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彗星,彗星下次出现的时间(艾森彗星最后结果)
- 十大排行榜
- 2022-03-05 07:48:45
20世纪十大著名彗星有哪些?
彗星在世界上是丰富多彩的。它们不仅轨道不同,形状也各不相同。每颗彗星都有自己的特点。在20世纪过去的100年里,出现了许多给人类带来无限惊喜的彗星,在彗星研究史上留下了宝贵的资料,让20世纪的人们过足了彗星瘾。(1)哈雷彗星:首屈一指,最当之无愧的彗星。它是第一颗计算轨道并精确预测回归期的彗星。在20世纪,它曾两次回归,分别是在1910年和1986年,下一次回归要等到2062年。当哈雷彗星在1910年回归时,它达到了极其壮观的程度。它的尾巴在天空中的张角是140度,比金星还亮。(2)韦斯特彗星:20世纪最美的彗星之一。1975年11月,丹麦天文学家韦斯特首次发现了它。1976年2月25日近日点后达到最亮,亮度约为-3等。它的尾巴又宽又大,就像一只白色的孔雀在夜空中展开它迷人的羽屏。(3)——关彗星:一颗典型的掠日彗星。1965年9月4日,由日本两位天文爱好者池谷和关勉独立发现。它的突出特点是最近距离极小,只有46万公里。太阳内日冕的边界距离太阳表面约200万公里,所以关彗星在穿越近日点时,要穿过温度高达百万摄氏度的日冕层,真是“飞蛾扑火”。(4)海尔-波普彗星:被誉为“世纪彗星”的彗星。1995年7月22日,分别由美国天文学家海尔和天文学家波普独立发现,回归周期约2000年。刚被发现时,它的亮度只有10.5等。1997年3月31日过近日点时,实际亮度达到-0.8等。它的突出特点是蓝色的离子尾和黄色的尘埃尾异常明显,它们成30角。因为新世纪的到来,很多人称之为“世纪彗星”。(5)科胡泰克彗星:最令人失望的彗星。当捷克天文学家科霍泰克在1973年3月7日发现它时,它的亮度距离太阳大约16475个天文单位。天文学家预测,当它在12月28日穿越近日点时,亮度将达到-10左右,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彗星。全世界的天文学家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对它进行前所未有的全面观测。然而,当它经过近日点时,它远没有达到预期的亮度。只有短短几天肉眼几乎看不见。(6)阿伦德-罗兰彗星:尾巴异常的彗星。它是一颗非周期性彗星。1957年4月8日过近日点后,出现了明显的异常彗尾,肉眼可见一周。异常彗尾的方向指向太阳,也叫“逆彗尾”。它的形状先是一个粗短的扇形,几天后变成细长的针状,然后又回到扇形。(7)莫尔豪斯彗星:变化无常的彗星。1908年9月1日被莫尔豪斯发现,12月25日过近日点。它的轨道是双曲线。肉眼可见,在北方天空出现了半年。它最大的特点是等离子尾多变,短短几天就呈现出各种形状。
45亿岁的ISON彗星,为何被称为世纪彗星?
很少有彗星在如此遥远的地方被发现,一些科学家起初认为ISON直径几英里,可能会成为亮度堪比满月的“世纪彗星”。
历史上最亮的彗星是哪年出现的是什么彗星
彗星,中文俗称“扫帚星”,是太阳系中小天体之一。它由冻结的物质和灰尘组成。彗星是冰冻物质和尘埃的凝结,更像一堆小镇大小的脏冰。彗星像其他行星一样绕着太阳转,但它们的路径更长,也更夸张。当它靠近太阳时是可见的。太阳的热量蒸发了彗星物质,形成了一个朦胧的彗发和一个由冰核周围的稀薄物质流组成的尾巴。由于太阳风的压力,彗星的尾巴总是指向远离太阳的方向。让我们和边肖一起看看。1.【西彗星】——西彗星,被称为迄今发现的最美丽的彗星,是一颗非周期彗星,被认为是20世纪最美丽的彗星之一。理查德姆。欧洲南方天文台的丹麦天文学家韦斯特于1975年11月5日首次在曝光的胶片上发现了韦斯特彗星,后来又在1975年8月拍摄的胶片上发现了它的踪迹。韦斯特彗星有时被称为大彗星。威斯敏斯特彗星于1976年2月25日过近日点,最大亮度达到-3等。即使在白天,也能用肉眼观察到,尾巴呈扇形,淡红色的尘埃尾长度可达30 ~ 35度。经过观测发现,1975年3月5日,韦斯特彗星的彗核分裂成两块,几天后,1975年3月10日至11日,彗核进一步分裂成四块。三月中旬,亮度2,彗尾长10度。月底亮度4,尾长5度。1976年4月中旬以后,人们再也无法用肉眼观测到西彗星。2.【哈雷彗星】———————最著名的短周期彗星是哈雷彗星。它的正式名称是(1P/Halleyb Yb),是最著名的短周期彗星。每隔75或76年就可以从地球上看到。哈雷彗星是唯一可以从地球上直接用肉眼看到的短周期彗星,也是唯一一个人一生中可以用肉眼看到两次的彗星。其他肉眼能看到的彗星可能更壮观更美丽,但那些彗星千百年才会出现一次。至少在公元前240年,也许早在公元前466年,哈雷彗星回归内太阳系就已经被天文学家观测和记录。在中国、巴比伦和中世纪的欧洲,对这颗彗星的出现都有明确的记录,但当时并不知道是同一颗彗星的再现。这颗彗星的周期是由英国人埃德蒙哈雷首先测量的,因此这颗彗星以他的名字命名。3.【池谷-关彗星】——一颗典型的掠日彗星池谷-池谷-关彗星(C/1965S1)是由日本业余天文学家池谷薰和关勉于1965年9月4日发现的一颗非周期彗星,于9月19日被发现。
