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绘画作品,中国十大吉祥图案(美术绘画简单)
- 十大排行榜
- 2022-03-09 02:56:57
中国传统绘画有哪些
谈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中国画这种艺术形式之所以在世界绘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因为它代表了东方民族特殊的艺术审美观念。纵观中国画的历史,我们会清楚地发现,创新并不是一个刚刚提出来的问题。从隋代的詹子谦到清代的“四僧”再到近代的黄、齐白石、徐悲鸿,哪一个不是在创新中崛起、发展、壮大的?艺术在于创新。对于这一点,中国画家似乎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对于中国画如何把握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如何创新,众说纷纭。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探讨。对于传统,大部分画家只是把绘画史上几个著名画派的技法和风格作为传统的精髓来继承。画派的技法和风格是传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传统的具体体现,但永远不能代替传统。传统,在我看来是指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观点、方法、形式、风格的概括,是必不可少的。中国画的传统是什么?根据中国画发展的特点,笔者总结为以下五点:第一,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是中国画创作的重要原则。中国画讲究神韵和意境。画家要有“画象”的技巧。但如果作品是有形的,没有精神的,那再画也不是中国画的目标。有形无神的画是存在的,有神无形的画是不存在的。形体写作是为了生动和清爽。形式可以在“似与不似”之间。要知道,“以形写神”的最终目的是“表意”。苏轼曾说:“文可以表心,画可以合心。”没有“形”的支撑,“神”无处可依。相传五代时为宋写生数万卷,故用笔可“灵动”、“如飞似动”,线条既用于浑朴,也用于,已达到所谓“神化”的境地。中国画总是需要在“形”的支撑下表现“神”。这个“神”是指客观对象的生命力、生动魅力和本质特征。“形”是次要的,“神”是主要的。现代人齐白石、黄都提出“美在似与不同”才是好画。也就是说画的太多太俗;一点都不像画画,更别说国画了。所谓“形象塑造”就是这个道理。从西方绘画史的角度来看,古希腊和文艺复兴以后的绘画注重对形状的生动再现;说到现代主义,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现代派画家主张绘画是“自我表现”的依靠,所以可以随意摆弄“形”。在这种情况下,“上帝”就更不用说了。二、中国画重线、重墨,讲究笔法,追求“笔法墨妙”的艺术效果,讲究骨法、用笔。这些都是对笔墨内涵的要求。“骨法”,又称“骨劲”,指书写点画时的笔力。是点画和人物的支柱,也是表现的基础。画家用苍劲有力的笔触将自己的感情注入画面,使之更具生命力。在造型的过程中,画家的感情已经与笔法融为一体。笔所到之处,都留下了画家情感活动的痕迹。笔中的“骨法”和“骨劲”也是中国画区别于西画的重要特征。虽然西方画家也用线条,现代派绘画更追求曲线美,但西洋画的线条不像中国画那样变化多端,同时又有严格的用笔规则和方法。黄这样总结中国画的用笔:“笔要平,如用锥画沙;笔必须是圆的,如折簪,如黄金的柔软;笔一定要留下,如漏;笔必重,如从山上坠下。”这是对中国画笔法的高度概括。中国绘画虽有“无骨法”,但
