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名画,山水画十大名作(中国山水画十大名家)
- 十大排行榜
- 2022-03-09 08:49:33
中国山水名画赏析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山水画不讲究形式上的相似,也就是说,不太在意是否不切实际,而是注重画面的意境,以古朴典雅的笔触给欣赏者带来精神上的享受。第一,在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中,既强调多样性,又强调统一多样性,即反对平淡的描绘和景物的雷同。五代李成《山水诀》:‘千岩万谷,宜低则高,宜聚则散,宜异则异;重叠(山祭)层,但起伏多变。同时也指出,景物不能雷同而要变换,要有强烈的对比。“追危之后,回归正义。”也就是说,中国山水画通常不画缺乏对比的平原景色,而总是喜欢地形地貌对比强烈、山高的四川名山。五代宋初长安人管同,游关山。早年师从郝静,后又师从唐代著名画家王维、毕宏等。他有忧郁的名声。以壮丽山川为乐,求意境。第二,更具体的说,是散点透视。中国宋代山水画家王巍说:“眼睛太极端,看不清楚”。宋代山水画家郭在《林泉高致》年提出了山水画的“三远”表现手法。也就是说,中国山水画在直视、看构图时,并没有采用西方的“看不到的东西”的表达方式。
中国古代山水名画有哪些
中国山水画简称“山水”。以山水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但并没有完全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隋代独立,五代北宋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分支。传统上按画风分为青绿山水、金黄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绿山水、无骨山水等。宋立堂《万壑松风图》-这幅全景图是合成的,但没有突出主峰。山峰通过周围的松林连接成统一的整体,近、中、远三个空间层次自然得体。整个画面厚重简约,又不失美观典雅。它充满了乐趣。用斧头将坡石劈开,再用焦墨和碎笔点出青苔,有沉郁清朗之韵。画中的房子是用界画做的,可见画家有丰富的绘画技巧。宋马援《踏歌图》浅色帛书纵191.8厘米,横111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藏马同时远离夏圭,被称为“马霞”。这幅画的主要内容是,田埂上的一群农民,老老少少都在笑着唱着歌,他们用笔自然舒展,与画面的氛围相吻合。远处群峰相对,宫殿若隐若现。从对自然物的处理方法来看,是典型的马派“一角山”。范宽《溪山行旅图》全尺岩石,用雨滴般密集的墨迹和参差不齐的岩脊,描绘出苍劲有力的岩石感觉。细如细绳的瀑布从数千英尺的高空落下,溪水声在山谷中回荡。对风景的描写极其壮丽逼真。画的右角阴影处有“范宽”二字。台北故宫博物院之宝。宋《早春图》 《早春图》——此图为初春冰雪消融,大地苏醒,花草树木发芽时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景色主要集中在中轴线上。近景的巨石和高大的松树连接着中间视图中的S形岩石,被云雾隔开。主峰中间再现两座山峰,面对下方的深渊。溪水从山谷中汩汩而下,笔墨干净,构图全面、深远、深远,呈现出一幅可行、可期、宜居、可游的理想景观。明代沈周《庐山高图》的画中,山石树木古朴苍劲,空间不大。《山石》结合了王蒙的《解索皴》、《董源》和《巨然》的技巧。它们被淡墨一层一层的染,再被浓墨一层一层的唤醒。笔法稳重细致,不随意。笔墨厚重轻盈,饱满的版面有一种流畅感,所以有一种现实中的空灵感。画中悬泉飞流直下,溪水平缓,云雾山色极为奇妙。台北故宫博物院。唐寅《落霞孤鹜图》这幅画是唐寅的代表作之一。写山,写高柳,写水榭,写河岸,写光芒,虚实相映,创造出一个奇妙的体系。作者以宋代的方式画垂柳,错落有致,而画岩石湿长,钩钩相间,有趣。整个场景干净自由,墨色宜人润泽。唐寅山水赏析——唐寅,“明四杰”之一,被誉为明中叶江南第一才子。唐寅奔放的个性在绘画中独树一帜,自成一格,笔触细致,飘逸灵动。自律:“钱塘风光如屏,路送崖舍亭。阳坡平军休,鸬鹚舟游。”宋夏贵《雪堂客话图》-此图为江南雪景。构图以“一隅”为形式,笔法苍劲有力,用轴、短线雕刻山石,使画面坚硬陡峭,笔墨淡润。丝绸书,颜色设置。宋夏贵《西湖柳艇图》-刘地环线图片显示三个flo
