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 > 十大排行榜 > 正文

四大才子,四大名楼是哪四个(上官婉儿被剁尸)

摘要: 中国古代四大才子简介 1.徐祯卿生于1479年,卒于1511年,生活在一个时代:明代文学作品《迪功集》 《迪功外集...

中国古代四大才子简介

1.徐祯卿生于1479年,卒于1511年,生活在一个时代:明代文学作品《迪功集》 《迪功外集》 《谈艺录》徐祯卿子长谷,吴县人,据史书记载,引弘治十八年进士,明代著名文学家,与唐伯虎、祝枝山等人。16岁写《钱新集》,后陆续写出《江行记》 《太湖新录》 《榆台行》 《翦胜野闻》 《谈艺录》等文学作品,后被封为国子监博士。主要以书画闻名于世,其中《甫田集》是明代诗话史上的杰作,后信道教。可惜的是,于明正德六年死于京城,时年33岁,四大才子中最早的一个。文徵明生于1470年11月28日,卒于1559年3月28日。文学作品《停玉馆法帖》 《听泉图》绘画《春深高树图》 010-:000 3000 《千岩竞秀》 《湘君夫人图》 《黄庭经》 3360010 33600010 30000 :00000 3:00000文徵明"从四十二岁开始,他们就一直在用行字,连字都是次要的。他被誉为精通诗、文、书、画的全才。他师从李英珍学习书法。他在沈州师从白居易、苏轼等人学画,有明代第一的美誉。朱发现他更有才华,就雇用了他,但因病不能去。在郑德的最后几年,他被推荐到吏部授予翰林圣旨。但他不喜欢贵族势力,拒绝为藩王官员作画,不久便辞职回乡。3、祝枝山生于天顺四年十二月六日,卒于嘉靖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文学作品《十三行》 《西苑诗》 《渔父辞》书法作品《苏材小篆》 :010 360《太中遗事》简介:祝枝山,又名朱运明,西浙长洲人,因其貌不扬,右手有一根分叉的手指,故又名祝枝山。他是明代著名的书法家。他在科举考试中遭受了很多挫折。19岁那年,他只考了五科就考上了进士。后来当了广东兴宁县令,不仅病后回乡。他擅长绘画和诗歌,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才子之一。其中《诗赋六卷》、《古诗十九首》、《草书五卷》等都是稀世珍宝。一生创作文学作品28部,书法作品19部。4、唐伯虎生于成化六年二月四日,卒于嘉靖二年十二月二日。文学作品《南游记》 《心影》代表诗词《访友诗轴》 :010 0-30000 《秋轩赋轴》 《牡丹赋》书法作品《东坡记游卷》 《六如居士集》明代著名诗人、画家、文学家等曾被封为莒国公,笔法精湛,格调高雅。花鸟画是其特长,以水墨写意为主。在绘画方面,文徵明、沈周和仇英被称为吴门四大流派。后来我娶了许廷瑞的女儿许石。可惜爸爸妈妈相继去世,我的家庭开始每况愈下。然后就想着好好学习准备科考。资料:江南四才其实是“吴中四才”的演变,指的是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徐祯卿。电视剧《六如居士全集》讲述了四大才子是苏州人、唐伯虎人、祝枝山人、文徵明人和周文斌人。唐、朱、文、周的前三名,都是历史上真实的人。而周文斌乃至“王虎抢亲”的故事,都是后来的文人杜撰出来的。历史上的“吴中四子”是指唐、朱、文、徐即,明代文学家徐与等人并列为“前七子”。他的诗歌风格鲜明,但不会画,也不会写,性格与其他三位不同。大概是因为这个原因,后来的学者们发明了一种看起来很漂亮的周文斌。徐祯卿之所以被周文斌取代,是因为徐祯卿长得丑,所以起初没有被世人注意到。美丽的周文斌取代了徐祯卿。

可见民间传说并不靠谱。可惜今天的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靠这些传说甚至传言来认识和发现古人,欣赏艺术的来源:百度百科-吴中四大才子

中国古代四大才子简介

四大才子是谁?

