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 > 十大排行榜 > 正文

近代十大名将排名,世界上承认的中国名将(世界公认的中国名将)

摘要: 中国近代十大名将 关天培(1781 ~ 1841.2.26),中国近代十大名将之一,鸦片战争中抗英将领。字中音,号紫普。江...

中国近代十大名将

关天培(1781 ~ 1841.2.26),中国近代十大名将之一,鸦片战争中抗英将领。字中音,号紫普。江苏杨珊(今淮安)人。1803年(清嘉庆八年),吴秀才被授予总经理。累了之后加入。1826年(清道光六年),清政府首次开始海运粮食,关天培的1000多名运粮船安全抵达天津,并在此晋升为副将军。次年,总兵。1832年春,代理江南提督。1834年调任广东水师提督。上任后,勘测地理形势,将虎门沙角、大角堡改为信堡;重修南山堡(改称威远),重修戎和镇远堡,修筑永安堡,巩固炮台,控制东西水道;虎门底,重修大虎山炮台。此外还铸造了40门重6000多斤的大炮,所有的堡垒都被安置好了。同时抓紧训练,制定春秋操规则。1838年,在镇远要塞和威远要塞之间修建靖远要塞。首次安装了西铜炮,在横档东侧的水道中设置了两排铁链。1839年,钦差大臣林则徐赴广东禁烟,协助抓捕烟贩,收缴鸦片,指挥海军多次与英国船只交火。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钦差大臣齐山前往广东,旨在求和,放松防卫。1841年1月7日,英军发动虎门之战,企图迫使岐山屈服,出动10余艘战船,攻占沙角、大郊炮台。2月26日,英军以10艘军舰和3艘汽船,连同登陆部队,猛攻横岗岛一线的6座堡垒。靖远堡关天培顽强抵抗,火炮轰击敌人。他受伤牺牲了。其广东海防牌位为《筹海村集》。陈化成(1776-1842),福建同安人,生于莲峰。吴出身军中,历任总司令、总司令、副司令员、连长等职。1830年任福建水师提督。1840年6月,英军入侵福建,陈化成和闽浙总督邓廷珍对英军进行了反击。不久,他被调任江南提督。在两江总督于谦的支持下,积极备战。他对部下说,“陈武死在了战场上,很幸运。曹绵之!”1842年6月,当英舰驶近吴淞口时,两江总督牛建欲与英军媾和,陈化成坚决反对。16日拂晓,英舰逼近,攻打吴淞口。陈化成坚守西炮台,指挥守军进行反击,激战两个多小时,击毁击伤敌船数艘,杀伤多名入侵者,使英军不敢正面登陆。此时身在宝山的两江总督牛建听说陈化成击毁了英舰,认为取胜的机会来了。他居然大摇大摆地摆着他的总督仪仗,大摇大摆地出去监督战事。敌人发现后,就开炮了。牛建一听到枪声,就吓得脸色苍白。他赶紧下了轿子,扔掉帽子和靴子,在士兵中逃命,导致全军覆灭。东堡司令俞步云弃堡而逃。敌人趁机集中兵力围攻西堡,从正面登陆。陈化成被攻击腹背受敌,周石荣劝陈化成撤退。陈化成愤怒地斥责周石荣说:“我的意思是你是真诚的,我推荐你是对的,今天你对我是消极的,这样你对你的国家是消极的。”后来周石荣带着贪婪逃走了。英军一窝蜂上岸,枪林弹雨。陈化成多处负伤,但仍英勇抵抗。最后和80多名战士壮烈牺牲。石达开(1831 ~ 1863),广西贵县人。早年参加洪秀全创办的拜神社,与洪秀全、冯云山一起筹备起义。1851年,金田起义后,石达开被任命为总司令,安