黄《溪山图》——这层岩石苍翠挺拔。群山云雾缭绕,厅堂楼阁半露。山下,桥横卧,树木葱郁,一人随杖求隐居。用笔筒洗炼,笔法淡雅。构图更为密集,山丘多为乱石覆盖,浅绛色。诚如清代吴休所言,“赭石淡黄而春色在画,墨绿则墨绿而灵染。”这幅画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孟《溪山图》-此图葛
洪携子侄徙家于罗浮山炼丹的故事。画面仅左角空出一小块水面外,其余各处都布满了山石树木,使景致显得格外丰茂华滋,是王蒙典型的重山叠嶂式。画面山岩重重,树木茂密,加上回环的流泉,曲折的山径,营造出一个幽深宁静、远离尘世的境地。北京故宫藏。 明 文徵明《茶事图》立轴 --- 文徵明绘画技艺全面,山水、人物、花卉、兰竹兼能,尤以山水著称,与沈周一同奠定了吴门派的基调。他的山水画多描写江南园林景物和文人的生活环境,景致平和恬静,笔墨清秀含蓄,注重抒情味和书卷气,体现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的思想情操和审美爱好 明 仇英《枫溪垂钓图》--- 此幅绘深秋辽阔的山川郊野的壮丽景色,楼阁隐现于山间的丛林和流动的云雾中,层峦叠嶂,红枫映掩的溪江上,着素色朝服的士大夫在轻舟上静坐垂钓。画面高嶂巨壁,丘壑深远,笔墨健劲纯熟,设色古朴,采取传统皴、擦、点、染相结合,气势雄阔,景致迷人,予人以心旷神怡之感。 唐寅《春山伴侣图》--- 此图绘春山吐翠、流泉飞溅的山谷内,两位文士盘坐于临溪的矶石上寻幽晤谈的情景。图中高岭回耸,枯树新枝,绽发嫩芽,透露出春的消息。谷口悬泉如练,汇入溪流,跳珠溅出,冷冷有声。环境清雅出尘。两位士人的侃侃而谈,平添了些许诗情画意。上海博物馆藏。 米芾《春山瑞松图》 --- 图中描绘云雾掩映的山林景色,白云满谷,远山耸立云端,近处古松数株隐显于雾气中。山石树木的造型秀雅温和,松树姿态婉然,山石以“米点皴法”,青翠柔丽,使景物开阔、平静而凄迷,显示出春日润湿而有生趣的意境。此幅不能确证为米芾所作,有可能为宋人仿作。 董其昌《葑泾访古图》--- 此作仿董北苑笔意,图中山壑重峦,古树高拔,苍苍莽莽,小桥溪水,村落人家,境界高逸。画坡石或用披麻皴,或用折带皴,淡墨枯笔,干湿皴擦,整幅画面有墨色苍润之感。台北故宫藏。 明 董其昌《林和靖诗意图》--- 此幅是董其昌根据北宋诗人林和靖的诗意而创作的。诗为:“山水未深鱼鸟少,此生还拟重移居。只应三竺溪流上,独木为桥小结庐。”此图又名《三竺溪流图》。作品构图以深远兼平远法,画面设色以浅绛青绿为主调,温润淡冶,表现出画家在设色山水画中所追求的平淡天真之意。 明 吴伟《渔乐图》--- 图绘湖山相接渔艇栖泊的港湾,布景简略,近处几块嶙峋山石,数株偃蹇老树,三五泊岸渔船,远处是溟蒙的峰岭,布局丰富多变,S形的构图,使近、中、远三景显得曲折起伏又虚实相生,诸景既相互系连,又不显迫塞,富有层次感和深远感。整体境界开阔,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渔港之美。 清 髡残《云房舞鹤图》--- 相传云房寺曾是仙人出没的地方。此图作于借云关中,时顺治十七年八月一日。画面上溪水淙淙,松涛歌啸,白云飘飘,仙鹤飞舞,一隐士结茅于此,追寻仙人遗风,“凭栏无限兴,传语去寻君。”不是仙中境界,也是人间胜地。构图严谨,笔墨沉着浑厚,特别是湿笔皴擦更添无限幽深。 王原祁《卢鸿草堂十志图(之一)》--- 此图借《草堂十志图》之名,以泼墨设色而成,运以诸家笔意。卢鸿为唐代隐士、文人,擅书法、绘画,曾作《草堂十志图》描写其隐居之处的山林景物。王原祁的《卢鸿草堂十志图》以唐宋各家笔意拟之,图中峰峦浑厚,林木苍厚,笔墨细密严实,松秀浑然,柔中带刚。 清 钱杜《虞山草堂步月诗意图》--- 此图以大密大疏之反差为特色。层层茂林,以精细的点法为之,卷云般的山石,以密集而具装饰趣味的解索皴写成,与空旷的天地及白墙形成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强烈对比。画法融王蒙之繁密与文徵明之细腻为一体。
中国古代有名的十大山水画图片
中国美术学院陆俨少曾经确定了国美学生必临的十幅大画,可作为参考:董源《夏山图》,巨然《层岩丛树图》,范宽《溪山行旅图》,郭熙《早春图》,李唐《万壑松风图》,夏圭《溪山清远图》,赵孟頫《鹊华秋色图》,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王蒙《青卞隐居图》、《具区林屋图》,倪云林《渔庄秋霁图》、《容膝斋图》等。