国画虽然也讲究随类设色,但最重要的还是画面的整体效果。为了整体的需要,物体的颜色可以有很大的变化。在国画中,无论是平画的重彩,还是淡染的淡色,都是“精绝”的。水墨是中国画必不可少的基本色彩。墨可分为焦墨、浓墨、重墨、淡墨和清墨。如果每一种墨色运用得巧妙恰当,就会呈现出丰富的变化。在创作中国画时,如何继承传统一直是我们研究的课题。继承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创新的前提是继承前人的宝贵经验。当然,传统绘画的传承并不是不加思考的传承,而是有选择的传承,适应时代的发展。对此,“扬州八怪”认为绘画“不能照搬照抄,拘泥于老方法”,对于以前的绘画要“取意而不露迹”;或者说,“学一半留一半”。这一点也很重要。第四,中国画构图讲究气势,不受透视法的束缚。画家取观,要步步为营,面面俱到;要善于利用纸张的空白,做到疏、密、不枯燥。“画”是画家精神感受的表达。构思“图像意义”是创作的开始。它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画意”在构思后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根据需要在绘画过程中不断调整的。画家在绘画的同时改变自己的“画意”,在逐渐提高绘画中寻求创作乐趣。所以,作品的“图意”在绘画之前就产生了,并在创作中得到完善。构图因得势而称完美,因潮流不同而变化。构图和布局有两种,各为一。张的力量是向外扩散、辐射的,能给人一种画外之画的感觉;汇聚的力量是向内汇聚,能给人一种画中画的感觉。一个接一个,去改变,去寻求它的潜力。魏松,《叙画》年:“一个谈论绘画的画家,只想展示他的潜力。”而西洋画的构图有严格的透视法则,不太注重画家情感的表达。第五,诗、画、书、印的有机结合是中国画区别于其他画种的特征。传统的形成取决于一个民族独特的历史经历、生活习惯和特殊的审美观念。它是在历代画家的不懈努力下演变而来的。这种传统反过来也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民族的东西越多,世界的东西越多。中国画之所以受到很多国家人民的喜爱,也是基于这一点。如果以上述传统精神来审视中国绘画史上的各个流派,可以发现,所有优秀流派的画家,在艺术上都继承了传统精神和独特的画风,所谓“以古人之规开己生”。旧派多以继承前人技法为传统,而不是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和表现,使艺术失去了旺盛的生命力。正所谓“只学古人,不学其心”。这
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传统就像大树的主干,一切创新的流派是它无数的分枝。这些创新的分枝一方面从主干获取水分和养料,另一方面又从外界获得阳光和空气,在光合作用下形成更丰富、更充足的养分提供给主干,使其成为葱郁茂盛的参天大树。因此,当代画家要创新,不能仅从传统的技法和表现形式出发,而是要结合中国的绘画理论,紧跟时代步伐,并融入自己的审美追求。只有这样,才能有所创新。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中国传统绘画形式
中国历代绘画,既以中国传统毛笔和墨,在宣纸和绫绢上所作的画。为了区别油画、水粉、水彩等西方绘画,统称为中国画或简称国画。建国初期,出现把国画叫做水墨画的一种叫法,最新潮的又出现“改造水墨画”或可叫做“当代水墨画”。为了区别开来,便把以国画传统绘画方法绘制“归”进历代绘画,叫“传统绘画”。简单点这么说吧:坚持国画美学基础的国画家把自己的作品叫做中国画,学了西画美学基础的“国画改造者”则把他们叫作“传统派”和“传统绘画”,自己是“当代派”和“当代国画”。当代国画家即使坚持国画美学基础和在创作中使用传统绘画技法,难道其作品就不是“当代国画”么?“国画改造者”把当代国画家的作品归类进传统绘画一说实在不伦不类,且有贬低他人抬高自己之嫌。 楼上朋友说中国画包括: 写意:山水、花鸟、人物 工笔:花鸟、山水、人物 实则中国画不以写意和工笔分类,例如山水根本没有工笔一说。即使界画写楼台亭阁比较工整,配景仍然采用写意手法,同样不属工笔。 中国画家历来把线视为一种有生命的元素,中国传统画运用各种线条的组构表现个体的情思,并运用线条的长短、粗细、曲直、方圆、干湿、浓淡、刚柔、强弱、毛光、顿挫、徐疾、迂缓、疏密、虚实、隐显等对比手法,表现物象的气韵、形体、空间、质感等,使线在运动和变化中彰显出自然和谐之美。线的应用一直为中国艺术家所关注.