同年秋,太平天国爆发内斗,杨逼洪秀全自封万岁。北王魏长辉杀了杨,洪秀全率军民杀了魏长辉。太平天国的实力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在这种情况下,洪秀全派石达开回天京辅政,但天京之变后,洪秀全对任何人都产生了怀疑。1857年夏,因为洪秀全的猜忌,石达开一怒之下率领十余万太平军,离开安徽、江西,途经浙江、福建,进入湖南,意欲在四川立足,但在与湘军的战斗中失利后被迫退入广西。之后重振队伍,转战川南、黔北,但屡战屡败。1863年夏,石达开被大渡河堵在安顺场,被清军包围,处境十分危急。石达开希望能自费救下部下,就入了清营,但很快部下就在大渡河畔被屠杀,不久石达开也在成都被杀。陈玉成(1837 ~ 1862),中国太平天国年轻将领,已故军事统帅。广西藤县人。少固,14岁,随叔叔去金田起义。清咸丰三年(1853年),随军西征。次年攻打武昌,因工作原因辗转湖北、安徽等地。六年春,镇江被困,与太子秦日刚前往援助,与守将约定内外夹击,随后击溃清军,解了镇江之围,并以一切友军击破江北、江南大营。石达开走后,被封为“全天侯”、“都督”,曾任军长,军政上与李秀成平起平坐。一九八八年夏,李秀成首先在浦口攻破了江北大营,然后全歼了李的精锐部队部湘军。1999年,晋封英王。十年后,与其他军队一起,再破江南大营,进军江苏(州)、常州(州)。湘四路东下,安庆被围,陈玉成注意上游,力劝安庆先救。秋天,太平军攻入两分,攻占湖北,逼敌救援。他率军北上,于次年二月到达湖北黄州。由于英寇的阻挠和李秀成在南路的拖延,未能拿下武昌,只好退回安庆,屡遭惨败。八月,安庆失陷,陈玉成退守泸州,受到严厉训斥和革职。同治元年(1862年)春,陈得才等人被派往陕西等地征兵,庐州守军兵单急。四月,领兵突围,至寿州,困住汉奸苗,送至清营。5月,病逝于河南演金。左堂(1812-1885),清末湘军军阀,洋务派领袖,湖南湘阴人,祖籍。湖南巡抚罗初,1860年(咸丰十年)经曾国藩推荐,率湘军5000人赴江西、皖南抗击太平军。1862年初,他出任浙江巡抚,组建“常”军,先后攻占兖州、金华、绍兴。

