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 > 十大排行榜 > 正文

中国古典古筝十大名曲,音乐高山流水古筝曲(听)(中国古筝十大名曲)

摘要: 中国古筝十大名曲 第《渔舟唱晚》是传统古筝独奏。这首歌有两个出处。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楼叔华是由30年...

中国古筝十大名曲

第《渔舟唱晚》是传统古筝独奏。这首歌有两个出处。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楼叔华是由30年代的古歌《归去来》发展而来的。近几年有人建议邻居金卓南把这首曲子改编自山东传统古筝曲《双皮》,《三环套日》,《流水激石》。娄淑华广为流传的版本前半部分与金卓南版本相同,后半部分则是娄淑华版本独有。歌名取自唐代诗人王波的名作《滕玉阁序》:“渔舟唱晚,响栗鹏穷岸。”整首乐曲富有诗意,旋律流畅,先慢后快,先松后紧,情感层层叠叠,生动地描绘了湖光山色、渔舟竞归、渔翁在夕阳下共歌的惬意状态。此曲不仅是筝曲的代表作品之一,而且作为小提琴、钢琴、长笛等西洋乐器的独奏移植而来。第二首《出水莲》是广东潮州客家筝乐。有人为这首歌写了一段解释,说“以红莲水作封面,象征着音乐演奏的开始,象征着底座的明亮和温柔。”这首歌以悠扬优美的旋律和“专注六调”的特殊魅力,纯净通透,寄托着人们对“出淤泥而不染,清涟而不妖”的高尚情操的赞美。古筝演奏家潘妙星演奏了以上两首歌曲。他出生于1940年。他自幼学习弹拨乐器,15岁考入上海民族乐团。1959年开始从事古筝演奏,先后师从国盈、曹正、赵金山、罗九祥、苏文贤。1961年,在第二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上,他以娴熟的技巧展示了他的古筝独奏才华。几十年来,它广泛吸收了中国南北方各古筝流派的风格,以技艺全面、演奏精湛而闻名于世。第三首《高山流水》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也是浙江筝派的代表作。虽然有《高山流水》支筝曲流传在全国各地,但差别很大,而浙派的《高山流水》支筝曲是学得比较近的人,演奏得最多的。这首曲子最早见于中国现存最早的钢琴曲集,《神奇秘谱》。该书在题注中写道:“《高山流水》只有一段,唐代分为两段,没有任何段落。宋代分为四段《高山》,八段《流水》。”音乐以中国古代著名音乐故事《博雅落琴谢知己》为主题,呈现出一种“雄伟如山,壮阔如河海”的境界。整首歌以清弹和高山流水为主。前半段用滑钮隔两个八度的“大捏”,音色丰富优美,刻画出雄伟浑厚的山势。在音乐的后半段,在按压滑动的同时,连续使用了大量的上下刮擦技法,细腻地描绘出流水的不同形态,从涓涓细流到汇聚成河。《高山流水》是一幅旋律悠扬流畅,风格淡雅清新,音韵古朴典雅,意境深远的写意画。青年古筝演奏家王翰,1966年出生于浙江遂昌。1978年进入上海音乐学院附属中学。1984年升入上海音乐学院本科。师从何宝全副教授、孙教授。1988年以优异成绩毕业,留校任教。1986年获首届中国唱片作品大奖赛新作品表演奖;1989年获“山城杯”电视器乐大奖赛演奏奖,“艺术杯”中国乐器国际大赛古筝专业组三等奖;1991年获得“上海之春”表演奖。他曾在香港、台湾、新加坡、日本、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和其他国家演出。王翰的演奏技巧全面、细腻、优美,具有强烈的魅力和奔放的激情。这部电影中的第八首和第十首歌曲也是王翰的优秀作品。第四首歌《林冲夜奔》由卢秀堂和王Y改编发展