中国著名山水画欣赏
溪山行旅图 溪山行旅图 北宋 范宽 绢本墨笔 纵206.3厘米,横103.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 米芾对范宽的绘画风格曾作过这样的描述:“范宽山水丛丛如恒岱,远山多正面,折落有势。山顶好作密林,水际作突兀大石,溪山深虚,水若有声。物象之幽雅,品固在李成上,本朝自无人出其右。晚年用墨太多,势虽雄伟,然深暗如暮夜晦暝,土石不分。”我们把这段话用来与本图勘校,就会感到很是妥贴。所以历来鉴藏家和美术史家们均坚信此图为范宽真迹。近年对画幅树下草业间“范宽”二字款 的发现更证实了这点。 此画单从构图方面说,应属于平易之境,但它却产生了非凡的力量。究其原因一是造型的峻巍,其次是笔墨的酣畅厚重。此图经清内府收藏,《石渠实笈初编》著录。 “溪山行旅图”是范宽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绘画史中的杰作。这件作品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气势雄强,巨峰壁立,几乎占满了画面,山头杂树茂密,飞瀑从山腰间直流而下,山脚下巨石纵横,使全幅作品体势错综,在山路上出现一支商旅队伍,路边一湾溪水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飞瀑,使观者如闻水声、人声、骡马声,也点出了溪山行旅的主题。 范宽以雄健、冷峻的笔力勾勒出山的轮廓和石纹的脉络,浓厚的墨色描绘出秦陇山川峻拔雄阔、壮丽浩莽的气概。这幅竖长的大幅作品,不仅层次丰富,墨色凝重、浑厚,而且极富美感,整个画面气势逼人,使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扑面而来的悬崖峭壁占了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二。这就是高山仰望,人在其中抬头仰看,山就在头上。在如此雄伟壮阔的大自然面前,人显得如此渺小。 山底下,是一条小路,一队商旅缓缓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一种动态的音乐感觉。马队铃声渐渐进入了画面,山涧还有那潺潺溪水应和。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就是诗情画意!诗意在一动一静中慢慢显示出来,仿佛听得见马队的声音从山麓那边慢慢传来,然后从眼前走过。 《溪山行旅图》,好就好在静止的画面有一种动感,一幅空间艺术的绘画却有一种时间艺术的感觉。面对这幅一千多年前古人的绘画,体味着画中令人心醉的意境,怎能不令人发出由衷的赞叹。 打开《溪山行旅图》,一座大山矗立眼前,和山水一起映入人们眼帘的,还有不少收藏者的题款,而这些题款,就成了揭开名画流传千年的唯一线索。 这枚“御书之宝”方玺的印文和印色,具有明显的宋代特点。可见,这幅名画曾经被收藏于北宋的皇宫。随着金兵南下,北宋灭亡,皇宫里的大量珍宝绘画开始流散于民间,其中也包括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范宽发展了荆浩的北方山水画派,并能独辟蹊径,因而宋人将其与关仝、李成并列,誉为“三家鼎峙,百代标程” 。后人将范宽与李成、董源二人合称“宋三家”,之后的“元四家”、明朝的唐寅,以至清朝的“金陵画派”和现代的黄宾虹等大师,都受到范宽画风的影响。 宋元两代,大师级的画家都以范宽的绘画为典范。南宋初期的李唐,稍后的一些的马远、夏圭元代的倪云林、王蒙,都对范宽的画风大加赞赏。 几乎所有著名的画家,说到范宽山水画神异的表现力时,都一致认为“范宽之画,远望不离座外”,范宽的画,远远看去,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认为范宽“画山,皆写秦陇峻拔之势。大图阔幅,山势逼人,真古今绝笔也”。 继续看画,就会发现第二枚御用方印,这枚 “御书之宝”的印鉴,是乾隆皇帝专门用于收藏的印鉴。 巍峨的山峰,葱茏的林木,突兀的巨石,描绘出雄伟的自然景色;山路间行商的小小驮队又显出了人世间生活的脉搏,自然与人世的生命活动处于和谐之中
- 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