,透明度由原来的不足60厘米提升到120厘米,西湖水体是四类至五类。

杭州西湖的历史

历史西湖原是一个海湾,由海湾而演化成为一个泻湖,由泻湖而形成一个普通湖泊。西湖原是个天然湖泊,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淹废。西湖是钱唐县境内的一个湖泊,所以称为钱唐湖(从唐朝开始,“钱唐”改为“钱塘”),又因为在它的北部还有一个与它连接的湖泊,水位比它低,称为下湖,故西湖又相应称为上湖。西湖这个名称的获得,则是钱唐县的历史发展与地理位置变迁的结果。自从秦在西湖群山中设置钱唐县以来,历两汉、三国、两晋和南北朝,县治可能早已迁离山区,逐渐进入平原。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1),钱唐县治移到凤凰山麓的柳浦,在行政等级上并且升为杭州的州治。长庆二年(822)为了增加西湖的蓄水量,白居易在石函桥附近即少年宫一带修筑湖堤,比原来的湖岸高出数尺。这里原是上湖和下源的连接之处,西湖水位本来高于下湖,白居易这一筑堤,造成了上下湖水位的更大差距。尽管下湖早已淹废,但这种人为的地形差距,从今少年宫附近西湖湖岸北至少年水电站和东至环城西路这两个方向上,还都明显地存在。白居易在九世纪初期的这一次修筑湖堤,对西湖的发展来说是划时代的,因为从此以后,西湖的性质已经改变,它已经从一个天然湖泊演变成一个人工湖泊了。西湖因白居易的筑堤而改变了湖性,而白居易仍称此湖为钱塘湖。当西湖这个名称流行之时,西湖早已是一个人工湖泊了。西湖成为人工湖泊后,吴越国时代对西湖的整治。北宋以后,景德四年(1007)的知州王济,不仅疏浚了全湖,并且修建了西湖的闸堰设备。宋仁守时代(1023——1063)的知州郑戬和沈遘,前者动用了上万民工,斥废湖中葑田,进行了大规模的疏浚。后者在六井之外,添设了一处供水量特大的新井,即后人所称的沈公井。苏轼于熙宁二年(1069)悉心研究西湖水利,探索畅通六井和沈公井的方案。元佑元年(1086)苏轼第二次来杭州任知州之职,手制订疏浚西湖的方案,向朝廷上了《乞开杭州西湖状》的奏章。奏章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这个名称,说明杭州城市已经整个地建立在西湖以东,西湖之名已经普遍流行了。简介西湖,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杭州市区西面,是中国大陆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大陆主要的观赏性淡水湖泊之一。西湖东靠杭州市区,其余三面环山,面积约6.39平方千米,南北长约3.2千米,东西宽约2.8千米,绕湖一周近15千米。西湖平均水深2.27米,水体容量约为1429万立方米。湖中被孤山、白堤、苏堤、杨公堤分隔,按面积大小分别为外西湖、西里湖(又称“后西湖”或“后湖”)、北里湖(又称“里西湖”)、小南湖(又称“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其中外西湖面积最大。孤山是西湖中最大的天然岛屿,苏堤、白堤越过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人工小岛鼎立于外西湖湖心,雷峰塔与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由于其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和风景名胜中的重要地位,西湖被评选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2年)、中国十大风景名胜(1985年)和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06年)。此外,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行的外汇兑换券壹圆券以及2004年发行的第五套人民币壹圆纸币背面均使用了三潭印月的图案,更说明了杭州西湖在中国风景名胜中的地位。中国各地以“西湖”命名的湖泊有数十个之多,通常认为杭州西湖是其中最著名的湖泊。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扩展资料:西湖十景西湖十景之名源出南宋山水画。南宋祝穆《方舆胜览》、吴自牧《梦粱录》均有记载,当时的文人诗词也多有提及。十景皆傍近西湖或在湖中,最初的十景景目为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雷峰夕照、南屏晚钟、曲院风荷、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两峰插云。至清代,康熙帝南巡至杭,为西湖十景题字,并将“两峰插云”改为“双峰插云”;“雷峰落照”(或称“雷峰夕照”)改为“雷峰西照”;“南屏晚钟”改为“南屏晓钟”。但是“西照”与“晓钟”两个名称却未被人们接受,后人仍沿用南宋旧名至今。此后当地官吏将康熙帝御笔所书,刻石立碑,建亭恭护,至此,西湖十景石碑成为景点标志。乾隆帝南巡杭州,就十景各赋诗一首,镌刻于碑石阴面,使西湖十景景名更广为人知。十景名称不仅用词贴切,亦对偶整齐(严格上并非对仗,对仗还须论格律、平仄)。例如“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曲院风荷”、“南屏晚钟”、“雷峰夕照”,其中两景任意搭配也可成对。“花港观鱼”、“柳浪闻莺”,或是“三潭印月”、“双峰插云”,这些本身也是对偶句或词组,非常工整。1984年,《杭州日报》等五家单位发起了新西湖十景评选活动,最后新十景确定为云栖竹径、九溪烟树等。新十景的特点在于其地理范围大于旧十景,其中大多数位于西湖周边群山之中。与传统的西湖十景一样,新十景名称也见对偶。譬如,“九溪烟树”对以“满陇桂雨”或“吴山天风”(其中“九”与“满”均为数词,较工);“玉皇飞云”与“宝石流霞”、“龙井问茶”与“虎跑梦泉”、“黄龙吐翠”与“阮墩环碧”等组合亦见工整。2007年,杭州市政府进行“三评西湖十景”和名称征集,灵隐寺等一批景点入围,成为了新新西湖十景。景点中既有千年古刹灵隐寺、北宋名塔六和塔,也有近年恢复重建的文化景观钱王祠、万松书院等。二、西湖的人文1、宗教艺术西湖与佛教、道教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长远的历史中,各种宗教团体和道观佛寺聚集在西湖及周边群山之中,增添了西湖浓厚的宗教色彩。这其中尤以吴越国时期为鼎盛。当时各代国王热心佛学,在西湖周围兴建许多寺庙、宝塔、经幢和石窟,扩建灵隐寺,创建昭庆寺、净慈寺、理安寺、六通寺和韬光庵等,建造保俶塔、六和塔、雷峰塔和白塔,一时有佛国之称。如今,保俶塔和重建后的雷峰塔仍是西湖风光的代表性景点,而拥有中国室内最大木雕坐式佛像的灵隐寺更是西湖各收费景点中最受欢迎的观光点之一。2、文学作品西湖以其湖光山色和深厚人文底蕴,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的眷顾,因此在文学方面也留下了诸多名篇和典籍。《武林掌故丛编》、《西湖梦寻》、《西湖集览》与新旧《西湖志》、《湖山便览》等记载了大量关于西湖和古代杭州的史迹掌故。另外,近现代众多作家也与西湖结缘。在诗词方面,白居易、苏轼、柳永、杨万里、林逋、徐志摩、胡适等诗人留下了无数佳句;在散文方面,张岱、鲁迅、俞平伯、郁达夫、宗璞等名家则写下了众多名篇。以下例举部分与西湖紧密关联的文学作品。3、民间传说西湖自古以来便流传着许多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和《苏小小》。白蛇传中的“断桥相会”、“白娘子被压雷峰塔”等情节与西湖十景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传说中梁祝的爱情故事发生在西湖边的万松书院。另外,杭州还流传岳飞、济公、乾隆下江南、杨乃武与“小白菜”等大量民间故事和《初阳台》、《双投桥》、《东坡肉》、《葱包桧儿》、《十八棵御茶》等传说。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

发表评论

  • 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