1984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1985年获上海青年汇演古筝一等奖。1990年3月,上海音乐家协会和上海电影乐团为她联合举办了古筝独奏音乐会,同年11月,由各国驻沪领事馆参加的朱晓萌古筝独奏欣赏音乐会在上海花园酒店举行。第五首《宝剑记夜奔》展现了侗族村寨的风土人情,表达了侗族儿女热爱美好生活的喜悦之情。整首歌分为四段:一是中速稍快,侗寨之歌;二是速度稍快、粗犷热情的芦笙舞;三、慢,董宅家琵琶月夜深情;四、中速稍快,赞董乡。旋律交替使用“升主音”和“降主音”,显示了侗族音乐的特殊风格。在第二段中,作者运用了一种依靠声音的特殊技巧来烘托粗犷热烈的气氛。此曲由中国古筝大师、古筝作曲家、中国音协会员焦金海演奏。1939年出生于河南安阳,196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曾在中央广播民族乐团、湖南广播电视艺术团担任古筝独奏,现任厦门大学音乐系古筝教授。因为他的努力,在古筝演奏、古筝音乐创作、古筝理论描述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国内外享有很好的声誉。焦独特的演奏风格、丰富的创作音乐、成熟的演奏方法和理论实践,使他一再受到海外筝界的高度重视和研究。除了被称为“焦派古筝”,他还被高度评价为一位能够借鉴古代,将传统古筝音乐现代化,使之与时代脉搏紧密相连的古筝大师。第六首歌《新水令》也是中国十大古歌之一。流行的演奏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二胡,是刘天华老师在1929年前后录制的,用二胡演奏,而不是《水浒传》。据考证,《侗族舞曲》(又称《汉宫秋月》)源于《琵琶记》同名第一段;另一种是筝乐。民间器乐从一种乐器谱子演变到不同的谱子本,用自己的艺术手段进行再创作,创造出不同的音乐形象,这是常见的情况。整首歌意在表现古代被压迫的宫女对月的忧郁的辛酸和哭泣的心情,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古筝演奏使用了许多技巧,如揉、唱、滑、压等。其风格古朴,韵味十足,是具有代表性的山东筝曲之一。第七首,《汉宫秋月》,是客家筝的名曲。“客家人”是指南宋末年为躲避战乱,迁居广东潮州、梅县等地的中原人。因此,“客家筝”又称“中州古调”,流传于潮州一带。音乐采用潮州音乐特有的“重六调”演奏,使其具有特殊的地方色彩。古筝的旋律清新、明快、轻盈、多彩,音色低沉、浑厚。

椰胡穿插其间,时分时合,相得益彰,听来饶有情趣。生动地描绘了寒鸦(即鱼鹰)在水中逐戏的情景。本次录音担任椰胡伴奏的 郭鹰先生为潮州筝派的名家,1953年他曾在上海首次灌录古筝独奏《寒鸦戏水》唱片,声名大噪,极受欢迎。四十年后虽已八十高龄,闻弟子郭雪君再录《寒鸦戏水》,兴致勃勃地操椰胡伴奏,一板一眼丝丝入扣,为这首名曲再显风采锦上添花。 演奏以上二曲的是著名的古筝演奏家郭雪君,1942年出生于上海。十三岁师承潮州筝派名家郭鹰,后又师承浙江名派王异之,并先后受到曹正、林毛根、许守诚等古筝名家的指教。1965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现在上海音乐学院任教。郭雪君在学习各地传统筝派的基础上刻意求新,并形成了自己细腻含蓄的演奏风格,给人以回味。她的古筝演奏基本功扎实,富于抒情,经常在各种音乐会和广播电视中独奏。 第八首《东海渔歌》是张燕创作于七十年代的作品。乐曲表现了东海渔民欢乐而又紧张的劳动生活以及他们对新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乐曲以上下历音描绘的大海波涛,以号子音调刻画的劳动场面和宽广激情的歌唱性主题从不同的侧面描绘了当代渔民的气质和生活热情。 第九首《香山射鼓》作于1980年,1983年在第六届亚洲音乐论坛上被评为优秀音乐作品。该曲取材于西安鼓乐中的同名乐曲和琵琶古曲《月儿高》。作者在乐曲的演奏上借鉴了陕西秦筝的技巧并吸收了陕西地方戏曲的韵味使该曲充满了浓郁的地方风味。乐曲表现了空山梵音、虚无缥缈的空灵意境以及人们在山中举行香会时的热闹场面。 第十首《战台风》是在六十年代中期,王昌元有感于上海码头工人与台风顽强搏斗的精神而创作的。乐曲共分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描绘码头热烈欢腾的劳动场面;第二部分以特殊的演奏技法模拟出台风的呼啸奔腾;第三部分以逐渐形成的紧张而强烈的音乐效果,生动地描绘了工人们与台风搏斗的场面;第四部分的旋律宽广舒展,抒发了工人们战胜台风后的喜悦心情;最后是第一部分的再现,乐曲磅礴壮阔的气势和生动鲜明的形象给听众以深刻的印象。