65年10月2日过近日点(与太阳表面距离约45万公里)并预料其光度会大增。到了预定的日子,彗星于日本时间中午通过近日点,一如预期所料,该彗星在空中异常光亮,其视星等达负11等,比满月的光度还要光60倍,在白天也能看见它在太阳隔邻,因此它是近千年来最光亮壮观的彗星之一。该彗星于通过近日点前分裂为三块碎片,其轨迹大致相同,在十月尾日子的早上可以看到光亮的彗尾。至1966年初,它与太阳的距离渐远,光度也随之转暗。池谷·关彗星属于克鲁兹族彗星(Kruetz),是由一颗大型掠日彗星,因过于接近太阳而分裂出来的多块碎片之一,它于1106年解体。 4、【海尔-波普彗星】--------号称“世纪彗星”的长周期彗星海尔-波普彗星 海尔-博普彗星(英语:CometHale-Bopp编号:C/1995O1)是一颗长周期彗星,它于1995年由美国两位业余天文学家共同发现的,1997年4月1日过近日点。1995年7月23日,美国的艾伦·海尔(AlanHale)和汤玛斯·博普(ThomasBopp)分别独立发现该彗星,它是众多由业余天文学家发现的彗星当中,距离太阳最远的(于木星轨道外被发现)。通常彗星在木星轨道外会比较不显眼,但海尔-博普彗星则例外,该彗星过近日点时光度为-1.4等,纵使在城市中亦能以肉眼看见,是自1975年最亮的彗星,因此它成为了近二十年来最壮观的彗星之一。 5、【科胡特克彗星】--------最让人失望的彗星科胡特克彗星 科胡特克彗星(Kohoutek)。1975年11月5日欧洲南方天文台的RichardM.West报告发现了一颗彗星(临时编号1975n),这是在9月24日1米施密特望远镜曝光60分钟的底片上发现的,亮度14-15等,有10角秒彗尾。反查以前的底片,又在8月10-13日的四张底片上发现了它的踪影(16-17等)(参见IAUCNo2860)。这是继1965年池谷-关大彗星后又一颗明亮的大彗星,其最大亮度曾达到了-2或-3等(2月下旬,参见IAUCNo2917、2919、2924、2927等),它那伸展的大扇尾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它在1976年3月黎明的东方展现时,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国内一些不了解内情的人还写信或打电报向紫金山天文台咨询。后期计算表明:它的轨道接近抛物线,周期长达55万8千年。 6、【艾拉斯-荒贵-阿尔科特彗星】--------险些与地球相撞的彗星艾拉斯-荒贵-阿尔科特彗星 它是1983年5月3日由日本人荒贵和英国人阿尔科克分别独立发现的。红外天文卫星“艾拉斯”早在一个月前就记录到这颗彗星,只是当时人们误认为它是一颗近地小行星。这颗彗星的轨道为抛物线形,5月21日过近日点,近日距0.9913天文单位;5月11日最接近地球,距地球0.031天文单位,即464万公里!7、【莫尔豪斯彗星】--------最变化无常的彗星莫尔豪斯彗星 它是莫尔豪斯于1908年9月1日发现的,12月25日过近日点,轨道是双曲线。肉眼可见,出现在北部天空半年之久。它的最大特点是等离子体彗尾变化多端,在短短的几十天内就呈现出种种不同的形状。 8、【苏梅克-利维9号彗星】--------撞击木星的彗星苏梅克-利维9号彗星 “苏梅克-利维9号”彗星(Shoemaker-Levy9,SL9,D/1993F2)是在1993年3月26日由Eugene、CarolynShoemaker、DavidLevy合作发现的第9颗彗星。它以11年左右的周期绕太阳运动,当它在1992年7月8日离木星最近时,它的彗核被木星引力拉碎成21块,变成绕木星运动的群体。1992年,SL9在经过木星时处于Roche极限内。它分裂成至少21片碎片,这些碎片分散在其几百万千米的轨道沿线。原彗星及个别碎片的体积和质量到成稿之时依然一无所知。