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 > 十大排行榜 > 正文

唐朝名将大全,唐朝108名将录(隋唐108名将排行)

摘要: 唐朝有哪些名将 秦琼(571 ~ 638)生于周琦历城(今山东济南),唐朝开国将军龚伟李靖,字药师,原名药师,汉族,...

唐朝有哪些名将

秦琼(571 ~ 638)生于周琦历城(今山东济南),唐朝开国将军龚伟李靖,字药师,原名药师,汉族,永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出身官宦家庭,初唐军事将领、军事唐鉴、理论家。尉迟敬德:唐朝名将,随车:乌诸马,兵器:水磨竹鞭,经典战役:宣武门薛:唐朝名将,随车:白玉驹,兵器:画戟,经典战役:东征朝鲜,安禄山:胡人,车:黄瓜马,兵器:独腿铜人,经典战役:安史之乱李光弼:兵器:田方画戟,经典战役:平定安史之乱。高仙芝:唐朝名将,骑大宛马,武器:锯齿飞刀,经典战役:碾压吐蕃。

唐朝有哪些名将

中国唐朝名将

还有平定安史之乱的李光弼和郭子仪,都是汉族名人。还有初唐,那里有著名的秦和尉迟恭,都是汉族的名将。中国唐朝名人:1。李靖(571-649年7月2日),药师,永州三原(今陕西省三原县东北)人。唐代杰出的军事家。2.侯侯君集季峻(?-643年),生于沂州三水(今陕西旬邑土桥镇侯家村),凌烟阁二十四杰之一。3.李记李记(j)(594-669年12月31日),原名徐世杰、李世杰,字茂公,曹州蠡湖(今山东省荷泽市东明县)人。4.魏高魏高(746-805年九月十三日),字成武。京兆万年(陕西Xi安)出生。中唐时期的名臣。魏高生于“东魏的市公所”,排行第二十三。5.薛,薛(614-683年三月二十四日),名“礼”,字“仁”。汉族,河东路江州龙门县秀村(今山西省河津市秀村)人。6.郭子仪,(697-781),化州郑(今陕西渭南华州区)人,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早年以吴帝军衔参军,积功至九原太守,但一直未被重用。7.(苏)(773—821)、公爵,字子直。桃林滩(今甘肃)人,土生土长的桃林滩人。中唐时,他是西平郡王李生的第八子。8.王钟思王钟思(706-749),原名王勋,化州郑县(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人。唐朝名将,奉安军使王海滨之子。开元二年(714),其父王海滨死于吴洁之战。9.李光弼,李光弼(708-764年八月十五日),颍州柳城(今辽宁朝阳)人,契丹族。左毓麟将军李的第四子,是中唐时期著名的将领。李光弼出身于“柳城李氏”,被任命为左郎,第一个左卫亲政府将军,被任命为蓟县城主。10.苏,苏(592-667年),名闻遐迩,以一字一句,闻名于世。汉族,籍贯冀州武邑(今河北省武邑县)。唐代杰出的军事家。11.张仁元,张仁元,文武全才,曾任殿中御史,后在肃政台中为官。曾止幽州巡抚,击退突厥莫可汗入侵,兼任并州巡抚府长史。唐中宗继位后,张任远被召回,被封为左屯卫将军、罗巡抚史,但被任命为北军总帅,以抵御突厥。到了唐朝,张任远建立了“三陷城”取漠南的制度,极大地削弱了后突厥汗国的国力。12.张荀(708-757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字荀,河东(今山西永济)人(33,360,010-30,000册本传均在邓州南阳)。中唐时期的名臣。唐玄宗开元末年,张勋中进士,历任太子首席大臣、清河县令、镇远县令。在安史之乱期间,他奋起保卫邱勇,抵抗叛军。13.徐苑徐苑(709-757年),生于杭州新城(今杭州市富阳区邓鑫镇),人称杭州严观(今浙江海宁西南)。唐代名臣,许的曾孙。徐苑是开元末年的一位学者。他曾经在我们时代的剑南家工作过。因为得罪了节度使张秋和琼,他被贬为大尉。安史之乱时,被唐玄宗称为绥阳太守。安庆绪二年(757年)正月,殷部将被十万余兵围困。他和贞元令张勋联合数千将士坚守绥阳。14.王君廓王君廓(?-627),并州石隘(今山西平定)人,初唐名将。在早年,王君廓聚集人们去偷窃、掠夺