这也是构成中国画迥异于其他民族绘画形式的重要特征。 三、空间的虚拟性 中国传统的道家哲学在传统画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老子》中对美的本质规律的深刻见解,为历代艺术家所身体力行。道家思想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名无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反映在中国传统绘画上,就具体体现为空白的运用。空白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特点之一。如我国千余年来常画不衰的《四君子图》,把冬春绽蕾的梅、金秋开花的菊、夏季最为茂盛的竹这些不同时间的花木集于一体,其背景运用了超时空的虚白处理,表现了无限的时间和空间。这种以虚代实的虚拟手法使画面更简练,主体形象更鲜明突出。不仅给画家以更大的自由,同时还给观赏者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引导观赏者和作者一起进入神与物游的境界。 四、物象的程式性 中国传统画的程式是一套由历代画家从大自然中提练出来,经过艺术总结、提炼的相对稳定的规范性艺术语言,它能表达思想感情,并形成特有的艺术风格。中国传统绘画物象的程式性,可以说是千锤百炼的智慧结晶。如古代画家在表现自然风景过程中总结出了山石、树木的表现形式,使它们成为流派的特色语言。这种程式性和一定的装饰意味,如同诗有格律一样,对中国山水画与诗结合的意境起着重要作用。中国传统绘画物象的程式性从产生、成熟.随历代画家的努力而不断发展。这是因为人有性格、趣味、修养的差别.应用时出现千差万别,不尽相同,又有人不满足现在的程式,并加以变化创造,于是又会创造出新的表现程式。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旧的程式被取而代之,成为历史的陈迹;新的程式又为以后的人们接受或改变创新。因此,程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传统的中国绘画正是如此.在不断地交替着向前发展。例如传统山水画的程式性形成,历经晋魏初创期,至五代迅速成熟,各种技法相继产生.荆浩开创的小点为皴画法,经过关仝、范宽的继承和发展形成气势雄强的北方画派,与此同时,南方的董源、巨然的水墨、山水画风也已形成中国传统绘画的程式性并具有自己的审美价值,我们必须掌握其基本规律,去粗取精,才能有所创新。也只有深入研究传统程式,才能发现中国传统画的特点和精髓。 五、主体的意象性 “意象”一词表达的是艺术创造中的主观与客观关系问题.是指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主体精神时产生出的表现之“意”.被实现于创造出的“象”,即艺术作品。这本是艺术创作包括写实具象艺术的共性。但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传统绘画有很大差别: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家对外部事物的把握重体悟、崇尚情韵与意境.主张“立意为象”、“随象写意”,故在审美取向上认为“论画求形似,见于儿童领”,追求“似与不似之间”,因而必然导致意象变形、形随神变。这在中国传统绘画的人物画和山水画中都有所体现。 在人物画方面,五代石恪的《二祖调心图》和南朝梁楷的《泼墨仙人》可谓典型。从画面看,这些佛道人物都沉湎于如真似幻的境界。作者也仿佛在转瞬即逝的灵感驱动下,急速捕捉这一意象.故而笔墨迅疾、简洁、活泼。造型也在“似与不似之间”,意到为足。这一风格,当时称“减笔画”,即当今的水墨写意画。 中国传统绘画是对无生命的山水景物融入了作者的情、意、趣。宋徽宗的精巧雅致,人工描绘痕迹,透出皇家美趣;苏东坡把顽石、枯木画得随意自在而虚寂,正是他达观、自得的心态使然;八大山人的顽石,岌岌可危,不能说与他内心的苦闷和虚无情绪无关;齐白石以特殊的视角,一个圆加上几条线就把牛的特征提炼出来,西方人可视为符号,中国人则视为大写意趣味。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绘画形象与造型的五个特征,反映出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特质。构成了其独特性并独具魅力,丰富了世界美术宝库,值得我们去研究、吸收和发扬。