中国古筝十大名曲

中国的十大古筝名曲是哪些?

1、第一首《渔舟唱晚》是传统的古筝独奏名曲。 2、第二首《出水莲》为广东潮州客家筝曲。 3、第三首《高山流水》为我国十大古曲之一,浙江筝派的代表作。 4、第四首《林冲夜奔》 5、第五首《侗族舞曲》表现了侗寨风情,抒发了侗家儿女热爱美好生活的欢乐情绪。 6、第六首《汉宫秋月》也是我国十大古曲之一。 7、第七首《寒鸦戏水》是“客家筝曲”中名作。 8、第八首《东海渔歌》是张燕创作于七十年代的作品。 9、第九首《香山射鼓》作于1980年,1983年在第六届亚洲音乐论坛上被评为优秀音乐作品. 10、第十首《战台风》是在六十年代中期,王昌元有感于上海码头工人与台风顽强搏斗的精神而创作的。扩展资料:古筝又名汉筝、秦筝、瑶筝、鸾筝,是中国汉民族传统乐器中的筝乐器,属于弹拨乐器。它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它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强的表现力,因此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属弹拨乐器,结构由面板、雁柱(一些地段也称之为筝码)、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现在也出现了小古筝、便携式古筝、迷你古筝、半筝、新筝、十二平均律转调筝。古筝是一件伴随中国悠久文化,在这肥沃的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古老民族乐器。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古筝

古筝十大名曲分别是什么

感谢邀请除了《梁祝》,还有哪些古筝曲让你流连忘返?1、《高山流水》——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子期四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故有高山流水之曲。《高山流水》一曲被录入金唱片上,于1977年8月22日发射到太空,向宇宙星球的高级生物传道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2、《广陵散》——据《琴操》记载:战国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因延误日期,而惨遭杀害,聂政立志为父亲报仇,入山学琴十年,身成绝技,名扬韩国。韩王召他进宫演奏,聂政终于实现了刺杀韩王的报仇夙愿,自己也毁容而死。后人根据这个故事,谱成琴曲,慷慨激昂,气势宏伟,为古琴著名大曲之一。3、《平沙落雁》——起于明朝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降落前在天空盘旋顾盼的情景。对于曲情的理解,有“取清秋寥落之意,鸿雁飞鸣”来描写秋天景物的;有“取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的;也有从鸿雁“回翔瞻顾之情,上下颉颃之态,翔而后集之象,惊而复起之神”。现在流传的多树是七段,主要的音调和音乐形象大致相同,旋律起而又伏,绵延不断,优美动听;基调静美。4、《十面埋伏》——公元前202年我国历史上的楚汉相争为题材,描绘刘邦和项羽在垓下决战的情景。乐曲主要歌颂了楚汉的胜利者刘邦,尽力刻画“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姿,全曲气势恢宏,充斥着金戈铁马的肃杀之声。《十面埋伏》可以说是把古代琵琶表演艺术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创造了单个乐器的独奏形式表现波澜壮阔的史诗场面