后来,裴投奔瓦岗军首领李密。瓦缸战败后,他转投王。王见奸诈,遂与程、等人投奔。唐朝以后,他与李世民作战。他是一个勇敢的将军,能在千军万马中取敌将军之首,但他也满身是伤。唐之后,久病不愈,贞观十二年(638)病逝。参考:百度百科大唐史圣百度百科唐朝

唐朝的名将名臣?

1.李靖(571 -649年7月2日),字药师,汉族,永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他是唐代著名的文武双全的军事家。冯卫国之后,他被称为李卫国。李靖军事成就卓著。元末元年(760年),唐肃宗将李靖列为历史上十大名将之一,并在(姜太公)寺中享有。他才华横溢,文武双全,为唐朝的统一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唐太宗曾高度评价:“.尚书仆射,代表国家公和,知识瑰丽,风度翩翩,早施,早投忠义,初公,边际成就,南有景阳,北有沙塞,皇权昌盛,功业有成。”2.(594 -669,“纪”读作“纪”),原名徐士奇,字公。李渊给自己的姓李,后来避免了唐太宗的禁忌,他的名字改为。曹州是狐狸(今山东菏泽东明县东南)人,唐初名将,李靖说封他为英官,名为凌烟阁。

二十四功臣之一。早年从李世民平定四方,后来成为唐王朝开疆拓土的主要战将之一,曾破东突厥、高句丽,功勋卓著。3、李孝恭(591年-640年),唐朝宗室、名将。西魏、北周八柱国之一李虎曾孙,北周朔州总管李蔚之孙,隋朝右领军大将军李安之子,唐高祖李渊的堂侄。唐朝建立后封赵郡王。武德二年(619年),任信州总管,次年献计并率军攻打南方的萧铣,立下战功,升任荆州大总管,后因治理荆州有方迁任襄州道行台左仆射。武德六年(623年),又率军攻打辅公祏,用一年时间将江南平定,因功拜扬州大都督,之后因被人告发谋反而免官改任宗正卿,又历任凉州都督、晋州刺史。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升任礼部尚书,改封河间郡王。4、薛仁贵(公元614年-683年3月24日),名礼,字仁贵,汉族,山西绛州龙门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唐朝名将,著名军事家,政治家。薛仁贵出身于河东薛氏世族,在贞观末年投军,征战数十年,曾大败九姓铁勒,降服高句丽,击破突厥,功勋卓著,留下“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故事。5、王忠嗣(706年—750年),初名训,祖籍山西太原祁县,后移居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父王海宾以骁勇闻名,官至太子右卫率、丰安军使。王忠嗣九岁时,王海宾战死于吐蕃松州保卫战中,追赠为左金伍大将军。忠嗣接入宫中抚养,玄宗收为假子,赐名忠嗣,常与忠王李亨一起游玩。有一次玄宗和他论兵法,他“应对纵横,皆出意表”。