中国传统美术分为哪些
中国传统美术即指传统的中国绘画,按类型分工笔和写意,按内容分人物、山水、花鸟等这些 中国古代绘画起源很早,五六千年前的先民们就用矿物颜色在岩石上涂画拙朴的动植物纹样和人形图案,在陶器上描绘各种美丽的图案纹饰,之后又在青铜器上刻铸纷繁神秘的花纹及其他图形。这些作品由于年代的久远,所保存下来的实属凤毛磷角,却使我们得以一窥早期绘画的面貌。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早绘制于纸绢上的独幅绘画作品,是出土于墓葬的随葬品,距今己有2000多年的历史。 早期的中国绘画以作品的题材划分为若干画科,如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公元17世纪前后,欧洲绘画传入中国,为了与本土传统绘画相区别,舶来之欧洲绘画作品冠名为"西洋画",本土绘画自然就称为"中国画"。因此,中国画最初的称谓,是相对于西洋绘画(泛指欧洲绘画)而言的。 中国画是东方绘画艺术的主流,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无论在艺术内容、形式,还是表现手法上,中国画与西方绘画都有极大的差别。 工笔重彩画与水墨写意画 在多数人的印象中,传统的中国画似乎就是水墨写意画,其实这是一个误会。中国画按照其技法及风格可分为两大类型,即工笔重彩画和水墨写意画。工笔画又称"细笔画"。其绘画风格工整细致,以规整并富有表现力的线条勾画出物象的轮廓,并注重于细部的刻划,然后再敷以厚重、鲜亮的颜色。工笔画所用颜料大多以矿物质制成,历经多年,仍然可以保持原有的色彩;整个画面漂亮明丽,有着很强的装饰效果。正因为这部分绘画作品具有富丽堂皇的外观,中国历史上大多数宫廷画家部采用此种画法,以表现皇家气派。 相对于工笔画的就是写意画,又称 "粗笔画"。其画风简略,通过尽量简练的笔墨,着重描绘物象的神韵相意态,而并不十分在意所画对象的逼真与形似。画家在画中多采用概括、夸张的手法,运用丰富的联想,最大限度地抒发自己的情绪,张扬不同的个性。因此,写意画作品带有一定的即兴性、随意性和偶然出现的意外效果,较难临仿和描摹。它们几乎部是用水墨完成的,有着素淡、清雅的外观。这类作品在后期中国画坛上占有很大的比例。 从中国画发展的历史来看,早期的(公元12世纪以前)画幅均为工笔重彩画。晚期的作品则多是水墨写意画;再从作者的情形来看,工笔重彩画的作者大都是职业画家或工匠画家,水墨写意画的作者则大多兼有文人的身份。 当然,在工笔画和写意画之间还有一片开阔地带,供画家们在两端取舍,从而形成折中的即半工笔半写意的画法。 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 传统的中国画离不开诗词。题款。篆刻,是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表述。 早期中国的许多文字,是根据对象的形状或意义,用简练的 线条描绘出来的象形艾宇。这与使用线条画画相似。中国文字的这一特点,加上书写文字的形式本身带有很强的艺术创造性,因而与绘画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人谓之"书画同源"。中国画家(尤其是文人画家。在作画的过程往往十分自然地将写字的笔法运用到绘画中去;他们在创作中的情感,很多时候以诗句的形式——直接题在画面上;并按中国文人的习惯,在画的落款处盖上刻有自己名号的朱砂红印章。强调线条的表现力,强调绘画笔墨的书法情趣,是品评中国画作品格调高下的重要标准。 中国绘画非常讲究画家综合的艺术修养,画家在下笔之先,一般已经将题诗的内容、宇体及印章在画面中的位置作了通盘的考虑。