中国古代十大古筝名曲

1、高山流水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故有高山流水之曲。《高山流水》一曲被录入金唱片上,于1977年8月22日发射到太空,向宇宙星球的高级生物传道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2、广陵散据《琴操》记载:战国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因延误日期,而惨遭杀害,聂政立志为父亲报仇,入山学琴十年,身成绝技,名扬韩国。韩王召他进宫演奏,聂政终于实现了刺杀韩王的报仇夙愿,自己也毁容而死。后人根据这个故事,谱成琴曲,慷慨激昂,气势宏伟,为古琴著名大曲之一。据《琴议》记载:嵇康非常喜爱《广陵散》,经常弹奏它,以致招来许多人前来求教,但嵇康概不传授。死前索琴弹奏此曲,并慨然长叹:“《广陵散》如今绝矣”。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出土模制嵇康画像砖,描绘了嵇康席坐抚琴,气宇昂轩的形象。3、平沙落雁明朝此曲称《落雁平沙》。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降落前在天空盘旋顾盼的情景。对于曲情的理解,有“取清秋寥落之意,鸿雁飞鸣”来描写秋天景物的;有“取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的;也有从鸿雁“回翔瞻顾之情,上下颉颃之态,翔而后集之象,惊而复起之神”。“既落则沙平水远,意适心闲,朋侣无猜,雌雄有叙”,发出世事险恶,不如雁性的感慨的。现在流传的多树是七段,主要的音调和音乐形象大致相同,旋律起而又伏,绵延不段,优美动听;基调静美,但静中有动。4、梅花三弄曲中泛音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复了三次,故称“三弄”。相传晋恒伊作笛《梅花三弄》,后人移值为琴曲。乐曲通过歌颂梅花不畏寒霜、迎风斗雪的顽强性格,来赞誉具有高尚情操之人。1972年王建中改编成钢琴曲,表现的主题则是毛泽东《咏梅》。5、十面埋伏《十面埋伏》乐曲是公元前202年我国历史上的楚汉相争为题材,描绘刘邦和项羽在垓下决战的情景。乐曲主要歌颂了楚汉的胜利者刘邦,尽力刻画“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姿,全曲气势恢弘,充斥着金戈铁马的肃杀之声。《十面埋伏》可以说是把古代琵琶表演艺术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创造了单个乐器的独奏形式表现波澜壮阔的史诗场面(而现代,这往往需要大乐队式的交响曲体裁方能得以完成),直到今天,《十面埋伏》依然是琵琶演奏艺术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名作。6、夕阳萧鼓是抒情写意的乐曲,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乐社根据经曲改编成丝竹乐曲《春江花月夜》这是一首抒情写意的文曲,旋律优美流畅。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形象地棉会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赞颂了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姿。7、鱼樵问答乐曲通过鱼樵在青山绿水间自得其乐的情趣,表达了对追逐名利者的鄙弃。乐曲采用渔者和樵者对话的方式,以上升的曲调表示问句,下降的曲调表示答句。旋律飘逸潇洒,表现出鱼樵悠然自得的神态。正如《琴学初津》曲意深长,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歌之乃,隐隐现于指下。迨至问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8、胡笳十八拍琴曲中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曲调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蔡文邪路思念故乡而又不忍骨肉分离的极端矛盾的痛苦心情。音乐委婉悲伤,撕裂肝肠。9、汉宫秋月乐曲表现了古代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及一种无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意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幽怨悲泣情绪,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10、阳春白雪相传为春秋时期的晋国师旷或齐国刘涓子所作,“白雪”取另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它以清新流畅的旋律、活泼轻快的节奏,生动表现了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向荣,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象。拓展资料:在民间,筝乐出现在职业艺妓的表演中,在大众娱乐场所、酒楼、歌馆进行,听众广泛,也更具娱乐性。现代社会,很多大型的文艺演出上,经常会出现不同形式的古筝演奏,深受大众的喜爱。许多人学习古筝就是因为喜欢它的音色和弹奏时优雅的感觉,把从在古筝学习中得到的知识和无形中获得的修养,运用到生活中去,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在各种古筝音乐的创作中,作者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作品中表现出对人类社会生活的见解和价值判断,学生在欣赏时就会感知到作品中表达出来的人生理想、艺术追求、价值判断、伦理态度等。一些优秀的作曲家在创作时,不仅是用声音来抒发一种情感,而且能够通过情感的抒发和逻辑发展来表达一种哲理,这同时也是音乐作品的意蕴。这些意蕴要靠教师的适时点拨才能完成,古筝音乐教育就是把那些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将其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渗透在提高学生音乐审美感受的教育之中,使学生在接受音乐教育的同时,心灵得以净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完善人格,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十大古曲

发表评论

  • 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