等地,1863年授闽浙总督。1864年(同治三年)又陷杭州,旋进军漳州和嘉应州镇压太平军余部。1866年依靠法人开办福州船政局,成为洋务派首领之一。同年调陕甘总督,进攻捻军,后又率军镇压西北回民军,职间办兰州制造局、兰州机器织呢局等企业。1875年(光绪元年)督办新疆军务,率兵讨伐阿古柏,收复乌鲁木齐、和阗等地,阻遏了俄英对新疆的侵略。1881年任军机大臣,调两江总督。1884年督办福建军务,中法战争时力主抗法。1885年因病退职而死。有《左文襄公全集》。其督办西北期间,题联甚多,楹联著述有《联语》。  张宗禹(?——1868)后期捻军著名首领。安徽亳州雉河集附近张大庄人,别号“小阎王”。太平天国封为梁王。初为黄旗青年将领,所部纪律严整,作战勇猛。1860年,与任化邦各率一军离开淮北,到达河南西部,与西北太平军陈得才、赖文光部结成犄角。1864年太平天国败灭后,与赖文光、任化邦等部合并,推赖文光为首领,改变作战方法,以骑兵为主力,流动作战。1865年,山东菏泽高楼寨战役中,一举歼灭僧格林沁马队,取得大胜。1866年,捻军在河南许州分军为二,他率领西捻军,以六万之众,于1867年在西安灞桥十里坡,歼灭陕西巡抚刘蓉部湘军,杀其将萧德扬、杨得胜等。后率西捻军到陕北,攻占绥德、安塞、延川等县城。年底,接东捻军被围急讯,立即从陕西宜川踏黄河冰桥入山西,企图深入“京几”之地,吸引清军全部力量,以解东捻军之围。1868年初,军锋直达京郊芦沟桥。各路清军北上“勤王”,他率军南下,于4月间从山东东昌李海务渡口,抢渡运河,进入直隶、山东边区,继被李鸿章和左宗棠部清军围困于北有减河,西有运河,东临大海,南有黄河的地区里,突围不得出。8月16日在山东茌平南镇,所部被清军消灭,他投水不知所终。  冯子材(1818—1903),字南干,号萃亭,广东钦州人,清朝名将。 冯子材行伍出身。1851年(咸丰元年),参加刘八领导的天地会起义军,旋投降清军,赏补千总。 随向荣、张国梁尾追太平军至南京,1853年协助向荣建立江南大营,围困天京,擢副将、总兵。1860年5月,太平军再破江南大营时,张国梁败死丹阳,冯子材集其残部退守镇江。1862 年(同治元年)升广西提督,配合湘军、淮军与太平军对抗。 1875年(光绪元年)调任贵州提督。1881年回任广西,次年“称疾”回家。1883年12月,法国挑起“中法战争”,清廷和战不定,导致清军在越南北部的失败和福建水师的覆灭。时滇桂边境紧张,冯子材应两广总督张树声之邀督办广东高、雷、钦、廉四府团练,参加抗法战争。1885年初,督办广东军务大臣彭玉麟、新任两广总督张之洞推荐他为广西关外军务帮办,出任前敌统帅。冯子材目睹战局危殆,积极备战,亲率士兵于镇南关(今友谊关)内十里的战略要地及关前修筑长墙,在东,西两岭设置炮台,严加防守。派王孝祺、王德榜、苏元春所部驻周围各要地,成纵深梯队阵势,采“先发制敌”之策略,出兵袭扰法军。3月23、24日,他身先士卒,指挥将士击溃猛攻长墙的法军主力,歼敌两千余。接着乘胜克服谅山,伤法军司令尼格里,取得“谅山大捷”,法国茹费理内阁因此倒台。正当冯子材筹划攻取河内、规复全越之时,清廷却采用李鸿章“乘胜即收”之方针,下诏停战。冯子材被迫撤军回国,会办广西边防。1886年,授云南提督,以疾未到任。1894年,赏加尚书衔。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奉调驻守镇江,战后仍回广西。1899年,任云南提督。两年后又调为贵州提督。1903年,为会办广西军务大臣,不久病逝。  刘永福 (1837—1917),晚清名将。本名义,字渊亭。生于广东钦州。家贫,曾为佣工。1857年(咸丰七年)后,先后参加郑三、吴亚忠领导的反清义军,以七星黑旗为军旗,故称“黑旗军”。1865年(同治四年),进入越南。1870年,率军进驻保胜。1873年,法军侵犯河内等地时,应越南政府之邀,率黑旗军与越军联合作战,在河内西部大败法军,毙其头目安邺,收复河内,军威大振。次年,被越南政府授予三宣副提督。1883年5月19日(光绪九年四月十三日),率军又在河内城西纸桥大败法军,毙其司令李维业,晋升三宣提督。1884年8月,清廷对法宣战,授刘永福记名提督,令与吏部主事唐景崧共同抗法。