四大才能:1。唐寅(1470-1523)原籍金昌,即建国后山西晋城一带,所以在他的书画中,经常写“金昌唐寅”四个字。北宋年间,唐家南迁,开始在南京和苏州经商。唐寅出生在苏州吴县的一个商人家庭。父亲唐广德,母亲邱。2.祝枝山(146033541526),字希哲,生来左手六指,故自号山治,又号智胜,又名“祝枝山”、“祝赵婧”。常州(今江苏吴县)人。朱云明从小就表现出各种艺术天赋。“五岁会写汉字”,九岁会写诗。3.文徵明(1470-1559),原名沃尔,字郑明。从四十二岁开始,我会用行字,甚至符号二级字。因其生前居住于恒山,故得名恒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曾任官翰林,常州(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朝宣宗成化六年,卒于明朝世宗嘉靖三十八年,享年90岁。4.徐祯卿(1479-1511),字长谷,字,常熟梅李镇人,后迁居吴县(今苏州),明代文学家,人称“吴关”,是吴中四才子(又称江南四才子)之一。以“左江家家玉,烟月扬州花木”的绝句而闻名。延伸信息:奇闻轶事:1。唐伯虎的水墨花鸟画,基本都是用水墨提炼出来的,墨韵明快,妙趣横生。著名的是《桃花庵歌》。图中以两组厚叶为主枝,其次是淡叶,再用几笔树叶来呼应。树叶都往下冲,雨水打着竹叶。2.祝枝山是唐伯虎最好的朋友。他虽是举人,却无心名利。他的心思都在书法上,尤其是草书。性情相近,常携酒壶乘渔船,意为避世弃俗。就在在京都被杜陷害后不久,也辞去了知县的职务,两人结伴出游,玩起了情诗和美酒,寄语名花。3.文徵明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他的早期生涯并不顺利。明清时期,通过各级考试,考上官、州、县学校的人,俗称“学生”,即所谓“进士”。文徵明正处于出生年龄。

考时,一直考到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五十三岁 ,一直未能考取,白了少年头。4、徐祯卿在诗坛占有特殊地位,诗作之多,号称“文雄”。早期诗作近白居易、刘禹锡风格,及第后受李梦阳、何景明、迪贡等影响,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参与文学复古运动,为“前七子”之一(其他六人为李梦阳、何景明、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四大才子 (明代历史人物并称)

四大才子都有谁?

唐寅、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1、唐寅唐寅(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生于成化六年二月初四,卒于嘉靖二年十二月二日。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绘画上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又称“明四家”。诗文上,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十六岁中苏州府试第一入庠读书。28岁时中南直隶乡试第一,次年入京应战会试。因弘治十二年科举案受牵连入狱被贬为吏,突发变故让唐寅丧失进取心,从此游荡江湖,埋没于诗画之间,终成一代名画家。2、祝允明祝允明(1461年1月17日-1527年1月28日)生于天顺四年十二月六日,卒于嘉靖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字希哲,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因长像奇特,而自嘲丑陋,又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号枝山,世人称为“祝京兆”,明代著名书法家。祝允明的科举仕途颇为坎坷,十九岁中秀才,五次参加乡试,才于明弘治五年(1492)中举,后七次参加会试不第。甚至其子祝续也在前一科中进士,于是祝允明绝了科举念头,以举人选官,在正德九年(1514),授为广东兴宁县知县,嘉靖元年(1522),转任为应天(今南京)府通判,不久称病还乡。祝允明擅诗文,尤工书法,名动海内。他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又与文徵明、王宠同为明中期书家之代表。楷书早年精谨,师法赵孟頫、褚遂良,并从欧、虞而直追“二王”。草书师法李邕、黄庭坚、米芾,功力深厚,晚年尤重变化,风骨烂熳。3、文徵明文徵明(1470.11.28—1559.3.28),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明代杰出画家、书法家、道家、文学家。