唐朝名将排名,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人才辈出,其中的李孝恭、李靖、李勣、阿史那社尔、薛仁贵、郭子仪、李光弼、李晟、韦皋及李愬等十大名将,有的为大唐的建立征战四方,有的在维护边疆安全中战功累累,有的在维护中央统治,对地方藩镇的战争中屡立战功。  李孝恭(591年-640年),唐朝宗室、名将。西魏、北周八柱国之一李虎曾孙,北周朔州总管李蔚之孙,隋朝右领军大将军李安之子,唐高祖李渊的堂侄。唐朝建立后封赵郡王。武德二年(619年),任信州总管,次年献计并率军攻打南方的萧铣,立下战功,升任荆州大总管,后因治理荆州有方迁任襄州道行台左仆射,武德六年(623年),又率军攻打辅公祏,用一年时间将江南平定,因功拜扬州大都督,之后因被人告发谋反而免官改任宗正卿,又历任凉州都督、晋州刺史。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升任礼部尚书,改封河间郡王。贞观十四年(640年),暴病身亡,年五十岁。诏赠司空、扬州都督,陪葬献陵,谥元,配享高祖庙庭。列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卫国景武公李靖(571年-649年7月2日),字药师,汉族,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隋末唐初将领,是唐朝文武兼备的著名军事家。后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李靖善于用兵,长于谋略,原为隋将,后效力李唐,为唐王朝的建立发展立下赫赫战功,南平萧铣、辅公祐,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去世后谥曰景武,陪葬昭陵。著有数种兵书,惟多亡佚。  英国贞武公李勣(594年-669年,“勣”音“绩”),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勣,汉族,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东明县东南)人,唐初名将,与李靖并称,被封为英国公,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早年从李世民平定四方,后来成为唐王朝开疆拓土的主要战将之一,曾破东突厥、高句丽,功勋卓著。  李勣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将入相,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为长城。显庆二年(657年)奉旨与许敬宗、苏敬、孔志约、于志宁等编《新修本草》二十卷,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药典。总章二年(669年)十二月初三戊申日,李勣卒,享年七十六岁,唐高宗辍朝七日,赠李勣太尉、扬州大都督,谥号贞武,陪葬昭陵。  阿史那·社尔(604年-655年),唐初名将,突厥王族,处罗可汗次子。社尔原是东突厥拓设,设牙旗于漠北,统帅铁勒、薛延陀等部族,后被薛延陀击败,率部西迁,并趁西突厥内乱,夺取其近半国土,自称都布可汗,但后来又被薛延陀击败,只得逃奔高昌国。  贞观九年(635年),社尔率部投奔唐朝,被封为左骁卫大将军,尚衡阳长公主,拜驸马都尉。此后,社尔随侯君集平高昌,封毕国公,又先后征讨高句丽、薛延陀的战争,屡立军功。贞观二十一年(647年),社尔任昆丘道大总管,率领铁勒、突厥部众十万人击败龟兹,并迫使于阗国王臣服。后升任右卫大将军,加镇军大将军。永徽六年(655年),社尔去世,赠辅国大将军、并州都督,谥曰元,陪葬昭陵。  薛仁贵(公元614年-683年3月24日),名礼,字仁贵,汉族,山西绛州龙门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唐朝名将,著名军事家,政治家。薛仁贵出身于河东薛氏世族,在贞观末年投军,征战数十年,曾大败九姓铁勒,降服高句丽,击破突厥,功勋卓著,留下“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故事。  郭子仪(697年-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军事家。郭子仪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一直未受重用。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公元757年,郭子仪与广平王李俶收复西京长安、东都洛阳,以功加司徒,封代国公。758年,进位中书令。759年,因承担相州兵败之责,被解除兵权,处于闲官。公元762年,太原、绛州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汾阳王,出镇绛州,不久又被解除兵权。公元763年,仆固怀恩勾结吐蕃、回纥入侵,长安失陷。郭子仪被再度启用,任关内副元帅,再次收复长安。公元765年,吐蕃、回纥再度联兵内侵,郭子仪在泾阳单骑说退回纥,并击溃吐蕃,稳住关中。公元779年,郭子仪被尊为“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781年,郭子仪去世,追赠太师,谥号忠武。  李光弼(708年-764年),中国唐代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人,契丹族。李光弼于唐天宝十五载(756)初,经郭子仪推荐为河东节度副使,参与平定安史之乱。乾元二年(759)七月,任天下兵马副元帅,参与镇压浙东袁晁领导的农民军。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等素与李光弼不睦,光弼晚年为宦官所谗。病死徐州,年五十七岁。追赠司空、太保,谥曰武穆。李光弼墓,在富平县觅子乡别家村西北约1公里处。

发表评论

  • 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