刘永福派兵围困西路法军在越南的战略要地宣光城,并于1885年3月取得临洮大捷,收复大片失地。正当乘胜进攻宣光之际,清廷却下令停战,遂忍痛罢兵回国, 所部被裁至一千人。次年, 任广东南澳镇总兵。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调台湾帮办军务,率黑旗军渡台。战后,清廷割让台湾。1895年6月,日军进攻台北,署理巡抚唐景松逃回大陆,台湾人民纷纷组织义军奋起反抗,刘永福留台领导抗战,亲驻台南,统筹全局。与台湾抗日义军合作,在新竹、苗栗、彰化、嘉义等地,给日寇以沉重打击。相持近五个月,拒绝侵台日军司令桦山资纪的劝降。后因清廷断绝援台,乃于台南即将陷落时返回大陆,所部在台湾大部分血战牺牲。1902年署广东碣石镇总兵,后回籍养病。1911年11月(宣统三年九月),广东宣布独立后,应胡汉民之请为广东民团总长,旋辞职回籍。1915年,对日本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极为愤慨,请缨杀敌,未果。1917年,病逝于家。  聂士成(?~1900) 清末淮军将领。字功亭。安徽合肥人。出身行伍,初投袁甲三军营,同治初改隶淮军,随刘铭传在江苏、浙江、福建、安徽、山东、直隶(今河北)、陕西等省镇压太平军、捻军,自把总累升至提督。1884年(光绪十年),中法战争期间,法兵侵占基隆,督办台湾军务刘铭传求援,聂士成奉命率军赴台,参与抗法。1891年,调统芦台淮、练诸军。次年,授山西太原镇总兵,仍留芦台治军。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随提督叶志超援737 朝,驻军牙山。叶志超遇敌不战而逃,聂士成在成欢驿遭日军袭击,寡不敌众,退回国内,继续于辽东大高岭一带遏阻日军进犯,在分水岭击毙日军将领富刚三造,以功授直隶提督。时清政府创立武卫军,改其所统三十营为武卫前军,驻扎芦台。1900年,义和团运动在山东、直隶迅速发展。聂士成力主镇压。5月30日,奉命保护芦保、京津铁路,屠杀团民。6月13日,率所部守卫天津,抵抗八国联军侵略。他身先士卒,与侵略军浴血奋战,身中数弹,仍裹伤指挥杀敌。7月9日,中炮阵亡。著有《东征日记》等。  邓世昌字正卿,广东番禹(今广州珠江区)人。 18岁考入福州船政学堂,为驾驶班第一届 毕业生。同治十年(1871年),被派往“建威”号船实习,巡航南洋各 岛,练习航海。十三年任运输船“琛航”号管带,光绪元年(1875年) 后,历任“海东云”等炮舰管带。五年,李鸿章将他调至北洋水师, 次年随提督丁汝昌赴英国接收军舰,任“扬威”号巡洋舰管带,驾驶 该舰经地中海、印度洋回国。八年,朝鲜发生动乱,率舰随丁汝昌至 朝鲜,停泊仁川港,作为中国陆军的后援。随后即往来于天津、朝鲜 之间。冬天北方海域结冰,则到台湾、厦门之间巡逻。十三年,以营 务处副将衔参将兼“致远”号管带名义,再次到英国接舰。冬天率 “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四舰抵达厦门进行冬训, 次年春安全抵达天津塘沽港。北洋海军成立,授邓世昌中军中营副将, 仍兼“致远”号管带。二十年,日本侵略朝鲜,六月,在丰岛海面突 然袭击中国海军,击沉运兵船“高升”号,甲午战争爆发。八月十八 日,中国北洋舰队 10艘军舰在鸭绿江口大东沟(今辽宁东沟)海面同 装备先进的 12艘日本军舰决战。在炮战中,中国旗舰“定远”号中 炮,帅旗被击落。邓世昌命令升起“致远”号大旗,向日舰猛烈开炮, 以掩护“定远”号。不久,“致远”号被四艘日舰包围,多处中弹, 船身倾斜。邓世昌大呼:“今日无非一死,但虽死而海军的声威永在! 今天是我们报国的时候了!”随即命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号冲 去,准备与其同归于尽。不幸中途触水雷,军舰沉没。邓世昌落水后 拒绝使用救生圈,其爱犬游到他身边叼佐他的发辫,不使他下沉。他 毅然摁住犬首,与其同沉海底。后人在山东半岛最东面的成山头修建 了邓公祠,以纪念这位为国捐躯的北洋海军将领。