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因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故称“文待诏”、“文贞献”。为人谦和而耿介,宁王朱宸濠因仰慕他的贤德而聘请他,文徵明托病不前往。正德末年因为岁贡生荐试吏部,授翰林待诏。他不事权贵,尤不肯为藩王、中官作画,任官不久便辞官归乡。留有《甫田集》。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其与沈周共创“吴派”。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4、徐祯卿徐祯卿(1479-1511年),字昌谷,一字昌国,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祖籍常熟梅李镇,后迁居吴县。明代文学家,被人称为“吴中诗冠”,是吴中四才子(亦称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而为人称誉。扩展资料:文学成就:1、唐寅唐寅诗文以才情取胜。其诗多纪游、题画、感怀之作。早年作品工整妍丽,有六朝骈文气息。泄题案之后,多为伤世之作,不拘成法,大量采用口语,意境清新,常含傲岸不平之气,情真意挚。著有《六如居士集》,清人辑有《六如居士全集》。诗作有《百忍歌》、《上吴天官书》、《江南四季歌》、《桃花庵歌》、《一年歌》、《闲中歌》等六百余首。诗集中有为歌妓而作者,如《花酒》、《寄妓》、《哭妓徐素》、《代妓者和人见寄》、《玉芝为王丽人作》等。除诗文外,唐寅也尝作曲,多采用民歌形式,由于多方面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经历坎坷,见闻广博,对人生、社会的理解较深,雅俗共赏,声名远扬。2、祝允明祝允明书法主要成就在于狂草和楷书。狂草来自怀素、张旭,更多的是接近黄山谷,提按和使转的笔法交互使用,行与行之间的距离很紧,形成一种汪洋恣肆的视觉效果。更难得的是楷书又写得相当严谨,有晋唐人的古雅气息。这种反差很大的综合素养与唐代的张旭十分相似,如《草书自诗卷》、《致元和手札》、《草书千字文卷》、《王文恪公卷》等。3、文徵明文徵明前期为“东庄十友”与“吴中四才子”之一,后期又“主风雅数十年”。文诗宗宋与宗中晚唐,融各家之所长,如陆诗之工整、苏诗之文人意趣、白诗之雅致、柳诗之幽深等。于此之外,文徵明自身的性格、趣尚融化于诗中,形成了“雅饬之中,时饶逸韵”的诗风。其一,雅饬之中,文诗的“雅”,自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诗在结构和辞句上的安排,亦偏雅化。在文诗中,其结构严谨,句式工整,体现了整饬的特点。徵明曾学陆游,二者诗中均喜用对偶句。在文诗中,对偶句比比皆是,其常用的对偶句有四类:数字对、叠字对、色彩对和人地名对。其二,“逸韵”诗风 ,文诗中的“逸韵”主要体现在隐逸之情和飘逸之美。文徵明有浓厚的隐逸情结,自然在诗中有所流露。而其隐逸情怀的超凡脱俗,尤使其诗表现出飘逸的神采。再者文徵明的雅致和隐逸情怀使其诗脱离尘俗,染上一缕不食人间烟火之气。其部分诗作写得飘逸洒脱。如《醉仙图》。综上,文v明诗风既“雅饬”,亦饶“逸韵”,吴中地域特色鲜明,充满“雅”之气息,与当时吴中“俚俗”诗歌形成鲜明反差。受吴中俗文化的影响,文徵明亦作有极少量带有俚俗特点的诗歌,但雅致诗歌占绝对主导地位。文诗取盛唐之下,依照当时七子派的标准,文诗格调不高,而其部分诗作体现出来的飘逸奔放之气,使其诗摆脱了柔靡的格调,只是所占比例不大;同时,文诗不能纯粹以七子派的标准来衡量,需用辩证的眼光来看,自有独特的美学价值。4、徐祯卿“吴中四才子”中,唐寅、祝允明、文征明三人,以画或书法蜚声于世,独徐祯卿以诗歌名满士林。徐祯卿在诗坛占有特殊地位,诗作之多,号称“文雄”。早期诗作近白居易、刘禹锡风格,及第后受李梦阳、何景明、边贡等影响,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参与文学复古运动,为“前七子”之一(其他六人为李梦阳、何景明、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所作《谈艺录》,只论汉魏,六朝以后不屑一顾,阐述重在复古之论。其诗格调高雅,纵横驰骋于汉唐之间,虽刻意复古,但仍不失吴中风流之情。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大才子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祝允明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徵明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徐祯卿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寅