画中的诗何与图像相辅相成,对画面意境和构图起到了某种补充和平衡的作用;印章的红颜色义与黑白的(水墨)图画形成色彩的差异。将诗、书、画、印四个分割的因素融为一体,组成一幅统一的画面,是中国画一个很重要的特色。 从画面布局上看,中国传统绘画与欧洲绘画有一个明显不同,就是中国画很注重在画面留有空白。空白处并不是空无一物,它可以是山中的云蔼,可以是江面的晨雾,也可以是日月的光华,甚至可以什么都不是。有人认为,"布白"是中国画中最为人关注的要点。画家强调画面诗意的传达,那些空白处也许正是诗意的不确定性、模糊檬拢的象征,留给观赏者想象的余地。公元11世纪时的中国大画家、大文学家苏拭(1036-1101)曾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主张,这也是后来历代画家追求的境界。 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足鼎立 在中国画中,人"物、山水、花鸟是三个最大的科目,也是最常见的题材。它们大致可以和欧洲绘画中的人物、风景、静物相对应。 以人物形象为赛主体的绘画,是中国"古代绘画各科目中出"现最早的,美术考古发现也证明了这一-点。原始社会的先民"们用白茎、红矾土、霸炭黑在岩壁上画的人寨形和动物图案,可以"说首开人物画的先霸河。至大约1500年前的魏昔南北朝时期,人物画的艺术发展逐渐成熟。这一时代的霞著名画家、艺术理论家顾档之(348-409)提出了人物画应"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主张,认为画家不仅应当正确地描绘人物的外形,而且要注意刻划人物的精神、气质,即内在的东西。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艺术家。艺术评论家几乎无一例外地依循这一认识,从事创作和品评。人物画在中国绘画发展的前期有极其辉煌的历史。 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称为山水画,是中国画中最重要,也是影响最大的一个科目。它的兴起比人物画要晚得多,大约在唐代(618-907)趋于成熟,此后名家辈曲 名作不断,盛极一时。山水画的兴盛,有其中国传统文化上的深层的原因。中国古代哲人崇尚"天人合一",认为人与天地万物是相通的,人的善性天赋能感知自相通的,人的善性天赋能感知自然。即便人在官场市井,心也向往着山水林木;亲近自然、融人自然,成为中国文人 (包括画家)最大的愿望。画家们在描绘自然景色中寄托内心的感情和追求,同时给予观赏者以许多联想与启示。纵观中国古代的绘画史,山水画画家在所有画家电 所占比例是最大的。 中国画的另一门类,以描写花卉、竹石、鸟兽,虫鱼为主体,其中最常见的是将花、鸟组合在一起,故称之为花鸟画。花鸟画给人一种特殊的观赏情趣,其兴起较山水画为早,起先用于工艺品的纹样上,到唐代开始成为中国画中的一个独立门类。中国古代文人喜好梅、兰、竹、菊,认为它们清雅高贵,表现了文人清高脱俗的气质。因此,梅兰竹菊是花鸟画中常见的题材。
绘画要求:传统文化气息(清楚的图片及作品题目)
中国古代绘画有其独特方式独立于世,而风格与环境则有密切的关系。例如唐代以壁画为主,隋唐时期的壁画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因此其所到之处非常广泛像在宫殿、庙宇、墓室等等。此外佛教的发展在唐代达到了顶峰而壁画内容则以此为主,其作用是直播内容给各阶层的人们。因此佛教是深入人心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里去。除了传播宗教外,歌功颂德表赞功臣的内容也被记录在墙壁上,山水鱼虫则视为纯装饰赏析。唐代画作涵盖人物、风景、动物、鬼神但为首还是人物画,这不仅说明唐代画作延续了历史的发展,还说明在当时统治者开明的政策以及人们较高的生活水平上。 山水画作在唐与唐之前有很大差别,唐之前山水画作还处于一种定式的状态,画中山水既没生气又无法表现其空间形态变化。所以山水画虽然出现早但发展与成熟却是在唐,唐代的画家不仅改变了唐以前的画作风格,所经画家之手又衍生了多种风格。