中国近代十大名将

近代世界十大将军

为什么不算德国的将军和元帅呢?隆美尔,虽然被蒙打败了,我还是挺喜欢他的,可惜被卷入了政治旋涡,被希赐死了。

近代史十大将军是

十大将军】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庚、谭政、肖劲光、张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 1、大将——粟裕(1907-1984)湖南省会同县人 粟裕,他的军事造诣和战绩在全军首屈一指,许多方面甚至超过了林彪。他长期是以陈毅的副手身份指挥作战,建国后任过短时间的总参谋长一职,授衔时却不在这一重要位置上。 四八年中央军委曾计划将粟裕指挥的华野外线兵团即苏北兵团扩编为华中野战军渡江作战,而将华野的内线兵团即山东兵团升级为华东野战军。这一计划本以明令发表,许世友、谭震林、刘少卿指挥的山东兵团已使用华东野战军的名义达三个月之久。而正是由于粟裕本人的反对,这一计划才撤销。 2、大将——徐海东(1900-1970)湖北省黄陂县人 徐海东,陕北方面的代表,他的大将军衔完全是派系平衡的典型。 红军长征时除了三个方面军外,还有一只独立长征的部队最先到达陕北,即红二十五军,徐海东是这只部队幸存的指挥者,与陕北红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之后,徐海东任军团长。 斯诺所写《西行漫记》中曾提到,蒋介石称徐海东为“文明的一大害”。由于在战争中肺部负过重伤,他在抗战开始不久后就已不能工作,一直处于疗养状态,直至七零年去世。 陕北方面的代表人物刘志丹阵亡,高岗自杀,徐海东是这一派系中的最高人物了,而且他为人一向正直和善,与世无争。 3、大将——黄克诚(1902-1986) 湖南省永兴县人 黄克诚,第四野战军的代表。 4、大将——陈赓(1903-1961)湖南省湘乡县人 陈赓,第二野战军的代表。 二野参谋长李达是三一年宁都起义才参加红军的,尽管军事造诣很高,但资历不足以为二野的代表人物。 陈赓的军事造诣和战绩均是中流,而他的名气甚大,是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中的佼佼者。著名的“黄埔三杰”中,蒋先云战死,贺衷寒去了台湾,陈赓是硕果仅存了。 5、大将——谭政(1902-1988)湖南省湘乡县人 谭政,当时任总政治部主任,与元帅中罗荣桓的情况一致,是大将中政工方面的代表,同样意味着中国军队的特色。 6、大将——萧劲光(1903-1989)湖南省长沙人 萧劲光,第四野战军的又一代表。 海军司令的职务是他获大将军衔的重要因素,在所有元帅和大将中只有他在苏联进修过海军业务。 7、大将——张云逸(1892-1974)广东省文昌县人 张云逸,除粟裕外第三野战军的又一代表。 大将中他的年事最高,是唯一参加过护国讨袁的。 广西百色起义时他任红七军军长,在邓小平离队后他率红七军艰苦转战进入中央苏区,任红军副总参谋长。抗战和解放战争时他在华东方面的军职一直高于粟裕。 叶挺任新四军军长,他任参谋长兼第二支队司令;陈毅任军长,他任副军长;华野成立,他又先后任过副司令兼参谋长。这些职务大将中无他人可比。 8、大将——罗瑞卿(1906-1978)四川省南充县人 罗瑞卿,华北野战军的代表。 他当时的职务为公安军司令兼公安部部长,工作性质特殊与最高层直接相关,毛泽东对他颇为赏识,是党内军内正在上升的人物,庐山会议后也正是他接任了黄克诚总参谋长和军委秘书长的重要职务。 9、大将——王树声(1905-1974)湖北省麻城县人 王树声,红四方面军的代表。 与元帅中徐向前的情况一致,尽管王树声战争中没有骄人战绩,甚至在解放战争中的职务低于多数大将,但他担任过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仅此一项足以保证他的大将军衔。授衔时他的职务与陈赓相同,都是国防部副部长。 10、大将——许光达(1908-1969)湖南省长沙市人 许光达,做为红二方面军在大将中的代表人物列名最后,也是十大将中争议最大的人。 他的职务、资历、战绩明显低于其他的人,而且在红军中仅担任师长,对红二方面军的代表性都嫌不足。 由于红二方面军产生的高级将领本来就少,参谋长李达因资历有限而排除在大将之外。而曾担任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的萧克,本是最有资格的人选,但他在长征时支持过张国焘的路线,又与此时主持军委的彭德怀水火不容,加上他当时训练总监察部副部长兼陆军训练部部长的职务较低,故而没得到大将的位置。 授予许光达大将军衔的重要因素在于,中国当时在借助苏联建立自己的装甲兵,为了对等谈判,中国的装甲兵司令应与苏军的军衔相同。作为装甲兵司令的许光达也就顺理成章地获得了大将军衔,在各兵种的主官当中成了特例。

中国近代的十大将军是????

就咱认识的人的当中估计没几个知道的 那几个知道的也不一定看到你这个问题 你死心把!

发表评论

  • 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