科学家们估计原彗星体的直径为2到10千米,最大的碎片为1到3千米。 9、【百武彗星】--------首次探测到有X射线发射的彗星百武彗星 百武彗星(CometHyakutake,C/1996B2)是一颗非周期性彗星,由日本鹿儿岛业余天文学家百武裕司于1996年1月30日在日本鹿儿岛县发现,是他发现的第二颗彗星。“百武彗星”通常是特指百武二号彗星,这颗星让他闻名于世。它是长周期(200年以上)彗星。是人类第一次探测到发射X射线的彗星,而且它的强度也是天文学家始料未及的。该彗星由百武裕司在1996年1月30日发现的,1996年3月25日最接近地球(距离地球约135万公里),同年5月1日过近日点。 10、【阿伦德-罗兰彗星】--------拥有反常彗尾的彗星阿伦德-罗兰彗星 它是一颗拥有反常彗尾的彗星。同时它是一颗非周期彗星,1957年4月8日过近日点以后出现了一条很明显的反常彗尾,肉眼可见达一个星期之久。反常彗尾的方向指向太阳,也叫“逆彗尾”。它的形状先是短粗的扇形,几天后变为细长的针形,然后又恢复成扇形。
著名的彗星有哪些
古人认为,天象关乎人事,通过星占可以预测未来、了解天命,所以勤于观测,在史书中留下了大量天象记录。彗星的星占含义特别重大,中国古代的彗星记录也因此较为丰富。有部分学者认为,在近代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已有关于彗星的记事。西汉时期成书的《淮南子兵略训》保存了中国古代文献中最早的彗星记录:商代末年周武王伐纣时,天上出现了一颗大彗星。人们认为这是有利于商朝的预兆,但是武王不为所动,毅然进军,最后获得了胜利。不过,西周以前的传世文献中,彗星记录非常少见。 春秋战国时期的彗星记录逐渐丰富,《左传》、《史记》等史籍中都有彗星的记载。这一时期的彗星记录一般很简单,除了时间,往往只有“彗星见”的寥寥数语。值得注意的是,有少数记事记录了彗尾的指向。秦汉时期,彗星记事不但更为丰富,而且对于彗星的出现时间、位置、运动方向、颜色、形态、可见期等特征,都有了更为详实的描述,记录水平出现了质的飞跃。这反映了战国时期至秦汉时期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进步。西汉末年至东汉,开始使用“度”的单位来描述彗星的位置和运动情况,这反映了当时在实测天文学中球面距离单位和坐标系的实际使用情况。例如前12年七月辛未日,彗星在太阳后方“六度有余”;公元54年,“水在东井二十度生白气……为彗”;公元65年六月,彗星出现于“柳、张三十七度”;76年八月,彗星“稍行入牵牛三度”,等等。 此后的一千多年,直至清末,中国古代的彗星记录在数量和质量上,都维持了这样的高水平,并有所发展。特别是元代,对于彗星位置的观测更为精确。如1356年,元至正十六年八月甲戌日,测得彗星在“张宿十七度一十分”;1362年,元至正二十二年六月辛巳日,彗星“测在牛二度九十分”。 在对甲骨文进行的研究中,有人发现甲骨文的“彗”字有四种字形:短尾型、长尾型、有头型和分裂型。这可能反映了殷商时期的古人对于彗星形态的分类。在唐代李淳风所撰《晋书.天文志》对彗星形态有非常细致的划分,如:彗、孛、长、天槐、天桔、天枪、蚩尤旗等等。这一分类可能引用了成书于公元200年左右的《荆州占》。而在汉代的传世文献中就已经有了对彗星的初步分类:“孛星”、“长星”、“彗星”。 在古代,行星指的就是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中国对行星的观测也有着久远的历史,在甲骨文中就有了关于木星的记载,而到了秦汉时期,人们已经观测和推算出五大行星的运行周期。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星占》中详细地记载着从秦王赢政元年(公元前246年)至汉吕后元年(公元前187年)这60年间木星的位置和从秦王赢政元年至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这70年中土星与金星的位置,还记录了五大行星的回合周期。例如,土星“日行八分,卅日而行一度……卅岁一周于天”,意思是说,土星的会合周期为377日,这比当今的测量值378.09日小1.09日;再如,帛书上记载的金星的会合期折算之后为584.4日,这比现在的精确数据只多了0.48日。总之,史籍中关于彗星和行星的记载标志着中国古代天文学卓越的成就。
- 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评论