唐代的绘画在表现手法上出现了新变化,不仅继承了唐之前重笔法重色彩的绘画方式,同时还创作出单色勾线的白描及水墨画中的泼墨画法。在用笔上可以说以吴道子为代表的画家用笔更加大胆,设色也更加简单,用笔刚劲有力并且浑厚,形成了独特的笔法。因此我们在书评中看到“笔才一二,像已应焉。”另外,有说唐代画作更写实,也有说唐代画作更写意,而我在书中看到这样的引注―吴道子的画作落墨之后会让他的徒弟继续上色,即“只在约略浓淡之间,而道玄辄许可”。因此我认为可以大概猜测出唐代的画作有写意的倾向,当然许多现代画家并不认同。 在我国古代的绘画中“自然”被作为一种最高的美的表现存在。古代画家在创作上表现出它并不存在与自然之外,也不属于自然之上,它正是自然之内的。在顾恺之、吴道子的画作中可以看到自然的,这不仅体现在画作形神还与主客体意境统一。其画作并无追求刻意用笔设色,但是气韵十足。除自然外绘画中最讲究神似。中国画从一开始就不单拘其表像而更多强调神似。在传统的绘画中形似只是表现出物体外表的逼真,而神似才是表达画家内心本质的精神追求。汉魏画家擅表动态之气势,西晋卫协被称为“虽不该备形妙,颇得壮气”,谢赫“六法”中也把气韵生动放于首位,五代山水画家所作的绘画力求气质俱盛有别于“得其形遗其气”。宋代占据主位的是花鸟虫鱼,“意在笔先”就是说在意境的必要性。而后北宋始即强调画作中的“意”。这里所说写实并非客观显现,而重于画作中对物的提纯即形神兼备。这个说法就相当于顾恺之的以形写神。从宋起画作开始倾于写意,因此便有“画山水,最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便得环抱起伏之势,如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脚。”现代语言中我们常把写意与传神并用,即与当时是相同的。而一些文人画家侧重于神似而不拘泥于细致刻画,苏轼甚至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见解。元明后写意勃兴实践上有了更多的创造探索,人物画大胆夸张、花鸟奇特变形。 中国的传统绘画非常重视笔墨线条的用法,用线条作为绘画人物形象的基本手段,而不是像西方画家那样重视光影关系以及明暗调子。毛笔作为我国传统绘画的主要工具,用笔的轻重缓急不同,绘画出来的线条也表现出了物体形体的状态,而且具有很强的形式美感,能够表现出不同的绘画气质和魅力。 另由于中国画和中国书法具有共性,所以在当时并没有把这两种艺术独立开来,因此唐代也提出了书画用源和书画同法的说法。元代后人们更注重吸取书法用笔来入画,丰富了绘画的表现技巧。在古代称绘画为丹青,谢赫六法中讲“随类赋彩”,是说对色运用极为重视,就这点完全不同于国外的绘画方式,我国的传统绘画中的色彩既非环境色,也非固有色,大多是带主观的个人创作,在画作中我们可看出既有灿烂艳丽的青绿金碧,又朴素淡雅的水墨浅绛。但并非自然模仿,也非单调水墨勾染,中国画能够通过单色利用墨色浓淡干湿的微妙变化,创造出具五彩绚丽的绘画效果。这种用笔和用墨完美结合,使得中国传统的绘画达到了优美的效果以及很到的水平。 构图上中国画构图并非西方采取静止透视关系确定点线面,而是非常大胆自由地打破时间空间上的限制。我国的画家很早就已经认识到了绘画中的透视关系,传统画作称构图为经营位置或章法,它不仅是说物体在形式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说明如何突出主题,表现出来的意境。例如南朝宗炳在《画山水序》中就已经提到了初步的基本的透视理论,到隋代展子虔的画山水已经达到了咫尺千里的感觉。因此在遵循透视关系的基础之上,中国的传统绘画更高层次的表现出了绘画中意境的表现,与西方绘画透视关系相比我国古代画家更着重个人绘画情感的发挥。处理构图时使现代速写中鸟瞰的观察方法和随空间不断移动视点的独特绘画方式,以及概括和提炼的熟练手法,来处理纷呈繁杂、变幻莫测的自然万物。画面的结构上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在艺术上更加注重象外之趣,画外之意,一树一石,寥寥几笔,布置巧妙,引得人们无限遐想,引人入胜。
- 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