四大才子

相信大家一定都看过唐伯虎点秋香,江南四大才子指四位明代文学家,唐伯虎,祝枝山,文征名,徐祯卿。 详细如下: 唐 伯 虎 唐寅(1470~1523年),字伯虎,又字子畏,别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有“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美称,苏州人。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绘画与沈石田文征明、仇英齐名,史称“明四家”。诗词曲赋与文征明、祝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唐寅曾祖父起,世代在苏州经商,父母在皋桥开设酒肆。唐寅自幼天资聪敏,熟读《四书五经》,博览《史记》、《昭明文选》等史籍。喜爱绘画,稍长即拜名画家周臣为师,又与文征明同师沈周。16岁时参加童生试,经县试、府试、院试,高中第一名案首。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赴南京乡试,又中第一名解元。次年,唐寅进京会试,因涉嫌程敏政受贿案,贬谪往浙江为吏。唐寅耻不就官,归家后纵酒浇愁,傲世不羁。 唐寅31岁开始“千里壮游”,足迹遍及江、浙、皖、湘、鄂、闵、赣七省。贫困之下,以卖画为生。唐寅擅画山水,及工笔人物,尤其是仕女,笔法秀润缜密、潇洒飘逸。“唐画”为后世画家所宗。传世作品有《骑骡归思图》、《秋风纨扇图》、《李瑞瑞图》、《一世姻缘图》、《山路松声图》等。诗词散文有《六如居上全集》。 明正德四年(1509年),唐寅在苏州城北的宋人章庄简废园址上筑室桃花坞,有学圃堂、梦墨亭、竹溪亭、蚊蝶斋等(亦称唐家园,遗址在今桃花坞大街)。他的后半生主要生活在桃花坞,一生中的主要艺术作品也产生于此。 唐寅晚年,精神空虚,“皈心佛乘,自号六如”,思想趋向解脱颓唐,又将自己的屋舍改称为庵。明嘉靖二年(1523年),唐寅去世,享年54岁。唐寅墓位于虎丘区,经整修,1986年10月22日对公众开放。 由于其潇洒飘逸、傲世不羁,又治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章,仕女画登峰造极,故被后人误解,留传许多风流传说,如“唐伯虎三点秋香”等。其实他坎坷一生,贫困凄苦。可谓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怀才不遇、无以报国的典型。 风 趣 洒 脱 的 祝 枝 山 祝允明(1460-1526年)是明代书法家,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多生一指,又自号枝指生。江苏长洲(苏州)人,出生于七代为官的魁儒家庭。与唐伯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 他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5岁时就能书一尺见方的大字,9岁便能作诗文,被称为“神童’。10岁已博览群书,文章瑰丽,才智非凡。7岁即中秀才,32岁中举人,曾任兴宁知县、应天府通判等官。由于生性佚荡,不满官场腐败之风,遂借故辞官回苏,广交朋友,召客豪饮,烧酒解愁,以泄愤世之情。 祝枝山集各书家之长,领一代风骚,是吴门书派中“明中期三大家”之一。其书法吸取唐虞世南、元赵孟?#092;书法之神,扬晋王羲之、王献之行书、唐怀素草书之势,融会贯通,自成一体,发展为自己的独特狂草,被誉为“明朝第一”,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祝枝山所书写的“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都是传世墨迹的精品。祝允明虽无名画,但也能画画,唯很少动笔,传世之作更少。 祝枝山为人风趣洒脱,才华横溢,好游山玩水而不拘小节。由于祝允明有不胜枚举的趣事轶闻,是极现成的创作素材,所以他常以足智多谋、能言善辩、乐于助人的形象出现于《三笑》、《王老虎抢亲》等众多的戏曲艺术作品中。 祝枝山尚有《江海歼渠记》、《新闻记》、《九朝野记》、《枝山前闻》、《浮物》、《老怪录》、《苏材小纂》、《怀星堂集》等书传世,并编有《兴宁县志》。 嘉靖五年(1526年)卒,享年67岁。祝枝山死后葬于苏州近郊横山祝氏祖坟,但沧海桑田,坟已夷平。 书 画 双 绝 的 文 征 明 文征明(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征明,后更字征仲,号停云,别号衡山居士,人称文衡山。长洲(今苏州)人。“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54岁时以岁贡生诣吏部试,授翰林院待诏,故称文待诏。 文征明出身书香门第,祖父及父亲都是文学家。但文征明幼时并不聪慧。稍长,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终于“大器晚成”。 文征明擅长山水,亦工花卉、人物。早年画风细谨,中年较粗放,晚年渐趋醇正。传世佳画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湘君夫人图》、《石湖草堂》、《石湖诗画》、《横塘诗意》、《虎丘图》、《天平纪游图》、《灵岩山图》、《洞庭西山图》、《拙政园图》等。 文征明还工行草书,尤擅小楷,篆、隶、正、草无所不能。所书四体千字文,成为后人临摹的范本。他与祝允明、王宠,同被誉为明代中或书法“三大家”。他的传世书作有《醉翁事记》、《股王阁序》、《赤壁赋》等。 文征明卒于1559年,是“吴门四才子”中最长寿的一位,墓在吴县陆墓文陵村。现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 --------徐祯卿简介 徐祯卿(1479-1511年),字昌谷,又字昌国。常熟梅李镇人,后迁居吴县(今苏州)。明代文学家。与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而为人称誉, 徐祯卿天性聪颖,少长文理。16岁著《新倩集》,即知名于吴中。但早年屡试不第,读《离骚》有感,作《叹叹集》。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作《江行记》。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与文征明合纂《太湖新录》,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闻鞑靼入侵,官兵抗战不力而败,又作长诗《榆台行》。同年中进土,后被授予大理寺左寺副。明正德五年(1510年)被贬为国子监博士。 徐祯卿在诗坛占有特殊地位,诗作之多,号称“文雄”。及第后与明文学家李梦阳、何景明交游甚密,悔弃少作,齐倡复古。与李梦阳、何景明、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并称“前七子”。所作《谈艺录》,只论汉魏,六朝以后不屑一顾,阐述重在复古之论。其诗格调高雅,纵横驰骋于汉唐之间,虽刻意复古,但仍不失吴中风流之情。 徐祯卿后期信仰道教,研习养生。明正德六年(1511年)卒于京师,年仅33岁,其墓葬于虎丘山西麓万点桥的郁家浜北端。徐恢卿的著述尚有《迪功集》、《翦胜野闻》、《异林》等参考资料:网最

发表评论

  • 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